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项目经理成长日记(一)——谈谈项目管理

2017-04-13 16:40 489 查看
项目经理管项目,也就是在确定的时间、范围和成本约束下,产出交付成果,满足业务发展需求。

说起来很简单,之前都没感觉到有啥深奥的,相信很多人也跟我一样,但自从报名学习PMP,听张智喨老师的授课后,发现项目管理还是有很多学问的,是可以当做一个职业的。如此说来,得感谢张智喨老师,让我有了中期奋斗目标——成为职业项目经理人。

深入认识组织结构

学过项目管理的都知道,典型的组织结构有职能型、项目型和矩阵型三种,矩阵型又分为强矩阵、平衡矩阵和弱矩阵。每种组织结构里,项目经理的角色、权力不同,发挥作用不同,对项目成功的影响力也不同。一家公司尤其是新成立的公司,选择适合的组织结构尤为重要,小了说影响项目成功率,大了说影响公司的发展或者战略的执行。

我还没有到说出什么样的公司适合什么样的组织结构的境界,只想通过个人的亲身经历来谈谈这个事情。

2007年7月,我研究生毕业,加入了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的软件开发中心,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2年后,通过了行内的项目经理考试,成为一名高级项目经理,可以带一些中型项目了。我所在的这家银行,是典型的职能型结构,根据业务领域划分成不同的职能经理,职能经理之上是部门总经理,部门总经理之上是中心总经理,大概是这么个组织架构。

期间,我带了很多项目,有一个印象比较深刻,拿出来说说。这个项目的时机比较特殊,恰逢中心推行项目经理聘任制,即任何一个项目都要公开选拔项目经理,评委打分,分高者即为本项目的项目经理。不得不说,这个在一个有着深厚国企背景的银行里是一个重大创新。

刚开始,评委们也没历史经验可以参考,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积累。很荣幸,在这个项目的选拔中,我的分数最高,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这个项目的项目经理。当时很兴奋,因为这个项目里,我们职能组的工作量很小,80%以上都是另外一个职能组(记为B组,我所在的记为A组)的活,殊不知,这才是麻烦的开始……

矛盾一:竞聘对手成了项目成员

前面说过,80%的工作是另外一个职能组的,原来这个同事(Tony)对当项目经理也是抱有很大希望,但落选了,一度情绪比较差。本来情绪差也不会影响到我,但,但是B组职能经理把协办任务交给了同事Tony。

我跟Tony本来关系很好,但因为这个,有了点隔阂。我给Tony分配任务的时候,总能感觉到一丝抵触。为了将这种影响降低到最低,我私下跟Tony谈心,讲了讲我的真心话。“我当时是抱着试试的态度,没想到,成功了,实在有点抱歉,但这是中心的政策,没办法,咱得执行,咱们把这个项目干好是最重要的,不能让业务部门看笑话。”Tony人很有大局观,也很实在,认同了我的看法,并表示一定会配合好我的工作。

这件事情解决了。

矛盾二:与职能经理

刚开始,我的职能经理Lisa是很赞同我竞聘的,也认为我竞聘成功给职能组添了光彩。但,但是,这个只是开始……

随着项目的推进,我的工作越来越多,基本不能干职能组的其它事情了,这引起了Lisa的不满。她认为,我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一个对职能组发展不重要的项目上。通过不断地给我分配职能组的一些工作来表达这一不满。我本身有点逆来顺受,分就分吧,啥不是工作,上班时间处理项目沟通与管理工作,加班处理Lisa分配的工作。

这段时间,我一直很忙,但没有博得Lisa的同情,也没有获得好的绩效考评。

项目结束后,我就跟自己说,这种活以后坚决不碰,费力不讨好。现在想来,还是从这个项目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正应了那句话,挫折是进步阶梯。

2016年,我怀揣梦想离开了这家国有银行,来到了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专职做项目管理。

这家银行严格贯彻PMP的理念,用的是矩阵型组织结构(平衡型),但也有本地化改进。一个项目的组织架构为主系统架构师、协办系统架构师、主系统项目经理、协办系统项目经理和开发团队。

有喜有忧,分工细,流程慢

一个项目来了,主系统架构师首先做WBS分解,粗粒度区分出主系统和协办系统任务;然后,制定主系统项目经理和协办系统项目经理做进一步分解。项目经理做进一步分解时,调动开发团队一起做了分解、自下而上的估算(这个我PMP学过啊)和项目计划,估算结束了吗?不,没有,项目经理、架构师、另一位不相关项目经理一起对这个事情做背靠背估算,偏离度不超过5%才能审批通过。

一次提交差异大,领导就直接打回来。咋办,商量着来吧,咱三个人通个气,按照一样的写不就完了嘛!(前提是架构师认可团队评估的工作量)

接下来的事情,就交给开发团队了,项目经理做好质量监控和里程碑审查,并主导好与外界沟通即可。

**********************

下一节,选择什么样的开发模式。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