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草根测试人员的成长之路 ----------吴老 敬仰吴老

2017-02-22 14:29 381 查看
草根测试人员的成长之路
----------吴老

个人 qq:
1824971629
第一章 毕业和无业
一转眼工作了 13
年,弹指一挥间已经从一个毛头小伙子变成了一个中年大叔了,虽然

现在已经大部分工作已经是从事项目管理行业了,但是我骨子里面我还认识我是一个测试的

技术人员,因为我从事这个测试行业已经 10 年有余,但是很多在单位的人已经认为我是一

个项目管理专家了,不过这不妨碍我分享一些我的成长之路,希望能够对一下进入这个行业

的新手有一些帮助,也算对这个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做一个简述。
2000 年,吴老(当时应该叫小吴)毕业于一个北京号称四大染缸之一的知名高校,学

了四年自动化,也没觉得学明白什么,虽然学习不太努力,但是好歹保全了学位,顺利拿到

了学位证。大四毕业之际,众多同学都在为自己的未来规划和忙碌,我还沉迷于篮球和网上

闲聊的爱好中,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做些什么。从小到大,我的发展都是有顺序的,家长

自然都给孩子考虑好了。幼儿园之后一定是小学,然后是中学,然后是大学,然后是研究生。。。。

无奈学习不好,也不努力, 4 年大学之后虽然怀念大学的悠闲自在的生活,但是明显没有练

就考上研究生的本事,所以毕业之后, 开始迷茫到底应该选个什么行业呢?到底我的未来在

哪里呢?我想这个问题,面对扩招的中国教育来说,很多的莘莘学子都会问自己这个问题,

因为父母已经不能给我们安排了,我们要自己做一些选择了。这个对于一个在象牙塔里面的

人来说,真的有些困难,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某日,保利集团物业公司的一个副总来我

校进行演讲物业行业的一些感想和发展,听后也觉得热血沸腾,现在回想起来如果真的进入

这个行业了也就是个物业人员而已,月薪拿个 6、
7k 也许在那个行业也算相当高薪了。我现

在一个朋友也从事物业行业,也就一个月 5k 多而已,然后呢?也不够买车的,也不够买房

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篮球打着打着就到了毕业离校之际,所有的同学都有工作了,不管

工作好坏,都有工作了,唯一一个没有工作的,是我。。。。。。我也没太在意,先把行李搬回

家再说,工作慢慢找吧。 我总想着大学毕业了,怎么也是个人才吧,工作应该很好找才是,

到时候我好好挑个好工作。“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坦然的我就无意中就成为

了社会闲杂的无业人员。

在家闲了 1 个月,实在发慌,对于天天睡到自然醒的日子,醒来之后也不知道到底干什

么的日志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太过于无聊了。找工作吧,打印了很多简历像很多现在的学生

一样开始了自己的草根之旅。投了几十份简历,一共收到了 4、
5 个面试机会。现在也没有

全部记得,就记得几个,有一个是华润的什么子公司的,结果去了之后,他们公司都不知道

谁约的我面试,自然是失望而回。然后,还去了央视,人家貌似看我还行,但是我也不知道

到底该干嘛,闲聊中我就说我只考虑做一些节目编辑什么的,因为对电视台实在没什么了解,

结果也是没什么结果,因为回来之后琢磨出来这个部门是想找个设备维护之类的人。

总结:没有思考和准备的话,就会像个眉头苍蝇一样乱撞,机会就算有也会被你错过!
第二章 第一份工作
理想和现实差距还是很大的,本想找个 1
个星期工作,工作还不大把挑。。。。结果一个
offer 没有,我开始沉思未来,有点无奈,也不知道应该干点什么。我想我当时的状态对于

没有准备好进入社会的人来说应该都会有这样的心态和时光。 回想大学 4 年,到底学了点什

么能满足社会的工作需求呢?可能只有计算机和英语吧,因为学校太过清闲,不学习的生活

对于一个从小就被父母教育好好学习的人来说是非常不习惯的,所以一定要学点什么才能弥

补空寂寞的课余生活。英语吧,将来肯定用的上,那个时候我上学时候平均一天除了上课、

睡觉、吃饭、篮球生活职位就是学英语了, 4、
6 级都过了,
toefl 也考了个分数。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后来一个软件本地化公司看到我的简历,看重了我的 6
级证书,想让我加入他们公司从事本地化翻译工作,我面试后也没有什么可犹豫的加盟之。

至于为什么没有犹豫主要是因为自己连个面试机会后来都很少有了。。。。。。。。

正式成为了一个翻译,准确的说是个计算机方面的翻译,开始的时候做的肯定也不顺手,

但是这个东西就跟说汉语一样是个熟能生巧的岗位, 3 个月下来就非常熟练了。基本上每天

也不用太懂脑子,看着英文中文就行云流水般的敲出来了。然后开始了日复一日的类似打字

员的生活,我那个时候又开始思考,难道要当一辈子打字员么?人生怎么也要有点高标准吧!

至少当时我还觉得我是个有志青年,人生应不这样!

总结:有的时候无心插柳柳成荫,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虽然你可能并不是专

门为这个机会来进行准备的。我认为有的时候所谓的准备就是恰好你掌握某种技能或者具

备了某些经验。“努力是一定有收获的”是我相信的一个格言,虽然你不知道你会在什么时

候收获。
第三章第一次接触编程
2000 年是互联网当时进入中国发展的高峰期,网易、搜狐、新浪都进入了一个当时的

巅峰时代,很多同学阴差阳错的都进入了网站工作。当时毛也不懂的我,看到人家去网站了,

也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我也能去吧。现在回想起来未来要去网站,可能主要是当时网站的工

资高,我做翻译工作一个月才 2300,人家进去了就
3000,而且还是在非常高档的嘉里中心

办公,心理充满羡慕之情。 然后我也给各种网站发去了我的简历,但是当时说白了,除了在

大学学过 c 语言的前
7 章之外,基本没有什么计算基础了。 但是也不知道哪个不开眼的网站

把我给约去面试了,还让我做个任务,用 asp 做个小网站看看。我肯定当时啥都不会呀,然

后领了任务就回去了,然后就在想到底怎么办,就求助了一起我哥。我哥说这事儿好办,有

同学在 ibm,我给你找人教教。结果
ibm 那哥们也不懂
asp,但是给我找了他一个同学专做
asp 的,后来知道那个人月薪能有
5k,而且也就工作了
2 年而已,这让我异常羡慕,因为人

家工作一个月顶你干 2 个月多的,你说是不是该让你羡慕一下?(年轻时候也没啥目标,就

是看挣多少钱,否则和其他同学也没有啥可比性,通过钱可以衡量你是混的好还是不好,仅

此而已,这个有些狭隘)请人家吃了 1 顿中午大餐,人家给我讲了
2 个小时,然后推荐了本

书,我就开始了我的草根程序员之路。

先把那哥们讲的知识在我家的 486 电脑上运行起来,当时还涉及到了数据库
access,没

有任何开发经验的我,居然也不知道为啥就都给搞定了。白天要上班,只能每天晚上回来学

习和编程,当时上班单程要 1 个半小时,到家已经
7 点半,吃过饭后也
8 点多了,然后学习
到 12
点多,坚持了一个星期,那叫一个困呀。。。。。。。。不过,“努力是有回报的!”,一个星

期后顺利搞定小网站任务,发给了那个不开眼选中我的网站开发经理,但是最后不知道为何

没有录取我,也许当时这个机会把握住了,我发展到现在也是个高级系统架构师了,现在回

想起来每一次人生的一个偶然机会都可能对你的人生发展起到一些决定性作用。
第四章 成功转岗:我的第一个测试项目
后来又发了不少简历,依旧没有任何面试机会,无奈呀。。。。。。。痛苦。。。。。。。。不想当

打字员了 。机会又来了,有个搞本地化测试的人辞职 ,公司决定从翻译打字员中挑选 2
个人做本地化测试,毕竟都需要英语作为基础的,所以公司这个选择也算明智。从事翻译打

字工作的人都和我一样觉得很无聊的,所以大家都积极报名,大概有 10 个人左右,但是只

要两个人,录取率在 20%。录取谁呢?没啥说的,公司虽然是个私人公司,但是也采用了公

开、公正、公平的方式开始选拔,做题!“努力是有回报的!”(这句话我会在后面至少说个
10 遍、
8 遍的)。一看考题,我差点乐了,靠我编程和一些数据库知识,这个不就是我刚搞

定的那个小网站涉及的内容么?三下五除二搞定!而且还是第一名成绩当选,这事儿着实让

我美了有一段时间。

然后,这才真正开始了我的测试生涯之旅。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测试工作的我开始了我的

第一个项目, 8 国语言翻译引擎的兼容性测试,需要测试汉语和英语的
2 个引擎的翻译互转

功能和系统兼容性测试。如何开始呢?这个问题出现在了我的脑海中。公司有个大姐做这个

的本地化测试多年,我心想我问问大姐吧,让大姐帮我指指路。然后我壮着胆子去找大姐,

问道“大姐,我想问问您怎么测试的”。大姐说了一句,我过了 13 年后我还能够非常非常清

晰一字不差的复述出来的话,此话非常直接、言简意赅,说的时候大姐也毫无表情,是什么

话呢?就是下面几个字:“就那么测!”这话的力量一下子穿透了我的内心,嗖得寺内 (日语)!

我了解了她的意思,她的隐身含义就是说“小样,想问我,没门!”,这句话让我充分的意识

到“万事不求人,靠自己才是硬道理”这个箴言的含义。然后我就冷静的坐在了椅子上开始

思考人生。

到底什么是测试呢?测试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我该怎么入手呢? 一连串问题迅

速的浮现在了我的脑海中,迷茫、无助、空洞、茫然各种让人迷失的词语都可以用于描述我

当时的心态。“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一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我年会小品中的台词),

上帝显灵了(顺便说一下我至今也不信基督教)!我在椅子上思索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

想法就是“你应该从用户使用的角度出发,模拟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然后验证是否满足了

用户的使用需求”(这句话自动诞生之日起,一直在我的脑海中伴随我经过了我所有的测试

项目,此话是吴老在 2000 年
12 月原创,如有雷同纯属你抄袭我!)。然后我就站在用户的角

度思考到底如何来使用这个软件呢?

首先,肯定是要安装这个系统到电脑上,那么就先聊聊安装。安装在哪种操作系统就是

个问题,当时有的操作系统就是 win98,
winme 和
win2000 三种操作系统,所以都安装一遍

吧。是安装在英文系统还是中文的呢?我当时想既然老外给中国人来测试,肯定是测试过英

文系统的了,那我就在中文系统上安装吧。 安装的过程中,是有界面的,有一些选择项,那

么用户会选择哪些项呢?这个肯定是无法猜出来的,因为都有可能,那么我认为从测试的角

度就应该所有的勾选项都遍历测试一遍。(还好可选的安装项并不多)。安装之后肯定要看安

装时候选择的安装项是否安装上了,需要验证是否正确被安装了,使用一下这些安装项的功

能来确认是否有问题。

既然有安装了,那么一定是有卸载的。卸载的时候就简单了,就是直接卸载之,看看是
否能够成功卸载掉软件,看看注册表和安装目录是否剩下什么垃圾信息和文件,如果没有问

题就说明 ok 了。然后,还要考虑的时候重新安装一遍是否会正常,不会出现重新安装后无

法使用的情况。

当然软件测试的主要工作部分是软件功能部分,我又在思考用户是如何使用的呢?既然

是 8 国语言翻译引擎肯定是翻译来使用的,中文译成英文,英文译成中文,其他语言应该也

测试一遍的,无奈只懂这两种语言,其他语言就随便用用看吧,出来点东西就好,没有什么

乱码即可。 后面就逐一遍历所有的功能进行所有我能想到的测试,见到输入框就要考虑中文

长句、中文短句、中文标点、中文特殊符号、英文长句、英文短句、英文的标点符号,然后

看看翻译之后的英文和中文是否有明显的错误,例如:乱码、格式不对、显示字符不全等内

容。

此软件测试的内容还是很多 ( 13 年前的项目也就想起来这么多了。。。。。),反正搞了小
1、
2 个月,提交了不少
bug,也算没白忙活。
Bug 是直接提交给老外的系统的,老外也会给一

些回复,然后又测试了几个版本就顺利交活了。

总结:万事开头难,想办法进入了这个行业,后面的日子就好多了。如果有人帮你那是

你的幸运,没有人帮你,唯一能依靠的也只有你自己。相信自己和自己的学习能力、思考能

力,人都是被逼出来了!这也是所谓的机会吧。
第五章 我的理想和又一次失业
也算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一个项目,小有成就感,心说老子没人带也能干活,天才也 (年

少轻狂可能就是描述我当时心态的最合适词语)。。。。 日子日复一日,有些平淡,又缺乏了思

考,觉得找到个工作不易,先干着吧。 每天都会和一些同事在下午 3、
4 点钟下楼遛弯休息

个 10 分钟、
20 分钟的(在我的大部分职业生涯中还都有这样的习惯),我发现这段时间是

个黄金的交际和沟通时间,每个工作日的固定时间下楼,固定的人群,马上形成了自己的第

一个职业小圈子,大家无话不聊,很快打成了一片,感情也迅速加深了很多,至今 10 多年

过去了,还和这些老同事有联系。(大家看看是否也可以采用这样的策略,想办法迅速形成

自己的小圈子。有的人在公司也有烟友,也能混熟很多人。 还有公司的中午吃饭的饭团都是

很好的交际方式和迅速扩展人际圈的方式)

有一个下午一次闲聊,偶一个死党涨工资了,他干满了一年,公司给他加薪,这事儿我

们一听都很让人羡慕。那哥们是个程序员,水平好不好我也不好说,但是当时看着还是很牛
x 的样子。我们都好奇的问之,兄弟到底涨了多少工资,心想让他请个饭什么的。那哥们笑

了笑说“涨了足足有 100 块” !我心说“擦,
100 快。。。。
1 年
100 块,
10 年就是
1000 块,

我现在的工资是 2300,10 年之后就是
3300,和我同一年毕业的同学差距
400 块。难道我努

力工作就是为了在 10 年后,还和我同学的
10 年前工资还差
400 块么?”我的人生不应该如

此吧(年少轻狂的心态有的时候也不错,是种让人不断进取的心态),我应该做点什么。

先辞职了再说,反正在这个公司无论如何在做下去也是没有前途的,我就立刻要辞职。

领导希望我在做 2 个月再走,我也没说啥,那就干几天再走。一到日子,准时出现在老板面

前,说我要走了,老板也没说啥,直接让我去财务部结算了剩下的工资,又一次失业了,不

过这次没有什么沮丧的。

我的当时的理想是什么呢?现在也不好说是不是理想吧,反正就是不想在这个没有发展

的公司了,至少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吧,新的目标出现了“出国”。 当时的出国热潮可谓是很

流行,新东方的各种出国英语考试的班我也都上过,但是也没好好学,现在失业了,总是要

找点事情做吧,先把英语学好再说,看看能不能打入到美帝国主义去。安心在家进行 gre

语的学习。闭关在家,每天学习 12-14
个小时,第一个星期没下楼,每天就是单词和做题。

大概当时的词汇量有 2w+,看啥文档都平趟。
GRE 的逻辑题很有意思,各种逻辑的训练,什

么倒推、正推、排列组合都对我的思维能力进行了系统的高强度的训练,经过这段时间的
gre 逻辑题的洗礼,感觉自己想什么事情都可以从多维度、多方法、正常的推理去思考事情

了,这对我以后的测试生涯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经过了闭关的一段努力,终于要去考试了,我记得考试那天是 2008 年申奥成功的那一

天,借着申奥的喜气, GRE 成绩我个人觉得还不错
2190(
2400 麻烦),出国也基本够用了。

“努力是一定有回报的”,考试这个事情又一次验证了这一点。这段准备考试的时间,虽然

没有什么收入,但是让我的心理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没有什么杂念,就是为了考试,目标明

确,不断努力,向着一个目标努力前进,这个考试的成功让我非常有成就感,按照我当时的

考试成绩,比清华、北大、专业外语院校的人考试考得都好(又开始轻狂了。。。 0),良好的

树立了自己的信心,当时认为原来自己只要努力,一样可以这么出色,至少在某项考试面前,

咱们还让人看不出是个四大染缸出来的学生。

英文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工具,作为新一代的人才,如果你不具备英文能力,那么你就

失去了一些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知识的资本和进入外企的资本。当然你还可以靠有道词典

(丁磊你要给我来点广告费!)来完成一些英文的翻译工作,但是毕竟有的时候不如你自己

翻译的好,语言这个东西太复杂,需要结合很多语境。

时隔多年,现在有一个同事也非常想出国,也在背一些出国考试的单词,我还至今能想

起来某些生僻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可见当时我的基础工作做得还是不错的。后来,这个考试

也具备了让我看所有英文文档的时候有一种很自信的感觉,不管你说什么我都能看懂。现在

学习所有的先进技术和工具我也都是依靠英文文档来学习。

英文的学习很简单,就是专注、坚持、不断学习和练习,希望广大英文不好的同学能够

克服英文这个高山,如果你翻阅了这个高山,你获得的不仅是英文这个技能,而是你能够战

胜困难的决心,增加了自己的自信!

当然,最后出国还是没有出去,几个原因: 1 我想读计算机专业属于跨专业,难度大
2
当时大学成绩不好,也就将将达到了 gpa3.0 3
大学确实不太行。。。。 至今没有出过国,也

许算一个小小的遗憾吧。

总结:“努力就会有回报”,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学习的事情一定是有产出比的,相信

自己,专注、努力和成功都是在一起的!
第六章 重装上阵
考试终于完了,又要去上班了,感觉一下子又失去了专注的目标,又开始了漫漫征途路。

幸运的是当时在学校的死党他们单位招聘测试工程师( 他进他们单位就是毕业生 3700
元,

终于赶上了人家的起跑线!),直接把我简历推荐了过去。没多久就接到了面试的通知。说是

面试,倒不如说是个考试,面试的负责人就是我后来的领导,也没有面谈什么,直接来了一

个 ip 拨号器和电话的一个设备,让我找
bug。

话说这个东西我肯定是没有接触过的,也肯定是没有测试过的,如何测试呢?又想起来

我的测试原则“你应该从用户使用的角度出发,模拟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然后验证是否满

足了用户的使用需求”。 半个小时的时间,找了
20 多个
bug,感觉也差不多了,专业的工程

师也就这个水平吧(又开始轻狂了。。。)。然后告诉负责人,面试题完成交了 bug 列表,走人

了。第二天就约到他们 hr 的复试电话,谈妥了工资和待遇,再次上岗,正式成为了一名名

正言顺的正牌软件测试工程师,开始的新的旅程。
这个企业是个国企,主要是接对外贸易相关的系统建设,我们测试组一共
4 个组员,基

本上都是新手,也就干过 1、
2 年的居多,相对我来说也都算老手了。 大家也都在摸索中,

测试也都是手工测试为主,而且非常有特色的是,测试任何软件都没有任何文档,开发也没

有文档,需求也没有文档,全都是口头沟通或者看着界面自己看着来。只要保证界面有的功

能能够操作成功基本就算做操作通过了。这个基本上可以算做最典型的 CMMI 的第一级别的

最典型标准了吧。

测试的软件有客户端,是一个人力资源软件系统,当时是使用 vb 开发的,当时
web 时

代还没有全面到来。我又继续使用我的测试原则来进行测试,能发现很多的 bug。当时使用

的 bug 系统是我的领导自己用
vb 语言开发出来的,也是个客户端软件,可以记录
bug,转

变 bug 状态,统计每日的
bug 和项目的
bug 不同状态的报表,功能还是挺强大。让我感触

到,想搞什么事情只要懂开发,一切皆有可能。 这个软件也就一个开发人员负责,一个开发

和一个测试,就组成了这个作坊式的开发流程。 每天增加新功能和每天修复 bug,而我就负

责测试,日复一日,一转呀就过了半年时间。

半年后开始测试 web 的一些贸易系统,基本上测试
ie 5 和
5.5 就行了,但是好像还没有
ie 6,不想现在这么流行依旧使用
ie 6。 当时的操作系统基本是
win2000 为主,现在已经基

本消失了。测试本身没啥难度,做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功能测试就那点事儿,有需求就按

照需求来进行测试,没有需求就按照别人告诉你这个软件能够实现的功能来测试,如果别人

也不告诉你,你就看着界面自己任意发挥吧。关于看着来的测试模式可能就是最原始的探索

式软件软测试方法的前身吧,使用你的经验和理解不断了解系统能够有什么功能,不断的组

合和使用,测试效果还不错,每天提的 bug 够开发改的,我就觉得自己完活了,然后留一部

分工作在第二天继续复测。当时也没有什么自动化测试工具,就是纯手工测试,虽然也感觉

很无聊,但是好处在于这个比我之前干的翻译工作无聊的指数要低一些,所以也没什么怨言

也没有什么理想,继续日复一日的干着黑盒测试工作。
第七章 挑战
日子过得有些平淡,一天天的不经意间就在机械的手工测试中度过了,质量要求也不是

很高,甚至有些需求连开发人员都不是很清楚, 自己琢磨着写了。公司只有程序员和测试,

有一个产品经理(也是临时转行过来的),需求有些东西确实不是很明确。所以, 测试都没

有一个正确的基准, 所以也无法评测测试的质量是好还是不好?我也只能发挥自己的想象,

充分站在用户的角度来看看这个软件是否能够工作正常。

但是作为一个 it 企业,总是要有些挑战的。有一天,我们的
web 系统给全国的厂家使

用老是遇到了莫名的死机,这是个很奇怪的事情。此软件我印象中是某个著名软件公司的中

间件,不知道是程序写的问题,还是组件的问题,反正不定期的网站就死掉了。虽然重启一

下机器就好了,但是也不能老中断业务呀。领导很着急,很想知道这个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事

情,他们怀疑是不是因为并发量太大情况造成的,因为网站一次用户提交的数据很多,当时

的网络情况远没有现在的条件好,所以也有可能是这个原因。

但是如何验证是因为并发造成的这个原因呢?领导下午紧急让我们下楼到一个大的会

议室去研究一下原因,我们 4 个测试人员立马下楼进了会议室,看到里面有个
7、
8 台电脑。

然后领导到说你们都先进入网站系统填好用户要提交到服务器的数据,一人负责两台机器,

准备好之后我说 1、
2、
3,你们同时点提交,看看系统是否会有问题? 我们面面相觑,又找

不到什么特别好的方法,只能照做,然后同时提交了,我们的系统很欢快的运行着,没有任

何影响, 重试了几次之后也没有重现死机的问题。
这个故事虽然听起来有些可笑,但是它就是当年发生的历史,真实的发生在了一个
it
的企业里面,也算是测试发展史上一个脚印吧。

挑战在哪里呢?后来我的直接领导告诉我,以后想有个什么 webload 的工具可以并发一

些请求。可是如何找到这个程序呢?这是个难题。那个时候我经常看到很多开发人员的电脑

老是显示一个 google 的网站。这个很让我奇怪,为什么这么多人都看这个网站呢?就一个
logo 和一个输入框,能做什么呢?每次都是路过,也没细看人家做了什么操作,反正就是看

到人家在用。后来,我还是问了一下跟我关系不错的小林,他和我说那个网站叫做古狗,可

以搜索一些网站信息,那个时候才知道原来这个就是搜索引擎呀。(当时估计李彦宏还在硅

谷打工呢)。通过这个搜索引擎我找到了 xxxload 的压力测试软件试用版。

擦,一看这个软件全都是英文的。这事儿可终于让我的英语有了用武之地,直接遍历了

一遍此软件的所有帮助信息,研究明白了这个软件的用法。不得不承认老外做东西就是牛逼,

帮助都写得跟教程似的,所以我才能很顺利了理解了这个软件的用法。现在我研究一个新的

国外开发的工具,还依旧学习他们的帮助文件,这个习惯能够让我至少领先那些不懂英文的

人很长时间来掌握一门工具(英语我也认为是软件测试和开发必备的一个技能)。

然后我也进行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性能测试,顺利的完成了。也记不清当时怎么就完成了,

反正成功了并发了,系统并没有死。所以我们怀疑是一些其他的因素造成的这个死机问题。

不过我的软件学习能力得到了我的领导认可,此事还被通告给我们公司当时的总经理。这个

算是我工作中遇到的一次比较大的挑战吧。

这次挑战之后又进入到了日复一日的功能测试中,有点无聊和枯燥,因为没有什么进步

的感觉,总感觉在吃老本的感觉,没有什么长进的感觉,但是日子过得还是舒服的,上班不

忙还可以聊聊 qq 之类的,发发网上有趣的笑话。
第八章 那些年的那些事儿
这段时间我干了 1
年半的事情,有很多的趣事和一些有趣的人和一些所谓的当时轶事。

我这个单位也出过名人,我一说估计很多都知道,是谁呢?马云!当然我去的时候,马总已

经离职了一年多了,但是我认识的一个大姐和马云做过同事,还说这个家伙在杭州创办了一

个网站叫做阿里巴巴。如果早去 1 年就好了,也许能够见到马总真人了。 有的东西就是一种

机缘,这波反正没赶上。

我一个同事做 mis 的,那个时候的
mis 基本上就是整天装机器系统,杀个毒什么的,后

来这哥们干着也没劲,就来跟我做测试了。干了 1 年多,他就离职了。然后去社会上闯荡,

去了 5 家公司,要不就是
4 家,最长的干了
1 年多点,全都倒闭,我们送之绰号公司杀手。

后来有 2 个机会让他选择,一个是淘宝,一个是腾讯,最后他跟我说我要去淘宝了,我就说

了一些祝福的话, 然后他就走了。 过了一年没联系,后来才知道他在决定去淘宝的头一天晚

上被人拉到腾讯去了。当时淘宝的十八罗汉的几个人还和他吃过饭也没说动他,但最后他还

是选择去了企鹅帝国了,现在已经在那边 10 年了,干过了
QA、市场、运营、产品、项目管

理等很多岗位,已经不是当年那个 mis 部门的小青年了,已经成为了一个互联网电商界老鸟

了。 如果他在淘宝 10 年了,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现在他发展也不错,但是也就是个总监,

在淘宝也许。。。。。。。这个有的时候就是个机缘,不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不过,整体来说

他还是赶上了互联网发展的最辉煌时代,时代也成就了他,现在也管 100 多人了,资产少说

也有几百万吧,肯定是少说了。

还有一个同事姓林,。。。。。。。 待续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