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维架构 > Linux

linux磁盘管理

2016-04-07 11:11 435 查看
1、dumpe2fs(用来查看超级块的信息)
dumpe2fs [option] 设备名

-h:只列出超级块的信息




2、df(用来显示磁盘空间整体的使用量)
df [option] [FILE]...
-a:列出所有的文件系统

-k:以KB为单位列出

-m:以MB为单位列出

-h:以合适的单位列出

-T:连同该分区的系统名称列出

-i:不用硬盘容量,而用inode数量来显示

-t:显示某一个文件系统类型的使用量:# df -t ext4




1K-blocks:说明下面是以k为单位

3、du(用来显示目录或文件的大小)
du [OPTION]... [FILE]...
-a:列出所有的文件和目录,默认只列出目录下的文件量(而不显示目录下所包括的文件)
-h:以合适的单位显示

-s:仅列出总量,不列出个别的目录所占用的容量

-S:不包括子目录下的总计

-k:以KB为单位

-m:以MB为单位


4、fdisk(用于磁盘分区)
fdisk -l [设备名]:列出后面设备的分区内容,若不加,则输出全部分区内容

fdisk 设备名





由上图可知:/dev/sda磁盘总共为107.4G,有255个柱头,每个磁道含有63个扇区,总共有13054个柱面
扇区大小(逻辑/物理)为512bytes,每个柱面有16065个扇区,每个扇区有512bytes,每个柱面有8225280bytes

fdisk [设备] 的内部命令:
p:显示分区表

n:新建分区

d:删除分区

l:列出分区id

m:获取帮助

q:退出不保存

w:退出且保存

t:调整分区id

实例:创建一个分区


device:设备文件名 Boot:是否为开机引导区 Start:起始于哪个柱面 End:结束于哪个柱面
Blocks:以K为单位,ID/System:代表这个分区内的文件系统应该是什么

由于系统最多只能建四个主分区,为了能有效利用空间,所以第四个准备建一个扩展分区






扩展分区建好后,开始建逻辑分区:


注意:10G的单位必须为大写


建好分区后还需要保存,按w就好,保存后,会提示你说必须重启后才能生效。这时键入命令:partx -a /dev/sda 或 kpartx -a DEVICE就能使修改后的生效了,我们可以查看/proc/partitions来看是否生效。

可以看到新建的一个扩展分区,一个逻辑分区。
分区建好后,我们要想使用这一个分区,需要把他挂载到一个目录上去之后才能使用这部分空间,之后需要格式化,写入文件系统,下面将介绍一下这些命令。

5、mount(用于挂载磁盘设备)
mount [-lhV]
mount -a [-fFnrsvw] [-t vfstype] [-O optlist]
mount [-fnrsvw] [-o option[,option]...] device|dir
mount [-fnrsvw] [-t vfstype] [-o options] device dir
-r,--read-only:设置为只读

-w, --rw:设置为读写
-U:用UUID挂载

-a:依照配置文件/etc/fstab,将未挂载的都挂载上去

-l:列出目前挂载的信息和lable,不加的话,不显示lable

-t:可以加文件系统类型,如ext4,ext3等

-n:不让系统实时写入/etc/mtab文件中

-L:用LABEL挂载

-o:后面可以跟一些挂载时额外加上的参数

ro,rw:挂载文件系统成为只读或可读写

async,sync:异步写入,同步写入,默认async

auto,noauto:允许此分区被mount -a 自动挂载/不允许

dev,nodev:是否允许在此分区上创建设备文件

suid,nosuid:是否允许此分区含有suid/sgid的文件格式

exec,noexec:是否允许此分区上拥有可执行binary文件

user,nouser:是否允许此分区上让用户执行mount,一般来说只有root,添加user后,一般用户也可以

defaults:默认值为rw,suid,dev,exec,auto,nouser,async

remount:重新挂载,在系统出错时,或更改参数时,很有用

注意:挂载点最好为空目录
acl:启用此文件系统上的acl(访问控制列表,6表示默认不启用,7表示默认启用)

diratime/nodiratime:目录的访问时间戳/

相对应卸载命令:umount DEVICE/MOUNT_POINT

6、mkfs(进行文件系统的格式化)
-t:指定文件系统

-L:指定卷标

mkfs -t FS_TYPE DEVICE

7、mke2fs(同上,功能强大,ext文件系统专用)
-t {ext2| ext3 | ext4}

-b {1024 | 2048 | 4096 }指定块大小

-L lable :指定卷标

-j:相当于 -t ext3 ,对ext2添加日志功能
-i #:为数据空间中每多少个字节创建一个inode(#不小于块大小,否则会有inode浪费)

-N #:为数据空间创建多少inode

-m #:为管理人员预留的空间占据的百分比,默认5%

-O FEATURE [,……]启用指定特性 -O ^FEATURE [,……] 关闭指定特性
-c DEVICE:检查指定设备

-g #:指定一个块组中块的数量

接下来,我们把上面刚建立的分区格式化成ext4分区,并挂载上







显示lost+found说明挂载成功,已经可以使用了

8、swapon与swapoff(挂载/卸载交换分区)
swapon [option] [device]
-a:激活所有交换分区
-P PRIORITY:指定优先级(0-32767)可以在/etc/fstab指定pri=VALUE
-s:显示当前系统上的swap(数字越大优先级越高)

swapoff [option] [device]

查看swap:]# cat /proc/swaps或者free命令

演示:添加一个500M的swap








修改系统id,swap对应为82,详情用l查看



保存并让系统读取,就该该格式化swap分区,用mkswap命令



可以看到swap已经多出500M出来了

9、磁盘管理的一些其他命令
blkid:块设备属性信息查看

-U uuid 根据uuid查看
-L LABEL 根据LABEL查看

e2lable:修改设备LABEL

e2label DEVICE LABEL

tune2fs:重新设定ext文件系统可调整参数的值

-l:查看文件系统超级快的信息

-L LABEL:修改LABEL

-m:修改预留给管理员的空间的百分比

-j:将ext2升为ext3

-O FEATURE:启用功能

-o:调整文件系统的默认挂载选项

-U uuid:修改uuid号

fsck:磁盘检验

fsck -t 文件系统 [-ACay] 设备名称

-A:依据/etc/fstab文件内容,将需要的设备扫描一遍

-a:自动修复检查到的有问题的扇区

-y:类似-a,某些文件系统仅支持-y

-C:在检验过程中显示一个直方图显示当前进度

-f:强制检查

-r:交互式修复错误

注意: fsck检查的分区务必不要挂载上去
e2fsck:ext专用

-y:自动修复

-f:强制修复

10、设定开机自动挂载
在/etc/fstab 中添加

/dev/sda5 /mnt/test ext4 defaults 0 0
/dev/sda6 swap swap defaults 0 0

第一列:设备名,也可以为LABEL=...,UUID=...
第二列:挂载点,swap比较特殊为swap
第三列:文件系统,cdrom为iso9660
第四列:挂载选项,同mount -o选项
第五列:转储频率(dump操作),0代表不要做备份,1代表每天进行dump,2每隔一天进行一次操作,通常不是0,就是1
第六列:是否以fsck检验扇区,0不自检,1首先自检,一般只有rootfs才用1,2也是自检,不过比1迟,除了根分区为1,其他一般为2

参考资料:《鸟哥的linux私房菜》

本文出自 “sabor” 博客,请务必保留此出处http://sabor.blog.51cto.com/11095819/1761223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