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浅谈地图分幅

2015-12-30 12:45 253 查看
开始还是那句话,科普贴,高手请绕过,欢迎提意见。

说道地图分幅,先要说说为什么要地图分幅。

有了地图之后,就会面临一个问题,随着地图表现的越详尽,所需要的幅面也就也大,所需要的承载体也越大。拿纸张介质来说,一张全国的1:1w的全图,就已经大得“铺天盖地”了。在以往采用仪器进行测量的时候,不光是携带起来不方便,本身的可用性也是很低的。因为我们的关注点往往是特定区域,需要了解的是特定区域的详尽信息和特定区域与其他地区的相对关系,所以这样的“一张图”,就不符合人们的需求了。所以,就按一定的规则,将大图进行分解成区块小图,记录小图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就是在大图中所处的位置),根据需要获取小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个动作,可以称之为分幅。

怎么进行分幅。

分幅可采用很多规则,采用既定规范也可,自定义规则也可,只要是保证分幅后的数据能进行唯一定位和检索即可。之后对常用的梯形分幅和矩形分幅做下介绍。

梯形分幅。

为什么会采用梯形分幅呢?因为基于的经纬网来进行分幅的。因为参考椭球体是个椭球,根据相同经纬间隔的划分,随着纬度值的增加,使得下边大于上边,而形成了梯形的样式。为了能“一统全球”,所以要顾及到每个幅面的大小,设定合理的划分间隔。先人们最终设定了6度经度间隔,4度纬度间隔,来作为划分的刻度,制作1:100w的地图。以180度为起点向东,划分60个带,用数字表示;以赤道(0纬度)向两级,划分24个带,用英文字母表示(因为英文字母表示24个数够够的了,A~V,而且还能通列号做区别)。这也就是国际分幅的方法。

之后再以此为基准,再等间隔分隔,细化各级比例尺的图形,参看下图:



矩形分幅。

在工程应用中,很多时候涉及的地图范围无需那么大,能满足工程实际需求即可。根据一个基准点,划取矩形范围,适用于小图幅。

图幅的编号一般采用坐标编号法。由图幅西南角纵坐标x和横坐标y组成编号,1∶5000坐标值取至km,1∶2000、1∶1000取至0.1km,1∶500取至0.01km。例如,某幅1∶1000地形图的西南角坐标为x=6230km、y=10km,则其编号为6230.0—10.0。

也可以采用基本图号法编号,进行等间隔的再划分,即以1∶5000地形图作为基础,较大比例尺图幅的编号是在它的编号后面加上罗马数字。

新图号和旧图号。

1993年3月实施GB/T 13989-95《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规定了新的图号规则。规则同国际分法基本相似,略有不同的地方在于纬度极值定在88。

另外,对分幅记法,做了比较大的改动。

将1:100万地形图按所含各种比例尺图的纬差和经差划分为若干行和列,横行从上至下,纵列从左到右依顺序分别用三位数字码表示(不足三位补0),各种比例尺图采用不同的代码加以区别。比例尺代码如下



1:50万—1:5000图编号均由五个元素10位代码构成,即1:100图的行号(字符码)1位、列号(数字码)2位、比例尺代码(字符码)1位、该图幅的行号(数字码)3位、列号(数字码)3位。

也就是在1:100w之后的分幅,不再采用比例尺分格式的记法,而统一采用比例尺代码加行列号来记录,这样有利于编码长度的统一。

转换示例:北京某地1:50万图号 旧代码J-50-A 新代码:J50B001001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