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PCB布线技巧(经验)

2016-09-25 23:36 155 查看
这是个牵涉面大的问题。抛开其它因素,仅就PCB设计环节来说,我有以下几点体

会,供大家参考:

  1.要有合理的走向:如输入/输出,交流/直流,强/弱信号,高频/低频,高压/低压

等...,它们的走向应该是呈线形的(或分离),不得相互交融。其目的是防止相互干扰。最好

的走向是按直线,但一般不易实现,最不利的走向是环形。对于是直流,小信号,低电压

PCB设计的要求可以低些。所以“合理”是相对的。上下层之间走线的方向基本垂直。整个板

子的不想要均匀,能不挤的不要挤在一齐。

  2.选择好接地点:小小的接地点不知有多少工程技术人员对它做过多少论述,足见其重

要性。一般情况下要求共点地,如:前向放大器的多条地线应汇合后再与干线地相连等

等...。现实中,因受各种限制很难完全办到,但应尽力遵循。这个问题在实际中是相当灵活

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解决方案。如能针对具体的电路板来解释就容易理解。

  3.合理布置电源滤波/退耦电容:一般在原理图中仅画出若干电源滤波/退耦电容,但未

指出它们各自应接于何处。其实这些电容是为开关器件(门电路)或其它需要滤波/退耦的件而

设置的,布置这些电容就应尽量靠近这些元部件,离得太远就没有作用了。有趣的是,当电

源滤波/退耦电容布置的合理时,接地点的问题就显得不那么明显。

在贴片器件的退耦电容最好在布在板子另一面的器件肚子位置,电源和地要先过电容,再进

芯片。

  4.线条有讲究:有条件做宽的线决不做细;高压及高频线应园滑,不得有尖锐的倒角,

拐弯也不得采用直角。地线应尽量宽,最好使用大面积敷铜,这对接地点问题有相当大的改

善。 5.有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后期制作中,但却是PCB设计中带来的,它们是:

过线孔太多,沉铜工艺稍有不慎就会埋下隐患。所以,设计中应尽量减少过线孔。同向并行

的线条密度太大,焊接时很容易连成一片。所以,线密度应视焊接工艺的水平来确定。焊点

的距离太小,不利于人工焊接,只能以降低工效来解决焊接质量。否则将留下隐患。所以,

焊点的最小距离的确定应综合考虑焊接人员的素质和工效。焊盘或过线孔尺寸太小,或焊盘

尺寸与钻孔尺寸配合不当。前者对人工钻孔不利,后者对数控钻孔不利。容易将焊盘钻

成“c”形,重则钻掉焊盘。导线太细,而大面积的未布线区又没有设置敷铜,容易造成腐

不均匀。即当未布线区腐蚀完后,细导线很有可能腐蚀过头,或似断非断,或完全断。所

以,设置敷铜的作用不仅仅是增大地线面积和抗干扰。以上诸多因素都会对电路板的质量

和将来产品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