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设计模式之观察者模式总结

2016-07-15 10:37 281 查看

使用场景

一个抽象模型有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依赖于另一个方面。将这些方面封装在独立的对象中使它们可以各自独立地改变和复用。

一个对象的改变将导致其他一个或多个对象也发生改变,而不知道具体有多少对象将发生改变,可以降低对象之间的耦合度。

一个对象必须通知其他对象,而并不知道这些对象是谁。需要在系统中创建一个触发链,A对象的行为将影响B对象,B对象的行为将影响C对象……,可以使用观察者模式创建一种链式触发机制。

定义

观察者模式定义了对象之间的一对多依赖关系,这样一来,当一个对象改变状态时,它的所有依赖者都会收到通知并且自动更新。

在这里,发生改变的对象称之为观察目标(subject),而被通知的对象称之为观察者(observer)。一个观察目标可以对应多个观察者,而且这些观察者之间没有相互联系,所以么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和删除观察者,使得系统更易于扩展。

观察者模式又称为发布-订阅模式

它的静态结构图如下:



Subject:主题

他把所有对观察者对戏的引用保存在一个聚集里,每一个主题都可以有多个观察者。

Observer:观察者

为所有的具体观察者定义一个接口,在得到主题的通知时能够及时的更新自己。

ConcreteSubject:具体主题

将有关状态存入具体观察者对象。在具体主题发生改变时,给所有的观察者发出通知。

ConcreteObserver:具体观察者

实现抽象观察者角色所要求的更新接口,以便使本身的状态与主题状态相协调。

优缺点

优点:

1. 当两个对象之间送耦合,他们依然可以交互,但是不太清楚彼此的细节。观察者模式提供了一种对象设计,让主题和观察者之间送耦合。主题所知道只是一个具体的观察者列表,每一个具体观察者都符合一个抽象观察者的接口。主题并不认识任何一个具体的观察者,它只知道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接口。

2. 观察者模式支持“广播通信”。主题会向所有的观察者发出通知。

3. 观察者模式符合“开闭原则”的要求。

缺点:

1. 如果一个被观察者对象有很多的直接和间接的观察者的话,将所有的观察者都通知到会花费很多时间。

2. 如果在观察者和观察目标之间有循环依赖的话,观察目标会触发它们之间进 行循环调用,可能导致系统崩溃。

3. 观察者模式没有相应的机制让观察者知道所观察的目标对象是怎么发生变化的,而仅仅只是知道观察目标发生了变化。

具体实现

通用的实现模板

Subject:主题

/*
* 抽象主题类
*
*/
public interface Subject {

public void registerObserver(Observer observer);

public void removeObserver(Observer observer);

public void notifyObservers();

}


Observer:观察者

/*
* 抽象观察者
* 当主题状态改变时,调用update通知观察者
*
*/
public interface Observer {

public void update(Subject subject);
}


ConcreteSubject:具体主题

/*
* 具体主题类
* 实现主题接口
*
*/
public class ConcreteSubject implements Subject {
// 已注册的观察者名单
private List<Observer> observers = new ArrayList<Observer>();

// 主题状态
private String subjectState;

public String getSubjectState() {
return subjectState;
}

public void setSubjectState(String subjectState) {
this.subjectState = subjectState;
this.notifyObservers();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gisterObserver(Observer observer) {
observers.add(observ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moveObserver(Observer observer) {
observers.remove(observ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notifyObservers() {
// 此处默认全部通知更新,可以根据具体条件通知具体观察者
for(Observer observer:observers){
observer.update(this);
}

}

}


ConcreteObserver:具体观察者

/*
* 具体观察者类
*
*/
public class ConcreteObserver implements Observer {

private String observerName;

private String observerState;

public String getObserverName() {
return observerName;
}

public void setObserverName(String observerName) {
this.observerName = observerName;
}

@Override
public void update(Subject subject) {
observerState = ((ConcreteSubject)subject).getSubjectState();
System.out.println("我是观察者:"+observerName+"  现在的天气情况为:"+observerState);
}

}


测试类

public class testObserv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目标
ConcreteSubject subject = new ConcreteSubject();

// 创建观察者
ConcreteObserver observer1 = new ConcreteObserver();
observer1.setObserverName("小明");

ConcreteObserver observer2 = new ConcreteObserver();
observer2.setObserverName("小红");

// 注册观察者
subject.registerObserver(observer1);
subject.registerObserver(observer2);

// 改变状态,自动通知所有观察者
subject.setSubjectState("下雨了!");

}
}


两种获取数据方式

推模型

目标对象主动向观察者推送目标的详细信息

推送的信息通常是目标信息的全部或部分信息

上面例子中使用的就是推模型:update(Subject subject)

拉模型

目标对象在通知观察者的时候,只传递少量信息

如果观察者需要更具体的信息,由观察者主动到目标对象中获取,相当于是观察者从目标对象中拉数据

一般这种模型的实现中,会把目标对象自身通过update方法传递给观察者。

如果修改为如下则为拉模型:update(String subjectName)

比较

Tables推模型拉模型
数据具体主题详细信息具体主题类本身
灵活性较差较好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设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