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为什么人前进的路总是被自己挡住

2017-03-23 12:24 162 查看
当年怀着做一个雅皮士的想法,1995年大学毕业去了深圳。想着风月, 赚钱两不误, 当时心里挺美。快一年下来除了把在科大没钱玩,没时间玩的事遍历了一把,留下的只有无边的空虚和对前途的迷惘。每天写着同样的代码, 没有进步, 没有成就感。创业又没本钱和人脉, 人生第一次感到非常无助。有一天,突然失去了对所有风月的兴趣, 就开始宅在家里进行古文遍历,鬼谷子,武经七书,史记,易经。作为一个理工男,其实我有着还不错的文科细胞,我从小喜欢历史,对历史有着一种敏锐的直觉。高中时,我一直是文科比理科强,当年分文理科,我决定去理科,我的班主任(历史老师)很伤心。她劝了我很久,说我数,理,化是很好,但不特别拔尖,但我对历史的感觉是很拔尖的。我这个人当时逆反心理很重,分明看不起我理科,我偏要读理科。其实我当时还有个认识,文科可以在生活中自学成才,理科需要系统化,逻辑化的训练,很难自学成才。
都说社会是一所很好的生活大学,经过快一年的社会生活,我在读这些古文的时候时常会产生很多感悟,偶尔也有些顿悟。最终书遍历了一遍,逐渐产生了对自己,对社会,对未来的一种全新的认识。我也明白了改变自己的未来,首先需要改变自己。只有自己提升了,自己的社交圈才能提升,才能和智者为伍。但是路在何方?仔细考虑下,改变自己最好的办法还是读书。但这次读书,专业选择不能是盲目的。我给自己订了三个选择原则:1)必须是我非常感兴趣做的事情;只有做自己感兴趣做的事,才可以做到苦中作乐,全力以赴;2)所选行业必须是朝阳行业,只有在朝阳行业,才可以有力的造势,蓄势,借势。最理想是寻求一个一只猪都可以飞起来的行业;3)所选行业必须要有足够的复杂性,变化性;要能在我有生之年维持朝阳。
为了满足上面三个条件的专业方向,我开始遍历前沿的科技杂志。当时大概1997年,有一天, 看到一本科技刊物关于数据挖掘研究的未来与发展介绍。刹那间,觉得自己和数据挖掘有些关系。我熟读历史,喜欢从历史思考未来。看了这篇数据挖掘的介绍文章,立马觉得我就该干这行,不就是从历史数据预测未来,这个是我的思维强项。而且数据挖掘这个方向完全符合我前面制定的专业选择三原则。首先,这是我感兴趣做的事情;其次,90年代末互联网兴起,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人类会产生海量的数据,数据多了自然对数据挖掘人才的需求加大,所以数据挖掘一定是朝阳行业;最后,因为人类发展的趋势就是不断满足人差异化的需求,换句话说,数据挖掘的应用一定会复杂化,多样化,在我有生之年,应该都会蓬勃发展。心动不如行动,想了想,当研究做,那得去数据挖掘研究最好的地方学,必须要出国留学了。说干就干,给科大读研的同学打电话要帮忙买TOEFL,GRE的复习材料。估计接到我电话的哥们眼镜都惊掉了,我在科大是极端另类的不出国派,而且GPA中等。不过,我从来不缺自信,我最大的特长就是各方面能力很均衡,我相信能力全面的人发展更持久而且有后劲。
我开始彻底从各种聚会的风月场所消失了。天天下了班就去深圳大学,上班就背牛津字典,当时室友和我开玩笑,你不是去深大泡MM吧。不时听到各种怀疑的声音,因为我要申很热门的计算机系,很多还在科大的同学,在深圳工作的同学都觉得我只是头脑发热,计算机的全奖很难拿。在很多人看来,我当时的状况是MISSION
IMPOSSIBLE。我是很有阿Q精神的,我向来把怀疑当作前进的动力的。
风风火火,字典背完,GRE/TOEFL考完。联系出国。打击比想象的大,联系了十几所美国大学,拿了一些录取通知,和一所州立大学的半奖。在90年代末,没全奖是非常非常难拿签证的。硬着头皮,我拿着半奖去签,到广洲花了不少签证费,一句话就把我打发了,说我有移民倾向。还好,当时准备了PLAN
B,拿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全奖,可以去新加坡读硕士。我当时离开深圳,带着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气概。挥一挥手,只带走了两句话:我吃得起苦,走出去就有路。
在读硕期间,我总结了下申请失败的教训。开始在新国大计算机系,有针对性的培养自己,我很积极找导师写文章。我的导师是个台湾人,人很好,从来不给我压力,是我倒逼他。在读硕士这一年(我提前毕业),认真地把数据挖掘经典文章遍历了一下,又把全美国数据挖掘的牛组搞了个门清。然后把这些GROUP最好的毕业生的RESEARCH
STATEMENT都收集起来,反复读,精心重新准备自己的申请材料。这时又听到周围的怀疑声,计算机全奖很难很难,能拿排名前50的都算大牛。怎么看我都离大牛有距离,我只有再次抗起阿Q精神,不怕就只申前50的。不过,没敢申请前5的,阿Q的不够。这次是先套瓷,只联系了做数据挖掘的老师,我想了个好的EMAILTITLE:
Mining a PhD Student。每个我套磁的老师都被我的EMAILTITLE吸引,花时间看了我的申请材料。反馈好的惊人, 本来打算海投, 看来没必要了。当时根据反馈选择申请了10所大学。很快申请的9所大学都给了我全奖,只有DUKE商学院一直PENDING。那有一个做DATA
MINING的老师非常想要我, 不过DUKE商学院的全奖很少, 他一直在努力替我争取全奖,可惜等到我必须做决定的时候还没搞定,只好遗憾的错过了。
当时我年青,还是不够淡定,拿到明尼苏达大学全奖时, 在BBS上发了消息, 说我拿了明尼苏达大学计算机的的OFFER,认识我的一个校友问是不是UMN
Duluth (明大一个相对差些的分校)。我当时就郁闷了,说科大成绩一般的同学也不该是这么被看低的。不过我知道人对人的认识容易刻舟求剑。后来, 又拿到一排名前10的全奖, 就不想晒了。当时选择OFFER很犯难。我最想去DUKE 商学院, 不过要等,机会也不大。前10的学校OFFER不是做数据挖掘。想了几天,还是要做自己选择的方向,接受了明尼苏达大学计算机的OFFER。因为两个导师在UMN都是大牛:KUMAR教授是ACM,IEEE,AAASFELLOW,SHEKHAR教授是IEEEFELLOW。KUMAR教授是做传统数据挖掘,SHEKHAR教授是做移动数据挖掘。当时有同学提醒我跟印度导师的可能挑战,我说好不容易自己选择的道路,我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当时没能去成DUKE商学院,现在又来到RUTGERS商学院做老师, 缘分。
2000年三月初签下OFFER,明大的导师希望我五月就去,比正常提前一个暑假。我就忙着毕业回国签证,这回在广州签证官和我捞家常,说MINNESOTA 很冷,我从广东过去肯定不习惯。这次顺利拿到签证。心情非常激动,总算是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了。
我的飞机去明尼苏达是星期五, 是我故意按排的。我想着周末安顿下来,星期一开始干活。不过我星期五下午到学校后, 还是先去学校看看,给导师打个招呼.我导师人很COOL, 先微笑着欢迎我的到来, 随手就丢给我一堆PAPER, 说你晚上读一下, 明天下午我们讨论一下。我很淡然地接过了PAPER, 说明天准时到。幸好有科大校友帮我找了临时住处,把床单铺地上就可以读文章了。还好,有些文章我在新国大就读过了。第二天一早去了实验室, 老板随便和我讨论了一下, 就把我打发了。我明白他只是想考验我一下, 这是鬼谷子养志法灵龟提到的 "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志气,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我毕业前, 老板和我谈到这件事, 说我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 他说当时从我的眼神里看不到不满,怀疑,困惑.
我们实验室不在系里,所以整个暑假在实验室里待着,没和新生有什么接触。九月一开学,发现课上不少同学比我年青很多。中国人很多,有清华,北大,南开的;他们有的本科直接出来,有的读了研究生出来。我在深圳4年,新国大一年,比有的同学大五岁了,汗一个。在新国大一年拿了个科研硕士,只修了很少的课。在明尼苏达大学,第一学期就选了三门重课:高等算法,数据挖掘,和操作系统。数据挖掘是老板教,一定要学好。算法,老师说只给总分90以上的学生A,40多学生,每年大概有5人可拿A。操作系统我以前没学过,不是计算机系出身,有些压力。幸好我现在比在科大时要勤奋很多,也懂得怎么去搜集学习资料。上算法课,我先上网研究了名校开的算法课程,把名校推荐的算法书都精读,老师上课水平也很高,进步很快,期中考试后就知道拿A问题不大了。数据挖掘是我的专业,虽然我老板人很严格,我从课程开始就没觉得会有问题拿A。操作系统第一次学,要在BERKELEY的NACHOS平台上做项目,清华的同学计算机科班出身,以前上课做过类似的,说起来有板有眼。我没办法只好狂读代码,关键时还打通宵做过项目。很快,一学期过去。在科大时,很多课程都拿80几分,在这都是90好几。人努力起来,GPA也就那么回事.
记得课余和一些中国同学聊天, 有人就问, 为啥你在深圳都工作了N多年了还来读博士. 我很认真地说, 因为我想做研究, 也想做FACULTY。北大的同学叹了口气, 在UMN就算了吧, 而且你还得熬多少年。我听着明白,非名校, 又大龄青年。清华的同学很直接, 切, 在CMU的师兄,师姐很多都找不到FACULTY,我就不想了,然后很同情的看看我。 以前,我喜欢争辩,读博时已习惯用行动说话了。在现代竞争的社会,要想立言,立德,先要学会立功。
博一很快过去,修课变得相对轻松。主要压力来自研究, 拿着导师的研究经费, 一方面要替老板做项目, 还得挤出时间写自己的文章。说实话,开始真不知道怎么做科研,无论是选题,理论推导,实验,写作都有困难。有一段时间自己常去找导师, 希望能得到一些研究想法, 直到有一天, 导师说,
“Ifyou are stuck, you have to work your own way out”。突然让我明白了,研究是自己的事。于是开始疯狂遍历文章,自己找研究想法。折腾到第二年快暑假了, 老板很严肃的把我找到他办工室,说他用经费支持我快两年了,我研究还没开窍, 如果暑假还没进展要停奖学金了(我们RA压力大, 一年一签)。对我这么一个普通人家的中国孩子,没奖学金就意味着退学。想想当年一个学校给我的是五年的校长FELLOWSHIP,总共 25万美元, 心里就忐忑不安而且郁闷。我其实那时有研究想法了, 只是还没写出来。我紧赶慢赶,在暑假把文章写完了。不得不感叹,那时写得真慢, 一天也写不出几句话, 一个ABSTRACT要写三天。话说我现在写一篇, 有方法,实验结果的话, 一天就拼出来了。老板看了我的文章,觉得还满意。不过我这第一篇文章的苦难历程刚开始.
第一篇文章写完了投出去, 到年底被拒, 说想法不错, 工作做得不够细, 写得不够好。郁闷归郁闷, 还得改了投KDD。还记得交稿的前一天, 查相关文章, 发现一篇刚发的JOURNAL文章有一个结果和我的一个贡献是数学上等价的,那个难受就别提了。和导师汇报过后, 他倒是很安慰我, 说这种事情经常发生, 在文章中拿掉这个贡献就好了。那天晚上他和我一起做重大修改,不过文章贡献少了一大块,又被KDD拒了. 不过三个评委, 两个给的不错的评价, 第三个拒的莫名其妙,感觉是有意而为。
这篇文章我只好接着改,同时也在写另外两篇文章。到第三年暑假,我还是颗粒无收, 不过写了快三篇了, 导师倒不催我了。两个导师好象都觉得我研究没问题了。我自己觉得特没面子, 第一篇文章被拒了一圈。最后2003下半年, 第一篇文章总算发了个长文, 有四个REVIEWER,还有一个WEAKREJECT. 当时也没放在心上,想着文章反正收了,很高兴(现在发KDD也没那高兴劲)。
去开会了, 做完了PRESENTATION,四下转转, 发现一个POSTER文章做的和我这篇是一样的想法,换了一些英文。当时很不解, 一看是从一名校出来的。我费牛力找到那作者, 他明显躲着我,而且显然知道我是谁。联想我这文章的悲惨经历, 我开门见山, 你是不是REVIEW过我以前的投稿。他也是学生, 开始不承认, 后来我说, 如果你不现在说明白, 我明天就在你做PRESENTATION的时侯公开提这个问题。他想了想承认了, 不过强调以前拒我文章是因为我工作做的不到位。我当时狂怒, 给导师发了电邮说明这件事。老板回信让我冷静,回来他来处理。当时一下全明白了, 为什么一直有个REVIEWER反对, 包括被接受的这次。这片文章的JOURNALVERSION也被REVIEW了三年才被收,也是一个REVIEWER不停提新修改意见。这篇文章的经历真把我的政治斗争的素养给练出来了。
到了博士第四年,走得没那么艰难了,拿了统计的辅修博士,也发了最好的数据挖掘会议KDD的文章。一堆工业界的人对我KDD文章中提出的算法很感兴趣。在开KDD会的时候,第一次有机会可以面对世界顶尖的数据挖掘专家介绍自己的工作,内心充满着骄傲,也想哭。真得很不容易,过去几年,没日没夜。我经常是最早到实验室,最晚离开,累了就在桌上睡一觉。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我知道找教授职位,必须有全面的素质,机会才会大些。我主动要求开始大量分担导师的一些SERVICE。我想因为我做事认真, 导师把很多重要的SERVICE交给我做. 我顺便就慢慢收集了很大一个资料库。虽然,我那时只是个学生, 但我把很多教授的事都干了, 比如写各种推荐信, 文章审稿,项目书评审, 也给导师准备各场合的演讲稿。我导师这些方面都很强, 我有机会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学到了很多关于表达, 协调, 处理棘手问题的能力。应该是不夸张的说,我博士毕业时的政治素养可能比大多数助理教授都要高很多。
同时我也大力加强了教学能力的训练,明大是个大学校, 什么专业都有。我专门学习了关于PRESENTATION和EFFECTIVE
TEACHING的课程。我们研究中心的条件不错, 投影设备很好, 我经常把自己晚上关在会议室练演讲。而且我知道,作为教师,需要工业界的纽带。我在开会期间积极寻求实习机会。我的导师要求很高, 除非是有名的公司的研究中心,否则就不能去。第四年暑假, 总算在KDD会上找到了去LawrenceBerkeley
National Lab实习的机会,这个Lab当时的Director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实验室在BERKELEY的一个山上,环境非常优美,我经常坐在外面一边欣赏美景,一边读文章。在那几个月,运气挺好把自己的算法用到生物数据,发了个PSB的文章。在我找工作那年,生物信息非常热门,凭这篇文章,我就有机会申请在计算机系的生物信息教职。
从LBNL实习回来, 要准备上JOBMARKET了。大家都知道教职难找, 我心里也没底。就开始搜集工作信息,建数据库,准备海投了。在这段时间, 花了很大工夫准备TEACHINGSTATEMENT 和RESEARCH
STATEMENT。等数据库建好了,从十月底开始投, 我的申请是一批一批放出去的, 看申请反馈结果, 再放下一批申请。等待总是让人焦虑的, 我是做数据挖掘的知道情报的重要性。做为情报收集,我主要做两点:首先对我自己的个人主页进行跟踪,看有没有来自我申请过的学校的大量浏览;其次,我让我的导师及时通知我,如果有学校要推荐信。我的副导师人很好,他每次会第一时间转送给我所有类似邮件。有了这些情报,我的心思安定多了。而且,我往往可以猜到哪些学校会要推荐信了。
很多学校要了推荐信,等到12月,陆续开始收到面试通知, 我在2005年一月和二月初排了五个面试,其中包括RUTGERS商学院的面试。说到RUTGERS的申请,当时我看到RUTGERS商学院招数据挖掘的教授,不以为意。觉得应该不会要我一个计算机系的博士吧,当时也没抱希望就申请了。没想到,RUTGERS是最早一批给我面试的学校。等我拿到了RUTGERS的面试,我还是没抱希望。RUTGERS我是放在第一个面试,就当练兵了. 去RUTGERSINTERVIEW, 除了领带让我觉得很不舒服,我总体比较放松。两天的INTERVIEW通常很STRESSFUL,但比想象的好, 连吃早饭都在INTERVIEW。记得刚到NEWARK机场,接我的是老系主任,他带我直接去吃饭。我当时比较话多,他吃得很快。我看他吃完了,我马上表示我吃饱了。他就笑着说,你可以多吃些,不着急。我当时还问他,为什么RUTGERS的面试这么早开始,他说我们希望得到市场上最优秀的候选人。
很快几个学校INTERVIEW下来, 吃到不少好吃的西餐, 大大改观了我对西餐的印象。我第一轮五个INTERVIEW还没结束,RUTGERS的OFFER就到了, 吓了一跳. 不过没几天的功夫, 其他OFFER也都到了。第二轮本来排了很多其他学校的面试。刚安排好.这就要逼我做决定了。坦白说,从计算机系往商学院跳是个吃螃蟹的事,对中国人来说尤其如此。当时我也有很大顾虑, 因为商学院比工程学院教学任务重很多,做研究的时间相应就少。我考虑的是做数据挖掘,必须要靠近前线, 要能和商业应用打交道, 技术知识集和领域知识集是缺一不可的。当时系里有教授赞成, 也有教授反对我去商学院。有一个老师对我说, 你要去了商学院, 我再也看不到你做SERIOUSRESEARCH了。还有老师说你能不能教商学院的学生,言下之意是我英文都说不地道。另外,我还有顾虑, 导师的人脉都在计算机领域, 我去商学院要白手起家。而且后面的面试,学校越来越好, 让我有些不舍。后来和两个导师商量了一下。他们很赞同我去商学院,并说根据他们对我的了解, 我能在商学院生存下去。我和副导师说我有机会去更好的学校,去了RUTGERS,会不会有遗憾。我的副导师当时对我说了意味深长的一段话,大意是, 如果以你的能力可以去A生存,你要选择去B+的地方.
life will be much easier and you have more room to grow.

说到我的副导师,人极聪明。印度贵族出身, 父母是在美国拿的PHD回了印度, 他是全印度高考第二名。一路名校, 四年从BERKELEY计算机毕业,顺手还拿了个MBA.
干脆插播一下两位导师,两人风格迥异。我的导师大局观很好,非常有战略眼光和领导力。 副导师很擅长局部,能把事做细做好,也很能享受生活。就象下围棋,大老板很有大局观,擅长布局,副导师很擅长局部死活和收官。读他们的博士真的很辛苦,因为他们的要求南辕北辙,一个重视整体和高度,一个重视细节。最后毕业时收获很大,很感激他们
综合几天收集的建议,又思考了几天。下决心接受了RUTGERS的OFFER,把所有后面的INTERVIEW都取消了。其实,我这几天思考的不是接不接受这OFFER,而是接受了以后该做些什么。二月底我接受了OFFER,从MARKET上退出了。马上着手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找了暑假在IBMTJ
Watson Research Center做实习的机会。因为知道商学院对JOURNAL看的重,第二件事是把所有发过的会议文章做深做广,送JOURNAL.我第一年就要教四门课,如果现在不深挖洞,广积粮,研究的连续性肯定得不到保证。我的实验室伙伴都觉得很奇怪,说你怎么拿了OFFER更勤奋了。他们不知道,兵法上说有备无患。我这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赶着去IBMRESEARCH做实习前把一堆JOURNAL文章送稿了。来到IBM
TJWATSON, 环境真得很好,空气清新, 里面的研究人员大都名校毕业。我的MENTOR介绍我给其他组员认识, 说我要去RUTGERS做FACULTY了, 同时来的另一个INTERN学生,从自CMU的计算机系, 小姑娘从罗马尼亚来, 听说数学是拿过牌的, 非常AGGRESSIVE。我整个暑假过得都很开心, 交了很多朋友。还有一科大哥们, 在PRINCETON都博士,毕业去了DE
SHAWCO, 很牛的公司。
从IBM实习回到学校, 答辩完了后和大老板长谈了一次。我向他请较JUNIORFACULTY的生存之道。他说了很多, 最后一句是,
Youhave to be strong all around (样样都要强).他说只有这样,命运才能把握在自己手上。
来到RUTGERS,头两星期忙备课, 第一次教课, 我倒不紧张. 教信息类的课没必要紧张。只是想着把知识点组织好,有逻辑. 中间加些小案例,小故事,把课堂气氛搞活跃些。一学期下来,感觉以前在明大的功夫没白费,教学效果还不错。学生EVALUATION都是>4.5out
of 5.0。我知道这是很高的,对TEACHING我就放了心,开始有时间做些新的研究课题,因为第一年没博士生,我在中国寻求合作,所以严格说我带的第一个博士生在国内。2006年因为教课,我只写了一篇KDD文章,在审稿过程中还差点还被人故意做掉。刚做教授,开始艰难啊。
其实更难的是研究经费,因为是商学院,我几乎没有研究启动经费,我基本上可以说是裸奔来的。刚开始只有5000块,买个电脑,连出去开会的钱都没有。记得2006年下半年, 我刚工作一年多. 学院内部分研究经费, 按规定优先给青年教师。最后, 几乎所有青年教师都拿到了些钱,除了我。我也知道为什么, 我是计算机系毕业的, 在商学院没人脉, 没人疼,没人爱,又是中国人,不欺负你,欺负谁去。我对这些都有心理准备。平素吃些小亏也就不计较了,我现在连开会的钱都没有,于是这次我决定PASSIVELYAGGRESSIVE一次,把事情搞大。虽然这样,我现在遇事总是先冷静5分钟,通常在学校走圈圈思考。想好了,再行动。我精心把过去一年的成就准备好,带着打印好的材料直奔院长办工室。我进去就说,报歉, 我知道见你要预约, 但我有些紧急的事就占用五分钟。我们院长对我很好, 就让我说了。我先递上我的简历,并说我过去一年发了四篇TOPJOURNAL(共九篇JOURNAL)文章,院长说很出色。而后,我又递上过去一年我的TEACHING
EVALUATION,院长看了觉得很意外,说没想到你教课这么好。我就立即问你觉得我哪些方面要改进,院长说很优秀,要保持良好的势头。我就跟着说,这个內部FUNDING是不是用来鼓励优秀青年教师的,院长说是啊。我说,您觉得学院应不应该支持我,院长说应该。我说,那好吧,TheAward
Committee今年就没给我。院长很快打电话证实了一下,说报歉,今年钱分完了。我会保证以后特别关注你的CASE,院长以后没有食言.
有时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件事后不久评全院的JuniorFaculty Teaching Award, 奖颁给我了。我知道这个奖一年就一人获得。拿了教学奖,评TENURE时,不会有人刁难TEACHING了。在这个奖公开之前,还出了个小插曲.
在第一年结束的时候,系里一位老教授,给我发了一封措辞严厉的电子邮件,还CC给了系主任,和其他几个老教授,大意是我虽然研究做得还不错,但teachingis horrible, "a dis-service to our students"。我当时看了电邮,气得把办公室的椅子踢破了。还好没冲动,又出去溜圈,突然我就大笑,天助我也。路边行人还以为我疯了。我知道他为什么写这种邮件,因为我不是很听他的话...(青年教师被剥削不是盖的),一直有担心他会在评TENURE时会为难我,这下我不是很担心了。我马上回去准备材料,把学生的TEACHING
EVALUATION,学生给我的感谢信,还有一些我自认好的SLIDES,打了个大包,回邮件给他并CC给学院领导和系里同事。我的邮件写得很诚恳客气,主要列举事实,感谢前辈的指点,希望有机会当面请教如何教学。坦白说这位老教授教课比我差了几个档次。
这次机会真是上天所赐,系主任把我找去说不用担心,那老教授向来对年青老师很刻薄,说我做的各方面都很出色。院长也找我说了类似的话, 并说没有CREDENTIAL的COMMENTS,学院是不会采纳的(一切尽在我意料中)。那老教授没回我的电邮, 我等了一段时间, 找了个机会主动和他聊这事, 我想给他个台阶下。他只是说以为中国老师在商学院教书都不好,当时发邮件时想当然了。后来我很快拿了教学奖, 他再也不轻易找岔了。我的生存空间在FACULTY第二年一下子宽松了很多。这就是兵法上说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我博士毕业时拟了个计划,第一年专注TEACHING,因为有毕业前六个月打下的科研基础,第一年的RESEARCH看起来进展很快. 不过我知道老本会很快吃完的。我是个WORRY-TYPE的人, 如果没有十篇文章在REVIEWQUEUE里,我是不会放心的。在2006年,我只投了一篇KDD, 就差点被人做掉。因为我计划中第二年的重点是回到RESEARCH,所以2006年暑假就开始整合资源, 准备课题冲击2007年KDD。这次同时有七个课题, 写了快九个月。我相信集团性冲锋, 敌人是挡不住的。 2007年我的KDD确实大丰收, 中了四篇。当时很高兴, 后来在研究经费上吃了几次大亏,明白不能太显眼,后来两年就少投了些文章。
到了2007年暑假, 因为和国内的合作, 来美国七年第一次回国。总算可以放心的休息一下。回国还有个目的, 想面试些学生. 我挑学生标准和很多老师不一样。我喜欢处于困境中的学生, 我看学生十个字: 态度,基础,精神, 意志, 习惯。一个学生,没有良好的态度,其他方面再优秀我也不能要,因为态度不好的学生往往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了。关于学生基础,我比较在乎学生选的数学课程的科目和成绩,其他GRE/TOEFL/GPA,我的要求通常不高。关于学生精神,一个人没有向上的精神,人就没动力。而一个人没有坚强的意志,人就不能在困难中坚持。最后,一个没有良好的习惯人,就不会有良好的基础和发展的潜力。处于人生困境中的学生加上这十个字就是我最理想的学生。
说一说,我为什么喜欢人生困境中的学生。因为我曾经也是从人生困境中爬出来,知道困境中的不易。我想给困境中的学生一个机会, 因为我知道他们会特别珍惜我给的机会,和我当年一样. 饿虎虽然瘦, 下山了迸发出的能量比猛虎还大.当然那十个字不能缺。可能我上面强调精神,意志多了。实际上WORKSMART很重要。前面提到过, 我帮导师做SERVICE,是要花很多时间的。我只和老板提了个要求,希望他能提供他以前的样本。事实上就写推荐信一件事上,我就建了各种推荐信的资料库, 包括TENURELETTER,
PHD JOB LETTER, MASTER JOB LETTER, IEEE FELLOW RECOMMENDATION LETTER,GREEN CARD LETTER。将来我可能需要的各种推荐信的场合我都准备好了。同样对于文章审稿, 我也有一套资料库。现在每年我要担任十几个会的PROGRAM
COMMITTEE,总会有十几篇JOURNAL REVIEW。如果没有高效的工作方法,不可能SURVIVE,基本上我把REVIEW程序化,很多PAPER一看就知道不行, 不行的原因有很多共性.我一般快速翻一下文章,5到10分钟。就决定了3个CATEGORY,收,不收,待定。 收,不收的可以半自动处理,待定的花些时间细读。
很快第三年开始,就要准备三年中期REVIEW的材料,过程和评TENURE一样,就是不需要外面的推荐信。翻过年到2008了,很快拿到中期REVIEW结果,评价非常好。学院的评价是,我的成就已可拿TENURE。期间还拿了全学院唯一的年度研究奖。很快到暑假,我又要重新送材料评TENURE。不费事,因为刚做过,唯一的麻烦需要十封校外推荐信。这个很重要,如果有一人说不好都有麻烦。十月把材料交上去,很快系里,学院都全票过了。报送学校。这段时间有点紧张,在我之前我们系的三个TENURE CASE都被毙了,他们都是正常时间申请的,我提前了太多,要不然,也不用紧张。到了2009年APRIL2,我在开车,突然收到一个电话是院长打的,我知道一定是好消息。我是情报工作做得好,我知道学校那天BOARD
of Governor开会出结果。而且好消息都是电话传送的,因为每个人都想在这种时候在你的脑海中留下美好印象。而坏消息都是邮件传送的。我的CASE在学校COMMITTEE也是全票通过,还拿了RUTGERS
BOARD TRUSTEE AWARD。这个奖是从刚PROMOTION的教授中选的,算是给商学院争光了。
从2005年8月,到2009年4月,一切回想起来就象一瞬间,一切是按我当年的计划走的,不过没想到走得这么快。我应该是计算机毕业直接跳到商学院的第一个中国人,期间的经历颇为感慨。我想应该写些从我的角度看到的一些区别。
最早从读博其间,花了很多的时间观察学术界的牛人,包括我的两个导师。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长处, 就是各方面能力均衡, 并都很强。事实上, 世界上多种竞争, 归根结底是资源的竞争。牛人获取资源的能力都很强。总结一下,学术界获取资源需要五种能力:研究能力, 表达能力, 组织能力, 管理能力, 和市场推广能力。通常大牛五种能力都很强。首先,研究能力是基础, 没有对研究方向的敏锐性和对研究的过程的超强把握能力,是很难有开创性工作,也很难服众。真正的牛人是有传承的, 总有几个弟子也会成为牛人。其次, 光研究好, 表达能力不强也是不行, 因为牛人的产生, 往往是有人推的。特别是当今社会, 强人太多; 所以人要牛, 还要有表达能力让人知道你很牛,同时能够把复杂的东西以最简单的语言描述出来,本身体现的是一种艺术和牛人气质。第三点的组织能力是关于领导力,组织大项目, 大型活动的能力。这一条是区别大牛和小牛的关键。组织大型活动 (会议, 期刊) 往往就是建立获取资源的平台。西方不流行赤裸裸的贿赂, 流行资源的交换。最后,管理能力是贯穿牛人成长过程的必须的生存法宝。万事开头难,刚做助理教授的时候, 要学生没学生, 要资金缺资金, 要时间没时间, 要支持有剥削。唯一的办法是高效的时间管理, 有效的借鸡生蛋, 量入为出的财物管理, 借力打力的纵横捭阖。时间管理是任何青年教师必须掌握好的。管理时间最关键是抓大放小,做好计划,果断决策,大胆授权,再不停反思梳理自己的生态系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免于焦头烂额。
在美国很多的中国人专业能力都很强,但做经理的和老板的往往不是中国人.很多的时侯, 事做得很多, 没有得到多少承认. 究其根源, 是表达能力不行。 关键是意识,中国的教育偏科,急功近利得厉害,一个综合素质很强的学生很容易被高考体制淘汰。中国古文里有的是管理和沟通的指导,可惜很多理工科学生都没时间读。
比如鬼谷子有段很精彩的关于说话沟通的描述。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睑,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腾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鬼谷子这段话很有意思,善于表达的一定也是善听。我大老板就有这技巧, 常常听人说他在会审项目报告时做的总结报告很棒。我知道他去开项目评审会之前通常都没读过项目申报书,但他善听, 一般他先仔细听每个评委对每个项目申报书的意见,然后他能把握住评委意见,并了解PANEL的政治态势, 并做出POLITICALRIGHT的总结。PROGRAMDIRECTOR是很喜欢用他的SUMMARY。这是一种以最短的时间, 取得最大的CREDIT的技能。想想很多助理教授花几天读一个项目申报书,效率高下可见。
另外,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帅才和将才的区别在哪, 当年林彪写下红旗还能打多久? 老毛就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两人境界, 视野的高下立见。同样, 中国科大在中国被唱衰了多年, 为什么国外的教授还是喜欢招科大的,为什么还有众多科大学子在学术届崭露头脚。我认为原因是很多科大人长期有着一种精神,不抛弃理想,不放弃努力,拥有战斗的决心。如果这种精神能在科大保持下去,科大的红旗就不会倒。
从2005年到2009年, 在商学院快有四个年头了. 在这四年中, 首先完成了教学的转型。从大学到博士一直受到正统的理工教育,强调逻辑, 推理, 数学。如果把理工的教学方法直接用到商学院,必然撞墙。商学院不喜欢太抽象的东西, 学习方法追求感性认识, 需要案例, 故事。授课方法更强调老师和学生的互懂,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讲授一个概念前, 一定要强调商业应用, 要回答为什么要学? 我把这当作教学三部曲, 上课要回答WHAT,WHY,
AND HOW? 首先,从应用中引出问题,并解释这是什么概念/技术/模型, 然后扩展出更多的应用, 这时候往往用案例, 讲故事。可能中间顺便进些比较SOLID的知识,这也是一种快乐的学习方法.
学术届,成功的教授很多,但成功的路确有不同。我观察到好几种. 首先来介绍下我的学术路上的大恩人,也是我的祖师爷,Professor
C. V. Ramamoorthy, UC- Berkeley 计算机系的教授。他是我小老板的导师, 我在LawrenceBerkeley
Laboratory 实习的时候认识他的。如果学计算机的学生不知道他,那你们可能知道他的华人大弟子,Professor Benjamin Wah,华云生老师当过IEEE主席。如果你们也不知道华老师, 那你们一定知道ProfessorWah的学生,计算所的李国杰院士。Professor
Ram是Founding Editor-in-Chief of IEEE TRANSACTIONS SOFTWARE ENGINEERING 和 IEEETRANS.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孔子有72门生,Professor Ram有73个学生,其中一半多是IEEEFellow。他给我写的推荐信有一句话"Istrongly
believe that Hui has the potential to reach the same high level ofachievements.” 我非常感谢ProfessorRam, 这就是所谓成长过程中有贵人相助。
当时我在LawrenceBerkeley Laboratory实习时,小老板让我联系他,当时ProfessorRam已退休。我买了一盆中国人的富贵长寿竹,租了一车,开了一个多小时去到他豪华的家,在一个有GOLF球场的围墙里,还有门卫,在美国我还是第一次进这种社区。Professor
Ram当时70多岁了,说话慢但很有条理。他很有兴趣的了解我的研究,他和我想法一样都认为数据挖掘很有前途。他知道我想留在学术界,就传授了他的一些经验。多了就不介绍了,说些不敏感的如下:
1)对学生,要象自己孩子一样对待;要帮助他们成长
2)对金钱,要看得开。记得钱散人聚,钱聚人散
3)对科研永远保持一颗童心
4)要能把握住把科研转化成生产力的机会
5)多交朋友,广种善源
我知道他的一生就是这么做的。
科大的学生有内涵,不过很多学生不擅长表达,在待人接物方面有时会缺乏职业化的表现.我介绍下我的职业准备,希望对师弟, 师妹有借鉴作用。
我观察到在职场, 人们往往有很强的思维定式, 很容易把不同人群stereotype。比如, 在美国商学院人们普遍认为中国人不能给出上乘的演讲,不能教出引人入胜的课程。在这种时候,如果我们能打破他们的定式思维,让他们有WOW的感觉,我们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机会。
个人经验,培养职业化的表现要靠平时点滴的积累,专业化的自我锻炼。当有了职业目标后, 一定要首先搞清楚职业需求, 而后积极收集并建立这个职业的知识库,并找到这个行业的明星供观察和模仿。比如说, 我读博初期, 就打算做老师。很找我就搞明白了找FACULTY的基本步骤和要准备的材料:
1) COVER LETTER
2) CV
3) TEACHING STATEMENT
4) RESEARCH STATEMENT
5) PERSONAL WEB SITE
下一步就是收集每一年的工作市场的明星的所有上面的申请资料。 成功人准备的材料往往很职业化,而且很有美感。在这个职业的知识库慢慢建立的过程中,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地完善并更新自己的相关材料。同时也知道自己离最好有多远,可以有针对性学习,提高。
另外,我常参加 JOBINTERVIEW TALK. 好的TALK,一定有好的SLIDES.我总是努力要到好的SLIDES。每次试着讲这些好的SLIDES,可以体会到组织和逻辑上的优点,并学习之。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