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GGV跟了两年多的亮风台,怎么用工程师情怀做AR?

2015-12-11 16:22 274 查看


GGV跟了两年多的亮风台,怎么用工程师情怀做AR?

36氪2015-11-30 08:17:39

11月27日,国内AR技术公司亮风台正式对外展示了HiAR Glasses增强现实智能眼镜(原型机),并称将在明年3、4月推出第二代优化产品,有望于明年下半年开始量产。此外,公司还在其AR开发平台HiAR中增加了优化版Unity编辑器,宣布其HiAR SDK对外开放免费试用通道。

发布会上亮风台还宣布获得来自GGV(纪源资本)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

关于HiAR Glasses



此智能眼镜选用了分辨率1024×768的索尼OLED屏幕,以及注塑工艺的半透明镜片,可实现双目正视显示、光学图像与现实世界相融合。同时配有RGB和红外深度摄像头,未来将支持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手势识别、触摸识别等人机交互方式(目前原型机已内置麦克风和深度摄像头,但软件识别引擎尚未完成),内置九轴陀螺仪,可进行实时定位与形态计算。眼镜内置基于Android定制的系统。

遮光镜片为曲面不可拆卸,镜架为金属材料,电池集成在“外挂”触控板之内、待机时间6小时。此外,我们在产品宣传中看到了SIM卡槽,它可以支持移动通话、移动蜂窝网络,也可以通过WiFi、蓝牙连接其他设备。该产品由主要生产手机通讯产品的展唐科技代工。

亮风台创始人廖春元现场做了演示,戴上眼镜后可通过识别卡片来播放特定视频。在之后的体验中,我们发现官方所说的“2.5米外60寸图像”效果基本可以实现,但需要在特定的光线(较暗)环境下才能正常观看AR呈像内容。另外,目前为止视频并不与触发卡片绑定,摄像头焦距限制卡片需要在特定距离摆放,而实际视频的感知距离较卡片位置更远,视频也不会随卡片的翻转、倾斜而变化,可能与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部分平面识别算法未完善有关。

不过据廖春元所说,AR识别、跟踪的功能已经可以实现,移动、倾斜卡片时时候也会随之变化,但眼镜硬件的跟踪反应速度较慢,在移动速度较快时便会自动切换至纯播放模式。

就眼镜产品而言,虽然HiVR Glasses已经在硬件上配置了麦克风、深度摄像头,但原型机还没有展现出语音识别、手势识别等人机交互方式,在镜片厚度和眼镜重量方面也还存在优化空间。据称,功能成熟、符合早期客户需求的新款眼镜会在 2016 年二季度推出,而即将新加入亮风台的光学专家会改善机型的成像部分。

正如亮风台COO唐荣兴所说,这款原型机就像是爱因斯坦的“三条腿小板凳”,虽然离成熟产品还很远,但正走在不断进步的路上。

关于HiAR SDK



开放SDK是AR公司的普遍做法,HiAR开放的SDK目前已有Unity、微信、云识别和H5插件接口。而此次开放的Unity接口以及优化版的编辑器颇为关键,该编辑器可以实现单帧初始化、实时人脸识别,PC端编辑器可实现所见即所得,并已开放免费申请试用。亮风台此举意在通过开放底层技术,降低内容厂商和开发者进入AR领域的门槛。



廖春元也提出了以智能眼镜、内容发布平台、软件系统、研发平台、芯片组成的生态系统策略,希望打造一个类似Apple的闭环。

关于亮风台



公司成立于2012年,CEO廖春元为清华大学学士、硕士,马里兰大学计算机博士,曾任富士施乐硅谷研究院科学家,为中央、上海“千人计划”特聘专家;COO唐荣兴曾就职于英华达、清华同方、盛大创新院,曾参与Plam、Apple、Ericsson等移动设备开发,作为CTO联合创办过鱼游网络。两人为高中校友,“亮风台”一名也取自多年前同学出游所登之山“凉风台”。公司首席科学家凌海滨为马里兰大学博士、UCLA博士后,被任命为美国Temple大学终身教授,发表论文130余篇。

在此轮GGV的投资之前,亮风台还分别拿到过来自美图的A轮融资(数千万元)、“初创”人工智能基金的pre-A轮融资以及廖春元好友王讯的天使投资。

投资人GGV于立峰怎么看AR产业和亮风台?

发布会结束后,我们听GGV合伙人于立峰以投资人的角度谈了谈对AR产业走向的看法,以及为何投资亮风台,其思路颇有参考价值。

首先,AR眼镜Hands Free的人机交互方式比智能手机更人性化,与现实世界的融合也比VR设备更加开放舒适。大众汽车近日宣布把AR眼镜定位生产线标配的消息,也给看好这个行业的人注了一针强心剂。不过AR产品从Google Glass、Hololens再到近日火爆的Magic Leap离终端用户都很远,AR产品到底何时才能商业化?产业链上的角色怎么做才能推动商业化?

于立峰认为,大众汽车传达出了这样的信息——AR产品生产技术正逐渐成熟并可以应用,但应用场景一定是从B2B开始,再拓展到B2B2C应用,最终做到面向C端用户。这是促进产业链成熟、教育用户的最好方式。另外,AR产品成本、售价太高,比如Hololens价格高达3000美元,C端用户是不会为不成熟的产品高价产品买账的,但大众汽车可以,因为它可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且培训员工比教育普通用户实施起来要容易。

B2B2C的应用场景目前也更容易实现,比如应用在卢浮宫中,游客走到蒙娜丽莎前用手机亦或眼镜对准画像,在视觉中即可叠加出关于作品的各种信息,这种体验是语音讲解机给不了的。

亮风台产品虽然还不完善,但在国内已经属于第一梯队,预计明年年底即可开发出2B的应用。AR产业的爆发至少还要3-5年,而开发平台的免费开放将让更多人参与推进这个产业。

此外,它挣钱的时间也是可以预见到的,比如手机软件开发包(SDK),教育、旅游、游戏领域的2B商业模式。

而于立峰认为,VR的应用场景没有AR多,且产生内容的机制门槛太高、不会是人机交互的最终方式,故而直接越过此领域直接投资AR公司。实际上从12年就开始关注亮风台,刚开始时这家公司并没有想到做硬件,后来才逐步转为软件+软件+硬件这一离盈利更近的思路。其团队人员拥有各领域开发经验,可以实现很好的互补,虽然是学霸团队,但不执拗于工程师情怀,也愿意做离市场近一些的产品,执行力也非常高,今年6月开始做硬件,半年之后的今天便推出了原型机。另外,此前美图的投资也能带来很多图形图像、音视频识别上的数据资源。这些背景坚定了于立峰投资亮风台的决心。

最后,关于亮风台的未来

廖春元认为,AR产品若想在未来一段时间有所发展,还是要找到具体的应用场景。从2B出发,即使场景比较细分也要做到确实能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以小步快跑的方式不断迭代。而不会像Google Glass一样从一开始就定位过于宽泛。

廖春元把AR技术分为三大板块:智能图像识别、定位跟踪以及建模,前两者的结合适用于教育领域,而建模技术则更适用于机器人、游戏领域。亮风台虽对三者皆有涉猎,但从目前的卡片产品上来看还属于基于图像识别的“约束性”技术,就像我们上文所提,必须要通过卡片播放视频且图像无法与自然环境很好的融合。而“非约束性”的技术可以通过对环境的3D建模做出语义分析,并不需要特定的卡片即可呈现立体图像,这是亮风台需要突破的技术之一。

另外,任何AR产品都离不开CG(Computer Graphics)、CV(Compuer Vision)两方面,前者解决输入、后者解决输出,而亮风台更加注重CV的发展,也因此开放了Unity编辑器给其他人来做CG内容生成。

Google Glass 虽然经历一代的失败,但近期又传出正在研发头戴新品;微软 CEO Satya Nadella 之前明确表示 HoloLens 会先进入企业市场,五年后才能成为消费产品;作为多数公司认定的未来交互方式,VR/AR 正在回归冷静重新,从 C 端暂时退回更务实的 B 端。相比 Magic Leap 和 Holoens 目前表现出的各有所长(Magic Leap更重CG、Holoens更重CV),亮风台公开展示的技术栈更完整,从软件、开发平台到硬件都能够独立支撑,至于能否被客户接受,还要看后期应用和内容的产业配合。

本文由本人与sinCerus共同完成,感谢其所作指导与贡献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