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业界新闻

互联网大公司与创业公司

2016-01-04 10:32 525 查看
暑假结束后,自己在一家正在高速发展的创业公司待了两月有余了,上班的日子里,朝九晚六的标准作息占据了大半个时钟的圆盘。辗转公交、地铁,身份也在同事、同学之间不断地切换,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社会终究是金钱的社会,公司与个人追求的都是利益最大化,话不可多说,人心之间永远都是隔着一层没那么真诚的肚皮。对于初入社会的大学生该如何选择第一份实习 or 在就业面前如何抉择呢?两个月下来,通过一些信息渠道和相互的交流,也总结了些感悟:

对于在校生而言,最本质的问题依旧在于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大学到了什么时机最适合沉技术在前面的文字中都有提到了。在大三的暑假 or 大四的上学期将会面临进入社会的机会,首先了解自己在技术上积累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再进行机会的合理分配。

对于大公司BATCH之类而言:互联网的大头,引领着互联网行业技术的潮流。拥有更完善的机制和更多的财力物力去培养实习生,从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缺乏项目实战经验的同学而言,这里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大公司的分工体制使得带你的同事,愿意为你花费更多的时间。所以相对来说,大公司适合新手入职业的门,当然从大公司的招聘条件也可以看得出:大公司注重有一定基础的你的未来潜力,而对于眼前你能创造的效益并没有当主要的衡量因素。
而对于新兴的创业公司,自己的感悟会更加深刻一些。在创业公司,很多体制并没有完善,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分工机制等,创业公司在培养体制上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矛盾:对于一个新手实习生,如果没有项目经验,不投入人力去培养,难以在当前创造出潜在的价值,若花费这个成本,又担心人才流失跳槽。同时它也面临着生存的问题,项目线是生存的基础,在求生存和谋拓展的步伐下,项目底层的员工很容易受到公司领导层的忽略与不重视。所以很多时候,就拿我的公司而言,并没有投入成本去培养实习生的打算,而又比较看重你眼前的效益,着实有些浮夸。在分工极其粗糙的情况下,例如前端后台一体化等,名义上带你的正式员工很多时候并没有给予指引,而是给一些依葫芦画瓢不痛不痒的简单工作,当做廉价劳动力,而不会去尊重你的个人发展。而另一方面,相比大公司细化的分工,小公司确实可以接触更多的东西,包括整个项目的构建等,当然这首先得有项目经验去负责项目团队,而不是初入业界的实习生。

总结起来,目前自己的认识:能去大公司则去大公司,若觉得接触的面太窄,将来也可以用这个公司品牌镀金,进入创业公司带领项目团队,接触核心的业务。若不够门槛,则可以选择一些发展成熟稳定的创业公司,尊重个人发展,提供发展的途径等。在巨大的竞争压力面前,创业公司的氛围难免会有些浮躁,但每个人都需要学会如何从当前的环境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生活像一场长跑,起点低并没有固定到达终点时的高度。
--嗯,生命是一个长久,不断积累的过程。
 

                                                                                                                                             

--以下来自互联网

在BAT工作和创业公司工作有什么不同的体验? 

导读

在BAT,几乎人人都有个创业的梦想:创业多好啊!有足够的话语权、自主权,一不小心还能实现财务自由;在创业圈,又有多少员工Suffer着羡慕BAT的福利待遇、平台经验。

钱钟书说:“围城外的人想进来,围城内的人想出去。”这个围城内外,你找不到最好的选择。

但看清它,你总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

如果在BAT级别的公司工作,体验如何?

在这样的公司工作,你能收获:

1、公司品牌为个人品牌做背书。同时,由此会获得很多资源和人脉。

2、更大更全面的行业格局和视野。小而美的事情多由创业公司完成。而战略格局之类的事,则是大公司在做。在BAT对于建立行业视野和格局有很大帮助。很多时候,先了解大背景,再切入小事情,效率和方向都会更对。

3、和很多精英接触并学习。尽管随着人员扩张而精英比例减少,但是,精英仍然很多。

4、专业的工作方法。尽管互联网整体专业性弱于金融业或外企,但是BAT的专业性在互联网行业基本最强,创业公司没有精力顾及专业这件事。

5、充足的学习成长空间。这一点是相对创业公司而言的。没有生存压力的BAT有能力招纳新人并给予三个月到半年的学习期。

6、了解多条业务发展,有更全局的判断和更充分的信息储备。小公司一般就一条业务,但是大公司的业务线很多。观察越多,业务逻辑就越全面、行业知识也越深厚。很多时候,信息的充足度会影响决定的正确性。

7、BAT的员工量级都在几万人。去观察公司如何凭借统一流程有效管理这么多员工,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能够提升个人的管理水平。

在BAT工作,你不得不接受

1、个体竞争激烈,出头不易。这是对平均水平同学的泛指,对于格外优秀的人才,在哪都发光。

2、办公室政治。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越大的公司,政治斗争越激烈。无穷尽的扯皮,开会,斗争,都是再正常不过的。

3、细到蛋疼的分工。每件事都需要很多很多个团队配合完成,盖因分工细。分工细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从具体项目而言,却是降低效率的原因。

4、漫长复杂的流程。没办法,要规模化管理几万人,必须要有安全的流程。同时由于分工细,流程中也要涉及太多不同的角色,所以流程漫长得不得了。这是个正常现象。

5、没有话语权的弱势地位。除非你特别出色,对公司特别重要,不然,就基本不会有议价的话语权。除非在团队里有资格对自己的老板议价,同时老板在更大的体系里也有和公司议价的能力,不然,只能一边抱怨,一边忍受。

很多人从BAT出逃,就是因为忍受不了这些“不得不”条款。那么,在一个小的创业公司工作,是不是就天高云阔、万物和谐,恰好能够规避这些?或许可以,但也有一些新的问题出现。

在创业公司,你能够收获什么?

1、更有诱惑力的实现“财务自由”的未来。很多人进创业公司,看中的恰恰是“可能上市”这个结果。一旦成功,可获得的财务收益将是在BAT大公司打工十几、几十年的总和。

2、更全面的实践机会。不同于大公司,创业公司没有细致分工,也没有严格流程。由于分工模糊,凡是个人能力所及的都可尝试,学习的广度增加;由于没有流程限制,效率高,可快速试错。实践出真知,一个员工在创业公司一年实践所学,将是在BAT的3倍以上。

3、和精英更近距离的接触。不同于BAT的严格级别限制,在创业公司的扁平化结构中,普通员工也能与创始人们频繁接触。优秀创业公司创始人,在BAT也会是总监及以上。接触精英的机会增加,受益匪浅。

4、更大的成就感。由于创业公司品牌弱、用户少,日常工作对业务的促进显著可见,个人成就感增加。在BAT,很多时候是无法了解自己的工作到底为业务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在创业公司工作,你不得不接受

但是,想要快速融入创业公司,并跟着公司一起高速发展,却也要面对很多无法规避的阵痛。记住一句话:在创业公司,为生存而发展大于一切。

1、工作重,压力大,易焦虑。创业公司通常都面临着巨大的行业竞争压力,跑不快则死。这种公司压力折射到员工身上,就是繁重的工作任务、习以为常的加班时间和弥漫全公司的焦虑感。因此,在创业公司工作,需要有极强的抗压能力和适应性,管理情绪,做好自我调节。同时,要接受“没有自己的生活”这个状态。

2、无流程带来的混乱,无管理带来的反弹。在享受无流程的高效率的同时,也要忍受由此引发的混乱;在享受扁平化快速行动的同时,也要忍受公司管理制度不足带来的各种不满。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发展大于一切,流程、管理方法、专业的工作方法等,会影响发展效率。同时,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管理层确实也无法顾及这些相对“务虚”的事项。这些混乱和反弹,需要个体自我消化。

3、只有最基本的福利保障。

4、干活全靠自己。在BAT还有团队干活?到了创业公司,很长一段时间,你都得习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小到每个错别字,大到每个战略方向,都要赤膊上阵自己来。同时,由于公司小,资源少,行业内话语权弱,谈合作基本靠刷脸。

我是选择和决定的分割线~~

只要是选择,就一定会有“好”和“不好”,世上从无完美选择。无论是选择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在做决定前,都有以下原则可以遵循:

1、尽可能获得足够信息。信息越多,决策风险越低。既可以主动收集线上信息,也可以多做面对面沟通。有时候非正式沟通,更易获得有小细节。

2、明确自己的长远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倒推实现路径,选择最match实现路径的决定。

3、了解决策成本,预估决策收益。评估自己是否可以承担成本,多大可能获得收益。

4、评估选择后的发展空间。使前路更广阔的选择,一般来说优于减少未来可能性的选择。

5、记住一点,职场上,不要幻想温情。无论是哪个选择,其结果成否都要靠你的实力说话。与感情无关。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