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中国高校“产学研”模式探讨——迎接个性化产学研模式

2017-05-31 16:07 204 查看
迎接个性化产学研模式,远离乌合之众心理
            
【摘要】产学研模式有其重要的功能性,它能够将科研、教育与生产进行协同与集成化,在我们的高校学科建设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产学研的实践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需要我们去思考如何能让产学研在高校中以更加健康的方式推广下去,既让学校、团队收获利益,又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教育培养。产学研的回馈问题关系到了我们这些学子的切实利益,本文主要以作者所在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子,探讨我们的高效产学研建设应当做些什么,哪些有意义的改变能让学校、学生,甚至是我们的国家受益匪浅。文章分为了三个章节,首先分析一下产学研实践中的矛盾点所在,应该怎样权衡矛盾冲突;第二章来谈谈我们高校产学研过程中的乌合之众现象,问题出在哪里,好不好解决;第三章提出一些我的见解,也是我的论文观点:如果一个团队有足够的能力,有足够的资源,要根据自己团队的特点、自己学科的特点,自身所处自然人文环境的特点为自己量身打造一套产学研模式,莫让自己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

【关键词】 产学研 高校 个性化模式 

产学研模式是我国高校近些年一直在使用的、推崇的一种模式,它能够将科研、教育与生产进行协同与集成化,将一个学科从高、中、低三个不同的层次,全方位进行打造和升级,在我们的高校学科建设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的高校是否真正将产学研进行了完美诠释呢,显然不可能做到完美,需要改进的问题还很多。我们小组的研究主题是:产学研对教育的回馈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了我们这些学子的切实利益,很多学生也都对这个问题有着切实的体验和感想。我的这篇文章主要以我所在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子,探讨我们的高效产学研建设应当做些什么,哪些有意义的改变能让学校、学生,甚至是我们的国家受益匪浅。本文分为了三个章节,首先来分析一下我们小组讨论的这个主题的矛盾点所在,应该怎样权衡矛盾冲突;第二章来谈谈我们高校产学研过程中的乌合之众现象,问题出在哪里,好不好解决;第三章提出一些我的见解,能够完美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起来不是天方夜谭也仿似大海捞针,但能让问题简单化,清晰化,正面化,寻找到这样的方法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一、产学研实践中的矛盾

在高校的一些课题组中推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让高效的科研成果更加有效的回报社会,这个决策无可厚非,但在这个推行的过程中,对于身处课题组之中的学生来说,又是否获得了他们想得到的东西,是否满足他们当初选择攻读学位的初衷。学生是否满意这件事情没有太多具体讨论的价值,因为这其中掺杂着不同学生的主观标准在里面,做同样的事情可能会让一些学生乐此不疲,而一些学生可能会感觉在浪费生命。那什么是有讨论价值的呢?那就是我们的高校教育中有没有极端情况存在,比如导师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来无节制使用,整日让学生做一些重复性的、对学生没有培养价值的工作;又或是一些导师早就忘却了自己所研究的内容与社会,与生产的关系,只是醉心于纸面上的夸夸其谈,他们把论文的影响因子当作自己事业成功的评判标尺,把学生当作事业的助推燃料,学生要做的就是日复一日地闷头看论文,写论文,有能力的学生做一些关键型输出工作,能力稍差的做一些辅助性质的杂活,而这些对于学生的培养又真正起到了多少作用呢?当一个硕士或者博士毕业后,他又有能力做些什么?如果不能与社会无缝衔接,缺乏能力又或是害怕现实的残酷,是不是有很多在这样的培养机制下成长的学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成为自己导师的意志继承人,在某些本身无太大意义的方向做一些文字游戏,而他的那个学位证书只是他意志继承人的证明而已。

我认为我们的高校教育如果过多的输出这样的“人才”显然是值得悲哀的,因为这两种人在毕业之后很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遇到能力的瓶颈,或成为一名思想禁锢、精神空虚、情感麻木的社会公民,更可怕的情况是:一些人在他人眼中是金凤凰,在别人面前显得洋洋得意,一副人生赢家的姿态,自己回到家却经常被自己的内外差异,被自己精神世界的空虚吓到,实际能力与学历的不匹配让一些人没有安全感,这种情况如果在我们的毕业生身上出现,说明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

大量的进行生产输出可以获得高额的盈利,大量的纯科研活动可以快速获得一些组织的官方认可。从更高的层次看当然是有科研基础实力做支撑的大量生产才是更优秀的模式,但现实情况是有很多带头人不能找到科研投入与生产的平衡点,包括在我们的许多企业中其实也有类似的困惑。找不到平衡点那就干脆选择一端狠狠发力,因为他们发现有自己的专长同样可以打通快速收获名望和金钱的通道,发展架构的科学性、健壮性以及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学生的意义被放在了其次来考虑。这就使得一些挂着产学研模式招牌的作坊变成了单模运行,这种状况可能让一些“适应能力较强”的学生习以为常,但对于一些理想主义扎根较深的学生来说,可能会萌生怨念。

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的确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有些难,有些苦,是旁人不容易理解的。但从国家,从高校领导者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要高瞻远瞩一些,应当帮助或者引导我们的高校去寻找产学研的平衡点,让学生、老师、团队和社会能够利益共享。缓解产学研平衡与单一模式运行之间的矛盾。

二、“乌合之众”存在于教育

乌合之众本是指一群不相识的乌鸦,无组织纪律的混杂在一起,相聚在一起,后来有一本书非常有名,是研究群体心理学的,那就是勒庞大师所著的《乌合之众》一书,分析了群体心理的特征。而我发现,在教育领域,一些从业者的心理恰恰符合群体心理的特征,于是乎,拿来讲讲。

当一群个体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群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本能的发生了改变,他们的思维开始相互影响,甚至在很多时候会暂时忘却个人的利益,打着群体的旗号,渴望为一个更加崇高的事业负责,但殊不知在他们沉醉于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中时,也在伤害着教育体制本身,大家开始做雷同性工作,或者跟风性工作,或是“学习型”工作。这里的群体不一定是肩并肩走到街头的群体,更多是在很大空间中依靠意志连接的群体,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和追求,开始向同样的目标努力。

群体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做事情,是需要领导者来进行激励的,而在我们的教育中就是由教育部,或者高校领导层来扮演的,他们通过断言法、传染法和重复法等激励招数不断让群体,也就是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富有感情,富有激情。领导者提出一些美好的展望,让群众能够有充分的幻想空间,幻想让群体能够有动力在一定的诱惑力下激发潜能。需要注意的是,领导者给的幻想空间方向一定要正确,如果这片空间在不该在的地方铺展开来,那可能会让群体中很多人走向歧途,放在学术领域、教育界,那就是一些人变成了内心茫然的学术机器,更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蛀虫。

群体本能的希望出现英雄表现出超能力,表现出他们不具备的水平、意志力和品格。而在我们的学术界,这些英雄角色就由那些学术大牛来扮演。他们上天入地,几乎覆盖掉自己所在学科的所有领域,他们出现在各种云际优秀人才的大会上,提出自己无限崇高、美好、让人不禁幻想的展望。学术的群体需要这样的英雄,大家都将这样群体的存在当作理所当然。那么,那些存在的大多数,那些大大小小的群体是不是已经成为了乌合之众了呢?一波又一波的实验室带头人开始跟着英雄的思路走,开始模仿英雄成功的模式,开始为自己的学生灌输他们认为正确的观念。但不知道这些跟风者中有多少是经过了缜密思考才做出的决定,有多少是抱着先让学生试一试的心态,又有多少是怀着破釜沉舟的勇气走上一条新的路。

英雄的一定是对的吗?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说是一定的。但,这只是针对他自己是对的,对别人:不一定。英雄是完美的吗?不一定。我们的群体需要英雄,所以必然会有英雄产生。在教育领域,学术界,英雄是通过同行衬托出来的,没有其他同行的举步维艰,哪有英雄的熠熠夺目。所以,大家都能成为英雄吗?不可能的,英雄多了也就都成了庸人。如果想让自己成为英雄,或者说就是成为一个自己认为的成功者,我认为,不要让自己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一定要把自己的思维从中跳远出来,远离群体心理,能够为自己找到一方净土冷静做出属于自己的决断,让自己的路个性化,让自己的模式变得有特点。在这里就回到了我的题目,要让自己的产学研模式个性化,远离群体心理,莫让自己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每一个实验室,每一个导师,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中国学生在大学之前接受的教育已经是量产化的教育了,大家是一模一样的齿轮,到了研究生、甚至博士阶段,为什么还要继续呢?只是给齿轮镀了层金,提升了一下自己的价值。这样很光彩?

三、远离群体心理

作为一个还在读的学生,我的建议没有太多的分量,只是一己之薄见。这些建议一方面是从领导者的角度思考的,这其中既包括教育负责部门,也包括高校、学院、研究所的领导层,他们负责一些大政方针的制定,限制着群体的发展范围;另一方面是从学科带头人,再往小就是实验室精神领袖(不一定是老师,也可能是某位富有威望的师兄、师姐)的角度来思考的,他们可以主导一个小群体的命运,让一个小群体成为星星之火。

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动手实践在大多数方向都是必须的,不论是人工智能的研究,还是信息安全的实验,再或是机器人的控制。这些方向中都需要大量的测试、实验作为科研的前提,同时又以高水平的研究内容为实验的依据,二者应当形影不离,但确确实实存在着许多教师把纯数学当作自己的第一要务,将自己的团队打造成一支理论“精英”团队,理论很精致没有错,可怕的是这些在国际、国家层次夺人眼球的理论放到实际使用中时却被告知我们搞的研究有某某局限性,不适合让你们来使用,或是根本只是仿真可以实现的,现实中不可能达到这种理想化,那这种理论又有几分是有价值的呢?另外一种情况是一些领路人将学生的教育等同学熟能生巧的过程,有些学生可能三年硕士读下来只学习过一篇代码,重复性的在里面修改参数,实验、记录周而复始,他们起到的作用号称是为产业化做最后一关测试,并不是说测试工程师不重要,只是说对于一个硕士的培养来说这些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在我们的高校中,希望领路人们能够为自己的团队设计出个性化的道路,不要沉迷于对英雄的崇拜,企图在一条复刻的路上走下去,用别人的沦陷当作自己的指路明灯,花最小的成本收获不算少的收益。如果不考虑背景的话,这种决策是一种可行的博弈,但放到高等教育中不可行。国家每年为教育的投入是为了贴钱帮助孩子们成长,而不是让高校过上好日子,学生只是顺带培养,尤其是那些具备高水平实力的高校,毕竟他们收下了国家最大块的宝贵资源。

我们的每一位学科带头人一定都是有其优秀的方面的,为什么在搞科研的时候很多人就忘记了自己当初上学时克服难题的魄力,转而去跟风造势、拉帮结派,只搞贵的不搞对的,总带着群体式心理报效祖国,在这方面祖国可能更需要一些能够各自为战、心系国家、理智决策的有识人才。我想说的就是:如果一个团队有足够的能力,有足够的资源,要根据自己团队的特点、自己学科的特点,自身所处自然人文环境的特点为自己量身打造一套产学研模式,莫让自己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古斯塔夫. 乌合之众[M]. 新世界出版社, 2013.

【2】刁生富. 大科学时代科学家的社会责任[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 17(7):53-56.

【3】倪健. 论大科学时代的科研团队建设[J]. 高等农业教育, 2005(12):57-58.

【4】仲伟俊, 梅姝娥, 谢园园. 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9(8):174-181.

【5】李志强, 李凌己. 国内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新趋势[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5, 26(4):97-103.

【6】钟秉林. 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 2000(21):15-16.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