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商业分析能力是怎样炼成的?

2016-02-23 18:04 405 查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风尘棋客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03837/answer/47073613

来源:知乎

这是一个全民创业的时代,可无论你是想成为下一个马云还是只想开一家咖啡店,提前告诉你答案,两年之内倒闭是绝大多数人的必然命运。我们的日常生活被一个又一个商业神话所包围,只不过因为那些黯然离场的失败者不曾有人知道。商业世界就像一朵盛开的罂粟花,充满了未知性和诱惑力,而人类有限的认知能力,是无法精确地预知将发生,也无法准确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的。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都自以为很懂“做生意”,在评价他人的工作成果时,人人都是专家。雕爷牛腩生意火爆?营销做的好而已。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销售几百万?文艺青年的钱最好骗。徹思叔叔纷纷倒闭?产品太单一。恒大冰泉亏损20多亿?价格太高。这些看法并非全部错误,但几乎全无价值。因为任何商业活动最终的成败,都是由一系列完整的环节相互作用所决定的,把边框上的不锈钢称为“奥氏体304”就能把手机卖到千万台么,徹思叔叔把产品线扩充到好利来一样长就能挽救失败的命运么,答案显然没这么简单。

那么,这世界上千千万万大大小小的生意背后成功或失败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这篇文章的意义,就是想和那些真正渴望赚钱的小伙伴们一起,深刻而严肃地探讨这个问题。

准确地来说,成功的商业决策者和普通消费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对于同样的现象,更能从本质上细致而深刻地理解成因,并知道如何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去改变现象(即使这种判断不是100%精确的)。事实上,和工程技术,医学,计算机一样,商业是一门严肃和精深的学问,只因其门槛比较低而且包含了相当的不确定性,所以你的亲戚朋友在你上学选择专业的时候认为它“比较虚”,身边的老一辈“土豪”企业家未必看过什么商业书籍一样把生意做的很大,很多人难免犬儒主义地认定经商成功的关键是运气和机遇而非技术和积累。然而,随着中国社会传统的渠道经济逐渐转向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没有公司天生基业长青,也没有人天生具备“商业头脑”,唯有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商业能力,才有可能在残酷的商业世界的“存活者偏差”现象中成为“幸运”的存活者。

为了系统性地理解身边的商业现象,而不只是像普通消费者一样地感性认知,结合这些年学习到的经典商业理论和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我总结了一个简洁而实用的六步商业模型,包含TTPPRC相互呼应的六个环节,帮助自己快速解读那些成功和失败的商业项目的细节。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分析出自己的生意究竟在哪个环节存在缺陷,如何调整并改进,最终战胜竞争对手,赚钱。

下面,我就把这个称之为TTPPRC(词汇量有限把同义词词典都翻烂了也没找到首字母更合适的单词组成一个类似于4P或者SWOT之类的朗朗上口的缩写词)的六步商业模型系统分享给你。全文长得丧心病狂令人发指,大约16,000字,认真读完需要至少30分钟,所以文艺青年读到这里就可以直接关掉或者分享啦。毕竟,我一个下午就能写出来《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为了这篇文章,却准备好几年。

不敢说才疏学浅,但必有不足之处,只欢迎有一定深度思考能力的朋友交流指正。

转载需要邮件申请,私自篡改结尾的侵权必究。yuzhouedison@qq.com

微博:风尘棋客

知乎:风尘棋客

微信公众号:edisonlab

从迷男方法到到TTPPRC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9b08d834ca132a11a67d72a9c1b6db94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5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9b08d834ca132a11a67d72a9c1b6db94_r.jpg">


商学院一般把商业课程分为会计和金融,战略和市场,营运和管理几个大类,它们组成了商业活动的要素,可以说一家成功的企业,必然在每个方面做的都很优秀。然而作为局外人,想用这种分类方式去理解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的直接表现,可以说是困难重重。无论是每一个商业计划书前面都必须装模作样的SWOT分析,还是MBA必读的波特五力,都有自己的一套严密的逻辑最终成为一代经典。遗憾的是,当我离开了学校不用再写论文做PPT之后,我发现当自己只是想知道,为什么郭敬明的电影可以比冯小刚的票房高几倍,为什么海底捞人声鼎沸而味道比它更正宗的川式火锅店门可罗雀时,这些教科书上的经典理论并不比“郭敬明会营销”“海底捞服务好”更能给我思考上的帮助。它们就像告诫单纯的小男生想交到一个漂亮的女朋友,你应该真诚善良努力工作温柔体贴一样,离结果太远,可操作性太差。

​直到后来,我遇到了一本直接奠定了我的商业思维方式,但却不太适合放在书架上逢人推荐的一代商业理论经,它的名字叫做《迷男方法》...... 这是本一个屌丝写给很多屌丝教他们泡妞的书,它不再告诉你需要善良真诚温柔体贴,而是从男女相识后,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最后关系的确立,来系统性解释女性择偶决策过程的。这个加拿大屌丝从决策者的决策过程来分析问题的全新维度令我豁然开朗,我忽然意识到,一切商业活动的本质都是对于目标客户消费决策的理解和引导,而所有的消费活动都遵循一个相似的过程。商业活动的一切组成部分,管理也好,营销也罢,都是为了这个过程中的环节所服务的。找到了这些环节,也就找到了影响最终销售的直接因素。

我因为这个重大发现导致阅读迷男方法时心情激动地无法平复,以至于当年看中的姑娘们都成了人妻也没能背下来M3是什么(难道不是宝马的性能车嘛),但最终却有了这个简单高效的六步商业模型,简称TTPPRC,它们分别是:趋势(Trend),流量(Traffic),包装(Package),产品(Product),重复性消费(Revisit),相应成本(Cost)。

这个分类方式从逻辑的角度上来看谈不上精密,因为六个环节之间并非严格相互独立,前五个元素都要考虑相应的成本(Cost),产品(Product)强大会导入更多的流量(Traffic)比如口口相传的高考补习班,有时流量(Traffic)大到一定程度本身就成为了包装(Package)比如网店热门产品的浏览次数等等,但它的分析效率之高,适用范围之广,可操作性之强,比我之前钻研过的所有商业模型都好用。不是所有的商业理论都是用来发Phd论文的,TTPPRC,是真的用来指导商业行为的。

And now I am going to show you how.

趋势(Trend)

<img src="https://pic3.zhimg.com/b98f9425b39640407fed47008bfba862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b98f9425b39640407fed47008bfba862_r.jpg">


咱们就先不谈小米和“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的关系了,顺势而为是从事一切商业活动的首要因素。在趋势(Trend)的面前,个人能力终归都是渺小的。即便史玉柱这般商界传奇重新出山,非要在2015年开一家卖CD和卡带的音像店,成功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的。任何行业的领导者,在时代的滚滚车轮面前逆势而为都是螳臂当车,哪怕是乔布斯的iPod Classic,如今也未必是一家二流手机厂商的对手。

对于大部分商人而言,扭转趋势(Trend)和预测趋势都是天方夜谭,也不是必须的。马云不是第一个做电子商务的,海底捞也不是第一家卖火锅的。毕竟一般商业项目生命周期的长度比起金融市场上的波动而言,要长的多得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除了少数极具长远眼光的天才和运气爆棚的家伙之外,风险回报比并不高。

比如时下极其火爆的可穿戴设备,没有几人真正看得懂它未来会走向何方,财大气粗如Google当年推出的惊世骇俗的谷歌眼镜,最终也只落了个不了了之的下场。如果不是财大气粗或者有一定的技术壁垒,现在进入这个行业的风险系数极高。即使有一天可穿戴设备的市场真的成熟了,我们身边的人身上都开始绑着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了,不具备专利技术的先入为主,也根本经不起苹果和小米的屠虐。作为普通创业者,当你的洞察力没高到惊人的程度之前,如果发现了一个很明显的市场空白,那这个市场最大的可能就是——根本不存在。

事实上,对于趋势(Trend),别说预测和扭转了,理解它已然极其困难。才火爆了几年的平板电脑市场如今已经成了夕阳行业,年轻人开始逛购物中心而不是百货商场,大连一碗牛肉面的价格近10年翻了几倍而在网吧上网却还是3块钱一小时。与其费尽心思解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趋势,不如时刻留心趋势的变化,紧随时代的潮流的。

简单总结,在TTPPRC模型的这六步中,趋势(Trend)是第一环也可以说是大前提,但并不是容易获得竞争优势的环节。绝大多数商业项目在这一环的关键原则,是不犯大错误,想出彩实在太难了。习大大严打公款吃喝了,开饭店就进商场做轻餐饮而非三层的海鲜大酒楼,北京的京东苏宁都当日送达了,就别在中关村租摊位卖手机。人人网大V都不更新了,就好好研究一下微博和公众号吧。

当然,总会有一批人,像俞敏洪老师那般神出鬼没地在自费留学热潮的初期创立了新东方,或是像陈欧老师一样精密准确地在国内电商垂直化爆发的前夜推出了聚美优品,别纠结他们究竟是预测到了趋势还是运气好。毕竟趋势(Trend)只是整个商业活动成败中的一个环节,HTC做出Hero的时候三星和华为还在玩泥巴呢,可以说整个智能手机届除了iPhone之外没有哪家比HTC对趋势的把握更好了(魅族M8可能表示有不同看法),如今却只剩下吐槽时候会被人想起的M9的双下巴。

流量(Traffic)

<img src="https://pic3.zhimg.com/1ef3bb8c0fd5fc8630e6653a912d311a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1ef3bb8c0fd5fc8630e6653a912d311a_r.jpg">


无论你想卖什么东西,先得让人知道你在卖呀。看似平淡的一句话,成就了上千亿的Google,几百亿的百度,而且他们对于普通用户竟然都是免费的。淘宝上开店不要钱,你倒是不买直通车啊(那位喜欢说上帝保佑大家晚安的淘宝店主表示呵呵)。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愈发地意识到,流量本身就是一门巨大的生意。世界上有太多企业都在卖东西,而其中的绝大多数,我们压根永远都不会知道。于是为了让我们知道他们提供这么一个消费选择,他们花了很多钱。

在TTPPRC中,我把流量(Traffic)简单定义为,让目标客户了解到他们有这么一个消费选择。而其中最重要的四个字就是,目标客户。YY平台上的在线语音视频的惊人流量拓展到在线教育上一塌糊涂,显然玩网络游戏和看美女跳艳舞的YY用户,不会摇身一变成坐在电脑前花钱上课的上进青年;人流最大的商场适合优衣库但不适合香奈儿;你永远都不会在电视上看到劳斯莱斯的广告;《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点击量累计上千万大连的乔东家脆皮火烧也不会多卖出几个...

上述的例子看起来很简单,应用的起来却没那么容易,实际上的流量(Traffic)是否有效,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我自己的一家蛋糕店处在大连一个二线商场二楼的核心位置,每天路过的人群川流不息。虽然该商场的定位不高,可我的蛋糕的价位也算便宜,开店之初我对这个位置寄予厚望,直到后来发现汹涌的人群匆匆而过头都不抬才意识到,并非他们永远都不是我的目标客户,但至少在经过这个位置上的时候不是。原来该商场楼上有七八家自助餐厅,家家生意火爆,而我的店铺位置是去往这些餐厅的必经之路。相当大一部分人在我的蛋糕店门口路过,是饿了三天后去血洗自助餐的路上或者刚从那里扶墙出来,与其卖蛋糕不如卖健胃消食片。

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流量(Traffic)的概念,下面谈几个发散但具体的例子。

流量(Traffic)不是万能的,它和六步模型中的下一步包装(Package)紧密相连,再优质的流量,如果你的商业项目包装不好也是白费,比如腾讯因为入股大众点评,在微信上给点评开了二级入口,巨大的微信流量却并未给大众点评的团购带来太高的转化率,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微信二级入口的综合体验比起单独的大众点评App差了很多,目前来看效果一般。

强势品牌可以自发的导入流量(Traffic)。比如如家的位置可以比当地的廉价酒店差一些,目标客户会顺着导航自己找过来。这个我们在后文的案例中会反复看到,品牌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导入流量。

不同的商业项目对流量(Traffic)的具体需求大不相同,一般而言,越是标准化高可替代性高的业态,流量这个环节在整个生意上就越重要,比如在淘宝上卖iPhone,商场里卖奶茶,海淀黄庄卖留学等等。差异化强的业态,对于直接流量的需求相对就要小一些,可以通过巧妙的宣传手段让目标客户送上门来,比如私家会所,爱马仕Birkin,知名天使投资人。

垄断行业之所以那么赚钱,因为垄断了刚性需求的流量。例子就不敢举了。

目标客户是企业而非大众消费者的(B2B和C2B),决定流量(Traffic)的是销售团队的力量。引人入胜的职场小说《圈子圈套》《输赢》《做单》,讲的都是获取有效流量的故事。而很多看似是目标客户是普通消费者的生意,其主要流量也是通过销售团队而非大众广告导入的,比如北京的国企大多会发味味美的面包卡作为员工福利而不是巴黎贝甜的。

移动互联网是当下的流量(Traffic)之王,之前是PC端的互联网,而再之前则是电视机!如果没有电视,NBA球员的收入不会比话剧演员高多少。演艺公司远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就懂得炒作的重要性,只因他们的生意对于大众流量的需求实在是太高了。

互联网创业的魅力在于,网络打破了传统行业对与目标客户流量(Traffic)的地域限制。其实地域限制的流量虽然有限,却也是天然的保护,繁华的商业街不景气的服装店,一天也能卖出几件衣服。而互联网的流量具有马太效应,在网上卖衣服的商户,每天不开张的占绝大多数。互联网行业从此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是两极分化的,平台级的企业更是只有赢家通吃,最多双雄并起,至于老三,老三是神马?

99%的互联网创业注定尸骨无存的原因不用太复杂的分析,流量(Traffic)这关根本就过不去。每当我身边的小伙伴激情澎湃地告诉我要做一款手机App,通过移动互联网改变世界的时候,我都会温柔地陪他们打开App Store,看着那些陌生的名字,告诉他们上百万开发者的App从软件商店跑到用户的手机桌面的距离是以光年计算的。还记得去年年末看了50个有代表性的当年倒闭的在线教育公司榜单,除了龚海燕的梯子网,剩下49个我连听说都没听说过就被市场扫地出门了。互联网创业依然是时代最完美的趋势,可是如果你根本没想清楚如何闯过流量这道鬼门关,其他的环节根本都不用考虑。

随着互联网流量(Traffic)这门生意本身已经逐渐成为了垄断行业,网络流量的价格也是越来越高。目前中国性价比最高的全网流量的导入方式还是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知乎和豆瓣可以算是第二梯队(本地O2O的流量则主要掌握在大众点评和美团手里,微博和微信稍差一点)。你看传统行业的大佬们都喜欢深入浅出闷声发大财,互联网公司或是互联网为主要销售渠道的创始人们却都假装很幸福地和陆琪和留几手们一样卖力气,每天与网友们分享家长里短人生感悟(B2B的互联网公司老板不包括在其中),甚至能出现在你父母的微信朋友圈中。

归根结底,一个商人商业能力的高低的首要标准,就是看他能为自己的生意导入多少流量(Traffic)。无论是老一辈企业家为了拿下一个单子在酒桌上喝到吐血,或是孟兵拜会潘石屹最终在望京SOHO中为西少爷拿下一个黄金店铺,还是郭敬明为了小时代造势情愿让杨幂发微博拿自己的性取向开玩笑,都是一流的导流能力的体现。当然,倚靠产品品质过硬口口相传让更多消费者知道有这么个消费选择的古典方法也并未被淘汰,只是单单凭此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发展速度了。

包装(Package)

<img src="https://pic2.zhimg.com/c34823ae714cfa074840e48878757e19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c34823ae714cfa074840e48878757e19_r.jpg">这里所说的包装(Package)不是包着产品的盒子,而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含了一个商业项目的设计美感,营销推广,品牌故事,定价打折等等一系列非直接产品体验的展示部分。

这里所说的包装(Package)不是包着产品的盒子,而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含了一个商业项目的设计美感,营销推广,品牌故事,定价打折等等一系列非直接产品体验的展示部分。换句话说,在目标客户得知了他们有了这样一个消费选择之后,你的生意是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

包装(Package)是一个略显平淡的词,我更愿称其为噱头。在一个线上线下的流量价格水涨船高的时代,连噱头都没有的包装就是浪费流量。事实上,除非你卖的是那种可以在商品期货交易所直接买卖的大宗商品,包装很大程度上是整个生意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不是产品本身!

看看我们熟知的那些知名企业家,但凡能在多个领域都取得建树的“商业奇才”比如乔布斯史玉柱雷军雕爷郭敬明等,他们的共同特点就在于,拥有出神入化的“包装”能力。值得再次强调的是,擅长“包装”并不是仅仅善于“营销”而已,一个优秀的包装(Package),是高超的管理统筹能力,领先的战略眼光,饥渴的销售团队,一流的综合执行力等素养的综合体现,一切在消费者买单之前对于你的产品产生的印象,都是由包装的质量决定的。

商场上最常见的失意生意人,总是喜欢强调“我的产品是极好的,只怪消费者太傻X没有体验过”,而他们的失意是注定的,事实上,一个商人对商业的理解程度是否算的上入门,最基本的划分就在于能否意识到:包装(Package)才真正决定了消费者是否会对你的产品进行消费!而不是产品质量的好坏。产品本身决定的是是否有重复性消费和新流量的导入( 口碑)!衡量一个创业者商业能力的高低最重要的标准,除了导入流量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打造包装的能力。

包装(Package)对于生意的影响为什么可以比产品本身还重要,我们需要从人们的消费决策是如何做出的来具体分析。一个消费者决定是否对你的产品进行消费,不并是基于产品的实际体验如何(因为他还没用上嘛),而是基于他头脑中对于该次消费的预期体验是否超过了所需要付出的货币价值。这种期待不但是感性的,而且是极其容易被引导的。

更具体的说,人们对于短期吸引和实际体验的感受其实完全是两回事,但消费决策主要是由短期吸引决定的,也就是这里所强调的“包装”;而产品本身提供的是实际体验,决定的是是否重复消费和向别人推荐。

举个例子,一个消费者第一次决定购买新款的iPhone手机,并不是因为IOS系统的优雅和高效,也不是因为它待机状态下不容易掉电,更不是因为半年之后不像三星一样卡成狗(虽然以上所提到的都是苹果手机技术上虐杀安卓的核心竞争力)。而更多的是出于,“这个手机真漂亮啊”,“高富帅们都在用它啊”,“哪来那么多理由这TM是苹果啊”这种短期吸引力。相比之下,iPhone产品本身优秀的实际体验,决定的是iPhone用户极高的忠诚度,也就是后面要说到的重复性消费(Revisit)。相反,三星手机在包装这个环节上在手机届可谓首屈一指,几乎不输给苹果,率先采取的大屏幕,超强的配置参数,海量的广告和韩剧植入,促成了大量的首次消费,不幸的是产品糟糕的用户体验导致了消费者忠诚度较低。但真正令三星遭遇滑铁卢的S5,还是因为包装(Package)本身已经在市场竞争中落后了,硬件参数不再像S2和S3那般惊艳,不变的外观设计配上万年的大塑料和突起的摄像头,可以说是毫无噱头可言。虽然从专业的角度看来,S5产品本身的实际体验其实有相当的进步,尤其是在续航时间和拍照效果上,比起S3,S4有本质的飞跃,但还是成为了三星近几年来销量最糟糕的一款产品。

包装(Package)影响消费决策,产品(Product)影响二次消费,更为常见的例子发生在婚恋市场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握有决策权的女性,消费决策的核心依据是短期的感性吸引,比如男性的风趣而神秘,浪漫而帅气,有权有财钱等等,都属于包装的范畴,她们是否愿意和对方进入一段恋爱关系基本上都是由包装决定的。而宅男们认为自己事业稳定,孝顺父母,勤于家务,忠心不二,会是一个好父亲等等属于产品本身的优点,并非不重要,而是必须在已经开始了一段恋爱关系之后,对方才有机会体验到。遗憾的是,他们和那些强调“我的产品是极好的,只怪消费者太傻X没有体验过”的笨商人一样,都没弄清影响消费决策的关键是包装!不是产品!

继续谈几个发散的例子。

对于有些极端的商业模式,是完全没有什么产品的,整个生意的核心就是包装,比如微商卖面膜这样的金字塔骗局。

产品的溢价主要是由包装决定的,包装最终成就一个品牌,而品牌就是终极的包装。Roseonly的玫瑰花可以卖到999块钱一朵,光靠那个漂亮的盒子和玫瑰花的产地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那个“一生只能送一人”的恶俗但有效的包装。

无论是海底捞还是小米Note还是你们学校的女神,他们都深深地明白世界上最厉害的包装,就是排队。而能把排队玩明白的企业家都是顶级的包装高手,无论是真排还是假排。人们喜欢从众的天性是基因决定的。

B2B行业的包装和B2C的思路是完全不一样的,企业客户的平均智商比普通消费者可能要高50个点以上,但主要还是两者的诉求不同,而且企业中有自成体系的利益关系。简而言之,包装的思路要华为而不是OPPO。

越是产品没有核心技术的行业,越是企业包装能力的终极比拼,比如商场里的水吧。快乐柠檬,都可茶饮,贡茶的配方都谈不上秘密,但如今各大城市的中高端购物中心里,很难见到本土品牌的奶茶能和上述的品牌竞争,都是清一色的全国加盟品牌,它们的优势完全在于包装而不是产品。

包装要和流量衔接好,同样品牌的餐厅,开在购物中心和社区里,店面设计甚至菜单内容都是有区别的。同样的电子商务品牌商,淘宝上的店铺包装应该以简洁高效地提高转化率为首要任务,官网上的包装则要提升品牌形象为主。

过度包装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伤害到产品的口碑(因为人倾向于过度期待),但未必会伤害到整个生意的整体效果。后面的案例探讨中我会提到,雕爷牛腩如果没有雕爷前期那些出神入化的宣传,而只是像鹿港小镇这样的商场连锁餐厅默默开起来,口碑一定要比现在好很多,甚至可能成为那种口口相传的神店,但整体的销售情况一定不如现在。过度包装导入的惊天流量和促成的首次消费,远远比后期那些消费者过度期待导致的差评更重要。罗永浩的锤子手机同理,只是锤子品控上的硬伤太多了,而且手机作为标准化的硬件,也容易被抓到把柄。

总而言之,包装(Package)这个环节是创业者商业能力的核心展示,非一日之功。但入门却也不难,在我看来只需要认真读懂读透三本书,就可以大概领略这门艺术的精彩,它们都属于严密性不高但可以迅速上手的短平快作品:邓德隆的《2小时品牌素养》,Sally Hogshead的《迷恋》和Martin Lindstrom的《品牌洗脑》。

产品(Product)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e8c9c5b53d405dc9ee5891516d3fc65c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e8c9c5b53d405dc9ee5891516d3fc65c_r.jpg">商业的本质,是提供产品换取相应的回报。TTPPRC的第四个环节,我们终于谈到了产品(Product)。

商业的本质,是提供产品换取相应的回报。TTPPRC的第四个环节,我们终于谈到了产品(Product)。这并非是因为产品不重要,而是作为一个优秀的商人,强大的商业素养主要体现在可以把自己能力范围内提供的最好的产品和其他环节相互结合起来。而提供技术上绝对领先的产品,超出了一个“商人”的能力范围。比如我们都知道卖飞机很赚钱,但开航空公司想赚钱就难多了。Virgin集团的老板布兰森被认为是旷世的商业奇才,可以创立Virgin航空在惨烈的Airline
Business中连年盈利,但他也做不出来飞机去抢波音和空客的生意。任何人或是企业如果能忽然研究出一种根治艾滋病的药物,那确实不需要任何趋势流量包装的帮助也能迅速统治市场,这种极个别案例不具备探讨商业理念的价值。

我们这里所探讨的产品(Product),是有一定门槛,但并非技术壁垒高不可攀市场无人能提供相应产品的Rocket Science。产品的概念也不只是物件本身,包含了服务,保养,售后等等一系列消费行为发生之后,消费者所得到的完整体验。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具体探讨:1.产品的主要作用是什么?2.一个好的产品应该包括什么?

上一段谈论包装的环节中曾反复提到,产品(Product)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二次消费和导入新的流量,而非促成消费决策。因为当消费者真真切切地获得了你的产品的完整体验时,其实消费过程已经完成了,也就说是这笔钱已经赚到了。如果你的生意模式是一辈子只需要把一个产品卖出去一次的话,产品本身到底怎么样就是法律和道德上的问题而非商业利益上的了,不过这种生意模式的实际应用一般只出现在诈骗中。正常的商业活动追求想长期发展,需要的是已经有过消费的消费者的重复消费和新的顾客来进行新的消费行为,而这两件事情就得靠产品本身决定了。

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消费者在进行消费选择时,面临着高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所以“口碑”一直是企业生死的决定性因素。每个人一定都遇到过朋友推荐的一个小饭馆,隐藏在隐蔽的小胡同里,用我们的TTPPRC模型来看,天然的流量一塌糊涂,装修平平也不打广告,包装可以说不及格,但生意极其火爆。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回头客效应,Malcolm Gladwell在《引爆点》中把它细分成了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来细致的研究。从TTPPRC来看,就是优秀的产品体验,促成了二次消费,导入了新的流量,而且自带和“排队”同样重量级的包装——“熟人推荐”。而互联网时代到来后,产品的口碑传播不仅仅局限于熟人之间而可以遍及全网,很多曾经流量和包装都很局限的生意因为其优秀的产品体验,获得了大量的全网的高质量的流量和包装,彻底改变了企业的命运。宋冬野这样的独立音乐人可以全国巡演,Rovio凭借一款愤怒的小鸟举世瞩目的游戏公司,老干妈的辣酱风靡北美留学圈都是经典的案例。

反之,趋势(Trend)流量(Traffic)包装(Package)都很强大,但是产品(Product)质量太烂的商业案例也是数不胜数,有的干脆被认定为诈骗被诉讼于法律比如蚁力神和毒面膜;有的无法被直接认定为诈骗但也差不太远的比如李阳的演讲,唐骏的书,陈安之的课......它们都无法长期在市场上长期生存。

总而言之,一个优秀的产品(Product)的威力之大,可以瞬间打通TTPPRC中的四个要素(产品,流量,包装,重复性消费),这是其他任何一个环节做得再好也无法做到的。所以,对于一个打算做长久生意的企业而言,产品质量永远是重中之重。

我们这里探讨的产品(Product)包罗万象,但好产品的共性是一致的,这是由人对于事物的认知方式所决定的。那么究竟什么才算的上是一个好的产品呢?简单来说其实就两条:

第一要具有一样鲜明的特色,第二其他环节没有硬伤。鲜明的特色可以让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其他环节没有硬伤则是为了不给消费者明显的放弃理由,二者缺一不可。

你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成姑娘去相亲,遇到的男人A普通家庭工作正常外表6分,但是极其幽默;男人B才华横溢身家过亿外表堪比吴彦祖,可惜是个盲人。相比之下,于绝大多数女性而言,A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对象。

漫咖啡的特色在于环境优雅装修别致,饮料的味道平平但也不算难喝;宝马汽车的特色在于优秀的驾驶体验,内饰虽然比奥迪奔驰差点但也说的过去;万物生长电影的特色在于有范冰冰风情万种,其他情节不出彩但也不太差...所以以上都属于还比较优秀的产品(Product)。

在手机市场上,2014年口碑不错的机器,小米4,vivo X5,华为荣耀6,OPPO Find 7,一加等都属于典型的“有特点,没硬伤”,相比之下,很多命运比较坎坷的小伙伴都不满足这两条:Nokia 1020有4100万的惊天像素,可惜系统是windows的;HTC M8有漂亮的金属外壳和Beats音效,可惜双下巴目不忍视;索尼大法的Z3倒是没有硬伤,可惜除了贵之外好像只有三防这么个不太吸引人的特点。锤子T1系统漂亮情怀出众,可惜时常莫名没信号,热的似暖宝,沉的想剁手,一天冲三次,换卡要人命...

产品(Product)这个环节上最后一个值得探讨的事情,叫做细节。细节也是反映商人商业素养高低的一个显著标志。为什么必须病态地痴迷细节?因为广大消费者的思维能力虽然比较迟钝,但直觉却是敏锐的。他们不足以看透那每个环节的差别,但能感受到iPhone“好用”,三星“不好用”;去海底捞吃火锅“心情好",小区里的火锅店“不舒服”;夜店认识的职业玩家让人“有感觉”,而你二姨介绍相亲认识的那个“没意思”。

对于互联网比较熟悉的朋友,如果比较过一些不同厂商推出的类似产品就会发现,虽然是实现同样的功能,腾讯的产品就是比别人家的体验好。QQ最终直接把MSN逼出了历史舞台,用惯了QQ邮箱再换回什么126或是新浪邮箱百般痛苦,更不用说万能的微信了,即使不是因为当年有QQ的流量导入,微信产品本身的体验也早已把Whatsapp,来往,易信之流甩到千里之外了。而这些都是腾讯因为拥有最优秀的产品经理所产生的细节的力量。

重复性消费(Revisit)

<img src="https://pic2.zhimg.com/345b4158bc83070eb01d031c508084d1_b.jpg" data-rawwidth="1263" data-rawheight="6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63"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345b4158bc83070eb01d031c508084d1_r.jpg">2013年的夏天,上海静安寺久光百货地下一层,一家名为徹思叔叔的蛋糕店开业了。这家号称康熙来了严重推荐来自日本的蛋糕店从开业伊始便被汹涌的人潮包围,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长队堪比虹桥机场出租车上客点。据说平均需要排队2个小时才能买到一个39元的起司蛋糕而且每人仅限购一个,这个只有30平米左右且仅仅销售一款产品的蛋糕店,日营业额超过三万元。

2013年的夏天,上海静安寺久光百货地下一层,一家名为徹思叔叔的蛋糕店开业了。这家号称康熙来了严重推荐来自日本的蛋糕店从开业伊始便被汹涌的人潮包围,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长队堪比虹桥机场出租车上客点。据说平均需要排队2个小时才能买到一个39元的起司蛋糕而且每人仅限购一个,这个只有30平米左右且仅仅销售一款产品的蛋糕店,日营业额超过三万元。这个营业额大约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它相当于商场里一个300平米的热门餐厅,非商业中心的1000平米的咖啡店,3家拥有上百款面包和蛋糕的面包新语,或者10家贝尔多爸爸泡芙店的日销售。空前绝后的坪效比和投资回报率令大江南北的三流奸商们趋之若鹜(包括幼稚的笔者),瞬间引爆了全国。最多的时候,我在一个商场里见过5家不同品牌的起司蛋糕专营店。然而不到的两年的功夫,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永久告别了市场,包括当年全国第一家的徹思叔叔久光店。与此同时,面包新语还是面包新语,贝尔多爸爸还是贝尔多爸爸。

让我们再看另外一个案例,如果你在1968年投资给某家公司1美元,截止2015年初你可以拿到6638美元的回报,而同期的标普500指数的回报是87美元。有趣的是,这家公司既没有攻克癌症,也没有人类登上月球,不但和任何高科技攀不上边,四十多年来生产的产品几乎没有变化。它是万宝路香烟的母公司Altria集团。

TTPPRC的R(重复性消费)环节,探讨的就是起司蛋糕和香烟的区别。

我们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入手,同样作为消费级的电子产品,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度是差不多的。而且电脑的平均价格还要比智能手机高一些。但为什么全世界的商人都在一窝蜂的做手机,而不是笔记本电脑?为什么一款iPhone,可以让苹果公司从一个700亿美金的公司飙升为到7000亿?从TTPPRC的角度来看,Macbook和iPhone在趋势,流量,包装,产品和成本上是大同小异的,而从700亿到7000亿的秘密,就在于这个重性复消费(Revisit)上的天壤之别。

一部质量不错的电脑可以用上三到五年,可再好用的手机几乎跑不掉一年一换的命运。

一个商业项目是否具备让消费者有重复性消费(Revisit)的能力,是众多创业者和投资人最常见的盲点,尤其在TTPPRC的其他五个环节都接近完美的时候,即便一些资深的商业大鳄们也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判断错误。还记得2012年,已经进入游戏产业五六年默默无闻的OMGPOP公司已经推出了35款手机游戏,失败率是100%,可那一年他们做出了一款画图猜单词的手游叫做Draw Something(你画我猜),短短的几周之内像一场瘟疫般刷遍了全球各大App Store的榜单。那段日子我和身边的小伙伴们都像吸了毒一样,几乎出门每三个小时就得找地方给手机充电,有道词典打开的次数比微信还多。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当时如日中天的游戏公司Zynga斥资2亿美金直接收购了Draw
Something的公司,OMGPOP励志的创业故事成为互联网创业的一代佳话。

难以想象,那个时候竟然极少有人提出来,和大多数手游一样,Draw Something的重复性消费(Revisit)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尤其Zynga在当时还拥有着英文互联网手游世界中重复性消费能力最强的超级爆款——德州扑克。不到半年的功夫,Draw Something以光速陨落,Zynag也因为这2亿美金的失败投资股价暴跌,成为一个互联网圈和投资圈人人必谈的教训。如果他们当时能用TTPPRC模型来严格分析这个项目,当分析到重复性消费的环节时,这2亿美金是不是还会花的那么痛快呢哈哈哈。

阳光下无新鲜事,历史每天都在不断地重演,所以每当我看到魔漫,脸萌,足记一类刷遍朋友圈但一看就不具备什么重复性消费能力(Revisit)的App又拿到了新一轮融资的时候,不得不感慨这果然是个人傻钱多速来后会无期的创业黄金时代。

当然必须一提的是,不是所有的商业项目都需要重复性消费(Revisit)。我们在产品(Product)的环节谈到,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重复性消费,比如一家餐厅味道好所以我们会反复地去吃,一个作家的书写的精彩我们会购买他的下一本作品。但诸如婚庆礼仪,高考培训,旅游景区门票等大多数人一生只消费已一次的商业项目,优秀产品的作用主要是赢得口碑导入新流量(Traffic)和为新流量自动增强包装(Package)。尽管如此,对于绝大多数商业项目而言,重复性消费能力依然直接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生命周期。

既然重复性消费(Revisit)这么重要,那么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换句话说,作为创业者,如何令你的商业项目拥有强大的重复性消费力呢?关键因素有两点:一是商业项目的天然属性,二是创业者对于该项目的设计。

所谓商业项目的重复性消费(Revisit)的天然属性,是人们长期的行为习惯和一些历史传统所决定的。比如手机游戏收到屏幕大小的限制,除了斗地主象棋之类传统游戏移植到手机屏幕上的之外,一般而言重复性消费能力要比电脑游戏差很多。暴雪公司可以凭一款魔兽世界增加地图和道具吃上十年,而植物大战僵尸几乎就是手机游戏重复性消费的极限了,神庙逃亡都已经过气了。

需要注意的是,商业项目的是否天然具备重复性消费(Revisit)属性,常常是极其难以预测和分析的,作为我们普通人而言,只需要观察和类比就足够了。比如起司蛋糕的重复性消费能力比不上泡芙,商场里的吉士果店基本上都活不过一年,但章鱼小丸子却可以常年兴旺,以上的现象即便在餐饮界摸爬滚打多年,也很难提前判断。但我们可以事先知道的是,它们的重复性消费力一定都比不上煎饼果子,拉面或者冰淇淋,所以后者门的竞争激烈程度必然会更高。

在天然属性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同样的商业项目是否能获得更高的重复性消费力,就要看创业者对于商业项目具体环节的设计的功力了。TTPPRC之间有很多内在的相互作用力,其中一个有趣的规律就是:重复性消费(Revist)弱的项目往往短期之内流量(Traffic)和包装(Pacakge)更强。

比如面对创意菜餐厅的普遍重复性消费(Revisit)比较差的问题,雕爷牛腩采取了菜单每月一小换三月一大换的解决方案,在保留了创意菜VS家常菜流量(Traffic)和包装(Pacakge)的优势上,提高了重复消费能力。虽然目前来看,雕爷在这个问题上解决的并不算完美,以后有机会我们还会详细探讨。

电影是典型的天生重复性消费(Revisit)比较差的一种商品,再好看的电影我们一般也就是去电影院消费一两次,但郭敬明就能把小时代这种拍成一部都嫌长的片子,在流量和包装上狠下功夫,硬生生劈成了四部MV。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把同一个故事先在杂志上发上几年的连载,再合并成书出版,再拍成了连续剧,又拍成了电影,可算是充分地挖掘了同一批消费者对于一个故事的重复消费能力,不愧为一代顶级奸商。

类似上面的商品的重复性消费能力(Revisit)被商人二次开发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我就一直觉得手机不可更换电池是一个天大的阴谋,锂电池电量的自然衰退会让消费者最终忍无可忍地去购买新手机,而我最初的IBM笔记本用了三年后换了块电池和硬盘后依然健步如飞(IBM亏损的一塌糊涂最终收购了... 三星手机倒是可以换电池,于是自带用久了卡死你的属性);美国大学中同样内容的教科书每年改版,而且近些年来很多书商干脆在每本教材里都附上了一次性使用的网络课程激活码;滴滴打车分享到朋友圈的可以领取优惠券一方面导入了流量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再次消费的欲望......

回想起来,Draw Something当年的快速陨落,也许它的重复性消费(Revisit)天然比较弱只是一部分原因,玩过这款游戏的人都知道,作为一款手游,它在流量最高的时候竟然没有一套系统的积分,升级,获得道具,解锁新任务等最基本的成瘾体系,以至于玩到后来只是看到同样的单词反复出现,自然就失去了兴趣,对于这个项目的失败,运营团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样是靠朋友圈头像火起来的魔漫和脸萌,在重复性消费的天然属性都不强,但前者的商业创造力显然更胜一筹,魔漫相机在引入阿里的战略投资之后,推出了一系列的衍生产品还走上了国际化路线,最近据说还要开卖定制版的实物产品。遗憾的是,它在中国市场已经错过了当年流量爆棚的黄金发展时期。

总结起来,一个商业项目的重复消费能力(Revisit)主要是天生的,一个优秀的创业者或投资人必须把这个环节时刻铭记于心,一方面用来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值得去做,而另一方面则是更好地去设计细节来提升它的重复性消费。

成本(Cost)

<img src="https://pic3.zhimg.com/e7b9c124e5c115efc66cbb11c78cbc2e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e7b9c124e5c115efc66cbb11c78cbc2e_r.jpg">


TTPPRC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大概思考了一年的时间,最终决定把成本(Cost)放在这里。因为和前面五个环节相比,它似乎来自另外一个维度。就像我在前言中提到的,TTPPRC模型源自消费者对于一个商业项目的认知过程,而不是从商家的运营逻辑出发的,而想把TTPPR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做好,都需要一流的执行力,高效的管理。但是我最终还是意识到,任何商业活动的本质,都是为了盈利而服务的,任何项目利润的来源都是建立在所提供的服务价值能够超越自身成本的基础上(虽然互联网时代的生意似乎越来越多已经转向了融资上市套现的获利方式,但这不意味着资本家们永远都不在乎毛利率),抛开了成本的一切商业模式都是空谈。

这也是一代名著《迷男方法》的最大误人子弟之处,因为他没有告诉屌丝们,把妹的时候,需要思考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一个人的时间成本和情感成本。所以,迷男即使有朝一日漂洋过海泡到了刘亦菲,在我眼里也是个失败者。男人的一生除了泡妞之外,还有太多太多重要的事情值得去做,更糟糕的是,如果你真正参透了迷男方法,也再就很难拥有纯粹的爱情。

综上,成本(Cost)和趋势(Trend),流量(Traffic),包装(Package)产品(Product)重复性消费(Revisit)的关系不是顺序的,而是包含在每一个环节之中,毫无疑问,每个环节都必然受到成本的制约。比如,微博红人们开淘宝店的核心优势就在于,不需要花大价钱去买直通车聚划算竞价排名刷单,不但省掉了一大笔高昂的流量成本,还省去了明星代言的包装成本,盈利自然就容易许多。而同样的产品放在草根的淘宝店,如果老板没有出众的商业技巧,想要获得同样的流量和包装,利润大多就贡献给马云了。

这里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详细阐述成本对于前五个环节的重要性,它是我个人在大连市高新万达广场的一家蛋糕店——不出二品。

<img src="https://pic2.zhimg.com/2957bdb9949def62e3cc2f5de1988c49_b.jpg" data-rawwidth="460" data-rawheight="2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2957bdb9949def62e3cc2f5de1988c49_r.jpg">


起司蛋糕的狂热趋势(Trend)大概是在2013年年末来到北方的,虽然从长期来看一家只卖蛋糕的店不是一个好的趋势,但若想把握这个泡沫的短期趋势关键就在于一个字,快。而在我打算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时间上已经是远远落后于同行们了。作为一个没什么核心技术的项目,加盟的成本是远高于做原创品牌的。但为了不浪费宝贵的趋势,我还是决定先加盟再说,从第一次和招商经理碰面到把店开起来,一共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是做原创品牌不可能达到的。这里可以看到对于趋势成本的分析。

实体店的流量(Traffic)成本主要是由店铺的租金而定,大连高新万达广场三层的位置的直接人流是相当差的,所以租金不贵。但后来事实证明,因为该商场处于大连市的高新区,年轻消费者居多,目标客户的有效流量比例比较高,而且可以通过团购等其他手段导入周边的学生流量,性价比还是可以的。相比之下,我的很多同行们用三倍以上的租金拿下来的店铺位置,并没有获得相应比例的足以转换为销售额的流量,反而因为高昂的流量成本早早关门了。

起司蛋糕的包装(Package)成本主要在于品牌的选择和店铺的装修设计,不出二品在当时的市场上的可选的加盟品牌中,显然不是最有号召力的,但相比徹思叔叔瑞可爷爷动辄一个店要上百万的一次性投资,不出二品提供的VI设计和装修风格还算过硬的,而加盟费只有五分之一不到,最终出来的包装效也果还是对得起加盟费的,但是总公司强制购买的昂贵设备和虚高的装修报价,性价比都很糟糕。

蛋糕的产品(Product)成本主要来自原料的选择,除了作为加盟商必须按合同需要向总部订的货品之外,对于其他原料的成本考虑,主要取决于这些原料最终在产品的体验中起到什么样作用的影响。具体到一个蛋糕上,芝士必须用贵的,而牛奶可以选性价比高的。当然了餐饮业不光是制造业,也是服务业,所以产品体验一部分的服务环节,人力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这里限于篇幅不详细展开,简而言之我最终学习到的经验是,在保证同样的服务效果的同时,精简员工的数量而提供超过平均水平的薪水,而不是多招几个人而提供市场上平均待遇。

作为一个重复性消费(Revisit)天生就很差的单品蛋糕店,扩张产品线和积分促销是必不可少的。而无限延长产品线必然会造成巨大的库存压力和过高的人员培训的成本,所以综合各项成本考虑,我把立等可取的蛋糕品种控制在10个左右,后期则开始主推需要提前预定的蛋糕。之前在店里进行任何消费都可以抽取7元左右的低值券,对重复性消费有一定的提升,但是却不足以弥补毛利的损失,后来暂时就停掉了。另外一个常见的刺激二次消费的方式就是积分卡,但相较于同行们的满10送1的做法,我采取的积分方式是购买满5个蛋糕送一个小礼品,之前是杯子,现在是刀叉。这个方案背后的原因在于,集满10个蛋糕门槛太高起不到相应的刺激,而赠送的小礼品的成本其实要低于蛋糕而且比正常售卖的蛋糕更有新意。

从上述的分析过程可以看到,对于成本的分析是渗透在TTPPR的每一个环节中的,而且必然是一个不断妥协不断优化的过程,不把成本作为基本的分析因素的TTPPR是毫无意义的。考虑成本不意味着在每个环节斤斤计较,但最终得出的方案必然是要为了盈利最大化服务的。毕竟,不以赚钱为目的的生意不是骗子就是耍流氓。

知道了TTPPRC,那它究竟有什么用?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917277b79466ab7b4bb422983389fc40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917277b79466ab7b4bb422983389fc40_r.jpg">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一路带着思考读到了这里,不出意外的话时间已经过去了至少半个小时。在这宝贵的一个小时中,你一定不断地在想,看这个到底有什么用?

那我现在来告诉你答案,无论你之前做过生意,读过商学院,办过公司,还是只看韩剧,听五月天,读张嘉佳,TTPPRC很可能是你在任何地方能找到的在半个小时之内最高效地理解世界上一切大大小小的复杂而神秘的商业现象的最佳阅读材料了。如果你还能把Trend,Traffic,Package,Product,Revisit,Cost分别代表的内容记下来,从此思考一切和商业相关问题的高度,就可以远远超过身边人的平均水平。

我在开头说过,商业之所以迷人,因为它是很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门槛较低但蕴含了相当的不确定性。就像下棋需要背诵棋谱,编程要先学语言,炒股得有交易系统一样,当你从无序中看到有序,在混沌中找到规律,自然会开始相信实力而不是运气,我想,这就是人和人之间差距的来历。

比如你现在可以轻松地知道,好莱坞演员收入之所以可以那么高因为他们的作品服务于全球市场,流量(Traffic)巨大,而小剧场话剧演员的全部收入来自小剧场内观众的门票,自然赚不到太多钱。

某国的石油公司为什么可以日进斗金,因为它可以直接把流量垄断了,而标准化的大宗商品生意是基本上不存在包装(Package)和产品(Product)环节的,重复性消费能力(Revisit)天然强大,又拥有相当的定价权所以无需过度担心成本(Cost)。

路边看上去普通的烧烤店可以一开十几年,而商场里的精致餐厅更新换代却很快,因为烤串店的重复消费能力(Revisit)特别强。好利来为什么近些年来也以卖面包为主打亦是同理,毕竟消费者对于面包的重复性消费(Revisit)远远超过蛋糕嘛。

许家印的恒大冰泉卖的一塌糊涂,专家们说它的产品定位不清晰,可定位不清晰究竟意味着什么呢?TTPPRC告诉你,意味着消费者已经知道了你的产品,也就是说流量(Traffic)这关已经解决了之后,没有消费的欲望,那就是包装(Package)出了问题。瓶装水生意大体都是包装主导的生意,正常人根本无法区分产品的好坏。包装问题怎么解决呢?先去读读莎莉老师的《迷恋》吧,看看让人迷恋的7个要素恒大冰泉占了几个,依云又占了几个?

你看,有没有觉得这些曾经看起来复杂的问题,瞬间变得清晰了不少?

当然,就像《迷男方法》不能保证你泡到妞,TTPPRC也不能保证你赚到钱。但它可以给你提供一个相对清晰的思路,无论你是自己创业还是遇到工作和生活上的相关问题的时候,帮你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精简到六个环节,迅速找到一个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向。

创业公司使用TTPPRC的实际操作方法

<img src="https://pic4.zhimg.com/24668e214e252050967ae446f2a20493_b.jpg" data-rawwidth="1263" data-rawheight="6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6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24668e214e252050967ae446f2a20493_r.jpg">无论成功人士们把自己吹的如何天花乱坠,一个优秀创业者的核心素养总是包括两点,

无论成功人士们把自己吹的如何天花乱坠,一个优秀创业者的核心素养总是包括两点,第一步在于能够将一些模糊的想法,合理拆解成一个个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TTRRPC),第二步就是找到最适合解决这些问题的优秀人才来执行具体的解决方案。

比如我在《你和逃离O2O死亡名单的距离,只差看懂这10个问题》一文中谈到,很多O2O死亡名单上的项目直到倒闭都没有人听说过,读过TTPPRC的你一定知道,不用分析太多,流量关就没有过。

那么流量出现了问题应该怎么办呢,单纯靠产品(Product)的品质获取口口相传去获取用户显然跟不上互联网公司发展的节奏,你已经知道了需要更多的流量,那流量从哪来呢?

一个优秀的创业者必须把这个问题进一步细化,于是就有了在那篇文章中提到的五种性价比较高的流量获取方法(不含地推),下一步,就是找到最优秀的人才将每一个方法具体执行,并得到可以量化的结果。

1.人都爱100000+战术。执行人:新媒体总监

调研近期朋友圈的热门文章的共同属性(文章结构,叙述方式,情感诉求),将公司的产品服务撰写成相似题材的故事(励志,治愈,搞笑),找到优秀的渠道(微博大号,相关领域KOL,微信)分发,核算传播效果和后台增长。

2.创始人耍猴战术。执行人:创始人

钻研受众用户喜欢的公众人物的调性和他们常见的曝光方式,大学演讲谈人生,创业大赛抖机灵,非常勿扰谈感情,微博碰瓷老前辈... 罗永浩的手机卖的不算太好,但同款产品要是扔给努比亚,恐怕连个零头都卖不出去。

3.钻研媒体偏好战术。执行人:创始人+新媒体总监

这个和第一条其实是同一个意思,只是落实的思路更具体。看看36氪,虎嗅,创业邦最近都在疯传《O2O死亡名单》,那我得赶紧给他们一篇解决方案。《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一天收到那么多转发申请,是不是可以把产品融合到类似的文章中去。总理大力号召产业升级,哪怕我是炼钢的也得写个转型故事凑一凑。抓住媒体的偏好,全世界都是你的身影。

4.线下导流战术。执行人:销售总监+技术总监

谁说O2O只能线上导流了,技术团队把产品的优势和销售团队阐明,销售总监率领着BD一家一家谈,如果你的产品能像支付宝一样为商家提供便利,商家也是有可能帮你宣传的呀。我手机里的社区服务公众号,就是楼下便利店小哥推荐的。

5.电梯广告战术。执行人:市场总监+设计总监

市场总监调研目标客户的主要活动地点,统计人流量和相应指标,挑选出最适合的写字间,找到相应的电梯广告供应商,定下套餐和价格,在把设计总监制作出的具有传播力的内容,根据产品的开发状态选择适合的时间投放。

上面所谈到这一套操作方法不一定是最正确的,但它是一个企业家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抱怨:没有用户啊怎么办啊,你们这帮笨蛋,给我找用户去!

综上,作为一个下棋出身兼强迫症患者晚期的人,我对于把任何一个项目拆解成一个个可执行的步骤都有近乎疯狂的迷恋,这也是这个TTPPRC模型诞生的由来。小孩子才吵着要改变世界,成年人应该关心如何执行。

而商业和下棋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的这每一步,需要很多优秀的人来一起执行,O2O平台这种复杂的企业架构,我自己段子写的再好,也不可能像李叫兽那样写公众号为生。我需要把能带领BD喊口号做早操的销售铁帅,将用户社区维护的1024般和谐的运营高手,有天赋善学习玩转微博微信的小李叫兽,把强大的功能简化成我父母也能看懂的产品经理聚集到一起...... 把TTPPRC中的每一个环节逐个击破,最终汇集成一股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力量。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一个道理,你想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就必须走和别人不同的路,就像做股票想获得超出平均水平的收益,必须承担别人不敢承担的风险(但别像泽熙资本这么大)。这次做O2O也一样,你不可能凭借他人都熟知的战略,普通的创业团队,常见的融资规模,做出改变一代人生活方式的产品。所以,如果你觉得你的不寻常,理应见证一次奇迹诞生的过程,欢迎给我发邮件。都说一个人写一篇软文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写的全是软文。我最近时常在想,如果把这几年接到的策划案需求都接了,现在是不是就不用天天奔波在见投资人的路上了。但一个声音再一次在我耳边响起,那是大四毕业季修完Kelley
School of Business奇葩但驰名美帝的Entrepreneurship专业时,可能是全美创业学学术界最著名的教授之一的Dr.K半开玩笑地跟我说了一个经典的段子:

For those who can't, teach; for those who can, DO.

yuzhouedison@qq.com

————————————————

转载需要邮件申请,私自篡改结尾的侵权必究。

微博:风尘棋客

知乎:风尘棋客

微信公众号:edisonlab

编辑于 2015-11-08890
条评论感谢

分享

收藏没有帮助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收起

6424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曹政,微信公众号ID
- caozsay
知乎用户、赵又丰小小爪印
等人赞同

本文允许转发链接,禁止转载内容!!!(除冯大辉的小道消息外)简单说,你可以在任何地方说有这么一篇文章写得如何好或如何不好,然后链接指向这里,但严禁把内容复制到其他任何第三方平台。欢迎网友监督,如有各种公众号转载,请踊跃举报!!商业分析,用…显示全部
本文允许转发链接,禁止转载内容!!!(除冯大辉的小道消息外)

简单说,你可以在任何地方说有这么一篇文章写得如何好或如何不好,然后链接指向这里,但严禁把内容复制到其他任何第三方平台。

欢迎网友监督,如有各种公众号转载,请踊跃举报!!

商业分析,用接地气的说法就是,琢磨怎么赚钱。

我把这个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看数据

第二部分是琢磨人性

第一,看数据部分,

将商业逻辑拆解,分解出显性指标,逐一优化,但仍需要关注隐形指标。

拆解商业逻辑,是一种思考习惯,先训练这样的思考习惯,在训练用这样的思考习惯看产品的视角,对商业分析的能力提升就会提升很大。

我举三个行业案例

1、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的钱是怎么赚的,其实逻辑很简单

搜索收入= 用户搜索量*广告展现率*广告点击率*平均广告点击价格

用户搜索量 如何提高

a. 提高搜索技术,balabalabala

b. 控制搜索入口渠道,网址导航,地址栏劫持(客户端劫持与网关劫持,前者如浏览器或其他客户端软件,工具条等等;后者如地方电信,网吧等等)

c. 掌控优质内容,形成竞争门槛,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百度文库。

广告展现率如何提高

商业词,热频词已经被客户全覆盖,优化方向来自于长尾词,从精确的关键词匹配广告到智能模糊匹配,长尾词的覆盖率极大提高。

广告点击率如何提高

从纯粹的竞价排名转化为综合质量排名,点击率成为重要的质量分,除了明面数据上的点击率优化提升外,潜台词是不断激励客户优化文案,提高点击率。

平均点击价格如何提高

提升竞价充分度,单纯的关键词竞价中,一些长尾词因为缺乏竞价而单价较低,因此模糊匹配后,长尾词必须与热门词一起竞价,极大提升了长尾词的点击单价。

此外,提升资源紧缺性,简单说就是,减少广告位,可以促进竞价充分度。实际上,广告位只有前几名点击率较高,减少几个出现的广告位,可以刺激广告主更激烈的竞价,而这一收益完全可以弥补点击的损失。

如果理解这些,再去理解诸如凤巢系统为什么能提高百度收入,就特别容易了。

但这些数据足够了么?其实还不够,实际上这里还有一个关键的隐形指标,

客户续费率。

客户续费率代表客户对百度的依存度,但并不代表满意度(其实很常见的一个场景,不少客户是一边骂着百度一边续费的。)

不论前面的指标优化的多好,一但客户续费率下降,百度的商业模式就会出现根本的危机。

客户续费率会对竞价充分度有非常大的影响。也就是对如上的平均点击价格,以及长远来说,广告展现率都会有一定影响。

2、电子商务

如果你开店卖东西,你的钱怎么赚来的

基本逻辑是这样的

产品或店铺曝光度*用户点击率*用户下单率*付费成功率*(平均客单价-平均客成本)

平均客成本会比较复杂

基本采购成本,仓储成本,退货率和退货成本,以及市场营销及运营成本等等等等。我不是干这行的,这个就不展开了。

曝光度一般包括你采购的流量,自然搜索流量(搜索引擎搜索或淘宝站内搜索或分类浏览也可以视为一种搜索),用户分享的流量等等。

如何提高曝光度

优化流量采购,这分开讲可以讲一门课呢

搜索优化,基于百度的搜索优化,基于淘宝的搜索优化,这又是一门课。

两个案例 :

前几年,麦包包是所有淘品牌里百度指数最高的,而且遥遥领先于其他品牌,这是极为成功的品牌指数运作案例。

前几年,名鞋库通过优化SEO,极大提高了官方的访问量和成交量,其效应相当于每年节省数千万的广告费用。

恕不展开。

社交网络,各种商家红包还记得么?

如何提高点击率

文案的设计,不管是搜索流量还是广告流量,你都需要让用户看到你的链接时有点击的欲望,这个连接上的文案,包括图片上的文案都充满技巧。

如何提高下单率

产品描述页设计,

说个重大的差异,京东这样的商城,产品描述页并不是十分在意,因为用户采购品牌商品时,关心的主要是价钱和一些参数,并不十分关心品牌背后的信用。但是淘宝上很多C店,以及很多淘品牌或二三线品牌的B店,为了让用户信任其产品,可以说在文案设计上充满心机。

感性认知, 美女/男模特, 限时促销倒计时,特别的产品理念(寻求心理认同感的描述)

理性认知, 竞品对比图(各种专业和伪专业描述有没有), 专柜实体店照片,买家上传照好评截图, 报关单,发货单照片,质量检测照片,厂家车间照片,原厂授权照片等。

我相信很多人都逛淘宝,买了很多东西,看了数不清的产品,但是有没有思考过,这个店铺为了让你购买做出了怎样的努力?是怎样在文案和图片中不遗余力的去提高用户的购买欲望和信任感? 甚至包括差评处理。(很多人买东西会看差评对不对,那么店家对差评的回复,对购买决策的影响有多大?思考一下。)

下单率,是你可以在自己控制范围内,在低成本情况下,做出尽可能优化的部分。

如何提高客单价

买2送1,满百返券,满50包邮,熟悉不熟悉?

不同产品套买组合更省钱?熟悉不熟悉?

最夸张的一次,也是最赤果果的一次,有一次双11,某家男装店,每个小时消费最多的用户直接送一部benz smart,谁还有印象? 那家店当天卖了上亿的货。

如何降低客成本

规模化优势不用说了,包括物流都是,大卖家物流成本和小卖家是不能比的。

提升品质,减少退换货率,这点蛮重要的。

此外balabala 一堆,我是不懂行的,不嘚瑟了。

那么这些够了么?还是不够,有个隐形指标,特别要说一下

用户的重复购买率,如果你的用户只做新客,现在的行情下,你想赚钱实在太难了,你的广告成本永远居高不下,你必须不断有忠诚客户,回头客,你才能让前期的广告投入收回来。

3、游戏

游戏的钱是怎么赚的

曝光率*点击率*注册转化率*留存率*付费率*平均付费价格

曝光率

流量采购,巨大的话题。

高质量的流量,比如搜索流量。

激励渠道,主要用来冲榜和冲人气。

社交采购,比如通过大号购买流量,或者买断大V代言等。

纯刷榜流量。

社交分享机制。

游戏通过社交分享获得新玩家。

榜单流量

自然搜索流量

SEO,巨大的话题

ASO,巨大的话题

其他流量

比如,刷贴吧,找工会,以及,去竞品游戏内喊人。。。。

再比如,弄个美女头像疯狂加微信群,QQ群。。。

点击率,转化率

无节操广告一定点击率和转化率更高么?点击率肯定高,转化率其实未必。

强IP的点击率和转化率一定高,比如日系动漫,金庸古龙,网络小说,以及,数不清的三国西游。为啥三国,西游那么多,这个ip不要钱呗。

怀旧感,传统端游积累的品牌优势不可动摇,所以不论是奇迹,天龙八部,梦幻西游,一说改手游都没问题,即便是神武都可以吸引一批死忠转战手游。 传统的街机,街霸,以及传统游戏厅游戏,一旦改编,也是人气爆棚,捕鱼达人即是明证。

当然,提升点击率和转化率还有一些小窍门,比如今日最新开服(想想为什么?),限时免费无敌豪华超值大礼包,等等等等。

提高点击率主要看标题的链接和描述文字。

提高转化率要看下载页的描述,文案和图片,以及视频,此外,文件包大小也是对注册转化率影响很大。所以,精简安装包,这事也是商业分析中要关注的,不是小事。

点击率和注册转化率高的游戏,被称为吸量的游戏。

一款游戏是不是大作,第一步先看是不是吸量,有的游戏后面的留存率,付费率,平均付费金额都很好,但是就是不吸量,买个广告贵的要死,点击率也低,注册转化率也低。这种大平台都不爱做,可能能赚钱,但是做起来太累,而且规模也很难起来。

吸量的游戏,就算后面数据一般,只要保证用户转化成本低,平台还是愿意接的,前面能吸量,后面数据改起来一点不难,对于好的运营团队来说,很容易凭借经验给出优化方案。

留存率

提高留存率,要从分析流失入手。这个话题说出来又要balabala,不展开了。找到流失点,有针对性优化,解决一个算一个,留存率自然就上去了。

留存分次日留存,三日留存,七日留存,月留存。

付费率

首冲大礼包是一个常见的手段。

支付渠道也是提升付费率的关键,比如引入短信代支付,付费率肯定飙升,但支付渠道成本也飙升,是赔是赚还是要综合计算一下。

平均付费金额

“再冲多少多少你就是vip几了,可以获得什么和什么了?”

“这三天什么超值武器大甩卖,只要7折。。。”

“庆五一三天内打下老怪XXX的送大礼包,(当然,不砸点钱你怎么打的过)”

很多很多运营策略,当然,核心是什么,稍后解释。

游戏行业也有一个隐形指标,用户生命周期管理

比如传奇,梦幻西游,超过十年的玩家还有很多,一款游戏可以赚十年的钱,谁不想对不对?

我拿到一款游戏,经常问开发商,玩家生命周期大概多久?简单说就是,打多久会到顶,玩家会失去目标,而在这个时间段内,开发商是否会出新的目标,引入新的版本迭代,来延长玩家生命周期。当玩家装备,级别到顶后,继续游戏的目标是什么?这都是需要考虑的。

所有的平台都希望拿到长生命周期的游戏,因为实际上,一款游戏往往前几个月的光鲜是靠广告费撑起来的,越到后面,才越是纯利润,纯的,利润。

综上,我相信你们看出来了,其实无论电商,游戏,还是搜索引擎,背后的商业逻辑都有类似的思考方式,你将逻辑拆解,然后理解每一个步骤的数据,并寻求优化点,商业分析就是干这活的,当然具体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会有不同的特质和不同的体会,这需要你拥有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后,不断去归纳,去总结。

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视角,你看到日常的互联网产品或其他产品,就会有不同的认知。

比如别人看一个淘宝店的产品,看到的是这个东西好不好,值不值;而你看到的,则是这个店家是如何的证明自己的东西好,值。都用了哪些策略,哪些技巧,哪些蛊惑人心的手段?

比如别人给你转一个微信段子,看到满满的正能量,和鲜味十足的鸡汤;而你看到的,是营销高手在背后用了哪些技巧,来让用户有分享的冲动,以增加用户的订阅,转发。所以当时那个什么百分之一的生活的段子在朋友圈刷屏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发现这个营销做的很厉害,有非常厉害的操盘手,而更多人还沉浸于满满的正能量激励中。

以上,只是数据部分,下面,说说人性。

说一个真相,大家都骂百度搞竞价排名,说的竞价排名天理难容一样,其实这还真不是百度一家的赚钱手段,竞价排名其实是互联网非常多成功商业模式的典型而已,我整理一个描述给大家,最赚钱的手段就是,挑动入局者的竞争,从中获得最大利润。

如何挑动入局者的竞争?

资源极端倾斜,让入局者在有限资源内自己争夺,什么资源?比如流量就是最典型资源,或者排行名次。

下面我们看典型案例

搜索引擎,百度的竞价排名,虽然现在叫凤巢了,但其实还是同样的逻辑,在有限的广告位上,让用户去竞逐,所以不要说百度让一个关键词那么贵,是用户自己竞起来的。而且,非常狠的是,你给的位置越少,用户争的越高,大约十年前,百度很多关键词前几页都是广告,后来现在少了,广告出现的有节制了,从一方面说,这是尊重用户体验,从另一方面说,让广告主更加头破血流的去抢位置。

电子商务,不说商家,说平台,没错,说的就是淘宝。 以前我老说一个观点,淘宝是免费开店,为什么赚钱那么狠,比ebay都厉害! (当然,背后是,淘宝赚钱越多,淘宝卖家的利润越薄,前几天听说有刚毕业的小盆友受人蛊惑做淘宝店,醒醒吧,淘宝赔钱的那几年,你做淘宝店是有很好机会的,淘宝现在财报那么好看了,还去做淘宝店? 想想都可怜。这其实是一个基本商业逻辑,也希望年轻人体会一下。),那么多商家,而流量入口就那么有限,你想获得好位置,怎么办?不出钱可以么?淘宝没有赤果果的竞价排名,但是你想要获得更多淘宝资源,势必要跟同行去竞价,这一点与竞价排名并无二致,极端如双11,只此一天,所有流量资源集中在这一天,而页面的位置就这么多,作为卖家,你玩不玩?你要玩,你就要跟同行去拼个头破血流,你不玩,那就别玩了,别人还在排长队。最后,双11就变成了大玩家头破血流赚个名声,而淘宝却能从中赚个饱。淘宝的聚划算是个反面典型,大规模扩容后基本废掉了。要我说,砍掉90%的位置,有望重获新生。

游戏,为啥要开新服啊,不断给人冲榜的机会啊,啥叫冲榜啊,尼玛这不就是竞价排名么。

国战?团战?占领名城? 全服首通奖励?全服的红字闪啊闪的,这不都是大R的天下么?

9158,YY女主播,靠人送鲜花赚钱,那么人家为啥要送花呢,排行榜啊 亲! yy搞活动的时候,一个小时一个女主播能收到价值超过10万的鲜花礼品,那些大佬究竟买什么?买榜单位置啊!

中国的面子经济,非常牛逼,说到底,都是抓人性。

这就是我总结的商业分析

赚钱这事,想明白了,其实就这么回事。

所有细节,说到底,都基于你的思维方式来展开。

最后最后,说几句额外的

互联网上有两大谣言,害人不浅。

第一,互联网是平等的,信息是公开透明的。

才怪!谁信谁SB。

第二,互联网扁平化了渠道,节省了渠道成本。

才怪!谁信谁SB。

想在互联网赚钱,别被这两条骗了。

此外,别用穷逼的视角思考世界。人可以穷,但看世界的眼光不能受此局限。

啥叫穷逼的视角

举几个例子

我这山寨机屏幕大,声音大,玩微信看片打电话都没问题,还特便宜,买iphone的都是SB。

淘宝上50块钱的包用起来蛮好,丢了也不可惜,随时可以换新的,花几千买lv的脑子有病。

我玩这游戏从来不花钱,也挺爽的,SB才花那么多钱去争排名,这游戏肯定不赚钱。

这个词的链接一个点击50块?买广告的脑子有病吧,百度自己定的价钱吧。

5万块可以包个模特睡觉了,拿去给女主播送花?这人肯定是网站的托,不可能有这样的人。

以上种种,我们身边有无数这样的人,因为自己消费不起,所以从不相信别人会这样消费,所以,这样的商业机会,他们视而不见,见也不信。

就酱。

编辑于 2015-05-12170
条评论感谢

分享

收藏没有帮助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收起

3665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波旬,第六天魔王
知乎用户、刘站住、知乎用户
等人赞同


最可怕的商业凶器莫过一口箱子。13铁器*13拼凑=169杀招,炔刀割断咽喉,枪予刺穿心脏,斧头砍下大好头颅……电石火花间,在这商场如屠场,将对手牛羊般审判。商业分析,即从商业案例拆解出铁块,铁管,铁片
;之后拼凑为不可招架闪避抗拒抵御的那口箱子。无…显示全部
最可怕的商业凶器莫过一口箱子。

13铁器*13拼凑=169杀招,炔刀割断咽喉,枪予刺穿心脏,斧头砍下大好头颅……电石火花间,在这商场如屠场,将对手牛羊般审判。

商业分析

即从商业案例拆解出铁块,铁管,铁片 ;之后拼凑为不可招架闪避抗拒抵御的那口箱子。

无非框视与因果。

框视出铁器,以因果拼凑。

先看框视

铁器的特性?杯水沧海,彼此独立。

铁器的分类?沧海杯水,完全穷尽。

框视,即将商业案例MECE,拆解出本来面目。

以俯拾即是的淘宝店铺为例,亦有广阔天地:

<img src="https://pic3.zhimg.com/8827d8a607346046da1e2aaf891f6d9a_b.jpg" data-rawwidth="958" data-rawheight="85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8827d8a607346046da1e2aaf891f6d9a_r.jpg">框视之后,铁器遍地,未完待续。

框视之后,铁器遍地,未完待续。

再看因果

哪些铁器可用?
铁块、铁管、铁片之间关系?

如何拼凑铁器为一口箱子?

因果,即从商业案例梳理出因缘果报。

以朝夕相处的身边企业为例,实则危机四伏:

<img src="https://pic4.zhimg.com/03e76dc6a3feec38f5f81f20600ac9d7_b.jpg" data-rawwidth="1942" data-rawheight="80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4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03e76dc6a3feec38f5f81f20600ac9d7_r.jpg">因果了然,得意,忘形,一口箱子初见雏形。

因果了然,得意,忘形,一口箱子初见雏形。

回到原点

答题,

1



如何从产品外包装,分析供应链?



首先,框视产品外包装细节,厘清特征;框视行业供应链特点。

其次,因果分析,对比产品外包装特性与行业供应链特点,得出结论。

(不细说,承认在这一块0铁器*0拼凑=0杀招……)

2



从一个货架的摆放设计,从利润率、消费率、人流量的角度分析出这样做的原因。



首先,框视货架摆放设计的影响因素:

如,陈列面积与销售率、商品毛利率、商品价格透明程度的比例关系;

如,货品码放与季节、星期、点钟的对应关系;

如,货架位置与消费者行为、商品销货率的对应关系;
……等等

其次,因果当前货架摆放设计是否合理:

陈列面积:

如,是否销售率越大的商品陈列面积越大?

如,是否故意制造滞销商品的展示缺口,暗示供不应求?
货品码放:

如,早餐时段是否将便利食品陈列在显著区?

如,上架费高、利润高的商品是否陈列在与胸同高的黄金货架位置?

货架位置:

如,是否考虑洛伦兹力影响消费者行为,将女性化商品摆放在入口右边,方便选购型顾客;将男性化商品摆放在入口左边,方便目的顾客?

如,是否将购买频繁的日用消费品放在最内侧货架,以拉伸动线?

……等等

将上述3铁器*3拼凑=9杀招,继续丰满更佳。

3



从一款彩虹糖果上,分析为什么只设计有5种味道,为什么偏偏选这5种。



首先,框视彩虹糖味道分类(草莓,橙子,青苹果,柠檬,葡萄),及每种味道的特性(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框视消费者偏好(通过感官评定技术实现)。

其次,因果当前各彩虹糖味道分类的各特性,是否契合消费者偏好。

……(应生无所住心,应生耐心,应生耐心,因生耐心……)

END



如何学习、进阶和炼成商业分析能力?是否有书籍推荐阅读?



《创造商业头脑的7种框架力》仅限入门;

但进阶,除不断框视与因果,将铁器拼凑为杀招外,别无他法。



1铁器*1拼凑=1杀招



N铁器*N拼凑=N²杀招



一个沉默平凡的人一口陈旧平凡的箱子。



天下最可怕的武器,一口箱子可怕,提着箱子的这个人更可怕。

仅此而已。

发布于 2013-12-14156
条评论感谢

分享

收藏没有帮助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收起

182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吴寒笛,营销人,微信公众号:吴寒笛可爱多
点提道人李华健、知乎用户
等人赞同


总共三步!1.发现机会——建立资讯情报收集系统2.分析机会——从信息里面挖掘机会,寻找切入点,分析资源匹配程度,预估成功可能性3.把握机会——小规模测试,运营调整,大规模投入分享篇文章——《普通人如何洞察并抓住真正的财富商机》1.发现机会——建立…显示全部
总共三步!

1.发现机会——建立资讯情报收集系统

2.分析机会——从信息里面挖掘机会,寻找切入点,分析资源匹配程度,预估成功可能性

3.把握机会——小规模测试,运营调整,大规模投入


分享篇文章——《普通人如何洞察并抓住真正的财富商机》

1.发现机会——建立资讯情报收集系统

先讲一个关于炒股的故事。

家里有个亲戚,姑且叫他老吴吧,炒股很厉害,我们跟着他买也能赚不少钱。

老吴的思路也很简单:大盘低迷的时候抄底,大盘见顶的时候清仓。

这个思路当然没什么大不了啦,就是所谓的逆势操作。妙的是老吴判断大盘到顶和见底的方法:老吴在他的朋友圈里面选定了十个股友,这十位股友的炒股水平非常一般,基本能代表中国绝大多数股民的平均水平和普遍心态。老吴定期会和这十位股友聊天。

当这十位股友里面有七位以上已经进入股市甚至重仓加持,老吴就判断这是大盘快到顶部的信号,就准备撤离了。当这十位股友有七位以上都处于清仓状态,甚至对于股市不闻不问,老吴就判断股市已经到底,跌无可跌,可以进入抄底了。

当然,这篇文章重点不是教大家如何炒股。我举这个例子主要是想说明:建立一个情报收集系统的重要性。

在中国赚钱,很多时候就是依靠信息差。

当你掌握到别人没法掌握的信息,或者领先一步掌握到重要信息,你就有可能从中发现赚钱的契机。


那么,如何建立一个情报讯息的收集系统呢。

以下我以公开渠道能获取到的信息做例子,要是有内部渠道当然是更好的:

行业网站:行业网站能够提供一些行业大势的走向。通过看谁的报道比较多,可以判断出当前和短期创业和投资的热点走向。

微博、微信里的自媒体人:关注你所在行业自媒体人的微博微信号,能够看到他们对于很多业内信息的预测和判断。

行业内微信群:多加一些业内的微信群,定期去看看他们在讨论什么。当然需要过滤掉很多垃圾信息,但是一定是可以收集到一些新的讯息。

其他还有一些信息来源,比如身边的人和事、脉脉、公司内网等,我就不敷述了。

总之,你需要建立一整套信息收集系统,确保它们能输出足够的有用信息,然后你定期扫描系统,提取有用信息。

2.分析机会——从信息里面挖掘机会,寻找切入点,分析资源匹配程度,预估成功可能性

当你完成好第一步,即提取到有用的信息后。接下来就需要进入第二步:

从信息里面挖掘出可能的机会,然后分析一下这个机会跟自身资源的匹配程度,然后预估成功的可能性,要是可能性足够大,就值得一试。

举个例子:

最近我发现这样几个现象:

年前一个月内,我的好几个下属找我请假,理由是眼睛疼,去医院看眼睛。

我过年回家,我年迈的父母,虽然不太懂最新的科技,但是智能手机也是不离手。睡前醒来第一件事情就是看手机玩手机。

我有好几个朋友向我抱怨,得了一种慢性病,叫干眼症,就是眼睛很容易发干,而且这种慢性病并没有很有效的治疗方法。业界大佬周鸿祎、雕爷也得了同样的病。

微软出了一款水墨屏幕,能够有效缓解眼部疲劳。

那么从以上信息,可以分析和挖掘出怎样的机会呢?!

事实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各个年龄段的人使用手机电脑的时间都大大延长。眼部问题在未来会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对眼睛护理、保护、医疗的需求将在未来持续增长,这样的趋势就是一个机会!!

机会发现了,那么需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那么什么叫合适的切入点呢?!

就是和自己的资源比较匹配的切入方式。

比如刚才说的眼睛问题:

如果你是做医疗器材的,那么能不能去国外代理一些平价的眼部护理仪器,或者防辐射眼镜之类的东西。在淘宝京东开个店,在百度刷一下关键字排名,把流量引到淘宝店里,是不是一个机会。(我还真搜了一下,现在这样的店确实不多,相关行业的朋友真的可以一试)

比如你是做食品行业的,做一做防护眼睛的食品,比如胡萝卜干、绿茶什么的,打一打“护眼”的概念,也许也是一个机会。

在你选择好合适的切入角度后,你要预估成功的可能性。成功的可能性太小就不要试了,都是成年人,不要逞匹夫之勇,更不要做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唐吉可德。

我的建议是:有六成以上把握才值得一试,因为实际做起来困难只会比预想的要大。

3.把握机会——小规模测试,运营调整,大规模投入

当你认准机会,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也切莫太心急。

每临大事有静气,先要小规模测试一下,初步验证一下这个模式走不走的通。切莫直接把身家性命直接押进去。

比如上文所说的代理国外防辐射眼镜品牌的例子。

代理品牌估计是成本比较高的,你可以先买几件产品回来,看看卖不卖得掉;要是一个都卖不掉,很可能这个模式就走不通,需要放弃掉,或者换一个思路切入。

当小规模测试的结果反馈是良性的,那么就要逐步增大规模,在商业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了。

还是上面这个代理国外防辐射品牌的例子,如果你发现这个产品在国内很脱销,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那么每个环节你都需要通过运营来优化。

比如寻找优质又低价的品牌供应商,多挑一挑,一定能寻找到更优的。

比如推广渠道,是通过seo外部引流,还是招些代理用微商的形式卖,甚至是和微博网红合作实行销售分成,都是需要通过运营不断优化的事情。

优化得差不多了,你的生意也就慢慢上正轨了,可以考虑做大,就可以在人、财、物几个方面大规模投入了。

想要阅读更多的商业干货,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吴寒笛可爱多(也可搜索whdkad)

<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907ca7584ee5836bb6d6b37c9516083_b.jpg" data-rawwidth="258" data-rawheight="25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8">


发布于 2016-02-154
条评论感谢

分享

收藏没有帮助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收起

226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汪惟,无独不丈夫,量小非君子
知乎用户、小白茄子何
等人赞同

先要确定你不是被瞎分析的人给忽悠了。如果不是吃这行饭的,很多都是瞎分析。是事后诸葛亮,或是倒因为果。也就是说专门使用者或设计者,对此才比较有发言权。比如零售业内的国誉货架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全死\半死\抽拉,不长期用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个功能—…显示全部
先要确定你不是被瞎分析的人给忽悠了。

如果不是吃这行饭的,很多都是瞎分析。是事后诸葛亮,或是倒因为果。


也就是说专门使用者或设计者,对此才比较有发言权。比如零售业内的国誉货架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全死\半死\抽拉,不长期用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个功能——分析更在盲人摸象。

如果真的有人能有点把握预测彩虹糖成功的口味,这个人至少在快消糖果领域做了N年以上的精。

这种技能多NB啊!和买大彩必中情况差不多啊。

卡夫这么大的公司,最近推出的口香糖“炫迈”,除了薄荷,另外两个口味是很久才定下来的。谁敢打包票说悦动鲜果和西瓜水蜜桃就一定能卖啊?谁能保证出大卖的口味,年薪100W轻轻松松。

这类的书?

如果达到忽悠级别的,那你多看看经济学就行了,坊间有很多,比如牛奶可乐经济学,魔鬼经济学等等。

编辑于 2013-12-1023
条评论感谢

分享

收藏没有帮助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38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言雀,微信公众号:地产三日侃
Jayson尘土、知乎用户
等人赞同

泻药没啥书可看的,入行后,自己多虚心的套词。多观察、勤思考,多总结。自己动脑子。不要轻易相信一些所谓**的分析文章。题主吃肯德基吗?肯德基卖油条了,你知道么?肯德基买的油条都跟孪生兄弟一样。油条是中国的,中国人炸油条上千年,油条还是长短胖瘦…显示全部
泻药

没啥书可看的,入行后,自己多虚心的套词。多观察、勤思考,多总结。自己动脑子。不要轻易相信一些所谓**的分析文章。

题主吃肯德基吗?肯德基卖油条了,你知道么?肯德基买的油条都跟孪生兄弟一样。

油条是中国的,中国人炸油条上千年,油条还是长短胖瘦不一,难道是中国人技术不行吗?绝对不是。

那肯德基为什么要卖长短胖瘦一样的油条呢?

好,这个问题留给你,慢慢思考。(PS:哎呀,这句话真带劲。上学的时候,老师贼喜欢这样蒙我)

编辑于 2012-11-1735
条评论感谢

分享

收藏没有帮助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71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袁荣,公众号zhiketang
简单粗暴的生意经
我叫小井CoreMuShu
等人赞同

简单粗暴的方法:洞察!洞察什么:生意和人性我们先说生意卖的是什么?一个产品卖的是什么?弄懂这个问题首先是个坎。很多人都会被绕进去,比如:连接,这个抽象的东西可以卖吗?马上就晕了。连接是个需求,但卖不了。能卖的是连接的效率。也就是说,你要找…显示全部
简单粗暴的方法:

洞察!

洞察什么:

生意和人性

我们先说生意

卖的是什么?

一个产品卖的是什么?

弄懂这个问题首先是个坎。

很多人都会被绕进去,比如:连接,这个抽象的东西可以卖吗?

马上就晕了。

连接是个需求,但卖不了。

能卖的是连接的效率。

也就是说,你要找到一个方法能提高连接的效率。

而且这个效率要是付费即可掌握的。

比如:微信这个东西是干连接的,连接人和人,你不会付费。

有些投资人说:我这里有个群,你付费才能进来。

于是,有的人想,这个群里一定有我想结识的人,效率很高,所以就付费了。(付完就后悔了,因为,里面每个人其实都和自己一样的想法。)

再举个例子,

就好象当年的胶卷一样,有人说,胶卷卖的是回忆,是你看到照片时,能对照片中场景回忆。

但是,人们真的会为回忆付费吗?不,

引发人们付费的是:胶卷提供了一种高效率的回忆方法。

实际上还有其他回忆方法,比如:写个日记,但都不如拍照片那么直观。

最重要的是,胶卷是个付费即可赋予能力的高效率的回忆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不再用胶卷了呢?

因为,数码照片比胶卷效率更高。

所以,你可以确定,人们需要的是效率,而不是什么其他。

为什么数码照片比胶卷效率更高呢?

因为,实现方式更简单,省掉了很多工序。

但是,数码这玩意不是那种可以付费即可赋予能力的东西,所以,人们买的是工具,使用工具,就有了实现高效率的能力。

所以,产品就是付费后即可赋予高效率能力的东西。

比如:上海车牌,付费买下后你就可以在高峰期上高架,你就拥有了提高出行效率的能力。

不是你一个人在做产品。

同样针对一类需求的产品就是同一个行业。

在一个行业中当然就有竞争,

竞争就是比较效率。

比较下来,效率越高,越受欢迎。

如果一个行业的效率比较单一,那么竞争就很惨烈。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FI,其他什么都不比,就比快。

最快的就是第一,不快的就没分。

产品也是这样。

比如:商品房,要比较地段。那么地产业竞争就很惨烈。

但是,商品房除了比较地段还比较环境建筑质量居住舒适度等等,所以这个行业的效率价值还算丰富。

所以,你应该懂了,你可以在一个产品中添加其他效率,或者用一个产品满足几种需求的效率。

比如:雨伞这个东西,除了比较防雨效果这个基本层面的效率之外,还要比较美观比较耐用性,以及耍酷装帅,档次高显身份等等。

那么,同一行业中的竞争就没那么短兵相接了。

可以,相互绕开,各有强项。

继续:---------------------------------------------

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来了!

构建产品效率的资源是什么?这个资源是相对有限的还是相对无限的?

什么意思,举个例子:

比如,你在小县城开个中学生应试培训机构,那么效率就是教学质量高,

应试类培训的教学质量必须在学完之后考过之后才知道高不高,在没考之前都是模糊的,

你千万不能玩互联网思维,让人先上,觉得好再缴费,中学生的父母绝不会去拿孩子的时间来试,

他们只会通过一个东西看教学质量,就是老师。

如果一个培训机构有本地最牛的老师,他们当然就认为这里教学质量高。

但是,但是,一个小县城最牛的老师是有限的,有限的。

如果资源是有限的,那么就可能会有垄断。

你要挑战,门槛就很高。你想开一个,就要花高价去挖人。

如果资源是无限的,那么就有很多机会。

你要是开饭馆,把菜做好,依赖的是技术和食材,这就花样很多了,门槛就要低一些。

那么,这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出来了,

就是需求的包容性。

你的产品针对的需求是单项选择还是多项选择?

你晚上只能睡一张床,你一般只有一部手机,开一辆车,

但是,你可能看很多本书,吃很多家馆子。

单项选择的决策难度高,慎重。

结婚是单项选择,所以都很纠结。

如果不以结婚为目的,你就随便很多。

多项选择的决策难度低,随意。

所以,做多项选择的需求,门槛会低一些,轻松一些。

你看,连恒大都要卖水,他为什么不卖牛奶呢?

需求单项选择的一般都有标准,所有的手机都类似,所有的汽车都类似。

结婚对象,你心中也是有标准的。

需求多项选择的就没那么标准,咸肉菜饭能吃,批萨也能吃,连麻辣烫都能吃。

(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对需求的完成程度是有要求的。)

有标准的生意干脆直接,好的差的区别明显。

都知道奔驰车是好车,但是要谈四川菜好吃还是淮扬菜好吃,估计要打起来。

好了,那么,必须要说,

如果你看到一个新品把效率价值单一的产品变成效率价值丰富的产品,那么,牛!

如果把有限资源搞成无限资源,那么,牛!

如果把多项选择的变成单项选择,那么,牛!

如果把单项选择的变成多项选择,那么,牛!

如果把没标准的变成有标准的,那么,牛!

等等…

总的来说,如果能改变,那么竞争就由你来引导了。

但是,这时要谈成本和利润。这才是竞争的核心。

什么叫成本,把一个产品构建到能产生效率价值的程度所需要的一切支出以及让用户接受效率价值的过程都是成本

这句话,有点抽象,

举例:一个社交产品要想产生社交的效率,必须要有足够的用户数,累积这些用户的过程都是成本。

如果你弄到1000万用户的时间短,半年时间就有了,你的成本就低。

成本将影响竞争力,

你如果一夜间就能有1000万用户,那你肯定指哪打哪,很少有人干得过你。

继续:---------------------------------------------

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别人能轻松做到你却怎么也做不到。

让成本成为竞争的门槛,是大佬们做生意的决窍。

一个60几岁的生意人笑眯眯地和我说:

“现在的人好象都不懂什么叫成本。”

他们总是能轻松地挣钱,因为他们设置了成本门槛

他玩得了,你玩不了。

为了让更多的人玩不了,他们不断推高规模,推到你无法企及的程度。

举个例子,有些项目实际上早早就可以赚钱,

但是,他们不,他们要把市场中的用户数做到足够大足够大,

足够大到剩下的用户数已支撑不起效率价值的程度,

也就是说,剩下的用户数已不可能玩得起来了。

刘强东说:(作为一个企业家)在不该挣钱的时候挣钱是可耻的。

这样,他们再慢慢赚钱。

达到这种程度后,这桩生意的寿命会很长。

而且之后,只需要轻松地运营着就可以了,没有什么竞争对手能撼动。

只需要高瞻远瞩地看着市场中的关键变化就行了。

看一个行业,肯定要看这个行业的成本门槛。

狠辣的生意人还会设置一个最低利润。

不涨价,就卖那个价,如果你比他贵,你只能面对很小众的群体。

如果你比他便宜,你不挣钱。

那么,你就很无奈,眼看着他当大佬很多年,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这个时候,你就会选择更新速度快的行业。

又是一个新概念,什么叫更新

有些产品是不断更新的,无限更新的,

有些产品是有限更新的,不怎么更新的。

对技术依赖的,总是无限更新的。

对资源依赖的,总是有限更新的。

比如:对技术依赖的智能手机总是在更新中,用户总是期望新一款手机会有什么新玩意。

每一次更新,都可能出现一次市场变化,行业变化。

苹果、小米、华为等等都是利用技术更新而杀出来的。

对比一下,

联想的生意模式其实一直都是推高规模,控制成本,

柳传志在回答“要做强还是做大”时,沉思很久后,还是说“要做大”。

联想没有完全意识到,智能手机是无限更新的,

不是买个摩托罗拉就行了,如果不能提前布置,踩对更新的节点,再大也没用。

所以,无限更新的,小企业也有机会变成巨头。

这就是为什么技术创新是多么重要。

镜像一下

再说人性

市场是什么?

市场就是有需求的群体。

你说渴望“连接”的群体有多少?所以,这个市场很大。

但是,人和人的渴望程度是不同的。

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渴望程度最高呢?

这个“什么时候什么情况”就是场景。

人们都是在某个场景下感受到自己很需要某个东西。

比如:下雨,你就需要伞,于是地铁口就有卖伞的。

(这一段前面写过的,现在搬到这里来)

除了场景之外,一个人对某个需求的渴望程度是和人生状态相关的。

啥叫人生状态?

就是你现在的人生阶段。

不同的阶段对需求的渴望程度是不同的。

这我就不多说了,想想就明白。

但是,就是因为渴望程度不同,所以,对价值的判断是不同的。

继续---------------------------------------------

人生阶段有很多种划分方式,主要划分参照是对需求的满足程度。

比如:就拿爱情婚姻来说,阶段就有初恋、暗恋、热恋、谈婚论价等等。

处于同一个阶段的人,往往价值判断是一致的。

热恋中的大学生,不论是富二代还是工薪家庭的,都要在情人节买朵花,哪怕那朵花贵得要死,也要买,哪怕买了之后剩下来几天都在后悔中。

因为处于同一个阶段,因为价值判断一致,所以就能相互参照,相互信赖。

一个正在考研的人向另一个考研的人推荐一本参考书,总是可信的。

所以,同一个阶段的人就可以成为社群。

人一旦发现自己处于某个社群中,往往就会有归属感。

社群能克服孤独的感受,所以,很多人对社群的依赖很大。

因为这种归属感,会使人们自觉地维护社群的价值观。

当然,社群就是传播的利器。

人性中有一个东西很重要,就是分层。

层次最高的自然就是社会资源的分配者。

然后再对拥有资源的多少进行分层。

往上一个层次爬,是人生的动力,也就是希望拥有更多的资源。

分层这个东西无处不在。

即使是在一个社群中,也会分层。

即使在知乎上也会分层。

任何产品都是分层的工具。

也就是说,任何产品都在暗示一个层级。

…...

(待有空再续)---------------------------------------------

编辑于 昨天 00:599
条评论感谢

分享

收藏没有帮助

举报

• 禁止转载
收起

372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摇滚樱桃,坐标英国,分析师,跨国婚姻实践者
Yo ChangOnelalala、知乎用户
等人赞同

我是一个市场分析师,日常的工作有质的分析也有量的分析,我在做这个工作之前逻辑以及条理不能算是很好,但是现在已经做市场分析师有三年多了,积累了一些经验,从中也锻炼了我的思维,这种对思维的锻炼乃至我自己在说话做事的时候都能感觉到。首先先说一下…显示全部
我是一个市场分析师,日常的工作有质的分析也有量的分析,我在做这个工作之前逻辑以及条理不能算是很好,但是现在已经做市场分析师有三年多了,积累了一些经验,从中也锻炼了我的思维,这种对思维的锻炼乃至我自己在说话做事的时候都能感觉到。

首先先说一下(Quan)量的分析(非宏观)-用观察数据来培养市场敏锐度

我们的数据都是跟外面的市场调研公司买的,比如销售数据的分析每周都需要做,虽然是每周在excel里面更新数据,然后自动连接到我ppt模板里的图表里面,看起来很枯燥,但是做了几个月这样的工作以后我发现我对市场变的越来越敏锐了。比如一个新产品上市的一个销售周期,每年第四个季度销售的增长跟各大渠道促销的关系等等。我并不是像一个机器一样的更新数据,而是每次都能发现一些东西。比如我更新销售数据分析的同时我还会每周统计各大渠道的促销情况,然后结合起来看就能发现一些明显被降价或者促销所驱使的销售增长。另外我每周的数据里都有几大竞争对手的数据,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整个市场此消彼长的趋势。市场是有很强的规律性的比如一些销售是前五名的产品,基本上在几个月内排名都不带变的,消费者对每款产品的购买倾向在一段时间内是很稳定的。有了这种对市场的感觉也可以做一些预测,比如根据历史数据,历史增长率,去年同期增长率以及新产品上市后的三个月的市场规律对一些新产品进行一些预测。有时候可能某一块的数据缺失,要想办法把缺失的那部分估算出来,比如知道整个市场的size,知道一部分的数据等等,利用简单的数学估算不知道的部分,有时候需要有一个假设的变量,在excel里面建立模型,可以通过一个或者几个变量的调整来改变预测的结果。

宏观市场的分析-关心大环境的趋势

上面说的是短期数据分析给我培养了对市场的敏锐感觉,当然我也要做宏观一些的,比如一个月的,一个季度的,而这些相对宏观的分析就需要对大环境进行一个质的分析,比如搜集各种行业报告用一些二手的数据来总结一个市场的走向,消费者的走向。有了这些大环境的分析,再去看具体数据的走向就会有一些新的发现。比如一些趋势明显是受大环境影响的。而在这里面要有一个大的逻辑,比如什么带动了什么,以及消费者心理的变化对市场的影响,甚至经济环境对消费者的消费力度的影响。

数据和关键信息的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个方面也是分析师的一项硬功夫,专门有老外写书教这个的,面对你手里一堆数据,首先要明白你想在数据里挖掘出什么,然后想象一下怎样把你挖掘出的信息表达出来,微软自带的柱状图,线图什么的是远远不够的,有很多时候需要自己造出来,比如各种矩阵式的表达,一些逻辑关系的表达,以及利用一些图形的大小和从属关系来表现 一些市场规律,这个其实自己可以创新的,比如有时候你可画一棵树,有时候你可以画一个桥的形状,漏斗的形状等等。自己可以在ppt里面造出来,我经常会在纸上画一画,然后在ppt里照着我画的那个形式表达出来,框架有了以后要把重点想要强调的东西标记出来,比如字体加粗,与周围颜色不同等等。然后这些完成了以后一定要有一个总结,比如你在这个矩阵里看到了什么然后一句话在ppt的title里概括出来,这个概括有时候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最近也在学装逼的咨询用语。

质(Qual)的分析-要有逻辑架构,最终的分析报告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再说说质(Qual)的分析,我在这方面要更擅长一些,质的分析有时候需要一些打破常规的思考,英文叫think out of the box,有时候要进行一些大胆的推测,然后再来证明这个推测。比如我最近刚刚完成的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报告,我根据我搜集的资料就对未来几年市场会发展成什么样进行了大胆的预测,我做presentation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合理,原因是我有了足够的信息和证据在逻辑上来支持这个预测。由于可穿戴进入市场不久,所以很多销售数据都没有,所以必须依赖有很强逻辑性的质的分析。我的报告一共有六十多页ppt,这个里面需要有一个很清楚的架构来讲述一个故事,这个所谓的讲故事不知道被manager提过多少次,总之就是讲一个有逻辑的故事让你的分析有理有据。

神一般搜集信息和过滤信息的能力

另外就是搜集信息的能力,行业报告,不管是免费的还是公司付费的,有很多,内容也很多,所以要有快速搜集有效信息的能力,其实有不少信息我都是google出来的,时间久了就有一双分析师的慧眼,一眼可以看到有用的insights,看到图表就兴奋,赶快找出可以利用的点。因为就算是在很大的公司工作,数据也是不全的,很多时候要自己去拼命的找,互联网真的有很多很多免费的资源。

把观点和故事讲出来的能力

最后一点讲一下分析师的另外一个必杀技,有些人说分析师没有必要会讲,因为分析师不是咨询师,但是很多咨询行业的高手都是分析师出身,你要首先有干货,然后如果你能把你的干货讲清楚就完美了,毕竟如果你不会讲不想讲让别人拿着你的干货巴拉巴拉的去讲你也会心里不舒服的,因为你分析的东西你自己最了解,就跟你自己生出来的孩子一样。如果你是一个分析技能很强又能把故事讲出来的话在企业里升职的机会也会增加。就我自己而言我是往这个综合的方向发展的,因为我工作的团队有点咨询的性质,在大部门分享我们的分析结果和观点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被锻炼了几次,现在写报告的时候首先也会想想怎样能讲出一个有逻辑的故事,而且讲的时候起承转合是很重要的,比如两页之间的逻辑过度,比如两个章节之间的过渡,有时候没有明显过度自己也要尽量想想怎样过度,举个例子我在讲我的可穿戴报告的时候一二两个章节是市场趋势和产品趋势,第三个章节消费者应,第一章跳到第二章的时候我说了一句也许你觉得前面一章的数据很枯燥那我们下一章就来看看有趣很多的产品(因为是英文讲的所以我翻译的有点不自然,见谅),
第二章到第三章的时候我说了一句我们看了这么乐观的一个市场和层出不穷的新产品以后,你们来猜猜消费者的反应如何,也许消费者并没有那么感兴趣。然后自然的过度到了新的章节。我如果有了这个能力,以后是可以往咨询的方向发展的。

分析师的工作对我生活和思维的影响

我现在说话比较严谨,很多时候不会妄自下结论,如果有一些数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尽量会利用一下。而且思考一个问题会比较有条理,比如在知乎回答问题的时候也会比较注意让大家看到答案一目了然的了解我在说什么,把重点标注出来,好让大家一下子看到你的关键信息。

编辑于 2015-05-0949
条评论感谢

分享

收藏没有帮助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收起

24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wood
william,这个人真的很懒。
周周、bo
lei、知乎用户 等人赞同

如果不是对这个行业有深刻了解的人,能达到楼主所说的程度,那估计就是神了。如果一个行业真正的深入做了10年,估计要达到楼主所举的案例的程度还是可能的。就不推荐你去读MBA这种大而无用的方法了,不过可以推荐你一篇文章:《如何快速建立起对行业和公司…显示全部
如果不是对这个行业有深刻了解的人,能达到楼主所说的程度,那估计就是神了。如果一个行业真正的深入做了10年,估计要达到楼主所举的案例的程度还是可能的。

就不推荐你去读MBA这种大而无用的方法了,不过可以推荐你一篇文章:《如何快速建立起对行业和公司的静态感知》如何快速建立起对行业和公司的静态感知

我觉得所有的分析都基于你掌握的事实(特别是各种细节)和逻辑。上面的那篇文章就是教你怎么用好的工具和方法进行逻辑分析的。但是各种神一样的细节,则需要行业积累了。

发布于 2013-12-102
条评论感谢

分享

收藏没有帮助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29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邓文博
Enigma Danial尘土、Mars
Two 等人赞同

这个应该是行业内的积累,大的范围内知道一些商业逻辑,小的范围内知道一些行业特性,还有行业内部的小道消息。
这个应该是行业内的积累,大的范围内知道一些商业逻辑,小的范围内知道一些行业特性,还有行业内部的小道消息。

发布于 2012-11-17添加评论感谢

分享

收藏没有帮助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378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JOin建军,微信号ZJJ_115022-6929,加知友微信群,…
Yo Chang徐凌凡矛与盾
等人赞同


【原创干货】转载请联系QQ920344795,微信ZJJ-115022_6929。【系列文章】商业分析能力是一项核心技能,非一篇文章可以透彻。该技能分为结构、数字、调研三个部分,其中结构化分析9篇文章,数字化分析7篇文章,商业调研7篇文章,部分在知乎专栏刊载,此外已…显示全部
【原创干货】转载请联系QQ920344795,微信ZJJ-115022_6929。

【系列文章】商业分析能力是一项核心技能,非一篇文章可以透彻。该技能分为结构、数字、调研三个部分,其中结构化分析9篇文章,数字化分析7篇文章,商业调研7篇文章,部分在知乎专栏刊载,此外已经整理成册,有需要者加微信索取。

先上个图:

<img src="https://pic4.zhimg.com/b62eae509573647c474c8d413d70492b_b.jpg" data-rawwidth="1130" data-rawheight="6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3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b62eae509573647c474c8d413d70492b_r.jpg">


前面的话

关于问题的回答

@曹政、@波旬、@风尘棋客Edison的文章都很棒,他们的精彩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针对性地建立了自己的分析框架,并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相应的案例、故事与材料。不管这个框架是否还会继续演化、完善,对于更多的人来讲,更在意自己如何才能建立这样的框架,才能用好这些框架去达成商业分析的目标。

从三位大神的例子也可以验证另外一个结论:成功各有不同,不幸却总是相似的。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框架,与自身融为一体,这意味着他们的框架不会融合成为唯一的思考框架,而是保留着自身特色的、吸收了他人智慧的个性化成果。

关于前辈的文章
早在2011年刚刚进入商学院的时候,混迹于第一营销网,惊羡于史贤龙、刘春熊、金焕民等前辈的商业素养,提出过类似的问题:如何了解一个行业?刘春熊老师的文章《立体认知一个行业》,金焕民老师的文章《如何循序渐进了解一个行业?》、《如何扼要把握行业变化及其趋势?》都让人受益颇丰,至今读来仍可感受到其大师的智慧光芒以及前辈的博大胸怀。

一个人如何学习、进阶和炼成这样的能力?是否有书籍推荐阅读?
在这个问题上,个人走了不少弯路。即使有前辈的指导,如果不是同一个行业、同一个岗位,如果不是在他的身边做同样的事情,即使是说的同样一个词语,理解的差异也是极大的,这样剖析、分辨也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才可以达到。与大师的智慧同步需要历练和实践基础。多数情况下,还要靠自己摸索。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是也。

下面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供感兴趣的朋友借鉴:

如何进阶
以个人来看,商业分析能力的建立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第一阶段依托本行业完成一个理论框架的建立;第二阶段要通过实践来验证这个框架的效用;第三个阶段尝试跨行业的应用与完善。

关于第一个阶段的实例,可以参考@风尘棋客Edison的文章,他实在是讲述了一个理论框架如何建立的全部细节。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的是:

第一:建立理论框架要先有理论基础;

商学院一般把商业课程分为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和金融等若干大类,它们组成了商业活动的要素。

这些商业要素在任何商业中都是存在的,只是形式上面有较大的差异,作为一个想要精通商业分析的人来讲,要深刻地理解相关人员所使用的工具和他们偏爱的商业语言。

第二:建立理论框架要与具体目标相结合;

还是以@风尘棋客Edison的文章所提到的:

为什么郭敬明的电影可以比冯小刚的票房高几倍,为什么海底捞人声鼎沸而味道比它更正宗的川式火锅店门可罗雀。

去寻找触手可及的真实案例,可以有更加多元化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也有更多的事实和材料反馈回来,让你可以从理论框架中发现相关环节的强弱相关程度,构建一个带有权重的理论框架结构。

如何学习
我们若有这样的疑惑,或者是缺乏历练,,或者是缺少思考框架,或者是二者兼有。

学习方法

研究型学习:一个“格物致知”的过程。

运用思维导图结构化所学的知识。

向业内人士学习。


与研究案例所在行业的人士结交,了解某些领域的实际情况与实际做法,了解相关人员的切身感受和想法。
学习内容

经典工商管理教材,推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经典系列。

<img src="https://pic3.zhimg.com/32cab719c7ff578d5efba447b185a83e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32cab719c7ff578d5efba447b185a83e_r.jpg">


精选若干企业案例,确保市面上/图书馆有较多相关的书籍,对于战略、营销、人力、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内容描述越详尽越好。

理论到实践

从理论到实践必须经过的三个经验积累阶段,即行业经验积累、企业经验积累和岗位经验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原则必须加以注意。

问题一:如何积累行业经验?

 关注你所在行业,选择最迫切、最热点的公司,了解企业组成,摸清企业发展

 利用行业集会(博览会、招商会、订货会、参展会)接触企业、了解产品,认识同行,营销自己。

问题二:如何积累企业经验?

 利用工作岗位拓展关系,摸清企业各个部门的情况,了解公司的核心业务与核心竞争优势;

 了解企业优劣,判断发展空间,制定职业规划;

 找准企业瓶颈,提出解决方案,显示自己的能力;

问题三:如何积累岗位经验?

 固守一个岗位四年,积累技巧和经验,以为晋升的筹码;

 四年后,无望提升则着眼竞争同行,或接受异类企业提升机会,无望可固守,但不可再等四年;

 异类企业提升录用四年,若提升无望,可用八年经验求职于同业,寻找提升录用机会,如此反复。

推荐书籍

管理与战略

亨格•惠伦的战略管理、施罗德的运营管理,阿伦•曼斯菲尔德的管理经济学都是很好的书籍。

战略管理(鲍勃•德威特),从正反的角度,将战略内容划分为网络层、公司层、职能层等方面,将战略情况划分为国际情况、产业情况、组织情况等方面,厘清你的战略观念架构。

长尾经济学,必须看的书。特别是做互联网,不是说有灵丹妙药,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现象。

关键价值链:从客户价值到公司价值(苏尼尔•古普塔),价值链是非常重要的理念,国外非常重视。这本书写论文的时候看的,有启发意义。
营销战略

战略品牌管理(莱文•莱恩•凯勒)、营销管理(科特勒)、销售管理(威廉•L•科恩)、专业化销售-基于信任的方法(托马斯•N•英格拉姆)都很不错,销售要看后面两本。哈佛商学院案例-战略营销,很好的书,里面分开几个章节写了不同的营销模块。

马克•E•佩里的战略营销管理也是好书,不过很少见。有思路有模型,很有启发意义。唐•舒尔茨的论品牌也很有启发意义。

营销渠道-一种关系管理方法,这本书还不错,有几张图值得一看。耐克营销和迪斯尼营销是不错的书,包含比较丰富的营销内容。

写在后面的话
从2011年心存疑惑到现在稍有心得,已经有4个年头。这其中有太多的故事。只要坚持一个方向不断积累,就能逐步廓清眼前的迷雾,看到一个更清晰的世界。

最后的最后

限于问题的范围以及篇幅,关于商业分析能力的相关话题将在新开的订阅号中陆续展开,欢迎大家关注并参与讨论,也欢迎感兴趣的知友加微信好友(ZJJ_115022-6929)交流,基本框架如下图。

威檬数字运营:wmszyy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1015ccf06eb0bffda47e72722fef7b7c_b.jpg" data-rawwidth="592" data-rawheight="3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1015ccf06eb0bffda47e72722fef7b7c_r.jpg">


【原创】商业分析能力是怎样炼成的?-绪论 - 感悟人生 - 知乎专栏

编辑于 2015-08-0421
条评论感谢

分享

收藏没有帮助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收起

6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郝爱杰,(●'◡'●)ノ♥……Orz
知乎用户、蛋炒饭、知乎用户
等人赞同

汪惟 说的很好,很多都是瞎分析。是事后诸葛亮,或是倒因为果。我在补充一下:也有人真的可以做这种分析报告。不过也肯定是有水份的那种。大神级别的分析我没见过。

汪惟 说的很好,很多都是瞎分析。是事后诸葛亮,或是倒因为果。

我在补充一下:

也有人真的可以做这种分析报告。不过也肯定是有水份的那种。大神级别的分析我没见过。

发布于 2013-10-231
条评论感谢

分享

收藏没有帮助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174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道衍天机,移动互联网,APP咨询和开发,物联网智能…
张忠泽zocker狗狗的
等人赞同


文章很长,但是看懂了就应该有用!------------------------------------------------------------------------------------------------------------------------------------风尘棋客答的非常好,但是感觉有关趋势要具体怎么去判断和分析不够明确和清晰。…显示全部

文章很长,但是看懂了就应该有用!

------------------------------------------------------------------------------------------------------------------------------------

风尘棋客答的非常好,但是感觉有关趋势要具体怎么去判断和分析不够明确和清晰。这非常不利于怎么分析判断某个商业模式是否可行。

在这里我发表一些薄见。帮助大家具体的去分析某个商业行为/模式是否可行以及结构要怎么去优化。

我做的是互联网行业,每天会接触大量的创业项目。入行2年以来,公司接触的项目已经快要上万个了。在我们客户的项目里,现在活下来的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期间我在慢慢的思考和摸索,什么样的项目能成功。什么样的项目会失败,这之间是否有什么必然联系。后来给我思考得出的结果是2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

效率和深度。

风尘兄所说的趋势,在我看来就是效率和深度的不断递增产生的连带结果。

效率(相应付出的时间的和成本)和深度(主要包含用户体验)相辅相成,仿佛太极的阴阳鱼一样运转不息他不仅仅可以用来判断和优化商业行为,同样也可以拿作判断社会行为进化的标准。

接下来全文就要重点讲,效率和深度具体是什么意思以及如何应用。

先举个简单的例子,小红帽要去外婆家。现在有4条路可以走到外婆家。

A路的情况是,路比较远,但是路上的风景很好,而且路况不错 (A方案,没效率,有深度)

B路的情景是,路比较近,但是路上没什么风景很荒凉(B方案,有效率,没深度)

C路的情景是,路很远,而且也没什么风景很荒凉(C方案,没效率,没深度)

D路的情况是,路很近,风景也很好(D方案,有效率,有深度)

对比小红帽会选哪条路去外婆家,可能是优先选择效率,也可能是优先选择深度。但是正常人肯定不会是两者都抛弃选既没有效率也没有深度的这种方案。而最有可能的肯定是选择同时具备效率和深度的这种解决方案。

<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7aaa73fbcf15b9f9b5269dcdf14b53d_b.pn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7aaa73fbcf15b9f9b5269dcdf14b53d_r.png">


我从原始社会开始讲起

某天我在思考,钱这个东西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是什么。后来我突然发现,货币这个东西对人类社会最大的意义是增加了人类社会生产的效率。因为货币首先增加了人跟人之间劳动成果转换的效率。在原始社会没有货币的情况下,以物易物的交换成本太大。货物如果长期没有找到愿意交换并且能够付出你也满意的东西的情况下,你自己的货物可能会出现变质,受损等等情况。

而且有些劳动成果可能因为从头到尾都很难找到人交换而致使这一劳动行为彻底丧失继(比如脑力劳动,新兴产业)。

而一旦有了个大家都承认的货币系统,人类社会之间的劳动成果交换效率会增加。而交换效率增加后,会鼓励劳动者加速生产继而换取更多的货币。在货币出现之前,如果你生产较多的货物而难以等到愿意交换并且你也愿意接受对方货物的人的话,你的货物会随着时间变质受损。继而打击到你的生产积极性。所以货币的出现最终会增加人类社会的生产效率。

古代货币

<img src="https://pic2.zhimg.com/2e01e15cf2e404a4e9a7368f26dcef05_b.png" data-rawwidth="419" data-rawheight="33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9">


试想一下,如果现代社会移除掉货币(包括现金和电子货币)是一件多可怕的事情。人与人之间的劳动成果难以交换,交换效率大大降低。整个现代社会的科技将无法发展甚至倒退。

这种效率的增益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后,就会加速鼓励产生更复杂的社会行为。会有更多的新兴行业产生,新兴行业在刚刚产生的时候不被大众认知,以永远对于当前的社会来说不会有高频和刚需的说法,高频和刚需是可以培养和创造出来的。比如人类在发明造纸术之前也会写字,但是不一定非得写在纸上。

货币产生的效率递增不仅仅是在原来的生产生活上做了1+1>2的加法,效率的递增鼓励和形成新的产业链其实是1+1=苹果。以前从未产生过的复杂性开始慢慢无中生有的不断涌现。这部分思想我受启发于KK的《失控》。基数足够庞大后,边际效益递增会涌现出原本完全没有的东西。比如足够多的水分子形成的水会产生漩涡,漩涡是涌现的原本完全没有的东西。

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固有的行业和行为的效率在不断提升到一个极限后,会不断的涌现出更新的行业和行为。

我们从实际的案例中开始来验证效率,比如我们上文提到的。造纸术发明之前,人类写字从最初的甲骨文,刻在陶器上。在到刻录在竹简上。你可以发现一个规律,甲骨文必须要有载体兽骨才能书写和记录(兽骨收集很困难),而后来的陶器的生产和收集很明显要比兽骨更容易收集。而竹简只需要砍树就可以收集材料(竹简的收集比兽骨和陶器更方便)。

这一步步的进步,是体现在书写载体生产的效率(效率包含了成本,效率的产生本身就是为了降低成本)和体验深度上的。

继而再到后面出现的造纸术,又是一次对竹简书写各方面效率和深度上的大幅度上的提升。

这其中包括了用户体验(深度),和效率(采集生产效率,成本)的在革命。继而随着这2点的提升,纸张再而变为各种刚需。再而衍生出更多的复杂性应用,如厕纸等。所以任何所谓的高频和刚需,是由效率和深度衍生出来的附加品。这里的如厕纸,也就是所谓的深度垂直(相对于之前用珠子和树叶擦屁屁),其本质也是增加了如厕的深度和效率。

现代社会特别是互联网行业,在热炒各种O2O概念的时候总是喜欢提到刚需。我感觉这个概念很多时候被误读和滥用了。

要了解什么是刚需,首先要明白刚需是怎么产生的。现在社会人如厕都会用纸擦屁股这是刚需。

但是难道古人没有纸就不擦屁股了吗?用纸擦屁股就一定是刚需吗? 现代社会所谓的刚需大部分都是指的特定行为的某种解决方案,但是任何一种解决方案都是从最初最原始的版本迭代出来的。也就是说刚需本身也是在一步步进化和被培养的。

比如:

擦屁股解决方案1.0, 原始人用树叶

擦屁股解决方案2.0,古代人用竹简

擦屁股解决方案3.0,比竹简好一点的用棉布和丝绸

擦屁股解决方案4.0,现代社会人用纸张

你看从宏观的角度来讲,任何解决方案都是可以被无限迭代的,不存在不变的刚需。刚需是会进化的。哪怕是吃饭,人类科技发达到一定的程度后人还一定需要吃饭吗?

所谓的刚需只是一种又一种的解决方案,而解决方案不是不变的。所以不存在真正的刚需,只要你有效率和深度更高的解决方案。就能慢慢推翻现在的解决方案。

只要一个行业或者行为一旦产生,那么后面如果他被颠覆,一定是有革命性的提升效率和深度的解决方案出现了。

接下来,我们会结合现代社会的互联网项目来分析效率和深度的应用。警报,前方高能多图。建议在WiFi环境下阅读,土豪随意。如果觉得好请点赞,收藏,评论。

我这里举中国三个互联网企业的例子淘宝,58同城,微信,来为大家深度分析效率和深度的应用。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6795bcc41818b08fdaa814b74f2608d8_b.png" data-rawwidth="147" data-rawheight="14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47">


淘宝

淘宝网,我们都称之为万能的淘宝。顾名思义就是淘宝上什么都能买到,日常百货、服装、化妆品、数码电器、游戏账号、各种服务,甚至可以买到女朋友回家过年涉及行业极广。

淘宝为什么而生?

淘宝作为线上购物的代表,相对于之前传统的线下贸易来说:

▲淘宝极大的缩短了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到消费者的手里的过程,各种厂商直销。对厂商来说,省去中间经销商过程,效率增加。

▲淘宝因为产品信息众多,增加了客户寻找某个产品的效率。在线下客户需要具体一家家的寻找产品。

▲淘宝因为产品信息众多,极度减少了客户对比同类产品的成本。(增加了买家在对比产品上的效率)。如果是线下,客户在进行同类产品对比的时候往往需要走很远的路逛很多家店,而在线上只需鼠标点一点。

。。。更多细节不一一细说。

从这些角度来看,淘宝为效率和深度而生。淘宝在贸易和商品流通上的解决方案从部分层面上优于上一种社会贸易形态(线下贸易)

淘宝可能会因为什么情况而受损/死亡?

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电商行业。京东,聚美优品(垂直化妆品),唯品会(垂直奢侈品),他趣(垂直情趣用品),在家点点(本地配送O2O电商)。。。。。。这些新型电商公司正在一点点的蚕食和瓜分淘宝的市场。

▲京东早期从垂直数码3C直营起家,在很多情况下物流效率上比淘宝要高得多。数码行业的深度垂直也为京东在这个领域对于消费者来说带来了更好的用户体验。同时垂直于一个领域,可以做到在这个领域的成本更低(单领域更了解后更可控成本),在这个细分品类里产品种类更加齐全,品控更好。也就是说,京东在数码3C为代表的大宗商品领域效率和深度优于淘宝。

很多用户在京东购买数码3C为代表的大宗商品的时候,在体验的深度和同行业商家对比之间以及配送效率优于淘宝。

▲聚美优品垂直于化妆品领域,同样的单领域的垂直可以做到在这个领域的成本更低。对这个领域的用户需求理解更深入。可以更深度的做好用户体验。在这个类目的产品种类相对来说更加齐全靠谱。对于很多用户来说,在化妆品上的购物体验效率和深度优于淘宝这种大而杂的平台。

▲唯品会,字就不多打了。跟上面的2个案例道理一样,垂直奢侈品。在这个领域产品更全,价格可以做的更低,品控相对来说更容易做得好。对很多用户来说选购产品的效率更高,体验更深。

▲他趣,同理,App的社区电商,垂直情趣用品。这个类目上的效率和用户体验深度优于淘宝。

▲在家点点,跟上面的几个例子有点不一样。在家点点专攻本地化配送,主打在线下单半小时内送货上门。这一点在配送的物流效率上远远大于淘宝。

从这些案例上看,淘宝正在因为垂直领域(产品类目垂直,地域性垂直)的电商公司在效率和深度上更优而被瓜分和蚕食。

但是淘宝本身作为一个超级大而全的电商产品,有一个逆向的效率优势在于,用户在考虑某个东西去哪里买的时候可以不需要考虑和研究到底去哪里买合适。都可以直接打开淘宝。

这种可以让用户不用思考去哪里买的方便也是一种难以被推翻的效率优化。也是大而全的产品的自然优势。所以京东可以在做稳了数码3C类目后开始逐步进军其他领域。

而特别在早期的PC互联网时代,国内的互联网普及程度还不够,用户水平以及对互联网的期待还不够高。所以这时候你只要给他个产品能初步解决他需求他就会用。

随着用户日益增长的预期,势必效率和深度上优于上一个解决方案的产品必将推翻上一个解决方案。一定是局部的推翻演变成全面的颠覆。

故淘宝在未来的某一天也了能会因为效率和深度的跟不上而慢慢死亡或者转型实现涅槃重生。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e4a4ece04ade8de3a5b66994941b9a70_b.png" data-rawwidth="219" data-rawheight="15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19">


58同城

58同城同样作为早期的PC端互联网企业的代表,涉及业务包括二手交易,招聘,租房,二手房交易等。

同样这种互联网产品能存活的原因,也是因为其出生的较早,社会大众对互联网的预期普遍不高。只要给他个东西用他就满足了。

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日益增长的预期和越来越精准的需求。导致58同城的业务也一步步的被其他垂直细分的公司所打击。

接下来我们就看到,爱屋及乌和链家垂直于房产领域,租房和房产交易。虽然可能爱屋及乌和链家还未有做到二线城市。但是起码在上海,58同城上到处都是假房源和过期房源。

而用过爱屋及乌的都知道上面的房源实时更新的效率和数量远远大于58同城。不管是深度的用户体验上还是找房的效率上。爱屋及乌都远远超过58同城一大截。

而在招聘上,互联网或者其他高端领域的招聘大部分都是集中在51job(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以及最新新起的拉勾网,脉脉等。

可以说无论是我们自己公司还是接触到的客户公司,实际情况都是,但凡需要点专业技能的人员的时候都不会去58同城和赶集网。

我们从最初还会在58同城和赶集也会投放招聘广告到后面再也不碰也是发现了基本没有(或者极少)高尖端人才会在58同城来找工作。

最后的二手交易,淘宝出了个闲鱼。发展速度与日俱增。

58同城和赶集网为代表的涉及业务较广的公司也在改变策略开始尝试各个领域的垂直产品,试图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7e426a627b27df7003a0b359d8fc38a4_b.png" data-rawwidth="143" data-rawheight="14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43">


最后讲到微信。

微信同样也是靠约炮为噱头火起来的,现在产品也定位转型为熟人社交。我早期的时候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微信也能约炮的情况下陌陌还能做的起来并且上市

在对比了他们产品的设计和定位以及运营策略后,我得到了结果。微信的目标很明确,本质是要做粘度更高需求更长远的熟人社交。约炮作为一个噱头只适合作为一种营销策略早期把用户从QQ导流到微信。在导流完成后,约炮就没那么重要了。

所以从产品设计上来说。如下图,作为一个App最重要的页面首页,微信的首页是给你去联系最近联系过的好友的,让你快速联系到最近联系过的人。而第二个页面是好友通讯录,也是让你快速查找和检索找到目标好友。

一个App有50%的页面都是主要为了方面你管理和联系熟人好友的人脉设计的,所以微信认为什么更重要非常清晰。

<img src="https://pic3.zhimg.com/bcf8b26db5563804a4aaaa8f96791536_b.pn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bcf8b26db5563804a4aaaa8f96791536_r.png">

而微信的第三个底部条发现,我们可以看到,最顶部按钮和最底部按钮是最容易被点击的(一般离屏幕上的手最近)。最顶部和最底部按钮分别被设置为朋友圈和游戏。

朋友圈作为一个微信使用频次非常高的功能,当之无愧放在第一行,但是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让熟人好友之间交互的。而最底部的游戏作为微信一个非常重要的盈利性功能自然是放在最底部。

反而夹在中间的这些按钮(附近的人,漂流瓶,摇一摇等)相对其他功能来说重要性是更边缘化的。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设计。

<img src="https://pic3.zhimg.com/c08a677d587964bce1f08668a2279162_b.pn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c08a677d587964bce1f08668a2279162_r.png">


而陌陌的定位也很清晰,就是做陌生人社交。因约炮而火,所以他的首页设计也很清晰,进去就是让你看附近的人。在早期的版本中一直不变的也是附近的人,现在改了一点是让看附近的动态和附近的人。目的也是为了做陌生人社交。在陌陌垂直于这个领域后,能够在产品的设计和运营上更亲近于陌生人社交这种需求。所以陌陌在陌生人社交上的深度和效率在一段时间内高于微信。

前阵子有个调查说平均陌陌上男性用户要搭讪几十个女性用户才会有一个人回复,所以一旦约不到炮了陌陌也就差不多了。陌陌现在在努力转型做游戏,我认为其是不务正业,没有约炮产品的导流游戏业务的流量从哪里来。可能陌陌也是自有苦衷,约炮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好运营。

陌陌因为其在约炮这个业务上的效率和深度比微信更优,所以其能做起来并且上市。而一旦核心业务难以维持必然会走下坡路。

我们先来仔细分析下约炮需求的构成种类:

构成种类

1,有人是线下来一发或者来很多发

2,有人想玩暧昧,聊骚文爱也能满足,然后自己撸一发。能发展到线下来一发也好。

在陌陌和微信这种软件上,一个女性用户稍微长得好看些,都有一大堆男性竞争对手。你要想发展到能玩暧昧和聊骚或者来一发的地步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比如花大量的时间追求,请吃饭,买礼物。

后来某一天,我发现了一类产品。比陌陌在解决某种层面的需求效率和深度更高。

如某XX语言(不是YY语言,具体不说名字,免得被认为是广告)。简单来说,某XX语音就是个电话聊骚的平台。在上面大概花1分钟1块钱到4块钱的价格可以直接打电话跟女性用户聊天。平台抽取一定的佣金,这类平台的特点是女性用户一定会接电话,而且会自己就主动勾引你聊点色色的事情还很专业。

<img src="https://pic3.zhimg.com/dbf339357929362eb9e404e3aac9939e_b.pn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dbf339357929362eb9e404e3aac9939e_r.png">


虽然看起来要花钱,但是我分析后发现其实成本非常低。因为相对于来说,陌陌的上竞争太过激烈。女性用户很难回复你,即使回复你了要培养到能聊点色色的事情的地步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和一定的物质成本。

对于这种只是想聊个骚撸一管的用户,在XX语言这类软件上,他们的需求可以得到直接解决。且效率和深度极高。其效率更优相对于陌陌来说体现为时间成本极小,上去给钱就能聊骚。深度更优于陌陌体现于不需要花钱买礼物讨好等。

对于一部分想赚钱的女性用户来说,这类软件的赚钱的效率不低。所以自然女性用户的来源也不是问题。很多有大量空余时间的女性用户,都从陌陌上转移到这些平台上来了。同时我发现,这类软件的生意非常好。生意比较好的女性用户通话时长都是上千个小时。按照均价2元钱一分钟来算,1000个小时的流水是12万。。。

<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d0176649a06cf2bcfa37171827919bf_b.pn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d0176649a06cf2bcfa37171827919bf_r.png">


因为这种软件涉黄所以一直不敢抛头露面搞的太大,所以其一直不能大力宣传和推广。但是其即使是在背地里偷偷的做,从一些数据里面能分析出来的利润和流水也知道他日子过得非常滋润。仅仅从解决需求的效率和深度上来说,他是优于陌陌的。而他获得的充沛利润表现也是这方面的有力证据。

期间我还发现了一些看似是违反效率和深度定律的现象,比如为什么美团外卖,饿了么这类软件从最初的只做餐饮配送突然某一天就都不约而同的加上了日用百货配送,水果生鲜配送,鲜花配送等业务。这个看起来不是业务增多了后会降低效率和深度吗。

其实如果他们一开始就这么做,App从第一天起就是做这么多功能的话,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定行不通的。因为刚开始企业的体量不够庞大,用户基数基本极小。所以增加业务线会让公司变得臃肿和处理不过来导致哪一样都做不好。。所以初期的垂直专精是为了在某个领域上实现效率和深度的最大化。

而一旦公司的体量,业务处理能力,和用户基数上来了后。这时候再去增加有业务共通性(生鲜配送,日用品配送的共同点都在于本地化配送,只是货不一样,但是配送方式和用户类型是有共通性的) 的业务线就不再是臃肿,而是壮大。

而同时开拓有共同属性的业务线,会让用户不需要进行太多的抉择和考虑。减少用户的挑选和决策成本(用户不需要访问更多的App和网站)也就是增加了用户的选择效率。也如上文中曾经提到的那样,淘宝虽然大而全。但是他也是有逆向的效率深度优势的,那就是用户在考虑某个东西去哪里买的时候可以不需要考虑和研究到底去哪里买合适。都可以直接打开淘宝。产品类目齐全的同时也是具备深度和效率的一种体现。这也是为什么京东垂直做好了数码3C后,也要开始把手伸向其他领域做全平台的部分原因。

但是一定要注意先后顺序,就是开始公司体量不大的时候。为了效率的最大化和深度的最大化应该是垂直专精,但是一旦公司有了足够的业务处理能力和用户基数。那么这时候选择有共通性的业务也是能够从某种角度上增加效率和深度的。

而如果方向反了过来,上去就是什么都搞。在某个行业的用户预期不高的时候,或许还行得通。如早期的PC端互联网,用户需求预期普遍不高,给个东西能用就成。所以可以上来就什么都做。但是今天的移动互联网领域,上来就喜欢什么都做的,除非你的这个领域用户对需求的预期还不高或者说处于萌芽阶段。否则就是找死。

人类社会里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不断的迭代,而新的解决方案一定是比老的解决方案效率和深度更优的。

即使是有时候看似诞生了一种全新的需求,而其实这种新的需求也是可以追溯到更底层的需求的。比如淘宝看似是全新诞生的互联网电商,其实底层的需求是购物,以前的解决方案是线下贸易。所以这时候只需要对比,新的解决方案跟老的解决方案比,哪些角度上效率做了优化,深度做了优化。就知道一个项目是否有可行性了。

又比如文字的诞生,看似是一种新的需求,其实更底层的需求是沟通。

那么这时候判断文字是否有产生的必要的时候,就可以分析文字的沟通相对于原始人的语言和动作沟通。在信息的沉淀方面效率和深度更优于语言和动作。则有产生的必要。

而除了对比和判断以外,效率和深度法则还可以对自己的项目进行局部的优化。实现颠覆老的解决方案的目的。

这里在讲一个实际案例的推演和应用。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在行和领路这个App,这2个App的主要功能是帮你预约各种行业的资深人士进行咨询服务。包括线下咨询和电话咨询。简单来说,App点进去后专家会有个分类,比如有专门解决职业规划的专家,有创业相关的专家,有旅游相关的专业等等。

选择分类点进去后可以查看专家详情,专家详情里一般都是对专家的一些基础介绍。然后你可以付费预约专家线下约谈或者电话咨询专家。我有段时间用过这2个App并且都有在上面消费了几千块钱。

界面大概是这样子的。

<img src="https://pic4.zhimg.com/d88b54ba18d5db13329c6198f5be5337_b.pn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d88b54ba18d5db13329c6198f5be5337_r.png">


<img src="https://pic2.zhimg.com/91a39ec0fbdbd4aa25f7d0fa9b414385_b.pn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91a39ec0fbdbd4aa25f7d0fa9b414385_r.png">


某一天我蹲坑的时候,一边用着这2个App进行对比。想象这2个App在那些细节上可以进行优化把产品做得更好。于是我开始用效率和深度法则来推演,我突然想到:咨询的最大意义在于减少试错成本,让咨询者通过专家的回答少走弯路。这是咨询需求的本质。那么要客户在寻找专家的时候,怎么才能高效准确的判断出来这个专家是否适合自己呢?

我得到一个答案,是有深度的针对性文章或者回答。比如知乎这样的,某个专家针对某个自己懂行的专业问题专门写个专题文章,消费者可以通过这种专题文章来判断专家的水平是否适合自己。如果只是从简单的专家的自己描述和简历的包装,这种东西太容易作假,而且空说概念没有实际意义。那么这时候,咨询者仅仅通过专家简介去寻找目标专家的时候会效率非常低,容易付费咨询后却发现这个所谓的专家什么都不懂。空玩概念骗钱。

而如果能够提前看到这个专家发布的一些文章和专业性的问答,那么这时候就能够提前知道这个专家本身的水平。从而大大提升整个产品的深度体验和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效率。

所以我最后得出一个结果,最适合做付费咨询的是知乎,不是果壳的在行,也不是领路

如果知乎开拓一个付费咨询的业务,帮助知乎本身的各个大V开通付费咨询的功能,知乎在进行抽成。那么知乎完全能够盈利,而且这种模式也特别适合知乎,因为知乎有内容沉淀。

知乎如果有官方人员看到我的回答可以考虑是否可行,哈哈 。

这就是通过效率和深度来具体分析项目的用例。希望这2个法则能有效的帮助到大家。如果大家觉得有用,请点赞和感谢。因为篇幅有限,所以很多地方不能详述(太累),如果大家有感觉看不太明白或者迷惑的地方可以评论留言。我会找机会完善和补充。

------------------------------------------------------------------------------------------------------------------------

有部分朋友觉得文章长了,我在这里作下解释。任何理论和概念只要一旦提出来,总会还是有描述不清楚的地方。而一篇文章的读者的阅读理解水平是不一样的,你很多东西说少了就会有很多人看不明白。虽然有部分人是读懂了,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读不懂产生误解。

所以我只有用尽量完善的描述去尽力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这个文章中获得启发和帮助。

更新日志 2月23号更新了什么是刚需,刚需是怎么产生和进化的。

更新了小红帽

-----------------------------------------------------------------------------------------------------------------------------

最后,如果大家觉得有用,请点赞和感谢。 谢谢。喂喂,那些光收藏不点赞的这样真的好吗?写个这个也不容易。觉得有用收藏的同时请务必点个赞。

编辑于 13:3721
条评论感谢

分享

收藏没有帮助

举报

• 禁止转载
收起

44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匿名用户
冯亣仁KatrinaChow、Steven
Ping 等人赞同

第一个原则是不要相信任何人。这年头,凡是跟商业有关的人,嘴里说的都不是实话,或者夸大其词,或者造假,或者别有用心,或者误导。包括各类报纸,各类数据,各种媒体,电视,会议,大V,等等,一概不要相信。第二个原则是,从你能接触到的事实出发,推断…显示全部
第一个原则是不要相信任何人。这年头,凡是跟商业有关的人,嘴里说的都不是实话,或者夸大其词,或者造假,或者别有用心,或者误导。包括各类报纸,各类数据,各种媒体,电视,会议,大V,等等,一概不要相信。

第二个原则是,从你能接触到的事实出发,推断会发生事情。只有你在能看到相关的人,看到相关的事,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做预测或者复盘。不要谈经济大势,不要谈你看不到的大公司,不要谈你看不到的产品,不要谈你无法亲自接触到的人,空对空,没用。

比较实在的人可以稍微借鉴下。何新年轻时候的书,时寒冰的书,可以看看。

发布于 2013-12-097
条评论感谢

分享

收藏没有帮助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49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知乎用户,若是犀利,必定无用
啧啧啧啧尘土、知乎用户
等人赞同

谢谢邀请。帮你修改了问题,我想这是2个问题,我试着回答第一个问题。商业分析的范畴是非常宏观状态的。你举得例子,过于微观和战术了,更偏向产品设计的分支。商业分析的主要目标对象,宏观来说可以是某个行业或者企业,微观来说可以是某个行业的某种现象…显示全部
谢谢邀请。

帮你修改了问题,我想这是2个问题,我试着回答第一个问题。

商业分析的范畴是非常宏观状态的。

你举得例子,过于微观和战术了,更偏向产品设计的分支。

商业分析的主要目标对象,宏观来说可以是某个行业或者企业,微观来说可以是某个行业的某种现象或者某个企业的某种行为。

鉴于研究目标范围如此之广阔且深入,至少需要在商科,经济学,行为学,历史,心理学,政治等各个领域都有一定涉足,才敢说有基础来做一定分析。

这必定是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需要你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如何开始。

简单的建议,在你感兴趣的领域,长期订阅观看商业杂志,不用线下纸媒,线上的就行。

这些商业杂志会长期跟踪报道商业案例。针对某个行业或某类企业。

理解这些报道的内涵和对应的经济学概念或商业规律,有不懂的理论就去有针对性的查询和学习。

这个方法可以有效的迅速了解(似乎也要几年时间的积累)某些行业以及学习那些商业领域专家分析某个行业或企业的方法,学以致用。

同时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增加各个领域的认知。

绝世武功是无法速成的,希望我的方法能帮到你。

很遗憾我无法回答第二个问题了。因为能推荐的书目过多,你可以自行搜索商科和经济学领域那些畅销书目,以及更多其他,开卷有益。

以上。

编辑于 2012-11-182
条评论感谢

分享

收藏没有帮助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收起

17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Terry
Meng
无名无姓尘土莫亦枫
等人赞同

我讨厌很长很罗嗦的答案,试着简化一下:首先:商业分析,作为一个基于经验主义和数据分析交叉的能力,是靠时间,经验,试错来积累的。关于锻炼和提升:最好的并不是锻炼你的技巧,而是你“设身处地作为一个生意人”的思维方式。锻炼你的技巧是“术”,也就…显示全部
我讨厌很长很罗嗦的答案,试着简化一下:

首先:

商业分析,作为一个基于经验主义和数据分析交叉的能力,是靠时间,经验,试错来积累的。

关于锻炼和提升:

最好的并不是锻炼你的技巧,而是你“设身处地作为一个生意人”的思维方式。

锻炼你的技巧是“术”,也就是你使用工具的能力,一个How的能力。
锻炼你的思维方式是“业”,是你需要使用工具的冲动,一个why的能力。
两者都重要,相辅相成,更有侧重。

你要提升你的商业分析能力,简单来说,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做生意。什么生意都好,卖尿片,卖走私鞋,卖小黄书都好。然后利用你数据分析的能力去换个纬度思考。上面已经有很多人给你说怎么去做,介绍了这个how的能力。剩下就靠你去自己挖掘why的能力了,嗯,别无他法。

当然,如果你只是想在corporate ladder 下面找个一席之地,仔细研读上面的答案吧。

发布于 2015-05-1113
条评论感谢

分享

收藏没有帮助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235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严重,天使投资人
薛刚刘强厚德载物
等人赞同

商业分析能力如果作为一个静态术语来看,很多人都可以说的头头是道,比如MBA最常用的swot模型啊,答案第一名提出的啥啥某模型啊。如果是这样,波斯顿咨询公司麦肯锡的顾问出来可以横扫一切企业家了,学完哈佛MBA案例分析库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了。 然并卵,…显示全部
商业分析能力如果作为一个静态术语来看,很多人都可以说的头头是道,比如MBA最常用的swot模型啊,答案第一名提出的啥啥某模型啊。如果是这样,波斯顿咨询公司麦肯锡的顾问出来可以横扫一切企业家了,学完哈佛MBA案例分析库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了。

然并卵,事实并非如此。很多老板并不是因为分析能力强才成功,而更多的是是在信息不确定性的时候,因为自己的信仰,专业性,和冒险精神导致他们作出的正确选择。

所以题主一定要明白你自己的问题,如果你认为想通过提高商业分析能力来获取商业上的成就,那你一定要明白商业分析能力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战术上的竞争,另一种是是对不确定信息的处理能力。对不确定信息仅仅通过提高分析能力是无法支持福特发明汽车,爱迪生发明电灯的,企业家有更多其他的重要特质。

所以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很多时候信息不充分的情况我们如何做决策来有助于我们提高商业成就,个人觉得没有战术意义的具体模型能够确保这一点,任何不收集全面信息就能输出具体战术的商业模型可能都是有误导性的。

但这是不是意味我们在信息不充分时做不出正确决策了吗?

不是的,刚才讲的,很多成功的企业家能在没有信息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原因在于他们的信仰,这些信仰严格来说恰好是方法论的一些东西,原则。

因为有些原则一直主导人类现代历史的商业文明。

第一个原则:专业化带来价值。这个世界几百年来的发展,主要的成果就是把每个人的工作细分,人和人之间的协作越来越精确专业和无缝化。甚至已经达到国家和国家之间都有明显分工。所以分工细化带来商业多元化。

第二个原则:规模化降低获取成本。专业性和规模化才是工业发明的动力。无论是福特汽车的流水化生产开启现代工业,还是互联网的流量生意,规模化是竞争力。

第三个原则,不要低估每次新技术都重新改造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重新评估用户需求,不然就会落后。所以你会看到,好的大公司如保洁耐克,在营销端从来不敢怠慢新技术尝试,而中国企业尤其是这方面反映过慢,很多品牌迅速老去。

第四个原则,提供价值和用户体验,而不仅仅是价格便宜。好的企业都并不是走价格战路线的。长期注重用户价值的企业家才会胜出,比如格力,美团。

第五个原则,特色化竞争产生自我定位。和人一样,搞明白我是谁,为谁服务是一个企业生存和竞争的基因。

每个商业竞争的参与者其实都是在时刻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做决策,考虑问题也许原则性更重要一些。如果原则性的问题考虑清楚了,战术上的决策主要是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这个能力一般人都会具备,在实战中慢慢提高就可以了。如果你看网上流传的任正非如何解答下属的问题,你可以看得出来,任总回答问题主要依据的就是原则性思维,他从来不会给你个固定的模版化的思考结论,而是依据商业原则,却每件事情都能给出深刻的结论。在我看来,任总是原则性思维的典型范例,值得好好去学习。

再看看题主记得几个例子,其实个人觉得并没有确定性的答案,不同区域市场可能结论都未必一样,完全依赖于你的信息收集能力。当然,一些商科的基本知识也是需要的,可以去读一些经典的书,比如科特勒的市场营销学原理,和哈佛MBA很多案例课程是有助于你提高的。

编辑于 2016-02-1312
条评论感谢

分享

收藏没有帮助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收起

21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胡萝卜,商业地产从业
Yo Chang花默声尘土
等人赞同

市场营销的三大细分学科:消费者行为、市场研究和战略市场管理,如果在某个行业有了较深的工作经验,再结合上述三个学科的理论学习,做商业分析应该手到擒来。不过请注意行业经验是必须的,理论只是提供工具和方法论。
市场营销的三大细分学科:消费者行为、市场研究和战略市场管理,如果在某个行业有了较深的工作经验,再结合上述三个学科的理论学习,做商业分析应该手到擒来。不过请注意行业经验是必须的,理论只是提供工具和方法论。

发布于 2014-01-122
条评论感谢

分享

收藏没有帮助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284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知乎用户,一条马尔科夫链/非典型创业狗/HKUST
Yo Chang、Tom
Tan、馨戈 等人赞同

商业分析能力其实后面对应的是一个思维系统, 单就分析论分析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的答案大概是从系统化的角度去回答怎么培养自己的商业思维进而培养商业分析的能力。以下答案来自我在公众平台Talenset的原创文章:如何培养商业意识?I
知识-Knowledge这一…显示全部
商业分析能力其实后面对应的是一个思维系统, 单就分析论分析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的答案大概是从系统化的角度去回答怎么培养自己的商业思维进而培养商业分析的能力。以下答案来自我在公众平台Talenset的原创文章:如何培养商业意识?

I 知识-Knowledge

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对培养商业意识具有基础性和限制性的底层作用,会很大程度决定你商业意识能达到的深度和独到之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是指一般意义上的general knowledge on business。包括但不限于:

1, 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例如你要知道商业的目的都是盈利,那么盈利=收入-成本这是最基本的商业等式,还有资产负债和权益的关系(产生盈利所依赖的资源基础)。

2, 基本的经济常识。常识是说比如你知道利率上升了会对经济对商业有什么影响(比如你应该很自然想到高杠杆行业会因此增加财务费用,盈利能力受损)。你知道一国GDP怎么构成,分部有何影响,和行业何关系。你知道价格弹性,知道生产函数,知道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知道供给,知道需求,以及知道货币。

3, 基本的行业知识。这个就看你focus在哪个行业,比如你在银行业,你要知道巴塞尔条约,你要知道存贷比,知道准备金,知道表外和中间业务,blabla。你在互联网你要知道产品,技术,运营,流量,变现等。

4, 基本的商业分析模型和框架。例如波特五力模型,各种咨询公司的方法论不要太多,稍微网上搜一搜一大堆,但我认为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会计学最基本的等式。所有的商业分析最终要离不开这个问题:如何让这门生意更赚钱?

广义的知识包括与商业相关的所有知识,除了狭义之外,还包括领导力,沟通,人际关系等。

II. 积累-Exposure

有了知识之后,你要让自己尽可能多的曝光在商业环境当中,去积累对商业的感觉和判断,包括但不限于:

1,日常财经新闻,评论。一开始不要指望你能分辨这些信息的优劣,你得看多了才知道。当然也与第1方面的储备有关系。不用专门去找所谓的Financial Times,WSJ,经济学人之类的期刊,你也不一定能看懂。微博微信上的信息已经足够多,可以找一些财经公号和微博大号关注,每天刷一刷,就基本够了。前面提到的商业期刊适合更专业一些的财经工作人士阅读。

2,重要的商业事件。如重大的公司并购重组,重要的产品发布,重要的投资案,重要的商业政策等等。

3,自己工作和学习当中积累案例。如课程上你写的case报告,实习的研究分析,工作当中涉及到的与商业有关的部分。

III.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

当有了第一第二部分的基础之后,你可以尝试用批判性(不等于criticize和judge)的思考逻辑去看身边发生的财经商业事件以及别人的评论,这个阶段是商业意识培养和上升最快的阶段。注意:

1,任何评论和观点都是有假设或者预设的立场的。所以避免把别人的评论不加思考地当成事实。观点背后,全是利益

2,要形成自己处理数据和事实,在参考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形成自己观点的思维体系和习惯。

IV 实践-Actioning

这是最快也是最好的方法。比如你可以自己用钱买股票,并且严格从day1开始就按照自己的路径来(听消息之类的就算了)。比如你可以自己去做个小生意,在学校举办个商业活动比赛,或者有条件的,开个店,创个业之类。这是最高级的获取business sense的方法,当然也是最快的。

Learning by doing is always the fastest way to acquire new knowledge---someone who likes feeding people chicken soup.

以上几点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要做到有很好的商业感觉,必须都要具备。

然而,以上说的这些并没有什么卵用,除非具备以下两点:

1,对赚钱这件事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愿意脚踏实地一步步积累,知道没有什么捷径。

PostScript:如果要推荐书的话,我推荐任意高等学校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财务分析(公司金融)教材、以及咨询公司的案例集(Casebook,在网上可随意找到)。

编辑于 2016-01-15添加评论感谢

分享

收藏没有帮助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收起



刘十九
彭聪小魏同学、知乎用户
等人赞同


谢邀。这个回答可能没几个人能看到,但还是答一下,有重要补充Analysis:Detailed
examination of the elements or structure of something.这是“分析”的定义,非常准确。一般来说,我们讲的商业分析其实就是以一种结构化的方法,将问题拆分成子部分,分…显示全部
谢邀。这个回答可能没几个人能看到,但还是答一下,有重要补充
Analysis:

Detailed examination of the elements or structure of something.
这是“分析”的定义,非常准确。一般来说,我们讲的商业分析其实就是以一种结构化的方法,将问题拆分成子部分,分别检视,再不断向下拆分直到找到根本问题的过程。

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公司,尤其是咨询公司。

上面曹政举的例子都是关于这种分析方法的,借用一个例子如下:

比如你想分析今天百度的搜索收入下降是什么原因,下面就是拆分的过程:

搜索总收入 = 用户搜索量*广告展现率*广告点击率*平均广告点击价格*客户数

例如:经过数据分析发现,其他的指标都变化不大,就是客户数变少了。

然后就会继续探究为什么客户数变少了,继续拆分:

客户数 = 每年新增用户量+旧用户量*用户留存率

然后发现原来新增用户量每年相似,是“用户留存率”下降了,这不你就抓到了曹政大神说的隐性指标。

很多时候,我们谈的商业分析都是指这种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看起来举的这个例子很简单,但其实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实际商业问题中,我们往往面临各种不同的拆分方法,不知道哪一个是最佳的。而且即便拆分出来,很多数据都是不可得的等等。

如果你细心看上面的答案,会发现大部分答案都是讲的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也叫推断(deduction),就是基于假设,不断线性验证推断的过程。但事实上我想补充的是另一种看待商业问题的方法。

如下图所示:

<img src="https://pic2.zhimg.com/818c0be46f0efabdfb4c87c154fc50e1_b.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5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818c0be46f0efabdfb4c87c154fc50e1_r.jpg">


我们理解这个真实世界(比如商业世界)的方式,是通过在脑海中简化形成模型而实现的。以商业世界为例,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些商业世界的规则、模型,作为真实世界的简化,比如:从供应商-->生产商-->渠道商-->零售商-->购买者的价值链模型、从收入-->成本-->利润的财务模型等等。

当我们在思考、讨论商业问题时,其实是基于这些简化版的“模型”的。这就是上面提到的推断(deduction)或分析。但是实际商业环境中,还有一个类型是从真实商业世界到简化版的脑海,叫induction(翻译成“归纳”应该是比较恰当的)。

举两个例子:

一个公司有闲置的一千万现金,它要拿来做什么?

最近有一个创业的朋友找你聊天,他有一款新的产品要上市,怎么做营销?

这些类型的问题就很难通过开始提到的分析方法解决,因为你不能只在脑海中推断,要回到现实的世界去发现机会、发现产品的目标人群等。再比如小米的创立,是雷军通过推断得来的吗?一定不是。而是通过归纳。是他在互联网混迹多年,对互联网本质的深刻思考,与对手机这类硬件公司商业模式的思考,再加上对未来趋势判断等各个点结合的产物。

归纳是形成假设、判断的过程。是归纳帮我们形成了要开发某一个新产品的想法,之后推断就出现了,我们需要推断来验证这个想法或假设是否合理。推断是商业世界中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础技能,但归纳是难很多的一种技能。

那么形成怎么形成绝佳的归纳能力呢?

这种分析能力其实是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来连接不同事物的能力,是看待问题的一种不同的角度,是真正的洞见和创新。也就是乔布斯讲的“connecting the dots”。更具体的说,需要:

1):对事情的理解深刻且直指本质,不浅尝辄止,能触类旁通。这往往需要对一个问题沉浸较长时间,或特别聪明,或有这方面的天赋。

2)博:涉猎很多不同的领域,或有很多领域的不同阅历。比如营销领域我最敬佩的那位,是毕业后做过一年工程师、两年音乐家又转行做营销的。

满足这两点的人,往往都具有这种归纳能力。他们一般都能在某些领域做到顶尖,甚至世事通明。

总结一下,推断是商业分析的基础,而归纳更像是进阶版。推断是一种可以被训练的技能,但归纳则更多依靠积累、悟性等等。职业上的成长,往往意味着前者越来越娴熟,越来越倾向于后者。

以上。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