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大数据 > 云计算

云计算演义(7)中国云计算离世界有多远?

2016-11-12 23:08 225 查看
版权声明:未经同意谢绝转载;经授权的转载需全文转载并保留来源(微信公众号techculture)和该声明,并同时转载文后的二维码,否则视作侵权;如有文字或图片不全,请移步公众号techculture。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苏轼写庐山的《题西林壁》。如果用这首诗来形容每个人心中,中国的而云计算发展概况,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我们都离中国的云计算很近,近到很多人不是身在云计算服务商,就是身为云计算用户,又或者是云计算服务商的供应商和间接竞争者。

      
也因为这样,每个人眼中的中国云计算是不同的样子。

有些人觉得云计算元年才开始,未来机会无限,有些人觉得市场格局已定,再也不会有波澜。

有些人觉得本土的云计算服务商土得掉渣,国际巨头一发力我们准完蛋,有些人觉得国际巨头注定在过内就没戏。

有些人觉得云计算就是骗人的玩意儿,用公有云多了还得回到自建基础设施,有些人觉得以后全是公有云的天下。

有些人觉得国内公有云还是不靠谱,不安全性能低,有些人觉得终于再也不用折腾机房和服务器了。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2016年初,时隔多年之后,重新提笔,阐释对云计算的所思所想之后,国内云计算的发展,无论是整体的,还是具象的,都被我有意无意的避免或轻描淡写。为什么呢?个中缘由,有两个。

      
一则中国云计算的发展,离每个人都很近。特别是描述到具体的公司的时候,绝大部分时候,我并不是亲历者,所知所想很容易出错。别说写国内的,就是前段时间写国外的和全球的,也偶尔会漏掉些信息搞错几个数字的。搞不好被贴个“无中生有”、“造谣中伤”的标签,这脸都没地方搁了。

      
二则,中国的云计算发展,在全球云计算浪潮面前,渺小,甚至微不足道。

其实还有三,三则,有缘当面给你表。
 
但逃避也不是办法。男人嘛,总要直面自己的内心,直面坚硬的现实。错了就错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至于面子,无非把脸皮磨成牛皮,没有最厚,只有更厚。但对国家和民族的拳拳之心还有有点的,所谓爱之深情之切也不为过。所以,只能舍小我了,但是能不能“为大家”,说不好,如果能引起共鸣、思考、反思,那也不枉我心依旧向着东方的红太阳了。

我们试图站得离中国云计算远一点,看看中国的云计算离世界有多远。这里不捭阖格局,不点评厂商,就说距离。

      
且慢,请先捋一捋,确保咱们说的是一个事。

1


   

认清本质认清本质认清本质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如果你没有认清云计算的本质,只是看到媒体的报道,只是看到调研报告,只是听说这个很火,就涌入,你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特别是拿着第三方调研报告,全球云计算产业一千亿美元,中国云计算已经几百亿一千多亿市场的,都没看清楚报告里说的云计算是哪门子云计算,都包含哪些业务,就往里冲的。

      
当然,也有自以为聪明,就自己看懂了云计算,就是新瓶装旧酒的,无论外面风吹雨打,唯我巍然不动的,什么都没做,也会付出代价。
      
      
举个例子吧,根据云计算市场2015年1月至11月发展情况,赛迪顾问预测2015年云计算市场整体规模可达到2030.0亿元,同比增长54.3%。2012~2015年,我国云计算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61.5%。所有的报道和新闻稿都没有写这个2000亿大致包括什么,只能靠猜啊,反正我是猜不到。
 
      
在国外,这些报告,包括严肃的新闻稿,都是要说明白所分析的市场包括哪些业务或哪些公司。比如,公有云服务,以及用于公有云的基础设施采购,是两个市场,就可能是不同的公司出不同的报告。我们就不举例了。
      
      
现在不同于云计算发展的头几年,概念和本质都还在模糊和变化阶段。你无论是去看我的书,还是去看NIST的定义,还是靠自己动手使用那些最典型的云计算服务,你都能发现云计算的几个特征,即所谓标准云计算定义中的几个特征:按需自助服务、通过互联网获取、资源池化、快速伸缩、可计量。

       即使是广义的云计算定义,也需要或多或少或明或暗体现其中一个或多个特征。如果广义到只符合一个特征“通过互联网获取”,那么你就把云计算等同于互联网了。
 
      
但是就像我的其它文章所说,如果你把云计算只是当一件衣服,那早晚是要脱光光的。如果你认为云计算就是互联网的别名,那你永远都停留在IT变革的PC变革和互联网变革时代。

因为,云计算是信息行业的四个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精细化、自助化。这个不是被人的定义,就是来自于我的分析和解读。详情请见我的其他文章和书籍。
 
云计算将信息产业变成绿色环保和资源节约型产业,将IT基础设施变成如水电一样按需使用和付费的社会公用基础设施,将软件产业变成传统工业流水线一样的高效产业,极大地简化企业的IT管理,有效降低企业的IT成本,全面提高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将所有电子产品变成具备无限性能和容量的设备,信息化将成为社会的组织的、个人的基本属性。

从影响的领域看,云计算已经从最开始的IT基础设施领域扩展到硬件和设备制造、软件开发平台、软件部署、软件销售、IT服务,几乎涵盖所有的IT硬件、软件、服务领域,甚至已经扩展到非IT领域,比如营销、人工智能、物流、制造等。从云计算对信息产业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对信息产业趋势的引领作用看,云计算无疑是一场变革。
      
      
中国,不仅是很多围观者不能理解云计算的本质,即使很多从业者,包括搞战略、市场、产品的从业者,也不理解云计算所谓何物,只知道这个词很火可能是个趋势,然后找个国外的目标公司抄一抄,甚至有自大者按自己的理解创造一些概念、技术、架构。后者也可称为不知者无畏。
 
      
反观美国,云计算在2007年底开始流行之后,各公司、个人、媒体迅速加入论战,用言论和产品塑造者云计算的理念,在2008年和2009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最终由NIST在2011年形成概念定稿。并在其后,标准和研究机构们转向了用例研究、安全指引、产品的推荐定义、用户架构示例,而媒体和咨询机构则转向了云计算带来的产业影响。
 
      
认知上都落后了一代,却还做着弯道超车的美梦。

2


   

没有弯道超车

      
云计算很火,所以有人就打起了各种主意,不少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来,咱们看一看,云计算的各种弯道超车理论。
      
       2015年8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倪光南,在一次中国经济网《中经在线访谈》栏目访谈中表示“在传统信息技术领域,关键性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中国由于起步晚,基本上处于技术使用者或者追赶者。但是云计算发展这些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经处于同一起跑线,这是中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最好的机遇,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弯道超车简直就是个万能膏药,什么病都想用。透明计算还记得否?还有记者在大媒体上问:“透明计算能否让我国的信息技术借此实现后发赶超、“弯道超车?”,不知道这个记者得到答案没。还是回到云计算上来。
 
      
甚至IT产业也要借助云计算弯道超车了。
       2015年5月,金融世界专门刊发了一篇谭博的文章“云计算助力IT产业弯道超车”。文章摘要中写道:“近年来我国云计算在各项政策支持下快速发展,2014年市场规模破千亿元。我国云计算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并为IT产业创造了弯道超车的机会。有关专家指出,标准规范和安全管理是云计算推广应用中的最大挑战。”很遗憾,这段话的三句话中没有一句是对的。
 
2016年1月,中国云体系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沈寓实,甚至详解了中国的云服务产业和企业要实现弯道超车,必须做到以下四点:客观中立、混合云解决方、全球化、战略眼光。就算这个逻辑有道理,可这四点哪一点是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强项呢?强项的没有,这四点都是咱们的弱项。
 
反而Infor大中华区商业咨询总监鹿崇所言的,制造业借力云计算弯道超车,有些可行性。制造业的底子,总比IT业要厚一些。云计算作为工具和基础服务,可以帮到其它行业加快发展,却不能让自己超过自己。因为云计算就是信息产业的一个发展阶段嘛。

关于弯道超车,亿方云创始人程远,关于“在中国要谨防竞品弯道超车”的一段话也许有点意思“即使你的产品已经很成熟,但是当有一家成立很晚,产品不成熟但融资额极高的创业公司,通过市场手段快速形成品牌影响力并利用大规模销售团队和极低价格的方式对你进行冲击的时候,这家企业极有可能搅乱市场。虽然这家企业最后未必能“活”下来,但你有可能因此受到极大影响,包括融资、客户获取等。当然,最严重的是——这个市场的土壤受到了不可恢复的污染“。有点道理,但其他观点如“中国SaaS崛起速度要比美国快”就让人不知所以然了。
      
       云计算,是变革没错,但却没有脱离IT的历史。所以,所谓弯道超车,所谓同一起跑线,所谓今年见年又见年年年都是云计算元年,除了自欺,也是欺人啊。
 
事实是这样的:中国的云计算产业发展输在了起跑线上,输在了发令枪响之前,甚至输在了运动员的跑鞋上;云计算的概念和产品在国外发展了四五年,被国内媒体报道了两三年,而云计算的参与者和用户却仍然对云计算不甚了解;大公司有投入重金的,有浅尝而止的,但却没有获得市场高度认可;小公司有做点微创新的,有以云计算之名拿些政府和国企项目的,有站在岸边不知所措的,总是发现机会没有想的那么多,市场没有说的那么好;而投资者,天使也好风险投资也好PE也好,闻听云计算火热且风生水起,但要找到能投资的企业却像矮子里拔将军,拔完才发现好像还是个矮子士兵;而政府,急切地希望集中力量办大事,试点基础好的城市,扶持知名的有实力的企业,却黯然发现产业不但没有起来,扶持企业没有取得大的发展。
      
但是,总有一群人不再阿Q,不再盲目,不在声嘶力竭,而是认清云计算的本质,并力所能及地去去学习、勤奋、创新,去实践、解决、开拓。或许中国云计算的希望正在这样一群人身上,而不是业已功成名就的大人物,抑或声名显赫的大企业。这些人是哪些?咱们单谈。
      
      
情形好像不大妙吧?
 

3


   

差距有多大

      
这一节,就给一段话,不罗嗦:SaaS,我们落后美国10年;IaaS和PaaS,我们落后5年。单说IaaS和PaaS,2009年,我们落后两年,因为那会云计算也有开始两年。2013年,我们落后四年,2015年,我们落后5年。
      
      
总有人认为,中国什么都能快,什么都能赶上,殊不知,那个快可能只是一道闪电,而不是一片五彩祥云。OneAPM
董事长何晓阳认为“我觉得,在美国需要十年的事情,在中国或许只需要 5
年。云计算在中国发展的速度一定比美国快,这就像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快于美国是一个道理“。可惜,云计算在中国,比美国慢,可能比欧洲和日本还要慢。移动互联网时toC的,电商是toC的,其他的团购什么的可能就是一道闪电,而云计算的核心内容时toB的,不能放在一起简单比较。
 

4


   

SaaS十年生死两茫茫

      
中国的SaaS十年,是诸多SaaS企业在生存和倒闭之间挣扎的10年,也是用户在用与不用SaaS之间徘徊的十年。

       2015年被称为SaaS元年,这是在第一批SaaS企业出现10年之后。10年冷板凳只是开始啊,SaaSer们准备好了吗?不要哭。
 
       2015年可以称为SaaS的风起之年,也是重生之年。因为SaaS在十年前在在中国出生,并被热炒过一段时间,如今又一次到了风口。究其原因,一则网络基础设施好了许多,客户使用SaaS产品的可观条件基本具备,二则人员成本开始上升,且管理成为很多传统和非传统企业的心头病,而软件能代替人工处理事情,三则,创业者、投资圈、分析师们真的没什么好炒的了,新的东西还没出来,旧的东西要么炒烂了,要么炒成冷饭了。

      
但是,更为重要的仍然是趋势。这个趋势不是因为有人提出了互联网+这个口号,而是在toC领域,服务创新已经停滞,平台赢家通知效应明显,而中国的企业信息化还处于原始阶段,这才是toB和SaaS必然会崛起的背景。
      
      
其实SaaS里面最知名或具有代表性的,是八百客和XTools这对冤家。
 
XTools算是中国SaaS起步较早的。2004年11月,XTools推出月租型CRM1.0,2006年7月与新浪网达成合作,共推在线CRM,也就是SaaS了。XTools于2012年转型移动CRM。据说在2009年之前09年之前,阿里巴巴、用友、金蝶都曾经和XTools谈过合作或并购,但都没有成行,据XTools说是自己拒绝的。如果知道SaaS后来的艰辛,XTools是否还会做出那样的选择?
 
八百客也就是800app绝对是这个市场的元老了,主要提供在线CRM服务。2004年成立,2008年从美国Sierra
Ventures和常春藤资本处完成A轮融资1700万美元,2011年从salseforce处完成B轮融资数百万美元,在2013年底,八百客注册帐户总数量超过50万,正式用户超过10000,但公司一直在生存线上挣扎。这直接表明了中国第一代SaaS公司的生存环境。
 
2008年7月上线的用友软件旗下用友伟库网在2011年即遭废弃,貌似中途还差点做电商了,简直是脑袋被门夹了。而创业公司财客在线还在坚持。

      
金蝶友商,主要提供在线会计、进销存等服务,是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资附属子公司,成立于2007年。2011年,友商网付费用户数突破4万,连续四年成为中国在线会计软件领域的第一品牌。
 
       创想空间提供的全时云会议服务,提供在线的电话会议、网络视频会议,支持客户进行网络市场活动。公司在2002年即在中国推出电话会议服务,是在线会议的先行者。2008年获得2000万美元融资,2013年获得近亿人民币融资,据称占有80%中国多方会议市场,已经在准备IPO,年营收超3亿元。
      
      
近一年比较火的算是逸动纷享了吧,移动CRM,不做评论。
 
      
我们扒一扒SaaS行业的市场规模。据易观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企业级SaaS市场规模将达到199.3亿元,这是一个正经历着裂变式高速增长的市场,预计2016年,市场规模将超过300亿元人民币。
      
不要被迷惑了,300亿不多,但也绝对不少,但标准的SaaS并没有那么多,或者toB
的SaaS市场没有那么大。接着看,预计到2015年,中国企业级SaaS市场中,管理型SaaS市场规模达到30.6亿元人民币,工具型SaaS市场规模达到168.8亿元人民币。
 
这个数据中所谓的工具型SaaS包括在线杀毒、在线会议、网络邮箱、网络教育、在线存储、其他类。其中在线会议、网络教育和其他类中的基调网络、问卷通等,都可以算作标准的SaaS,而整体的工具型SaaS基本还是toC的,甚至网络邮箱中的大半收入都来自于toB邮箱里的广告。
 
所以2015年,toB的SaaS市场也就是30-35亿人民币之间,2016年预计在40-45亿人民币。这里包括在线会议、网络教育、在线调查、在线ERP、在线CRM、在线进销存、在线客服和呼叫中心、在线OA、在线HR、在线财务、在线IM等十多个类别的数百家公司,这里面年销售额能过亿元的两个手能数过来。
 
按照Gartner在2016年初的分析,云应用服务(SaaS)2016年有望实现年增长20.3%,达到377亿美元,这是全球的市场规模。但是,我可以说,这基本上80%都是美国公司的菜。
 
去年,中国GDP占全球15.5%,377亿美元的15.5%是53.32亿美元,约346亿人民币,这是否可以认为中国SaaS发展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的10分之一。

去年,中国GDP是美国的59.87%,377亿美元的80%的59.87%是180亿美元,约1173亿美元,这是否可以认为中国SaaS公司的整体实力是美国的二十六分之一。
      

十分之一也好,二十六分之一也好,这也是部分说明了中国SaaS,其实也包括整个云计算产业链,在世界范围的地位,就是聊胜于无嘛。这也是可以部分说明,我很少描写国内市场的原因。但是,总有人认为差距就是机会,后发就有优势,我也承认,只是这个滋味多少有点苦吧。
 
根据易观的分析,在2014年,受CRM服务等厂商的强势表现,管理型SaaS的增长率更加快速地拉高,达到81.2%。预计2015年全年管理型SaaS的增长率仍将明显高于工具型SaaS,达到78.7%。2016年也会达到71.6%。
如果能够保持这个趋势,达到全球平均水平还是可以期待的。

国内2014年的SaaS融资,多在天使轮和A轮,金额都在1000万美元之下,而2015年,多在B轮C轮甚至D轮。。根据IT桔子的数据,截止到2015年10月31日,其追踪到的企业级服务创业公司共有259家,其中在当年获投的有56家,占比22%,总融资额近40亿元。而经纬中国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to
B领域营收过亿元级别的创业公司只有一家,到了2015年已经超过了10家。如果说2014是破土年,2015就是起风年,那么,2016是飓风年还是冰冻年呢?
 
如果从这个方面来比较,更有意思,也可以说中国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10年不止。中国的SaaS如今要么在ABC轮融资,要么营收不到一亿人民币,而美国的Salesforce在2004年就已经上市。美股上市SaaS公司约有63家,非上市SaaS公司数量超过200家,其中28个估值已经超过10亿美元。2014年SaaS领域有1127个融资案出现,并获得共计117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其中Dropbox在C轮融资3.5亿美元成为当年SaaS公司最大笔风险融资案。除去市值超500亿美金的Oracle及SAP这两家转型SaaS传统软件巨头公司,剩余61家SaaS公司市值约为2300亿美金。
 
如今中国没有一家SaaS上市公司。Salesforce2015年营收超50亿美元,这又是美国一个公司秒杀中国一个和多个行业整体市场规模的例子。后面还有类似的例子。58个SaaS公司已经公布2015年业绩的SaaS公司,收入总规模超过930亿美元,有23个业绩年增速超过30%,13个业绩增速超过40%。
 
我们上面说的都是市场,至于说技术,SaaS用到的都是基础技术,没什么好谈的,当然也有技术含量的,只是这些技术是IT互联网的通用技术,基本都源自美国了。
      
按照Gartner的技术周期理论,一项技术或者一个市场的第二轮炒作到来时,就是这项技术或者趋势具备实用性,并走向成熟之时。美国的SaaS历程基本符合这个趋势,2001-2005年是第一波炒作期,经过几年低迷,在2009年之后随着云计算的引入,又经过一轮炒作期,现在已经进入广泛应用的阶段。虽然在2015年底2016年初,有一次较大的SaaS公司股价调整,但整个行业的发展大势已成。
 
而我认为,这个理论用到中国SaaS,或者中国的toB市场,需要大幅修正。第一轮炒作期,涌入第一波入场者,只是从技术上验证了可行性,在真实的业务场景里少有突破,而当前的第二轮炒作,吸引了更多的入场者,这也只是在更多的技术和业务场景里验证SaaS模式的可行性,随后将进入冰冻期,比如2017年,后面一波炒作,才会带来确定的业务场景和细分行业的建立,在前两拨入局的企业固然有经验和技术上的优势,但第三波炒作过程中仍然能够涌现新的领先公司。
 
明道创始人任向晖认为,中国saas不同于美国之处,在于中国市场还没有那么强劲的需求,包括经济结构中智力密集型企业还是不够多、大中企业还没有跨越心理鸿沟,以及历史使用习惯和能力、竞争格局和竞争策略的不同。颇有道理,不过核心的,还是两国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造就了上述的不同。
 
国家和地区SaaS公司的实力,代表的是信息行业的辐射力和全球影响力;国家和地区SaaS市场的规模,代表的是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企业运营管理的能力。中国的人力成本、企业经营方式、产业结构,都还处于初级阶段,那么SaaS所能覆盖的范围就非常有限。所以,不是SaaS而们不努力,时势不到而已。

所以,那种看见风就是雨的,把后天当明天的,比如“峰瑞研究报告|SaaS
领域离那个真正爆发的点已经不远了”之类,期望不现实、失望就越大、出局就最早。
 
在此处插播我最喜欢的两家SaaS公司:zoho和800APP。800APP算是salseforce的复制者,salseforce当然很好很强大。zoho和800APP,一家印度,一家中国,在资本市场都不吃香,但是在产品和技术上,非常钦佩。
 
虽然中国的SaaS当前如此脆弱、初级,甚至可以说奔放、不堪,但SaaS终将成为云计算的大头,甚至将比IaaS和PaaS大一个数量级,要分一杯羹,需要你的项目和公司活到那个时候。这个生死两茫茫的十年,或许只是征途的开始。

5


   

PaaS镜里看花水中望月

      
中国的SaaS再惨,也活了十多年了,如今已经梅开二度,如果不济的话,将来还能梅开三度,怎么月三个嗷嗷待脯的婴儿吧。而PaaS就没这么好运了,中国的PaaS刚出生就被抛弃了,甚至都谈不上曾经出生过。
 
      
首先问一个问题:中国有PaaS吗?云计算圈内人都会回答:有。而且还能列举好几个:新浪SAE、百度BAE、阿里云ACE。然后呢?几乎没有然后了,微软Azure中的PaaS产品、IBM与世纪互联合作的bluemix,在在市场上可以忽略。根据我的调查,10个开发者里面只有1个会选择PaaS服务。而更悲惨的是,现实中,PaaS产品的营收甚至远小于IaaS的十分之一,虽然用户量也不少。
 
      
好了,本节结束了。
      
开玩笑。其实,是可以结束了。通用型PaaS在中国几乎是隐身的,独立的通用型PaaS几乎没有,SAE算一个。SAE和BAE曾经都是想做纯粹的通用型PaaS的,但是现在几乎都放弃了这个想法。BAE由于财大气粗,早已推出很多产品,包括PaaS和IaaS的其他品类,BAE只是百度开放云中一个不起眼的产品。
      
据艾瑞网统计,2014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约为1174亿,PaaS仅占4.11%。PaaS的营收有4亿人民币吗?通用型PaaS绝对没有,如果算上垂直领域PaaS服务,可能有。
        好吧,看看多少垂直PaaS公司在分4亿元的蛋糕。

      
至于图中有些公司不是PaaS,你就忽略吧,市场分析经常这么干。
      
      
通用型PaaS的底层基础设施可以分为自有和第三方,国内通用型PaaS很少,且都为自建。而国外的通用型PaaS同样发展缓慢-相对于IaaS,大的通用PaaS仍然是巨头制造,比如AWS
Elastic Beanstalk、Google App Engine、微软App Service,但基于第三方基础设施的以Heroku和Engineyard为代表也不少,而中国由于IaaS发展的阶段尚在初级,以及中国开发者的相对保守,基于第三方基础设施的通用型PaaS目前还没有。
 
      
垂直PaaS中有一类介于SaaS和通用PaaS之间,称之为元数据型PaaS,force.com即为此类,但这样的服务商并不多。在美国是,在中国也是,大概只有八百客APP有元数据型PaaS。作为一个观察者,颇为欣赏八百客的坚持、产品组合,包括其PaaS服务,但作为外部观察者,无法理解八百客如今的市场地位。

      
但是元数据型PaaS能够发挥的空间比较有限,无法实现复杂的数据处理、文件处理、交互逻辑,所以元数据型PaaS的创业公司比较少。更重要的是,元数据型PaaS需要利用用户的沉淀数据,这就需要获取用户其他系统的数据。所以,虽然force.com发展也还不错,但主要是依托于salseforce的客户群和业务数据发展,不具有普适性。
      
所有的通用型PaaS都是学的GAE,GAE在技术上和理念上是革新性的,但此前的失败也正是因为革新性。通用型PaaS在技术上限制颇多,并且由于技术和理念上的革新性,与当前企业和开发者的技能存在不兼容,所以从它一出生我就不看好。

基于开源的通用型PaaS,比如基于CloudFoundry的Pivotal
CloudFoundry和IBM的Bluemix,基于openshift的openshift.com,在国外也算稳扎稳打,不出彩但也有稳定的用户群。这种情况,国内自然也没有对应的公有云模仿品。Openshift和openshift有相当部分是以私有的方式部署,这在国内国外都有一些尝试者和用户。
 
但是,PaaS是未来。但未来的PaaS已经不是不是GCE所代表的传统通用型PaaS,而是IaaS逐步演进的IPaaS,至于最后是否能够全部演进为纯粹的通用型PaaS,Severless将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结果尚未可知。
      
      
纯PaaS是后天,IPaaS是明天,而IaaS才是现在。
 

6


   

IaaS一把心酸泪

       SaaS很惨,十年坚持,却只是长征的开始,甚至留守者发现未来可能属于插队者,而不是坚持了10年的自己。PaaS就更惨了,一直含苞待放,却从未绽放过。那就剩IaaS了,IaaS该能独享荣耀,躺着数钱了吧?不能,也是一把辛酸泪。
      
Gartner公司预测,虽然公共云服务呈现出稳定发展的态势,但是今年发展速度最快的却是IaaS(基础架构即服务)。在2016年,IaaS有望增长38.4%;到今年底,IaaS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24亿美元。SaaS和PaaS在今年的上升态势虽不如基础架构及服务,但是SaaS有望实现年增长20.3%,达到377亿美元。PaaS也有望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达到21.1%的增长率,约46亿美元。

IaaS的增长率是SaaS的两倍,如果说SaaS都起风了,那IaaS岂不是站在风口的猪?不是。可能是猪,但不是站在台风口的猪,而是站在地上,还在抹眼泪。这是中国IaaS的现状,如果有那么几个例外,请你告诉我。
 
2006年亚马逊发布S3和EC2,标志着IaaS的开端,虽然这个时候还没有云计算和SaaS这个单词。2008年到2009年,大大小小的美国公司开始搞IaaS,当然,自以为技术牛叉的公司选择了先搞PaaS。中国的世纪互联2008年初就创造了云主机这个词并2009上线了这款产品,这已经比2006晚了三年。而中国的其他公司在2011年和2012年才开始陆续推出IaaS服务,那么IaaS的起步,中国就晚了三年。
 
预计2015年中国IaaS的市场规模在30到45亿元,取中间值37亿元人民币。易观智库预测2015年中国IaaS市场规模增长76%达39.6亿元人民币,IDC在2014年时预测这个数字是增长50.8%达34.7亿元。有人说,这特么市场也太小了,不够玩啊。什么市场不是从0开始的?什么市场是三五年达到巅峰的,不要说团购啥的,这都是toC,IaaS是toB的。

根据IDC圈的历史数据,中国IDC的市场规模在2015年大约500亿元人民币,年增速在30%到40%之间。
 
来看看全球的。
2014年全球IDC市场增长速度略有上升,整体市场规模达到327.9亿美元,增速为15.3%,预计2015年是360亿美元。全球IaaS2015年约161亿美元。

为什么要将IDC市场和IaaS市场拿出来比较,因为IaaS的直接替代品就是IDC,同时两者也有部分上下游关系。

全球IaaS市场规模是全球IDC市场的47%,而中国IaaS是中国IDC市场的7.4%,7.4和47就是可比的差距,可以说,如果全球IaaS成熟度是47分,中国就是7.4分,我们需要增长7倍才能达到世界水平,也就是美国水平。

 
IDC曾在2015年初预测,2015年至2018年中国公有云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50.8%看起来还行,但是全球公有云市场这几年的增速也在30%左右,这个增速差距只有20%,但我们却有7倍的差距需要弥补,我们何时能够赶上世界水平的IaaS发展水平和规模呢?10年可能是不够的,而且我们需要在很多年里跑得比别人快很多才行。
 
中国的IaaSer们绝对可以称之为努力,但结果却并没有跑得多快。除了少数几家可以称得上增速还可以,大部分可以用龟速来证明。结果就是整体市场发展并没有呈现出能够赶上世界水平的趋势。
 
努力到什么程度呢?

每年都有两位数的IaaS公司出现,总有有差不多一百家IaaS公司存在,这背后当然是各种投入各种努力。当然,不排除有些公司来得快去得快的。

有的公司,不论大小啊,在方案、基础架构上,推倒重来,再推倒重来,好几遍,这也是投入和努力,虽然努力并不意味着有效果。
 
有的公司,不论客户数有多少规模,为了在国内或国际上竞争,不论客户需求是否规模性存在,也要在全国或全球布局数据中心和基础设施,这虽然有点面子工程的意思,那也是白花花的银子。
 
有的公司,为了拓展企业和政府客户,不管客户的能力如何,也不管自身云计算服务的能力如何,甚至不管成本和价格如何,水到渠成也好,赶鸭子上架也好,把这些客户弄成了云计算客户。
 
有的公司,不论大小,已经顾不上自己要做的是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或者一会要做公有一会要做私有一会要做托管,反正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行。哦,错了,和客户签单就行。论变通能力、适应能力、营销能力,首屈一指,而且很努力。
 
结果呢?确实有少数公司,年增长100%,300%,甚至500%。我们看到了希望,但是还不够,起点低增速不够,成长性公司的数量也还不够。至于盈利,对所有中国IaaS公司来说,可能还是一个遥远的存在。有谁上了亿元规模,还做到了盈利,请告诉我。
 
麻烦的是,中国企业IT水平落后于全球,互联网和IT公司情况则要好一些。故而,私有云在中国还在明显的上升期。所以,IaaS的用户主要以小微和个人,以及互联网创业公司为主,且IaaS服务商要同时面对其他服务商、商业私有云服务商、开源私有云服务商、开源PaaS解决方案商的竞争。所以,我们看到IaaS现在虽然已经将手伸到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但在企业客户上,还没有突破。这也算中国的国情之一吧。
 
 
美国当然也有类似的情况,但趋势更明朗一些:公有云服务商更多是与公有云服务商之间的竞争,私有云包括混合云服务商则与其他私有云混合云服务商之间竞争。以前VMWare、HP都是既做私有云,又做公有云,颇有点像中国的部分openstack创业公司和华为。当然,随着HP退出公有云,VMware基本停滞公有云,这种跨公有私有云的竞争已经少多了。
 
更麻烦的是,中国的IaaS服务商不仅要面对技术、市场、基础设施投入,以及上面所说的中国企业和信息化现状。还有一些中国特有的问题:人力成本较低,

在美国最先看到IaaS趋势的,除AWS外,有一批中小公司,以及随后的谷歌和微软,最新的挑战者则是IBM和Oracle。这五家可以说是全力以赴,不惜代价,他们在2014年的竞争开始白热化。
在中国最先看到IaaS趋势的,则是世纪互联和阿里巴巴,随后是一些创业公司,最后才是一些互联网巨头、运营商。阿里巴巴一直对数据,特别是大数据情有独钟,但大数据确实搞不出来是生意,很不情愿搞起了IaaS。可以说在2015年以前,在中国,对IaaS在战略和执行上持全力以赴态度的,几乎没有。
 
改变始于2015年4月,亚马逊公布其当季度云计算服务营收15.66亿美元。大佬们一看傻眼了,一个季度一百亿人民币,而且运营利润率20%,这才意识到,这不是一门小打小闹的生意。于是乎开始真正重视起来,从此,中国的IaaS创业公司也开始感受到了寒意。而一众传统IDC公司们,则属于大象打架时不小心踩到的小蚂蚁,大象都不知道踩到了蚂蚁,但一堆蚂蚁却叫苦连天。当然,有些IDC公司并没有感受到切肤之痛,比如一些倒卖带宽、托管、CDN公司,凭借资源和规模优势,当下活得还可以,但毛利、发展前景受到限制。
 
混合云在中国看到一些苗头,但基本属于营销意义的成分,比如阿里云和九州云,UCloud和Mirantis。在美国,混合云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战场,所有重要的传统IT公司都涉足其中。可以说,在公有云无望的情况下,混合云是唯一的救命稻草,也不为过。而中国,因为技术开放性、IaaS发展十分初级阶段的现状,混合云更多只能停留在技术和营销层面,客户的实际需求还没有体现出来。
 
由于中国的IaaS处于初级阶段,包括API的开放度不高,单个用户的体量并不大企业互联网创业公司为主,中国并没有出现如美国的RightScale一样的跨云管理服务商,也没有出现RackSpace一样的云管理与支持服务商,看起来,短期内这样的公司也不会出现。曾经也有个别创业公司尝试过,但亦属于还没怎么出生或没怎么发育就涅槃了。
 
中国一些基于开源或私有软件的IaaS创业公司,也脚踩公有云私有云两只船,可以理解,但却仍然危险。公有云限于大的市场环境和实际的巨头竞争现状,难以短期内突破。看起来容易突破的是私有云项目,但是私有云项目真的像看起来那么好突破吗?可扩张性、可复制性如何?跟传统IT的定制开发有多大区别呢,还是只是软件从传统IT软件,换成了私有云软件的开发、实施,亦或多了一个维护?无论是从国外公司的轨迹看,还是长期战略看,脚踩公有云私有云两只船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7


   

产品成熟性与场景

由于起步时间的不同,国内云计算产品的成熟性肯定会弱于国内领先水平。比如云主机和云存储,国外领先者可能已经发展了近10年,从功能、性能细化等各方面,都比国内完善。比如直播流媒体云服务,国外3年前就开始了,国内这两年才开始。当然,由于国内网红的发达,这项服务可能迅速赶超,但这是特例。
 
比如最成熟的IaaS产品云主机,API数量,阿里云70多个,aws
EC2则有两百多个。这并不是说功能和API数量越多越好,对部分用户来说,少数几个功能或API就足够了。我们假设所有API都有用、所有需要的API都已存在,那么国外的产品成熟性要高很多,使用场景也要广泛很多。一比三?也许,但不同厂家和产品差距很大,至少这可以从某一个方面比较中美最成熟产品的成熟性和场景范围。
 
这不仅体现在单个产品上,还体现在产品组合上。
比如AWS一年可能只发布三五个新产品,但新功能和改进2015年多达700项。而中国可能正好相反,还处于在产品数量层面的追赶上,比如阿里云2015年云栖大会上发布了11项新产品。这固然在数量上可观,但也说明大部分产品都处于刚发布,可能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这背后可能还有一个不同,由于用户数量和体量的差异,亚马逊的大部分产品和功能来自于客户需求的直接推动,而其它企业,特别是国内的云计算企业,对于产品层级的战略,主要还是模仿国外的目标公司或者拍脑袋而来。也就是说,上什么产品,不是来自于客户的需求,而是来自于竞争分析和客户分析。
 
关于用户场景,在很久以前,大概2010到2011年,亚马逊所有的内部系统都已经迁移到AWS上。而当前所有的主流云服务商,包括国内和国外,都还没有完成这个过程。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无论是5年还是10年,在大型互联网公司内部启动云计算服务的公司,可能都不会完成这个过程。
 
这是内部场景。而外部场景,AWS、Google级别的服务商,至少承载了一批有相当体量的互联网和传统公司的全部或绝大部分负载。比如AWS承载了Netflix以及将来的GE,而Google承载了Shopify。我们可以认为这些知名的大型公司已经是全云公司(All
in Cloud)。而国内,还没有出现这样的案例,目前也没有看到这样的苗头。
 
上面的种种差距,并非只是市场起步时间的问题,更多的是云计算的用户群体规模和成熟度问题。除了游戏,这个对资源部署和性价比最敏感的群体,其他IT互联网细分行业以及非IT行业,鲜有较大体量的企业全部运转在云服务上。这给当前的云计算服务商带来了巨大的困惑、压力,云计算如此有前景,但增长并不亮眼。
 
而政企市场,就成了突破口。当然,这个市场主要还是属于有巨大影响力的企业。这与美国截然不同,美国的政企市场在云计算发展的头几年基本没有实际使用。但在中小企业市场得到验证后,政府部门跟进很快,甚至快于大中型企业。这其中,不得不承认,政府对于新服务的认识、对于资金的使用效率都可圈可点。
 
而中国云计算服务商可以说,在政企市场来了个弯道超车:在中小企业还没有取得优势低位时,就已经开始大力开拓政企市场。甚至大的云计算服务商,由母公司出面,和地方甚至省一级政府,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促进各层次云计算服务的发展,这在全球也算是特色。
 
当然,所有这些差距和特色,可能都来源于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同,特别是当下。当很多企业连网站都没有的时候,让他们去用SaaS服务,显然很困难。当很多企业没有自有IT设施,没有内部IT应用,让他们去用IaaS,也同样困难。虽然云计算会让这一切更容易,但企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仍然在天花板上,决定了云计算市场的规模,以及产品和场景。我们可以期待云计算和企业、社会的发展产生良性互动。
 


8


   

[b]技术与创新力[/b]

       IT硬件我们已经可以做到大部分元外围配件国产,但核心元器件仍然在国外,包括CPU、内存、主板、硬盘等。天河二号固然运算能力超群,但核心元器件和并行计算软件,并无国产。
 
软件也是类似,无论是基础软件还是通用应用软件,无论是开源还是商业软件。我们做本地化的ERP,本土的OA,肯定是擅长,但通用软件和基础软件,我们基本为零。
 
我们说云计算也是信息产业的新阶段,脱离不了信息行业的历史。因此,在云计算领域,核心的基础技术,仍然发迹于美欧,我们基本上是属于拿来用好。或者形成趋势以后,我们凭借人力优势,也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OpenStack。
 
举个例子,IaaS和私有云的核心技术里,Xen起源于英国剑桥,KVM起源于以色列,两者的商业化都发端于美国,最近的Unikernals也是这么个情况。包括存储领域的hadoop、gnfs、ceph,网络领域的openvswitch等,都是如此。包括我们对技术趋势的感知,也是如此,kvm在国外形成趋势之时,国内仍然鲜有研究和商用。
 
虽然国内包括BAT在内的公司,近两年也发布了一些开源项目,但是在广度、深度、创造性上面,都难以与国外相比较,基本所有的项目的事国外其他项目的模仿或本地化、场景化。能拿得出手的应该只有多年前出产的LVS。
 
有人说这与国内的企业和个人,没有追求、爱贪便宜有关,也有人说与国内的商业环境有关,基础技术和产品少有市场,也没有好的资本退出途径。但,这绝对与历史积累、产业环境、企业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发展有关。
 


8


   


[b]成就自苦寒来[/b]

这篇文章该结束了。
有人可能只记得一个字:惨。再加一个字:悲惨。其实,哪一个行业,无论是传统还是新兴行业,不都是要么从悲惨的寂寞要么是从悲惨的激烈竞争中,走过来的?哪有捣鼓一个独一无二的想法,遇到一个热得发紫的风口,躺着就可以赚钱的?竞争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站在风口的业务为什么这么艰难?云计算领域,创新创业投资的机会还有没有?国内外大大小小的云计算公司前景如何?有机会,我们再一起侃侃。
 
云计算是现在,更是未来,它是信息产业的新时代,但它只属于有战略远见、有坚韧的毅力、有创新和奋斗精神的人。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