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微服务

2017-02-08 16:29 260 查看

1、传统Web开发方式

传统的web开发方式,所有的功能打包在一个 WAR包里,基本没有外部依赖(除了容器),部署在一个JEE容器(Tomcat,JBoss,WebLogic)里,包含了 DO/DAO,Service,UI等所有逻辑。

一个简单的应用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大。几年后,这个小而简单的应用会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怪物。一旦你的应用变成一个又大又复杂的怪物,那开发团队肯定很痛苦。敏捷开发和部署举步维艰,其中最主要问题就是这个应用太复杂了,具体来说:

开发效率低:所有的开发在一个项目改代码,递交代码相互等待,代码冲突不断

代码维护难:代码功能耦合在一起,新人不知道何从下手

部署不灵活:构建时间长,任何小修改必须重新构建整个项目,这个过程往往很长

重构难度大:采用新架构和语言非常困难。设想你有两百万行采用XYZ框架写的代码。如果想改成ABC框架,无论是时间还是成本都是非常昂贵的

稳定性不高: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可以导致整个应用挂掉

扩展性不够:无法满足高并发情况下的业务需求

2、基于微服务的架构

解决上述问题,其思路不是开发一个巨大的单体式的应用,而是将应用分解为小的、互相连接的微服务。

微服务的目的是有效的拆分应用,实现敏捷开发和部署。

2.1 微服务的特点

一些列的独立的服务共同组成系统

每个服务为独立的业务开发

单独部署,自动化运维

快速演化

分布式的管理

2.2 微服务的优点

在功能不变的情况下,应用被分解为多个可管理的分支或服务。由此,单个服务很容易开发、理解和维护。

这种架构使得每个服务都可以有专门开发团队来开发。开发者可以自由选择开发技术,提供API服务。

微服务架构模式是每个微服务独立的部署。开发者不再需要协调其它服务部署对本服务的影响。这种改变可以加快部署速度

2.3 微服务的挑战

多服务运维难度

系统部署依赖

服务间通信成本

数据一致性

系统集成测试

重复工作

性能监控

3 微服务的具体实践

3.1 客户端如何访问这些服务

微服务跑在独立的虚拟机上的Java进程中。

一般应用不会直接访问各个微服务,而会在后台N个服务和UI之间设置一个代理或叫API Gateway,作用包括:

提供统一服务入口,让微服务对前台透明

聚合后台的服务,节省流量,提升性能

提供安全,过滤,流控等API管理功能

这个API Gateway可以有很多广义的实现办法,可以是一个软硬一体的盒子,也可以是一个简单的MVC框架,甚至是一个Node.js的服务端。他们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前台提供后台服务的聚合,提供一个统一的服务出口,解除他们之间的耦合,不过API Gateway也有可能成为单点故障点或者性能的瓶颈。

3.2 服务之间如何通信

因为所有的微服务都是独立的Java进程跑在独立的虚拟机上,所以服务间的通行就是IPC(inter process communication),已经有很多成熟的方案。现在基本最通用的有两种方式。

同步调用

REST(JAX-RS,Spring Boot)

RPC(Thrift, Dubbo)

异步消息调用(Kafka, Notify, MetaQ)

一般同步调用比较简单,一致性强,但是容易出调用问题,性能体验上也会差些,特别是调用层次多的时候。

REST和RPC的比较

一般REST基于HTTP,更容易实现,更容易被接受,服务端实现技术也更灵活些,各个语言都能支持,同时能跨客户端,对客户端没有特殊的要 求,只要封装了HTTP的SDK就能调用,所以相对使用的广一些。RPC也有自己的优点,传输协议更高效,安全更可控,特别在一个公司内部,如果有统一个 的开发规范和统一的服务框架时,他的开发效率优势更明显些。

而异步消息的方式在分布式系统中有特别广泛的应用,他既能减低调用服务之间的耦合,又能成为调用之间的缓冲,确保消息积压不会冲垮被调用方,同时能 保证调用方的服务体验,继续干自己该干的活,不至于被后台性能拖慢。不过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一致性的减弱,需要接受数据最终一致性;还有就是后台服务一般要 实现幂等性,因为消息发送出于性能的考虑一般会有重复(保证消息的被收到且仅收到一次对性能是很大的考验);最后就是必须引入一个独立的broker,如 果公司内部没有技术积累,对broker分布式管理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3 这么多服务,怎么找?

在微服务架构中,一般每一个服务都是有多个拷贝,来做负载均衡。一个服务随时可能下线,也可能应对临时访问压力增加新的服务节点。服务之间如何相互 感知?服务如何管理?这就是服务发现的问题了。一般有两类做法,也各有优缺点。基本都是通过zookeeper等类似技术做服务注册信息的分布式管理。当服务上线时,服务提供者将自己的服务信息注册到ZK(或类似框架),并通过心跳维持长链接,实时更新链接信息。服务调用者通过ZK寻址,根据可定制算法, 找到一个服务,还可以将服务信息缓存在本地以提高性能。当服务下线时,ZK会发通知给服务客户端。

客户端做:优点是架构简单,扩展灵活,只对服务注册器依赖。缺点是客户端要维护所有调用服务的地址,有技术难度,一般大公司都有成熟的内部框架支持,比如Dubbo。

服务端做:优点是简单,所有服务对于前台调用方透明,一般在小公司在云服务上部署的应用采用的比较多。

3.4 这么多服务,服务挂了怎么办?

传统方式开发一个很大的风险是,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分布式最大的特性就是网络是不可靠 的。通过微服务拆分能降低这个风险,不过如果没有特别的保障,结局肯定是噩梦,我们 必须确保任一环节出问题都不至于影响整体链路。相应的手段有很多:

重试机制

限流

熔断机制

负载均衡

降级(本地缓存)

整理自:https://yq.aliyun.com/articles/2764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