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2016年对我之前的IT生涯做个总结

2016-01-08 10:15 274 查看
公司要搞一个给新员工的培训,关于职业生涯方面的,要我们老员工分享一下。我只跟他们说了大概20分钟。我不太善于说,说的不好。很多我要表达的也不见得表达的清楚。下面是我写出来说给自己的,对自己也是个总结,算是普通人的口述历史吧。声明一下,我说的时候不会像我写的这样装或肉麻。全做记录。

要回答下面4个问题

1) 当时为什么选择IT。

2) 从事IT你快乐吗?

3) 您是怎么从一个小码农成长为举足轻重的大神的。

4) 从您的角度分享一下IT成功之路。

首先说一下,我也说不上成功,在IT领域也算不上牛人,只是普通的职工,普通的程序员。另外目前是我所在组,信令组比较老的员工之一,我在公司今年6年了。做这个分享对大家来说也许都是唠叨,我想对我自己是有用的,恰好是2016年年初,2015年结尾,让我有机会阶段总结一下。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大家时间了,如果恰好对大家有一点点点点的作用,那就算是副产品,也是很幸运的事,超出我的预期了。

在IT这条路上走了很长时间了,从毕业参加工作算,2005年研究生毕业,如今11年了。当时选择它也说不上爱或不爱,喜欢不喜欢,大概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应该算是缘分,一个原因都是因为钱,向钱看。

我是98级的大学生,四川大学。来自农村,一直以来学习很功利,高考考的,就用心学,高考不考的就能过关就行。当时还文理分科,我是理科,对文科类的什么历史、政治等就丝毫不敢兴趣,花的时间也很少。理科成绩,还算可以。现在反过来了,闲时有空看看历史书。

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也不知道填什么,因为一直目标就是高考,但说不出自己的爱好。填报的志愿也五花八门,不是很科学,有医学院,也有学计算机软件的。我报了辽宁省的大连医科大的临床医学和四川大学的计算机软件。两个专业不沾边,当时都是听从老师的一些建议吧。大连医科大当时是二批本科,四川大学是一批本科。当时老师说一批本科就比二批本科强,所以在一批本科志愿那里选了服从分配。

高考成绩结果,对我来说已经算最理想的了,我班60多人,我平时在班里是10名左右,高考是第三名。但我们是一个县的高中,升学率很低。我班的第一名590多分,去的北方交通,第二名570或580多,去的大连理工,我第三名也才563分,来的四川大学。但是我没有读上我报考的软件专业,而是被分配到了制造学院,学铸造专业。这个专业变来变去的,起初时属于金属材料系,后来属于制造学院。之前金属材料系属于制造学院,后来又属于材料学院。我入学时,学校的名字叫四川联合大学,毕业时叫四川大学;新生入学考试典礼时和毕业时的校长的名字也不是同一个,一个叫卢铁成,一个叫谢和平。课程有金属材料,热处理还有一些加工方法铸造锻造焊接等。后来我毕业的时候,专业的名字改为了材料成型及自动控制专业,应该是想好听些。我们真的处在一个变化的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虽然没有考取志愿中的专业,但还是考上了大学,所以我还是满怀期待地来到了大学。

不知道大家对铸造专业是什么印象?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战国时期的编钟,这些是铸造的。这些是很古老的。以前新闻联播片头经常有表现工人阶级的画面,就是一大桶滚热发红的融化了的钢水倒入一个模型中,然后火星四溅,象征工业很红火。这些是铸造画面。我们现在汽车的大部分零件也是铸造的,包括发动机。中国铸造或许技术不太好,但在德国,日本也是很高科技的。它就是这样一个即传统又现代的技术。但在中国传统那面多些。

刚上大学知道有一种情绪叫专业情绪,不是发脾气发得很专业的意思,而是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不满情绪。就是说这个专业不好,没前途,不好找工作,工作环境差等。这是从哪来的呢?这是和高年级同学谈话中知道的,专业课老师讲课中或者辅导员在对我们进行心理辅导中,也会给我们讲这个话题。这是个欲盖弥彰的事。老师你越说大家不要有专业情绪,大家越有。

我本来是觉得无所谓的,觉得上了大学就行,但逐渐也受了影响,就想做些改变。

我也是到大学才接触的电脑。当时我们非计算机专业,学的计算机相关的课程有《计算机文化》,会学一些计算机历史、二进制等这些,也会安排一些实验课,基本上就是学打字,打英文字母和汉字。另外有Fortran语言编程课(在科学计算上有应用)和一门单片机编程课程。单片机课程讲MCS-51/96单片机的汇编语言编程,我猜是因为学的工科,而这个单片机在工业控制上会用到。我这些计算机类的课程学的都可以,成绩不错。这可能算是和计算机这门学科的缘分吧,是我学计算机的第一个原因。

当时高年级的师兄告诉我,有一个计算机2级证书,和英语4级证书,在沿海就能找到不错的工作。这大概是我学计算机的第2个原因,赚钱,找个好工作。可见计算机当时还是很热门,人才很缺乏。我很快把这两个证就拿到了。我和我一些同学一起考的。后来我有同学一直考到了计算机三级,计算机四级证书。说一下当时找工作的对比。学我本专业的,签毕业协议,2002年毕业,去海尔是1300元月薪,去长虹是700元。而我说的那个获得了计算机四级证书的同学,签的是月薪大概4000元。钱也还是很重要的。

我没有接着考计算机等级证书。我的选择是辅修计算机专业,然后将来考计算机系的研究生。辅修是利用周末假期时间,学其他专业的课程,有老师讲课。一般是计算机学院的老师或老师带的学生给我们讲。辅修不是第二专业,我知道后来有些学校有第二专业,就是除了本专业的学位还可以读一个另外专业的学位。第二专业要正式些,可能有正式的学校颁发的学位证之类的。但辅修的证书好像是院系自己颁发的,就不那么正规。

我只是利用周末学习,计算机系的是平时,一周5天平时,2天周末,花费时间不一样,老师也不一样,所以我对计算机基础掌握得就粗糙一些。看到你们计算机系毕业的或相关IT专业科班出身的,要羡慕。

在大学本科时候,大概大三,我们宿舍4个人凑钱买了台电脑,基本上成了影碟机和游戏机。看了很多电影、电视剧。大话西游,肖申克的救赎啊,阿甘正传这些经典电影是那个时候才看的。电视剧有流星花园,还有一些日本动漫啊什么的。游戏有什么仙剑奇侠传、星际、暗黑破坏神等。我们宿舍4个人有两个人留级,因为沉迷游戏或网络。我有同学的母亲,山东的,为了管他上网打游戏,搬到学生宿舍来住,限制他打游戏,但还是管不住。家里不给他多余的钱,我的同学会不吃饭,把省来的钱上网吧。这个精神很强大。为了爱好可以不吃饭。他现在改正了,把这个精神用到了工作上,还不错。这些事情打游戏看碟我也都参与,但我有一定的自制力,知道考试之前要复习,所以还好,最后顺利毕业。

说到看碟,当时有一些软件业的英雄,也是吸引我和鼓舞我的。梁肇新,他开发了一款软件叫《豪杰超级解霸》,无论多花的碟片,不容易卡死的技术。现在大家在网上看视频,当时是看碟片。碟片传来传去的质量不好,经常放着放着就卡在那里不动了。梁肇新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他的这个软件就很有名。应用很广。他也开了软件公司。大家都用的盗版,不知道他赚到钱没有。他还写了一本书叫《编程高手箴言》,我是买了这本书的,内容忘了,感觉写的一般,但主要是拿来膜拜的。
现在不知大家还有没有听到梁肇新,我是很少听到了。

另一个软件英雄是求伯君,他开发了WPS办公软件,创立了金山公司。现在的小米的雷军,也是金山公司出来的,在求伯君宣布退休后,接替了他的职务。当时国内大家都用WPS,WPS和办公软件两个词是互换的。当时国内计算机一级考试,好像就考WPS排版,五笔打字(王永民发明)这些内容。WPS是89年开发的,Word是后来出来的。据说WPS也是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年多,用汇编语言编出来的。求伯君到我们学校五教副楼来过做演讲。我也是去追星了的,听他的演讲。结果主要是他公司推销他的WPS软件,成了商业宣传,被大家一片嘘声。最后他不得不上台,给大家讲了讲他的软件从业开发经历和恋爱故事,听到八卦,大家才满意。现在WPS基本被Word干掉了。他还做了我们学校计算机协会的名誉顾问,当然没有顾得上问。现在求伯君也退休了,听到他的消息比较少。

还有一个张小龙,当时开发的Foxmail,使用广泛,比Outlook好。后来卖掉了,他也赚了大笔的钱。大家知道现在微信也是他是产品经理。

当时的软件业明星企业有字处理软件的金山公司,再有就是杀毒软件公司,瑞星,王江民的江民软件公司等。王江民(不是五笔字型的王永民)开发了KV300。这些杀毒软件公司都赚到了钱。中国很多人认为,我的操作系统是盗版的,里面软件是盗版的,但杀毒软件一定要用正版。后来360公司提出免费杀毒之后,这些公司杀毒软件也都基本免费了,但不如360名气大,现在,王江民也不如360的周鸿祎名气大。

这些软件行业的英雄应该对我有影响,是我崇拜的对象。大家可以看出他们都是软件英雄,不是互联网英雄。当时的互联网公司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都在烧钱,不盈利。

应该说我不太具有这种市场眼光,我是没有看出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要是知道的话怎么也得多申请几个短的QQ号啊。

后来我成功地考取了计算机系的研究生,考试科目有Pascal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正式地算是进入IT行业吧,当时是任何开发经验都没有的,只会做一些课本课后题和考研考卷,很多程序是写在纸上的,不是写在计算机上的。当时对很多计算机的理论都没掌握,我记得一个老师听说我计算机还可以,让我给他编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我设计的数据库的表就是一张大表,包含了所有需要的字段。我当时不知道去除重复和冗余等这些原则,更不知道数据库设计的一些理论如3NF范式、ER(实体关系)图等。

不管怎样,进入研究生阶段,算是计算机行业科班出身了。回首大学本科的计算机学习,走了很多弯路。打字练了很久,五笔字型也学过,Flash,3DSMax等一些软件也花了相当的时间,从来不系统,没注重理论的学习。

回首大学本科时的换专业的决定,现在想说的是,独立思考很重要,不要跟风。不是后悔自己的选择,我不为我的选择后悔。而是后悔稀里糊涂地没有太认真思考做了选择。插叙一下,我的铸造专业的同学发展也都很好。我现在铸造专业的知识基本都还给老师了,记得的大概只有钢是比铁硬的,钢比铁硬是因为含有杂质,不纯,杂质的量又要比较合适。炼钢有降碳量,除硫磷,调硅锰的说法,所以炼钢就是调整这些杂质的量。做人大概如炼钢。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有一本,但一直还没看完。我也还需要修炼。

研究生是三年时间,但有老师授课的学习只有1年,1年后就实习。学习时间很短。学习好坏与导师也有一定关系。我的导师当时自己博士还没毕业,但因为计算机的研究生多,她也参与带我们。给我们的指导就也有限。还好也不怎么管我们,给我们自由。我觉得研究生的时间也没有太好好利用。

一年后,有的导师实验室有项目,学生就在实验室做。有的导师在外面公司有联系,就把学生送到外面公司。我的导师这两方面都没有,我就闲了一段时间。做一些兼职,比如给化学学院一个老师编药品管理的系统。还在暑假给电子科大一个老师开的公司编过加油站用的管理系统。都是些临时工作,最长的一个多月。

后来我的导师的导师在外面有联系的公司有职位,让我们去,跟我相同导师的同学去了,我没去,因为在那之前我自己找了一个相对稳定点的兼职工作,在一个公司叫安盟科技,开发一款叫《家长无忧》的产品,后来还开发了《老师无忧》《老板无忧》《企业无忧》之类。内容都类似,帮家长管小孩,帮老师管小孩,帮企业管人的软件。当时在Windows下开发,用Delphi和Visual
C++6.0。现在这些我参与开发的软件可能没在维护了。

这些兼职工作我获取了一些开发经验,但也都是小公司,不一定很规范。我们都是用的盗版软件开发的正版软件。

第三年就写论文和答辩。那个时候流传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论文水平当然也不能期待过高。答辩我的导师对我还很帮忙。论文上我自己选题,她也不怎么干涉。答辩时,别的导师问我困难的问题,她就挑其他导师学生论文里的错别字和排版问题。反正最后过关了,我毕业了。

毕业后我去的第一家公司是深圳华为,之前还有些其他公司比如北大方正这样的软件公司要我,给北京户口,我也没去。我签协议的时候主要还是看了谁给的钱多。另外,当时好像大家认为通信公司比纯软件公司要好。到华为先有些企业文化的培训,然后有些人比如做市场的或者去一些不太忙的部门的人会进行为期3个月的技术培训。但由于我去的部门缺人,需要人立刻去干活,
我就直接去了部门。去华为我是做MSoftx3000的中继信令组,软交换产品的一个部分,与通信协议打了交到,ISUP, BICC,SIP等。进了部门就参与开发,解决问题。刚开始接触大型软件的代码库,还是有点不适应。大部分现有代码还没弄懂,还不知道流程,就要开始解决问题和在上面加功能,而且代码还要依照通信协议的规范。只有硬着头皮学,问。我是适应到我一直离开华为才刚刚觉得有点入门。我在华为工作了不到一年哈,几个月。

也有跟我同时进部门的同事,因为不适应这种开发,没转正就被解职的。

在软件这一行要不断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和在学校学习是不同的。这是新毕业的人需要转变的。在学校学习象是步兵攻占一个山头,从山底到山顶是一步一步向上的。学了很多金字塔基础,最后只用到金字塔塔尖。而在工作中可能象伞兵,先把你空降在山头,然后你再向外突围。做好这种心理准备,然后再多问多总结。遇到不懂的,向别人求教,技术人员一般还是单纯又乐于助人的。

在华为我工作了不到一年,也没体会出好或不好,因为个人原因,我想到成都工作,在华为是深圳工作,我就离开了华为,加入成都的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是个合资公司。做的产品和华为的产品类似,也是软交换,也与通信协议相关。有了华为的经验,在这边做起来也还比较顺了。但这个产品还是逐渐越做市场份额越少,比不过华为。公司就不断地找出路,先是和朗讯合并,公司名字改为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朗讯。大家也知道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朗讯又和诺基亚合并,我还不知道新的公司名叫啥。在上海贝尔,除了开发,也会做一些出差到现场支持的工作,产品出问题的时候,中国移动经常威胁把我们产品搬出机房,这个时候我们开发人员也会去现场解决问题。2008年四川512地震的时候,我在长春移动的机房里。当长春移动给我发短信问我震区有没有不能联系上的亲人需要帮忙的时候,那个短信我猜就是我参与开发的产品发出来的。当时感觉很复杂。做软件的自己产品有人用,应该是让人觉得自豪的事吧。在上海贝尔,我也有机会出差到美国工作,对认识世界见世面有帮助。

我在那工作了三年。加入了现在的公司,现在的公司是我目前工作时间最长的公司,已经有6年了。是我所在组最老的员工之一,可能也是我今天在这里给大家讲的原因。

在公司的第一年是做诺基亚当时叫诺基亚西门子的项目,是一个把他们的短信、彩信等产品移植到VM
ware的vSphere或红帽公司的RHEV这样的云平台的这样的项目。

在公司的第二年我加入了现在的信令Signaling项目组并工作至今,今年也参与了一个把公司的产品移植到Openstack这样的云平台的项目,和在诺西的工作有相似之处。历史总是轮回。

在信令组我参与开发的特性或项目解决的bug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当然也制造bug。也有机会到瑞典出差,见识了一下北欧的工作氛围和家庭。在那里,和我们一起开发的人员大都年龄比我们大,很多从业20多年以上,他们做技术过得也很平和和享受。想到他们的时候,我也就没那么焦虑自己的年龄了。

但是,但是,我毕竟是生活在中国。下面我要回答下一个问题,在中国,我从事IT我快乐吗?

这不好回答。快乐是不是人生的目标呢?艾未未说,人不应该追求快乐生活,快乐就像糖一样,只是人生的一种味道。我借用到这里,做IT,有快乐的像糖的味道,也有其他的味道,苦的,咸的,酸的。

有人评价中国人的特点说,第一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感,第二是对金钱的渴望。我认同这个评价。第二点与第一点是相关的,正因为对未来不确定,所以对金钱也渴望。我快乐吗?所以我也觉得我具有这个评价中的中国人的特点。或许可以这样说,在我老婆不跟我谈钱的时候,我觉得挺快乐的。

在众多的职业中,我没有选择别的,碰巧选择了IT,是有缘分的。IT行业应该说也是我喜欢的行业。我有时写程序感觉像玩一个游戏一样,挑一个程序的bug像侦探破案一样,有乐趣有成就感。但也有累的时候,觉得整天坐在电脑前,把身体弄坏了,眼睛弄近视了,这个时候就没有那么快乐了。

我刚工作的时候,一个老员工给我总结程序员的特点,第一个低头走路,第二个白头发。低头走路,是因为有时走路也在想问题,白头发是因为费的脑力多。现在我觉得这两个我都具备了。以后我低头走路没有注意到大家,不要怪我哈。

不管怎样,我们可以有许多选择,但选择过后还是需要坚持。人和人最小的差别是智商,最大的差别是坚持。这是我听我同学说的话,他说是某个大学校长说的。与大家共勉。对于IT行业,我愿意坚持下去,尽管也不总是快乐的像糖一样甜的味道。

关于快乐就说这么多。

我原来就是个小码农,现在也是,不是大神,但也享受编程,有时也忍受编程。只是从业时间长了一些,表面上积累也多一些,经验上丰富一些。熟能生巧,勤能补拙,懂了一些东西。但很多领域都不深。软件这个行业是要不断学习的,旧技术总是被新技术替代的。就象我之前说的,我只是我这个组目前最老的员工之一。我觉得我也不太聪明,有些算法怎么研究也不懂(比如红黑树),有些书也看不懂,比如我一直想看《通信原理》,每次都碰到障碍就放下了。有些对别人显然简单的问题,我可能会思考很久。

我觉得也不见得多有眼光,比如我也没有积攒些短的QQ号,我也没有选择更有前途的互联网公司等。在学计算机,学编程方面,也走了很多弯路,重复路等。

我也不觉得我现在多么成功,我只是我这个组目前最老的员工之一。看起来,我有老婆孩子房子和小破车,就差一条狗就是美国梦了(黄西语),但我一样也有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我也有很多中国人有的忧虑。

所以我这也不叫分享成功经验,对于所谓IT成功之路,我也还在寻找。关于成功是否有经验,也是有争议的,按《异类》那本书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说法,成功好像是一系列幸运因素造成的。而按《从0到1》那本书的作者彼得蒂尔的说法,是有经验的,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的重复创业成功?比如乔布斯创办了苹果,被苹果开除后还创办了皮克斯。我只是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吧。我也不一定做得到。与大家共同努力吧。

第一点,大家应该坚定这个行业有前途。有目共睹,信息产业肯定是有前途的。程序员是有前途的。国外媒体技术学者 Douglas Rushkof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类学语言时,学的不仅是听还有说;学字时,学的不仅是读还有写;而现在随着我们向一个越来越数字化的世界迈进,我们也不仅应该学会如何使用程序,还要学会如何开发程序。在未来,面对着一个高度程序化的世界,如果你不能开发软件,那么你将变成软件。就是这么简单:要么编程,要么被编程(Program
or Be Programmed)。“ 我们是否庆幸自己在这个行业? 很多行业的人工人力,可能都会被计算机或机器人替换掉,但是目前代码还是基本上纯手工的,机器生产的很少。我们就是手艺人。不富贵,可能也能有口饭吃。

第二点,不怕挫折,坚持到底。程序员是最不怕挫折的,我们随便写稍有点规模的程序,首先是得到很多报错,我们不断把编译错误消除还面临很多逻辑错误。我们把他们都解决了,才能交付。从这点来说,程序员都具有不屈不挠的品质。既然行业是有前景的,那胜利也许就来自于再进一步的坚持。

第三点,不断学习。 IT行业就是不断地出新技术,所以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学习,不一定非得功利性地学习追求立竿见影的结果,学习本身也是一种乐趣。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也说道,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好学若饥,谦卑若愚。

王小波,在《智慧与国学》中说。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每每以想到这件事,我的心里就是很高兴。

IT是改变世界的技术,在IT道路上有很多人走,我不一定成功,但我也跟着大家一起走了,想想也是件高兴的事。

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