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重视个人成长 远离心灵鸡汤——由一则“心灵鸡汤”想到的

2016-02-04 22:12 288 查看
很多的时候,大家在心情低落或迷失的时候,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去找一些心灵鸡汤类似的文章,去让自己找一些精神上的启示或慰藉。而我们很多是时候是站在模个角度上看问题,视乎找的了精神上的食量,如同在心灵上得到一则“心灵鸡汤”,慰藉自己;然而,我们更应该去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面对自己的问题,自我觉察,觉察到自己的问题,然后试着让自己运用自己的头脑、知识和能力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的提高运用好自己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得到成长。

------更多是自己去成长,而不是麻痹自己。

富翁在海滨度假,见到一个垂钓的渔夫。
  富翁说,我告诉你如何成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谛。
  渔夫说,洗耳恭听。
  富翁说,首先,你需要借钱买条船出海打鱼,赚了钱雇几个帮手增加产量,这样才能增加利润。
  那之后呢?渔夫问。
  之后你可以买条大船,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
  再之后呢?
  再买几条船,搞一个捕捞公司,再投资一家水产品加工厂。
  然后呢?
  然后把公司上市,用圈来的钱再去投资房地产,如此一来,你就会和我一样,成为亿万富翁了。
  成为亿万富翁之后呢?渔夫好像对这一结果没有足够的认识。
  富翁略加思考说,成为亿万富翁,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到海滨度假,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生活了。
  噢,原来如此。渔夫似有所悟,那你不认为,我现在的生活就是你说的那些过程的结果吗?

这个故事在各大报刊杂志和微信朋友圈里广为流传,被誉为“心灵鸡汤”文中的精品之作,也曾作为作文素材入选到各种作文指导书里。很多学生也包括我们在内的老师都自认为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很多时候别人孜孜以求的,正是我们现在拥有的,只是我们自己浑然不觉而已。所以,比起追求我们追求不到的,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这也是作为老师的我们惯用的一种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方式,殊不知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荒谬之谈。
  笔者认为:我们从这篇文章中所得出的感悟是站在渔夫的角度来看问题。如果我们站在亿万富翁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又是另外一回事。对于富翁来说,他的享受生活并不只是来海边晒太阳,而是他们享受着选择生活的权利:今天他可以来晒太阳,明天他又打高尔夫球,后天他还可以去乘坐热气球飞上天空,即使仍在海边,他还可以选择买个游艇出海而不是仅仅晒太阳。这些对于渔民来说,在海边劳作是他的职业,他当然觉得不稀奇。但对于富翁来说是新奇的,关键在于,他玩腻了就可以去选择其他,他有这种权力。但是渔人并没有选择生活的权利,渔夫为了生计,只能终日守在沙滩上,每天重复着自己的生活,终老至死。
  这类故事被统称为“心灵鸡汤”。这组书是由国外起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传入中国,逐渐的成为了一种文体类型,书籍里有着无穷无尽的故事和人生感悟。在我们的市面上,随手可以买到一本充斥此类文章的《读者》《意林》《作文素材》等,如今网络的普及,在微博、QQ空间、微信朋友圈里,这些内容也无处不在。
  此类文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试图通过一个或几个故事得出一个人生感悟,让我们把情绪上的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让你每天都活在正能量中。所以我们大家都会觉得心灵鸡汤是一种非常棒的文体,这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喜爱这种文章的原因,因为我们觉得,无论如何,它都带给了人满满的正能量。那么,笔者作为一名老师,为什么又要建议作为老师和同学们要拒绝此类文章呢?对此,我有如下想法:

首先,我们仔细观察心灵鸡汤所面对的目标群体:母亲鸡汤、囚犯鸡汤、孩子鸡汤、父亲鸡汤,当然,还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两性鸡汤、职场鸡汤等,我们会发现,心灵鸡汤所面对的这些人群,都在扮演着迷茫、需要希望、感情脆弱的社会角色,人处在这个阶段的时候,比任何阶段都需要关怀和爱。
然而,他们的失落、迷茫和脆弱并不是毫无缘由的,是因为在各自的工作生活中遇到了问题。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需要的是冷静与理性,反思和觉察,有了这些他们才能直面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鸡汤的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而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而使人的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但问题依然长期存在。这正是鸡汤的荒谬所在。

我们再来看一则登载在某关于青年成长杂志上的此类的故事,一位大师和一个求助者的对话:
  一个大学生问大师:“我和我女朋友,我们毕业留在上海,我们俩真没什么钱。我买不起房子,就租一个房子住着,我们有一些朋友,老叫我们出去吃饭,后来我们就不好意思去了,老吃人家的饭,我俩没钱请人家吃饭。我在北京的薪水很低,在上海我真是一无所有,你说我现在该如何是好?”
  大师回答:“第一,你有多少同学想在上海发展却没有最终留下,可是你留下了,因为你在上海有一份正式的工作。第二,你有了一个能与你相濡以沫的女朋友,第三,那么多人请你吃饭,说明你人缘挺好有着一堆朋友,你拥有这么多,凭什么说你一无所有呢?”
  大学生:“你这么一说,我突然间还觉得自己挺高兴的,豁然开朗。”
  是啊,拥有了那么多,自己的生活也正是很多人羡慕不已的生活,华丽的都市,正式的工作,七彩的霓虹闪耀着梦想。这有什么可难过的呢?我们不要老是关注自己缺少的,而是要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我们如果不加以思考,便会像这位大学生一样,满心欢喜地这个所谓大师的答案,因为他的答案看起来有理有据。但如果思考,便会发现问题所在:大学生阐述自己的问题,诸如买不起房、没钱请人吃饭、薪水低,实际上问的是物质上的一无所有,他寻求的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而大师巧妙的绕过了他这个问题,采取诡辩的方式答他的问题,答的是精神上的东西。
  这个大学生没有得到他想得到的答案,居然还觉得他回答得很好,这说明,当一个人情绪失落之时,往往更容易受人误导,而忘记了自己最初想要的东西,
一个本来逻辑不清的人,如果总是采取这样的方式来看待问题,只会让他的逻辑越来越不清楚,烦恼依旧在。这是为什么当一个人在看完此类文章之后,感觉浑身解气,而过一段时间后,又感到烦恼起来——因为当他们打完一针鸡汤后,他们还是得面对真真实实的问题,他们不是宗教信徒,不可能永远活在鸡汤的世界中。一个人如果每次都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件事情,学业中耽误的可能是一年两年,如果一直持续下去,耽误的将会是一辈子。
  我们读书学知识目的是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并且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而我们教学生,解答学生的困惑也不是去逃避问题,更不是装疯卖傻、答非所问。如果学了知识不去面对问题,遇到问题就打一针鸡汤,那么请问,学知识和没学知识,教学生和没教学生又有什么两样呢?所以,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特别是针对有困难的学生提出的关于学习,生活或心理方面的困惑,断不可以用心灵鸡汤的方式为其解答,让其改变心态;而是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进行自我觉察,觉察到自己的问题,然后试着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头脑、知识和能力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的提高运用好自己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得到成长。

                                                                --2016.2.4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