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嵌入式开发调试学习与思考

2016-07-24 12:51 281 查看
截至今天,自己负责的一个项目算是告一段落,前前后后5个多月时间。

该项目是对公司设计的基于powerpc的处理器进行FPGA仿真阶段的软件验证,以及bootloader和kernel移植,以便芯片进行投产,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

(1)调试环境的搭建

(2)处理器核功能验证,如异常 cache TLB等

(3)bootloader以及kernel中处理器基本外设驱动调试,如USB SPI I2C MAC SDIO UART等,kernel最小系统启动进控制台。

由于该项目处于预研阶段,并且FPGA仿真板数量不多,所以公司投入人力不大,只安排让我来做这个项目。

对我来说,莫大荣幸有机会来独立完成这样一项软硬件综合调试(各种硬件问题搞得我都快要奔溃了)

由于FPGA板很久不用了不稳定,加之各种硬件问题。折腾5个月的时间总算是将FPGA阶段工作完成。

但是在最后阶段USB调试通过,整个系统调试完成时,心里却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毕业工作之后一直萦绕我脑中的一个问题:

嵌入式开发调试,最后我到底学到了什么?

工作至今三年有余,翻看自己的csdn博客发现,刚工作时写博客总结,总是会关注一些具体代码细节,如C语言的变参宏定义 某个具体驱动的实现等。

工作2年后,更多的总结是一些有意思的代码框架,以及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如kernel的时钟机制,系统调用等。

这是一种进步。

但是今天我却感觉,对于嵌入式开发调试,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并不是上述这些知识,而是积累下来的思路和经验。

记忆力是有限的,我之前有过这样的疑惑:

做过一些项目,对于处理器及各种外设都接触调试过,但是再次调试还是需要对其datasheet,涉及的specification,以及软件代码进行复习。

做过项目的一些调试,写博客总结相关知识,但是一个月后,再看博客,跟看别人写的一样,顶多混过脸熟。

但是我却发现,虽然这样,但是我再次调试,却比第一次接触时要从容很多。

以最近两星期进行的一些外设模块调试为例。

调试USB,USB2.0协议我也只是脸熟,枚举过程大体清楚,但是也背不出来。

但是我知道遇到问题,首先去排查哪个过程出错,枚举?class driver? 硬件是否正常,示波器测phy给出的clock是否正确,phy的状态引脚是否正常。

实在不行,USB协议分析仪呗,抓下USB包,一个包一个包排查。

调试mac,TCp/IP协议我也只是脸熟,mac的datasheet我也得在熟悉下。

但是遇到问题,我知道首先确定phy自动协商完成了没,再将mac以及dma寄存器全部打印出来对比,将dma descriptor queue打印出来,根据状态描述符来查,怀疑硬件问题,可以采用mac以及phy的loopback模式来进行排除。总能将问题定位出来。

调试spi i2c uart,协议需要熟悉下。

但是遇到问题,spi 3根线,i2c 2根线,uart 4根线(调试串口,非全功能串口),示波器直接抓信号,对着协议和数据手册查,一定能找出问题。
等等。。

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总能找到解决方法。

现在遇到问题不会像刚工作时那样手忙脚乱,因为我相信,各种调试工具,示波器,万用表,逻辑分析仪,协议分析仪,抓信号,量电压,软硬件结合调试,总会找到问题所在!

这些是在调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思路和经验,当然,工作3年初学者跟大牛的经验相比,还是有很长的路,需要努力学习。

但是却说明了,工作中学习知识之外,更多的是对解决问题思路和经验的积累。

所以以后就不要纠结于知识的遗忘,而应该注重解决问题思路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

kerneler,不仅是为表明自己是内核系统开发者,更多的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追求事物本质的人!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