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维架构 > Linux

Linux 用户管理 与 文件权限

2017-01-10 11:44 501 查看

Linux 用户管理 与 文件权限

用户组操作

1.groupadd命令

groupadd [-g -o] gid  group
各个选项具体含义如下:
-g:指定新建用户组的GID号,该GID号必须唯一,不能和其它用户组的GID号重复。
-o:一般与-g选项同时使用,表示新用户组的GID可以与系统已有用户组的GID相同。

//新增group sheyou gid=1020
groupadd -g 1020 sheyou
//查看组信息
more /etc/group|grep  linuxfans
//创建了一个用户user1,同时指定user1的主用户组为group1,附加用户组为group2和group3
useradd -g group1 -G group2,group3 user1
//用户查看
more /etc/group|grep user1
//设置密码
passwd user1

2.newgrp命令

//用户切换组
newgrp group2

3.groupdel命令

当需要从系统上删除用户组时,可用groupdel指令来完成这项工作。如果该用户组中仍包括某些用户,则必须先删除这些用户后,然后才能删除用户组。
例如:删除linuxfans这个用户组
groupdel  linuxfans

用户操作

1.useradd建立用户的过程

useradd不加任何参数创建用户时,系统首先读取添加用户配置文件/etc/login.defs和/etc/default/useradd,根据这两个配置文件中定
义的规则添加用户,然后会向/etc/passwd和/etc/group文件添加用户和用户组记录,同时/etc/passwd和/etc/group对应的加密文件也会
自动生成记录,接着系统会自动在/etc/default/useradd文件设定的目录下建立用户主目录,最后复制/etc/skel目录中的所有文件到新用户
的主目录中,这样一个新的用户就建立完成了。

2.useradd的使用语法

useradd语法的一般格式为:

useradd  [-u uid [-o]] [-g group] [-G group,...]
[-d home] [-s shell] [-c comment]
[-f inactive] [-e expire ] name
各个选项具体含义如下:
 -u uid:即用户标识号,此标识号必须唯一。
 -g group:指定新建用户登录时所属的默认组,或者叫主组。此群组必须已经存在。
 -G group:指定新建用户的附加组,此群组必须已经存在。附加组是相对与主组而言的,当一个用户同时是多个组中的成员时,
登录时的默认组成为主组,而其它组称为附加组。
 -d home:指定新建用户的默认主目录,如果不指定,系统会在/etc/default/useradd文件指定的目录下创建用户主目录。
 -s shell:指定新建用户使用的默认shell,如果不指定,系统以/etc/default/useradd文件中定义的shell作为新建用户的默认shell。
 -c comment:对新建用户的说明信息。
 -f inactive:指定帐号过期多长时间后永久停用。当值为0时帐号则立刻被停权。而当值为-1时则关闭此功能,预设值为-1
 -e expire:指定用户的帐号过期时间,日期的指定格式为MM/DD/YY。
 name:指定需要创建的用户名。

3.usermod的使用语法

usermod用来修改用户的账户属性信息,使用语法如下:
usermod  [-u uid [-o]] [-g group] [-G group,...]
[-d 主目录 [-m]] [-s shell] [-c 注释] [-l 新名称]
[-f 失效日期] [-e 过期日期][-L|-U] Name
各个选项具体含义如下:
 -u uid:指定用户新的UID值,此值必须为唯一的ID值,除非用-o选项。
 -g group:修改用户所属的组名为新的用户组名,此用户组名必须已经存在。
 -G group:修改用户所属的附加组。
 -d 主目录:修改用户登录时的主目录。
 -s shell:修改用户登录系统后默认使用的shell
 -c 注释:修改用户的注释信息。
 -l 新名称:修改用户帐号为新的名称。
 -f 失效日:帐号过期多少天后永久禁用。
 -e 过期日:增加或修改用户账户的过期时间。
 -L:锁定用户密码,使密码无效。
 -U:解除密码锁定。
 Name:要修改属性的系统用户。

4.userdel的使用语法

Userdel用来删除一个用户,若指定“-r”参数不但删除用户,同时删除用户的主目录以及目录下的所有文件。语法格式为:
userdel [-r][用户帐号]

5.应用举例

1)添加一个用户mylinux,指定所属的主用户组为fanslinux,附加用户组为linuxfans,同时指定用户的默认主目录为/opt/mylinux

[root@localhost ~]# useradd -g fanslinux -G linuxfans -d /opt/mylinux mylinux
[root@localhost ~]# more /etc/passwd|grep mylinux
mylinux:x:523:1030::/opt/mylinux:/bin/bash
[root@localhost ~]# more /etc/group|grep mylinux
linuxfans:x:1020:mylinux

2)添加一个用户test_user,指定UID为686,默认的shell为/bin/csh,让其归属为用户组linuxfans和fanslinux,同时添加对此用户的描述

[root@localhost ~]# useradd  -u 686 -s /bin/csh  -G linuxfans,fanslinux  -c "This is test user" test_user
[root@localhost ~]# more /etc/passwd|grep test_user
test_user:x:686:686:This is test user:/home/test_user:/bin/csh
[root@localhost ~]# more /etc/group|grep test_user
fanslinux:x:1030:test_user
linuxfans:x:1020:mylinux,test_user
test_user:x:686:

3)修改用户test_user的主用户组为新建的组test_group1,同时修改test_user的附加组为linuxfans和root,最后修改test_user的默认登录shell为/bin/bash

[root@localhost ~]# groupadd test_group1  #添加一个新的用户组
[root@localhost ~]# more /etc/group|grep test_group1 #显示新增用户组的信息
test_group1:x:1031:

[root@localhost ~]# usermod -g test_group1 -G linuxfans,root -s /bin/bash test_user
[root@localhost ~]# more /etc/passwd|grep test_user   #从输出可知,用户的属性已经更改
test_user:x:686:1031:This is test user:/home/test_user:/bin/bash
[root@localhost ~]# more /etc/group|grep test_user   #从输出可知,用户组的属性也同步更改
root:x:0:root,test_user
linuxfans:x:1020:mylinux,test_user
test_user:x:686:

4)如何锁定、解除用户密码

1.对test_user和mylinux用户设置密码

[root@localhost ~]# passwd  test_user
Changing password for user test_user.
New UNIX password:
Retype new UNIX password:
passwd: all authentication tokens updated successfully.
[root@localhost ~]# passwd  mylinux
Changing password for user mylinux.
New UNIX password:
Retype new UNIX password:
passwd: all authentication tokens updated successfully.

2.通过su命令切换到mylinux用户下,然后在mylinux下再次切换到test_user用户下,这里的切换用户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

从超级用户root切换到普通用户下,是不需要输入普通用户密码的,系统也不会去验证密码。

但普通用户之间切换是需要密码验证的。

[root@localhost ~]# su – mylinux  #通过su命令切换到mylinux用户下
[mylinux@localhost ~]$ whoami      #用whoami命令查看当前用户
mylinux
[mylinux@localhost ~]$ su - test_user  #这里是从mylinux用户下切换到test_user用户下,需要输入密码
Password:
[mylinux@localhost ~]$ whoami          #成功切换到test_user用户下
test_user

3.在root用户下执行usermod锁定test_user的密码,测试test_user是否还能登录,从下面可以看出,密码锁定后,出现登录失败。

[root@localhost ~]# usermod -L test_user  #锁定test_user用户的密码
[root@localhost ~]# su - mylinux
[mylinux@localhost ~]$ whoami
mylinux
[mylinux@localhost ~]$ su - test_user  #这里输入的密码是正确的,但是提示密码错误,因为密码被锁定了
Password:
su: incorrect password
[mylinux@localhost ~]$ whoami
mylinux

4.test_user解除密码锁定,登录正常。

[root@localhost ~]# usermod -U test_user  #解除密码锁定
[root@localhost ~]# su – mylinux
[mylinux@localhost ~]$ whoami
mylinux
[mylinux@localhost ~]$ su - test_user
Password:
[test_user@localhost ~]$ whoami  #密码锁定解除后,test_user用户可以登录系统
test_user

文件与权限的设定

所谓的文件权限,是指对文件的访问权限,包括对文件的读、写、删除、执行等,在linux下,每个用户都具有不同的权限,普通用户只能在自己的主目录下进行写操作,而在主目录之外,普通用户只能进行查找、读取操作,如何处理好文件权限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讲述的重点。

一 查看文件的权限属性
使用ls命令就可以查看文件的以及目录的权限信息,不带任何参数的ls命令只显示文件名称,通过“ls –al”可以显示文件或者目录的权限信息,看下面的输出:

[root@localhost oracle]# ls -al
total 92
drwxr-xr-x   3 oracle oinstall  4096 Oct 30  2006 admin
drwxr-xr-x   2 oracle oinstall  4096 Oct 23 18:22 bin
-rwxr-xr-x   1 root   root      3939 Mar 20  2008 .createtablespace.pl
drwxr-xr-x   3 oracle oinstall  4096 Oct 30  2006 flash_recovery_area
drwxr-xr-x   2 oracle oinstall  4096 Jun 25 15:18 install
drwx------   2 oracle oinstall 16384 Jun 25 01:10 lost+found
drwxr-xr--   3 oracle oinstall  4096 Oct 30  2008 oradata
drwxr-xr-x   6 oracle oinstall  4096 Oct 30  2006 oraInventory
drwxr-xr-x   3 oracle dba       4096 Oct 28  2006 product

为了能更详细的介绍上面输出中每个属性的含义,下图列出了oradata文档每列代表的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例讲述每列代表的含义。

1.第一列显示文档类型与执行权限,有十个字符组成,分为4个部分,下面将文档oradata权限分解,如下图所示



接着对每个部分解释如下:

 文档类型部分:

当为“d”时,表示目录;当为“l”时表示软链接;当为“-”时表示文件;当为“c”时表示串行端口字符设备文件;当为“b”时表示可供存储的块设备文件。由此可知,oradata是一个目录。

在接下来的三个部分中,三个字符为一组,每个字符的含义为:“r”表示只读,即read;“w”表示可写,即write;“x”表示可执行,即execute;“-”表示无此权限,即为空。

 User部分:

第二部分是对文档所有者(user)权限的设定,“rwx”表示用户对oradata目录有读、写和执行的所有权限。

 Group部分:

第三部分是对文档所属用户组(group)权限的设定,“r-x”表示用户组对oradata目录有读和执行的权限,但是没有写的权限。

 Others部分:

第四部分是对文档拥有者之外的其它用户权限的设定,“r--”表示其它用户或用户组对oradata目录只有读的权限。

文档的操作权限是可以指定和更改的,通过chmod命令即可更改文件或者目录的权限,这个将在下节讲述。

2.第二列显示的是文档的连结数,这个连结数就是硬链接的概念,即多少个文件指向同一个索引节点,举例如下:

[root@localhost ~]#ls -al
-rw-r--r--   1 root root 60151 Oct 25 01:01 install.log
[root@localhost ~]#ln install.log  install.log1
[root@localhost ~]#ls –al  install.log
-rw-r--r--   2 root root 60151 Oct 25 01:01 install.log
[root@localhost ~]#ln install.log  install.log2
[root@localhost ~]#ls –al  install.log
-rw-r--r--   3 root root 60151 Oct 25 01:01 install.log

从上面可以看出,install.log文件原始的连结数是1,然后做了两个硬链接操作,install.log文件的连接数变为3,这就是连接数的含义。

3.第三列显示了文档所属的用户和用户组,也就是文档是属于哪个用户以及哪个用户组所有,例如上面的oradata目录,所属的用户为oracle,所属的组为oinstall组。文件所属的用户和组是可以更改的,通过chown命令就可以修改文档的用户属性。

4.第四列显示的是文档的大小,默认显示的是以bytes为单位,但是也可以通过命令的参数修改显示的单位,例如可以通过“ls -sh”组合人性化的显示文档的大小。对于目录,通常只显示文件系统默认block的大小。

5.第五列显示文档最后一次的修改日期,通常以月、日、时、分的方式显示,如果文档修改时间距离现在已经很远了,会使用月、日、年的方式显示。

6.第六列显示的是文档名称,linux下以“.”开头的文件是隐藏文件,同理以“.”开头的目录是隐藏目录,隐藏文档只有通过ls命令的“-a”选项才能显示。

例如上面的.createtablespace.pl文件就是一个隐藏文件。

二 利用chown改变属主和属组
chown就是change owner的意思,主要作用就是改变文件或者目录的所有者,而所有者包含用户和用户组,其实chown就是对文件所属的用户和用户组进行的一系列设置。

chown使用的一般语法为:
[root@localhost ~]#chown [-R] 用户名称 文件或目录
[root@localhost ~]#chown [-R] 用户名称:用户组组名称 文件或目录

参数说明:

-R : 进行递归式的权限更改,也就是将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子目录都更新成为指定的用户组权限。常常用于变更某一目录的情况。
注意,在执行操作前,确保指定的用户以及用户组在系统中是存在的。

例子1:修改隐藏文件“.createtablespace.pl”的所属用户为oracle,所属的用户组为oinstall,操作如下:

[root@localhost ~]#chown oracle:oinstall .createtablespace.pl
[root@localhost ~]#ls -al  .createtablespace.pl
-rwxr-xr-x   1 oracle   oinstall      3939 Mar 20  2008 createtablespace.pl
注意,这里要确保oracle用户和oinstall组已经存在。

例子2:修改oradata目录以及目录下的所有文件的所属用户为root,用户组为dba组,

[root@localhost ~]#chown -R root:dba oradata
drwxr-xr--   3 root dba   4096 Oct 30  2006 oradata

三 利用chmod改变访问权限
chmod用于改变文件或目录的访问权限。该命令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包含字母和操作符表达式的字符设定法;另一种是包含数字的数字设定法。

字符设定法

使用语法为:

chmod [who] [+ | - | =] [mode] 文件名

命令中各选项的含义如下:

 who表示操作对象,可以是下面字母中的任何一个或者它们的组合。
 u 表示“用户(user)”,即文件或目录的所有者。
 g 表示“用户组(group)”,即文件或目录所属的用户组。
 o 表示“其他(others)用户”。
 a 表示“所有(all)用户”。它是系统默认值。
 操作符号含义如下:
 “+”表示添加某个权限。
 “-”表示取消某个权限。
 “=”表示赋予给定的权限,同时取消文档以前的所有权限。
 mode表示可以执行的权限,可以是“r“(只读)、“w”(可写)和“x”(可执行),以及它们的组合。
 文件名可以是以空格分开的文件列表,支持通配符。

2.举例

修改install.log文件,使其所有者具有所有权限,用户组和其它用户具有只读权限:

[root@localhost ~]# ls -al install.log
-rw------  1 root root 60151 Oct 17 16:11 install.log
[root@localhost ~]# chmod u=rwx,g+r,o+r install.log
[root@localhost ~]# ls -al install.log
-rwxr--r--  1 root root 60151 Oct 17 16:11 install.log
修改/etc/fstab文件的权限,使其所有者具有读写权限,用户组和其它用户没有任何权限:
[root@localhost ~]# ll /etc/fstab
-rwxr--r--  1 root root 1150 Oct 23 09:30 /etc/fstab
[root@localhost ~]# chmod u-x,g-r,o-r /etc/fstab
[root@localhost ~]# ll /etc/fstab
-rw-------  1 root root 1150 Oct 23 09:30 /etc/fstab

3.数字设定法

首先了解一下用数字表示属性的含义,0表示没有任何权限,1表示有可执行权限,与上面字符表示法中的“x”有相同的含义。2表示有可写权限,与“w”对应,4表示有可读权限,对应与“r“。

如果想让文件的属主拥有读和写的权限,可以通过4(可读)+2(可写)=6(可读可写)的方式来实现,那么用数字6就表示拥有读写权限。

使用语法:

chmod [属主权限的数字组合] [用户组权限的数字组合] [其它用户权限的数字组合] 文件名

下图展示了数字设定法的实现原理:



上图数字设定法含义剖析

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出,“755”组合的代表含义,第一个“7”显示了文件所有者的权限,是通过4(r)+2(w)+1(x)=7(rwx)而得到的。第二个“5”显示了文件所属组的权限,是通过4(r)+0(-)+1(x)=5(rx)而得到的,同理最后一个“5”也有类似的含义。

举例:

某个文件mysqltuner.pl的默认权限为600,即“-rw-------”,表示只有此文件的所有者(User)拥有读写权限,其它用户(Others)和组(Group)没有对此文件访问的任何权限。

首先修改此文件的权限为644,即“-rw-r--r--”,表示此文件的所有者(User)拥有读写权限,而其它用户(Others)和组(Group)仅仅拥有读的权限,操作如下:

[linux1@localhost ~]$ ls -al mysqltuner.pl
-rw------- 1 linux1 linux1 38063 Oct 26 07:49 mysqltuner.pl
[linux1@localhost ~]$ chmod 644  mysqltuner.pl
[linux1@localhost ~]$ ls -al mysqltuner.pl
-rw-r--r-- 1 linux1 linux1 38063 Oct 26 07:49 mysqltuner.pl

然后接着修改mysqltuner.pl文件的权限为755,即“-rwxr-xr-x”,表示此文件的所有者(User)拥有读写执行权限,而其它用户(Others)和组(Group)拥有对此文件的读和执行权限。

[linux1@localhost ~]$ chmod 755  mysqltuner.pl
[linux1@localhost ~]$ ls -al mysqltuner.pl
-rwxr-xr-x 1 linux1 linux1 38063 Oct 26 07:49 mysqltuner.pl

参照博客 浅谈Centos用户权限管理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