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工作两年小结----勿忘初心不负梦想

2016-08-01 00:21 495 查看

前言:

转眼又是一年,2016年7月3号是自己正式参加工作两年,入职一家新公司工作两个月的日子。每年到这个时间点,总是想要写点儿什么总结一下。前半年除了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外,主要读了几本书《余罪》,沉默的羔羊系列。这里我想说《余罪》原著比现在爱奇艺播出的网剧真的好看一百倍。我是先看完书,再看了2集电视剧,然后真的看不下去了,因为张一山刻画的余罪跟自己心中的那个余罪落差太大。我甚至觉得夏雨来主演会更好一些。ಥ_ಥ

1.做事情

对于现阶段的自己来说,更多的是想在工作上有一些突破,能够做一些有意义和对团队发展有利的事情,能够得到同事和周围人的认可。每天经历的事情都会让自己有一些感触,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微博,朋友圈或者QQ空间发一两句话感叹一下,也就过去了。像这种专门的总结下来,然后写成文章真的很少了。现在每年有动力必须去写的两篇文章就是 “工作xx年小结” 和 “XXXX年年终总结”** 了。因为前者是对自己离开大学以后,每年变化的总结,后者是对这一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总结。每次开始敲下这些文章第一个字的时候,都有一种“无力”和“恐惧”。因为又要开始对这一年的自己开始复盘了,做了什么,哪些是有意义的,哪些是想做而没有做完的或者说根本就是一点儿没有做的。每当复盘完以后才会发现,自己远远没有成为心中预期的那个自己是有原因的。在面试中感触最深的一个问题:“你在这个项目中做了什么?”,“你在这家公司做了什么?”。刚开始的时候也会被问的哑口无言,这恰恰证明了自己虽然参加了某项目或者是在某家公司做了两年,但是自己的工作是没有意义的,自己都没有认可自己。后来直到自己认真的去总结了,才发现做了一两件自己说的出口的事情,比做了一些事情重要。所以一直希望自己每年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工作,都能做出一两件自己和周围人都认可事情。

2.工作第二年工作盘点

没有完成的事情

2015年初定的读书计划:《JavaScript高级编程》读一遍,并且总结10篇文章,2016年过去了大半这个计划仍旧没有完成;
2015年末给自己定了2016年的工作学习计划,到现在都没有制定完,还一直在变化;

做了的一些事情

2015年4月成为了一名全职的前端工程师;
2015年9月底完成了西宁->塔尔寺->环青海湖的骑行;
在Github上维护两个人私人仓库,并且star数都快接近了100;
成为了CSDNJavaScript知识库的编辑;
帮助CSDN绘制了html5和css3知识图谱,并且得到了一些稿费报酬;
2015年4月完成北京->秦皇岛->葫芦岛骑行;
换了一个新的工作环境;
在CSDN 《程序员》杂志表了自己的html5学习指南文章,并且收到了一些稿费;
...
对于没有完成的事情: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己身上的惰性在作怪,也有一部分是这些内容不是自己当前工作所迫切需要的。优先级就被其它事情所代替了。之所一直把它们放在自己未完成事情列表里面,还是觉得做了后对自己还是有很大的意义的。对于已经做了的一些事情:1.骑行是自己热爱的一项运动,爱上她有很多理由。当前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形容,借用网上的一句话:骑行是一件看上去风光无限的事情。一路爬坡无数,风餐露宿。那些累,那些苦只有自己才真正体会。向勇敢的骑行者致敬!2.关于在CSDN社区做的一些事情,自己并没有刻意的去做什么。只是定时的更新一些自己平时开发总结。然后就是刚好在那个时间点,有了那个机会,刚好自己有那个能力,才被找去做那些事情。所以这句话反过来就是,当自己想要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首先要有能力,然后在恰好的时间点有了个机会。3.受刚工作时导师的影响,很早就了解到开源的重要性。鉴于之后工作中Github对自己工作内容和工作效率的提高,自己慢慢变成了一个热爱开源,崇尚开源精神的人。

3.“大浪”文化和“狼性”文化

“大浪”的公司文化:“一切由你开始!”,“狼厂”的文化:“简单可依赖。”。这俩家公司的公司文化都着重强调的是人,但是“大浪”作为一家老牌的业务成熟的互联网公司,当前在移动互联网崛起的浪潮下又没有新的业务突围,在我工作的两年中看到很多公司同事离职,人才流失很严重。“狼厂”在注重个人发展上面我认为比“大浪”要好很多(我觉得是业务线多,赚钱的部门也多吧)。强调个人能力,先有信任才有可依赖。在参加新员工培训的课上,讲师讲的“事后验证”和“以结果为导向”都在强调着在这家公司做事情的重要性。“少承诺,多兑现,证明自己,用结果说话!”都在强调着这家公司需要实干家不是空想家。这也就是为什么之前了解的“狼厂”加班比较严重,其实大家在这样的氛围下都知道对自己做的事情有一个好的结果的重要性,这样才可以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认可。当然关于“加班”这里持保留态度,我相信在很多互联网公司加班都是跟自己负责的业务当前的进度有关的。还有工作之外自己做的一些事情(当前对于工作内容的思考,想要做一个产品解决当前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于外界对“狼厂”的评价我持保留态度,但是这些对工程师影响真的很小,可以说根本没有,大家每天想着还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在新闻上看到一些负面新闻也仅仅是了解一下。但是不得否认的是“狼厂”给工程师提供的发展机会真的很多,如果你有想法都可以去实践。听多数人的意见,和少数人商量,自己做决定!这里我只是想表达自己眼中看到的,我热爱我毕业后的第一家公司,同样也热爱我现在的公司,也想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实现个人价值。




4.勿忘初心,不负梦想

这是在参加新员工培训时,在一些老前辈的故事中听到的。从他们的真实的故事中,自己开始反思自己的初心和梦想。

遥远的北漂梦

自己并不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换句话说大学的时候自己应该修的课程并不是很好。这也直接导致了自己的计算机基础并不扎实。“我要去北京”,这个想法是大二就开始有的,因为大学课程并不优秀的我甚至觉的大学并不适合我。想要到这个世界大都市去经历一些大风大浪,去实现个人价值。大三进入大四的暑假开始找实习,我仍然清晰的记得7,8月份的郑州“热火朝天”,为了参加面试找到一份儿实习工作,又为了省公交钱走几公里去面试。为了能够证明自己,自己是带着电脑,随时准备给面试官看自己在学校做的一些小Web项目。当然面试了3家公司,只有一家公司的面试官简单看了我做的一些小玩意,后来也是这家公司收留了我。但是我在这家公司待的时间并不长,只是觉得这家公司做的业务并不是自己想做的,然后就有了后来的“武汉故事”,然后一个很巧的机会在武汉得到了北京创新工场的面试offer。后来只身到北京参加面试,拿到自己的实习offer。实现了自己的北漂梦。怀念当时自己的那个冲劲!当初自己踏上去往北京的火车时候,在内心狠狠的对自己说: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优秀的程序员,优秀的架构师。

后北漂时代

从焦作到郑州,武汉,北京,当梦想成为现实,自己经历了很多。由最开始的,认为自己应该随遇而安到现在扎根帝都,其中有很多故事,只不过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冲淡了自己内心的那种感觉和冲劲。也许真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毕业两年,自己距当初的目标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也意识到“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优秀的程序员,优秀的架构师”这句话的顺序是错误的。大家会说你一毕业进入的都是大公司难道还不优秀么?我想借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表达“以这个世界上努力的人之少,根本轮不到拼天赋。”我也仅仅是体会到这句话的内在意义,克服了自己身上的惰性,努力了一点点而已。优秀的程序员很多特点,我可以总结出一些标签“严于律己”,“强悍的执行力”,“对新技术的敏感”,“思考问题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方式”。这些特点不是你想学就能一下学会的,是需要时间的积累慢慢去培养的。上面提到的那句话的正确的顺序应该是:成为一个优秀的程序员,优秀的架构师,优秀的人。而自己距实现第一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做一个会思考的人

“大学就是一个让你犯错的年代。”是的,在大学我犯过很多错误,不考虑周围人的感受,处理不好跟周围人的关系。这些都让自己尝到了一些教训。“那个时候觉的不可思议的事情”,现在自己再回头去看也觉的没有什么,其实就是时间冲淡了一切。但是留给我的教训会让我铭记一生。突然发现自己身上的冲劲是不是也被时间冲淡了呢?ಥ_ಥ还好一直都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不属于聪明人的行列,但是到哪都能遇到比自己优秀的人。在工作中能够判断出自己做的事情是对是错,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有时候会被一些老同学问一些问题,“我想学前端,该怎么入门啊,学哪些课程啊?”,“我想学安卓,该学哪些课程啊?”。大多数时候我是不想回答这些问题的,不是问题本身简单不简单的问题,一个在校生问这些问题可以理解,但是对于一个工作1-2年的人,在问这些问题的时候都没有思考过,也不会自己动手去找答案,自己不敢去踩坑,就是期望别人给你指一条路,你才敢去走。这样永远都是原地踏步,不会有进步。记得跟之前的同事聊过一个话题,不管在一个多么平凡的团队或者是一个优秀的团队,总是会有人脱颖而出,有些人碌碌无为。因为某些人的身上天生带着某种韧性,当外在环境不好的时候,总是能凭借自身的韧性突破周围的环境的限制,而有些人身上天生带着“鸵鸟精神”,就算有优越的外在环境,也会沉沦为默默无闻。就好比戚继光,大家可能都说,他天生就是做将军的人,我到认为是,当时的环境让他有参军的想法,参军后又有自己对于战争的思考,又知道通过某种方式,找资源实现自己的想法。然后成为了一位优秀的将领。如果说当时的大环境是好的,戚继光是去经商,我觉得他也会是一个优秀的商人,因为他身上的主动性,注定了他肯定不是一个平凡的人。

6.获取知识的方式的思考

有很长一段时间自己早上到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浏览一些自己收藏网站的文章,比如:开发者头条,前端大全等,直到看到昨天已经看过的内容为止。当时感觉自己收获了很多新鲜的知识,时间长了发现自己从这些网站收获的知识几乎为0;因为这些网站上看到的内容很多自己平时工作中都用不到,没有实践的机会,对于自己来说看完一遍之后,等待的就是大脑对它们慢慢遗忘。但自己每天在上面却花费了大量时间。自己开始思考自己系统的掌握某个知识是通过什么方式:通过系统阅读某个技术经典的纸质书籍,在网络上阅读别人的博客也仅仅能够做到了解,不能够做到掌握。在工作中遇到特定的问题,通过搜索引擎来查询这些文章来解决遇到的问题,是非常正确的。大多数时候网上看到的很多东西都会让人迷惑,因为缺少辨别它们对与错的基础知识。是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但不是说这些网站推送的每篇文章都应该看,想要通过这些文章去系统性的掌握某项知识是不切合实际的。最近在看《JavaScript设计模式与开发实践》这本书,被书中一些场景的代码实现所“震撼”(这里感觉用这个词不是很恰当,但是示例代码写的真的是好)。自己也在思考怎么才算是掌握了一个设计模式?我认为首先应该是模仿,吃透了示例代码的思路,有所体会。当遇到相似场景可以想到用某个模式编写自己的代码能够让自己的代码更健壮和扩展性更高。这个时候才应该是对一个设计模式开始掌握了。工作中很多时候都在维护别人的代码。当看到一个庞然大物的时候,首先不应该抱怨别人的代码写的不好,可能是自己的水平还没达到那个程度,理解不了。如果真的是别人的代码写的不好,那么也是自己的机会来了,“重构”对于一个人的架构能力和代码组织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7.坏习惯的思考

世界上阅读的方式有两种:①泛读②精度;现在觉得对于“泛读”这个词语的理解有一些偏差。应该是“广泛的阅读”。不是说在读书的时候,可以跳着读。这是一种很不好的读书方式。而自己恰恰在很早的时候就养成了“跳着读”,这种读书方式。也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个习惯的养成对自己的影响:阅读技术书籍的时候,遇到一个无法理解的知识点,不思考不自觉的跳过;
写代码,会遇到问题,一时解决不了,就会先跳过,这本来应该算是一个正确的做法,但是程序会变成千疮百孔,后期的修复代价很大;
当然自己现在是非常不建议泛读的,间接的能让人养成很多不好的习惯。我现在就在跟自己养成的坏习惯做着强烈的斗争。锻炼自己的专注力,做一件事情不分神,这其实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8.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曾经想过一个问题:世界上有很多土豪,就算是他们不上同班,每天都去旅游,住最好的宾馆,吃最好的食物,一辈子可能都有花不完的钱,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努力的上班赚钱呢?有人说这些人是有更高的追求,想赚更多更多的钱。我倒是觉的这些人还是在把自己当一个正常人来看,知道活着就应该做点儿有意义的事情。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对生活的理解,这也仅仅就是我现在的感受,可能再过两年我的观点也是会变的。引用书上看到的一段话: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勿忘初心,不负梦想:做一个优秀的程序员,优秀的架构师,优秀的人!

后记:

想到了自己学过的一篇课文的内容: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故事是你自己的,同时你也成了别人故事的一部分。当我发布这篇文章可能距7月3号开始写这篇文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于文章中的每个标题都是每天自己经过深刻的思考写下的。一些时间性的东西就不改变了,保持它的原汁原味。愿我和读到这篇文章的同学都能跟@十年踪迹 老师的网名一样,以一个十年来计量自己的人生。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