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设计模式之策略模式

2015-12-25 21:42 239 查看

1.刘备江东娶妻,赵云他容易吗?

大家还记得江东取妻的故事吗?

孙权有个妹妹——孙尚香,准备招刘备做女婿,然后孙权想办法把 刘备软禁起来,孙权的想法还是很单纯的嘛,就是不让你刘备回西川,然后我东吴想干啥就 干啥,夺荆州,吞西川也不是不可能的。东吴的想法是好的,无奈中间多了智谋无敌的诸葛 亮,他早就预测了东吴有此招数,于是在刘备去东吴招亲之前,特授以伴郎赵云三个锦囊, 说是按天机拆开解决棘手问题。

这三个妙计分别是:1.,找乔国老帮忙(也就是走后门了);2.求吴国太放行(诉苦);3.孙 夫人断后。想想看,这三个计谋有什么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告诉赵云要怎么执行,也就是说这三个计谋都 有一个方法是执行,具体执行什么内容,每个计谋当然不同了,分析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就 有这样一个设计思路:三个妙计应该实现的是同一个接口?聪明!是的。

2.代码实现



(1) 三个计谋

这是非常简单的类图,在这个场景中的三个主要角色都已经有了,每个妙计都提供了一 个可执行的方法,我们先来看接口。

妙计接口代码如下:

public interface IStrategy {

//每个锦囊妙计都是一个可执行的算法

public void operate();

}

接口很简单,定义了一个方法operate,每个妙计都是可执行的,否则那叫什么妙计。

第一个妙计——乔国老开后门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BackDoor implements IStrategy {

public void operate() {

System.out.println(“找乔国老帮忙,让吴国太给孙权施加压力”);

}

}

第二个妙计——找吴国太哭诉,给自己开绿灯

public class GivenGreenLight implements IStrategy {

public void operate() { System.out.println(“求吴国太开绿灯,放行!”);

}

}

第三个妙计——逃跑的时候,让孙夫人断后,谁来砍谁

public class BlockEnemy implements IStrategy {

public void operate() { System.out.println(“孙夫人断后,挡住追兵”);

}

}

三个妙计都有了,那还缺少两个配角:

第一,妙计肯定要放到一个地方吧,这么重要的东西要保管呀,也就是承装妙计的锦囊,所以俗称锦囊妙计嘛;

第二,这些 妙计都要有一个执行人吧,是谁?当然是赵云了,妙计是小亮给的,执行者是赵云。赵云就是一个干活的人,从锦囊中取出妙计,执行,然后获胜。过程非常清晰,我们把完整的过程设计出来.

(2)锦囊

在类图中增加了一个Context封装类(也就是锦囊),其作用是承装三个策略,方便赵云使用,我们来看Context代码:

public class Context {

//构造函数,你要使用哪个妙计

private IStrategy straegy;

public Context(IStrategy strategy){

this.straegy = strategy;

}

//使用计谋了,看我出招了

public void operate(){

this.straegy.operate();

}

}

通过构造函数把策略传递进来,然后用operate()方法来执行相关的策略方法。三个妙计有了,锦囊也有了,然后就是赵云雄赳赳地揣着三个锦囊,拉着已步入老年行列的、还想着娶纯情少女的刘老爷子去入赘了。嗨,还别说,小亮同志的三个妙计还真是不错!

我们的赵云登场了

public class ZhaoYun {
//赵云出场了,他根据诸葛亮给他的交代,依次拆开妙计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ntext context;
//刚刚到吴国的时候拆第一个
System.out.println("---刚刚到吴国的时候拆第一个---"); context = new Context(new BackDoor()); //拿到妙计 context.operate();  //拆开执行
System.out.println("\n\n\n\n\n\n\n\n");
//刘备乐不思蜀了,拆第二个了
System.out.println("---刘备乐不思蜀了,拆第二个了---");
context = new Context(new GivenGreenLight());
context.operate();  //执行了第二个锦囊
System.out.println("\n\n\n\n\n\n\n\n");
//孙权的小兵追来了,咋办?拆第三个
System.out.println("---孙权的小兵追来了,咋办?拆第三个---");
context = new Context(new BlockEnemy());
context.operate();  //孙夫人退兵
System.out.println("\n\n\n\n\n\n\n\n");
}
}


我们来看看这段故事,运行结果如下:

—刚刚到吴国的时候拆第一个—

找乔国老帮忙,让吴国太给孙权施加压力

—刘备乐不思蜀了,拆第二个—

求吴国太开个绿灯,放行!

—孙权的小兵追来了,咋办?拆第三个—

孙夫人断后,挡住追兵

恩,不错,就这三招,搞得孙权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那我们描述这个故事的过程就是策略模式。

总结

定义

策略模式:定义一组算法,将每个算法都封装起来,并且使它们之间可以互换。

这个定义是非常明确、清晰的,“定义一组算法”,看看我们的三个计谋是不是三个算 法?“将每个算法都封装起来”,封装类Context不就是这个作用吗?“使它们可以互换”当然可 以互换了,都实现是相同的接口,那当然可以相互转化了。

策略模式就是这么简单,偷着乐吧,它就是采用了面向对象的继承和多态机制,其他没什么玄机。想想看,你真实的业务环境有这么简单吗?一个类实现多个接口很正常,你要有 火眼金睛看清楚哪个接口是抽象策略接口,哪些是和策略模式没有任何关系,这就是你作为 系统分析师的价值所在。

扩展

介绍一个策略枚举:

大家想想如何进行加减运算呢?

方法1:

public class Calculator {
//加符号
private final static String ADD_SYMBOL = "+";
//减符号
private final static String SUB_SYMBOL = "-";
public int exec(int a,int b,String symbol){
int result =0;
if(symbol.equals(ADD_SYMBOL)){
result = this.add(a, b);
}else if(symbol.equals(SUB_SYMBOL)){
result = this.sub(a, b);
}
return result;
}
//加法运算
private int add(int a,int b){
return a+b;
}
//减法运算
private int sub(int a,int b){
return a-b;
}
}


方法2:

public int exec(int a,int b,String symbol){
return symbol.equals(ADD_SYMBOL)?a+b:a-b;
}


方法3:(引入策略模式)

interface Calculator {
public int exec(int a,int b);
}
public class Add implements Calculator {
//加法运算
public int exec(int a, int b) {
return a+b;
}
}
public class Sub implements Calculator {
//减法运算
public int exec(int a, int b) {
return a-b;
}
}
public class Context {
private Calculator cal = null;
public Context(Calculator _cal){
this.cal = _cal;
}
public int exec(int a,int b,String symbol){
return this.cal.exec(a, b);
}
}

public void client() {
//输入的两个参数是数字
int a = 1;

int b = 2;
Context context = null;
//判断初始化哪一个策略
if(symbol.equals("+")){
context = new Context(new Add());
}else if(symbol.equals("-")){
context = new Context(new Sub());
}
System.out.println("运行结果为:"+a+symbol+b+"="+context.exec(a,b,symb

}


策略枚举:

public enum Calculator {
//加法运算
ADD("+"){
public int exec(int a,int b){
return a+b;
}
},
//减法运算
SUB("-"){
public int exec(int a,int b){
return a - b;
}
};
String value = "";
//定义成员值类型
private Calculator(String _value){
this.value = _value;
}
//获得枚举成员的值
public String getValue(){
return this.value;
}
//声明一个抽象函数
public abstract int exec(int a,int b);
}
public void client() {
//输入的两个参数是数字
int a = 1;
String symbol = args[1];    //符号
int b = 2;
System.out.println("输入的参数为:+");
System.out.println("运行结果为:"+a+"+"+b+"="+Calculator.ADD.exec(a,b));
}


注意 策略枚举是一个非常优秀和方便的模式,但是它受枚举类型的限制,每个枚举项 都是public、final、static的,扩展性受到了一定的约束,因此在系统开发中,策略枚举一般 担当不经常发生变化的角色。

结尾

好了,就讲到这里吧,策略模式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式。它在项目中使用得非常多,但它单独使用的地方就比 较少了,因为它有致命缺陷:所有的策略都需要暴露出去,这样才方便客户端决定使用哪一 个策略。例如,在例子中的赵云,实际上不知道使用哪个策略,他只知道拆第一个锦囊,而 不知道是BackDoor这个妙计。是的,诸葛亮已经在规定了在适当的场景下拆开指定的锦囊, 我们的策略模式只是实现了锦囊的管理,但是我们没有严格地定义“适当的场景”拆开“适当 的锦囊”,在实际项目中,我们一般通过工厂方法模式来实现策略类的声明,读者可以参考 混编模式。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