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置顶] 电影《南京 南京》对于角川最后自杀的一点个人见解

2017-05-27 14:09 429 查看
很多人说南京南京有美化侵略者之嫌,但我认为不会。因为角川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日军士兵。

我不知道大家所说的美化侵略者,我分析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

1、角川在不慎打死门后的姑娘们时,不住的道歉。

我觉得很正常,从角川开场的一系列动作表明他是个新兵,比如,进城后发现一家商店的汽水,他和几个日本兵冲上去就喝,根本不考虑有没有下毒,而另一个鬼子(另一个主演)就比较符合日本兵的特征,训练有素,心狠手辣,他教训这些日本兵:“不要中了中国人的诡计”其实他是多虑了,那时候中国人恐怕真的没功夫下毒。

还有,教堂里看到那么多的人举手投降,夹杂着几个交枪者时,角川慌了,几个新兵也是一样,只有那个老兵(军官)悄悄告诉他快去叫增援,可以说从军人角度讲是个训练有素的军人。

一开场,也许能看到,轰开南京城门,大部分都是坦克大炮甚至空军的功劳,很有可能角川这次的误杀是他第一次开枪杀人。那种反应很正常。

2、角川最后放走了小豆子和逃兵,之后开枪自杀。

我个人觉得角川真的不是因为良心发现,他只是因为心里的过度矛盾。至于为什么,那是因为他这个人本身就思想很复杂,不像那个军官,只知道杀人强奸和打仗。角川信基督教,这是其一,其二,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角川很仔细的注意了一下自己的环境,有女人的裸尸有日本兵抢劫的场景,也有一个老太太当街被打死的惨状,角川都很仔细地观察并注意,显然他心中的想法已经开始动摇。随着剧情的发展,角川被很多事情纠缠,比如和他要好的那个慰安妇,比如那个军官杀死唐先生的妹妹,比如蒋淑云不惜献出自己生命去挽救一个又一个人。他动摇了,没错,但是这不是他自杀的主要原因。如果想他满脑子都是忏悔惭愧是不对的。

他说了句话:“有时候活着比死了更难”,什么意思呢,事实上,日本侵略中国之所以如此坚决,国民如此狂热,是因为向中国开战是天皇所认可的,日本的国民可以说天皇在他们心中的位置比毛主席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还高(没有贬低毛主席的意思,毛主席很伟大,但他依然是人,而日本天皇数百年上千年都被当做是神的化身)。他对这场战争怀疑是不被允许的,再怎么说那时候的日本还没到44、45年山穷水尽的地步。先不说他私自放跑犯人,是一种犯罪(虽然罪不至死),但是恐怕他没法面对自己的朋友,自己的恩人,并且毕竟自己短时间内由一名小兵提升成基层军官,这种事情或许会让提拔自己的军官蒙羞。简而言之,他自己所在的复杂矛盾,想要质疑这场战争却因为忠于天皇而不能这样做,天性并不残忍却不得不面对残忍的杀戮,自己的犯罪会使同僚上级蒙羞,种种矛盾使他打算用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方式来结束这一切烦恼。

同样的例子,可参照33年长城抗战的一名辎重兵——伊田助男,此人反对对华战争(可笑的是他始终认为天皇是受到了军部的蒙蔽),但是如果做出对中国军队有利的事情又愧对提把自己的上司,于是他想了个折中的办法,于一天晚上开车送给游击队10万发子弹,然后在车边举枪自尽。

这样的军人是有的,只是他们并不单纯因为愧疚,更多地是因为复杂的矛盾,纠结的痛苦。再总结一下就是,在那种大屠杀的环境中,头脑简单的会尽情享受强奸屠杀抢劫,而心里复杂的,能够胜任小说家的往往寝食难安,每分每秒都是煎熬。由此恐怕我们也能理解张纯如女士为何要自杀。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