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MagicNotes:努力让自己具备审辩式思维

2016-08-31 00:00 881 查看
MagicNotes,思绪随风飞扬,偶尔在这里停留。

你所看到的东西就一定是真实的吗?

俗话说,眼见为实。但我们还是先来问一个看起来有点傻的问题:你所看到的东西就一定是真实的吗?

答案是,未必。

大家都应该知道小孔成像的原理吧。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屏幕上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现象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我们相机用的也是小孔成像的原理,其实我们拍出来的照片全是反的,上下颠倒的,只不过我们又反过来看,就变正了。而数码相机则会经过算法再将照片反一次,我们才能够看到和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一致的图像。



现在问题来了。其实我们的眼睛成像也是基于小孔成像的,也就是说,落在我们视网膜上的图像,全是反的。



有点吓人吧?但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东西又是正的呢?其实,我们的眼睛很弱,很弱,但我们的大脑却很强,它经过“算法”瞬间将图像扳正了。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其实都是我们大脑后期加工的东西。这就清楚明朗了,眼睛看到的东西,未必真实,能骗过你大脑的,就能骗过你。比如下面这幅图,里面有多少个黑点的?



这个不动脑,只动眼,很多人都会疑惑。但是动动脑子,盖住其它点以排除视觉干扰,我们会发现,其实全是白点。所以,眼睛只是个工具,判断事物的真伪还是得靠我们的大脑,靠我们的思考。

另外,每个人的眼睛先天都是有区别的,比如有的人色弱色盲,比如红色弱的人,由于视网膜上的红色锥细胞数量少,对红色的色彩感受力远远不如你,他们的看到的世界跟你的就不一样。这又是另外的话题了。

你所听到的东西就一定是真实的吗?

这个命题就很明显,我们听到的东西肯定未必正确啊,因为语言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东西,人家说谎了,你听到的东西就是假的了。

然而,我想表达的并不是这个意思。

举个例子,我说“狗”这个名词,你家恰好养了一条金毛,那么狗出现在你大脑里的影像可能就是金毛,如果你是二次元中毒者,可能就会出现doge,而我想表达的其实是一条中华田园犬。

说细开来,我说“中华田园犬”,由于你根本没有见过这种狗,你脑海也会很自然地拿金毛或者doge来进行脑补,这显然就出现了认知差异了。

一个词语与其描述的对象之间是存在认知差异的,意识到这种差异是提高理解能力的第一步。别人提到一个名词,你是否能够准确地理解到这个东西呢?

从名词到语句,这种情况会变得更加复杂。比如我前面说的,你看到的东西全是反的,99%的人都会认为,你这是瞎说,我明明看到的是正的。但是,我说的其实就是事实。

由于认识不足,很多真理你并不理解不相信。由于认识不足,很多谬误你却信以为真。

关于审辩式思维

既然我们看到的东西未必是对的,我们听到的东西也未必是对的,那么我们如何去判断一个事情的真伪呢?

这就需要我们去修炼,让我们具备审辩式思维

那么什么是审辩式思维呢?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一种求清晰、求理性的思考方式。审辩式思维相关研究着重于如何系统化地建构清晰思路,以及研究不清晰思路的特质。

在1941年最早提出此观念的美国学者Edward Maynard Glaser认为“审辩式思维”必须具备三项特质:

倾向以审慎的态度思虑议题和解决难题。

对理性探索与逻辑推理的方法有所认识。

有技巧地应用上述的方法。

1990年,一群美国学者发表了联合声明,对“审辩式思维”做了以下界定:我们认为审辩式思维是一种有目的而自律的判断,并对判断的基础就证据、概念、方法学、标准釐定、背景因素层面加以诠释、分析、评估、推理与解释……有理想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人凡事习惯追根究底,认知务求全面周到,判断必出于理据,心胸保持开放,态度保有弹性,评价必求公正,能坦然面对主观偏见,判断必求谨慎,且必要时愿意重新思量,对争议点清楚了解,处理复杂事物有条不紊,搜集相关资料勤奋不懈,选取标准务求合理,专注于探索问题,而且在该问题该环境许可的情况下坚持寻求最精确的结果。

认清楚事物的两面性,辩证地看待问题

老实说,我很讨厌微信。微信让大部分用户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变得浅薄。具体原因可以参看《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会有什么后果?》这篇文章。另外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占用人的精神力,分散人的注意力,建议能不看的尽量不看。以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碎片化应用,是反专业、反进步的,远离为妙。你看哪个学术大牛是天天拿着手机刷微信朋友圈的?哪个学者总是在刷公众号,在聊微信的?要是一个妹子天天在刷朋友圈,你会觉得这个妹子能多有内涵?要是一个妹子拿着Nexus,或者Surface什么的,看知乎豆瓣甚至一些学术PDF,你会觉得,卧槽,这个妹子肯定不简单。

互联网里的信息,很多都带有非常不客观的个人偏见,标题哗众取宠,这就需要我们学会甄别,有选择地获取信息。比如,今天有个新闻说,房价还会继续上涨,不买以后更加买不起。你就跟同事说,是啊,涨涨涨,以后还得涨。明天又有个新闻说,将出台某某政策,房价将会回落。你看了又觉得有道理,又跟同事说,先不买,静观其变。反正就是有什么信息,你觉得有道理就信了,墙头草随风飘。那么如果我们有审辨式思维,将会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首先我们需要有点经济学的见识,知道一个地区的房价是跟经济规模有关的,一个地区有发展潜力,GDP增速快,经济规模增大,一般房价就会持续上涨。另外还有一些别的因素,比如人口迁入迁出,人口迁入的城市,房价也会上涨。还有就是土地出让的问题,比如这个地区土地出让少了,城区已经没住宅用地了,那么房价肯定也会上涨。再者还有一些比如第三产业发展、以及政策法规等等因素。只有具备通盘考虑的能力,才不会被一些花边信息所左右。

然而事实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一个事物,并非是非黑即白,一件事情,很多都不是全然是错的,或者全然是对的。还是上面那个例子,说房价继续上涨的信息,或许里面还真有一些符合经济学的观点,是正确的,可以纳入到你知识体系中来。说房价会回落的,也可能会有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这就需要你用审辨式思维,去判断是非对错,然后获取正确(你认为)的信息。

同样的,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别人对你说的话,你所接收到的信息,都是可以辩证地看待。阳光下,任何事物都有亮的一面和暗的一面,所以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问题,用审辨式思维去看待这个世界。

全面地看待一个问题

一个问题,一般人解决了就算完事了。但是同样一个问题,聪明的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合理性、必要性、可能性、多种解决方案以及最优解等等。

你会不会觉得后者的做法会很累,事情做完了就算了呗,为啥要思考那么多?后者的做法确实很费力,但是能够保证工作的严谨性,确保这项工作能够非常好地完成。关键是总是使用这种全面思考问题的工作方式,可以拓展自身的思维网络,增强对事物间联系,强化对复杂事物的理解与思考能力。不断地通过全面思考以增加思维触点,发掘新的知识点,再将这些知识点纳入我们的知识体系,然后通过关联打通路径,实现知识高速通道。长期以往,你就会比别人优秀不止一点半点。

PS:写这篇文章过程中被打断了N次,思维断断续续,有点虎头蛇尾了。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