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文本挖掘,我们想要得到什么

2016-07-16 15:51 405 查看
文本挖掘有较为固定的处理流程,数据获取、正文提取、分词、去停用词等等。但当我们跑完上述预处理流程,获得了可供挖掘的数据后,我们提出问题:这些数据能干什么?能提取什么知识什么模式?以我的某个论文为例,我利用爬虫获取了食品安全相关的网页,构成语料库,有效的样本量大概有几万个。然后呢,我做了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地区、时间、和类型的统计,跑了关联规挖掘,利用主题模型方法进行了隐含变量的提取。结果看上去很丰富,有图有表,有数据有算法,可我想说的是,挖掘不应当是先设置目的,再选择方法吗?怎么成了各种算法跑一跑,看看什么结果可用的过程?

当你面对一堆沙子,你会猜测:沙子里有金子,然后你去找这个金子,这是淘金,这是挖掘;当你连目的都没弄清楚,希望通过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方法研究这堆沙子,最后的结论大概就是这届沙子不行吧。

回到问题,最初的一步应是解析出问题,比如现有算法的不足、模型描述不够细致。我希望通过改进主题模型,让模型更好的表示现有数据。

针对主题模型

1、我们获取到了食品安全相关的网页,宏观上讲是隶属于相同主题的,但细分下来也可分为食品、添加剂、健康、检测、化学、政策等多个facet。那每个文本的主题应当是它们的混合,这符合多项式分布。(但也可以这样理解:文本的关键特征应是涉及的食品,因此整个文本集应当是不同类型的食品安全文本的混合,每次)

第一层,是不是食品安全事件?

第二层,是哪种事件?

2、原始的方法完全自动(除了k值),但在细分的任务中完全的自动不切实际,可人工干预,通过添加先验知识(语义网、本体)的方法,可令模型理解哪些概念间是有强相关性的(如牛奶、酸奶,色素、苏丹红,细菌、腹泻),从而更加准确的打标签?

3、原始数据是有偏斜的。以百度搜索“苏丹红 辣椒”返回的数据为例,大部分网页是“无效”的,是不存在隐含的标记信息的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