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WTO框架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2015-11-10 15:54 232 查看
WTO框架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自我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WTO成员以来,佳木斯经济同全国一样,经历了两年多的较大调整,逐步走上了经济全球化的轨道,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着重对WTO框架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加入WTO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1、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
人类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史表明,农业是人类开始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最原始的产业,是第一次产业。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人类所从事的是农业经济。中国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几千年中,一直处于农业经济占主导的时代。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后,工业、建筑等第二产业开始占主导地位,人类经济形态发展到工业经济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科技、教育的大发展,第三产业即服务业蓬勃兴起,人类经济形态进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信息经济即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客观规律。
佳木斯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可以从产值和从业人数两个角度来衡量。从一二三产业产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来看,1980年为35:48:17,2000年为27:27:46,2003年为25:28:47。从一二三产业劳动力占全市从业总人数比重来看,1980年为70:20:10,2000年为50:28:22,2003年为47:27:26。由此可见,随着国民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第一产业在产值和劳动力两个方面所占比重都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在产值和劳动力两个方面所占比重先是上升然后下降,而第三产业在产值和劳动力两个方面所占比重都是不断上升的趋势。加入WTO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产业结构变动并不十分明显,但其变动方向是符合经济结构变动规律的,经济结构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据统计,2003年佳木斯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00、8亿元,比2000年增长46%,比2002年增长8、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5、6亿元,比2000年增长20%%,比2002年增长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700元,比2000年增长15、7%%,比2002年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501元,比2000年增长24%%,比2002年增长3、7%。同时,筹集各项社会保险基金59730万元,落实再就业粢金8650万元,提供公益就业岗位1300多个,安置下岗人员再就业33207人次。城市建步伐加快,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市区主要街路栽植大树15000株,安装路灯园灯36000盏,楼道和庭院照明灯21000盏,对市区6900处违建和棚厦进行拆除,铺设彩色道板和花池21万平方米,设置体育健身器材160套件,市区住宅实现24小时供水,农村住房、村镇街道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建和新建,农村面貌得到较大改善。小康村数目不断增加,农民生活逐步提高,城乡社会治安、公共卫生、文教科技事业都有较大好转。
2、促进产权结构调整,提高非公有产权所占比重
改革开放前,佳木斯经济是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计划经济体制覆盖全社会,实行统收统支、统购统销、统分统配,人财物管得过死,微观经济缺乏应有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改造原有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各行各业蓬勃发展起来,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并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产权是所有仅的核心,产权结构是所有制结构的核心,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要以产权结构调整
为核心。
加入WTO后,为适应WTO规则要求,我国依照国际惯例,对物权、股权、债权、知识产权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推行了以股份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对外资企业和本国的个体企业私营企业、集体企业,给予同国有企业一样的国民待遇,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进入领域,对劳动者自谋职业和徒立创业给予财政和金融扶持,农民土地承包权和转包权得到尊重和保护,农民进城务工享受同城镇劳动者相等的机会和待遇。至2003年,佳木斯市原有国有企业全部实行股份制改造,成为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公司;非公有制经济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民营企业年营业额超百万元的有546户,超千万元的有97户,超亿元的有5户,
3、促进企业结构调整,提高外向型公司所占比重
二十年前,佳木斯企业结构大都是内向型的,无论是企业的资本构成,还是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都是面向本地、本国,很少有与外地、外国的横向联合,更没有挂靠外国大公司的企业。如今,随着外国资本对佳木斯投资的增加,随着本国各地经济往来的增加,佳木斯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都迈出了巨大的步伐。首先,是原联合收割机厂和美国迪尔公司的联合,成立迪尔佳联公司,使我市外向型经济开了一个好头,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继而,是造纸厂、电机厂、煤机厂、侨龙公司、亚麻公司、乌苏里江佳大药业公司等企业,先后与国外和国内的大公司实行挂靠重组,寻找生存和发展的途径。2003年,全市引进外资额30、5亿元,其中,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到位资金6、8亿元,比2000年增长5倍,比2002年增长28%;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2、5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51%;经挤外向度达到10、3%,
比2002年增长2、9个百分点;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37万美元,比2002年增长17%。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和基本目标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比例向着符合经济规律和社会进步的理想状态的发展变动趋势。产业结构优化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过程:一是国民经济由农业化走向工业化再走向信息化的过程;二是从业人员由农民化走向人化再走向职员化的过程;三是社会人口由农村化走向城镇化再走向生态化的过程;四是经济运行由家族化走向社会化再走向全球化的过程。
1、国民经济由农业化走向工业化再走向信息化
在人类原始社会的初期,人们依靠从自然界动植物中获得最基本的生存资料,通过采集植物果实和筒单狩猎维持生命。后来几千年的时期内,人类的吃饭和穿衣问题是重中之重的首要问题,所以人类便开始了农业化活动。由原始的采集业和狩猎业发展为种植业和养殖业,农、林、牧、渔业得到发展,形成第一产业,并且成为当时的主导产业和主体产业。人们从种植业和养殖业中获得最基本的生存资料,比起原始的采集业和狩猎业来说是巨大的进步。因此,在古代社会中,农业化乃是当时最优化的产业结构。到了近代,随着人们吃穿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对住、用、行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加。于是,工业、建筑业由小到大兴旺发达起来,工业化成为取代农业化的新事物,成为当时经济结构的主导和主体产业,成为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志和主要趋势。其实,所谓工业化就是非农化。就是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从事农业之外的其他产业。因此,工业化并不仅仅指发展工业和建筑业等第二产业,而且还包括发展商业、运输业、信息业、科教业等第三产业。只是在近代第三产业不很发达,占比重很小,因此就以工业化作为当时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目标。
目前,发达国家已完成了工业化任务,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即信息化时期。所谓信息化就是以信息业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度发展的趋势,表现为信息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在70%以上。发达国家目前已由工业化走向信息化,而我国工业化目标尚未实现,因此,我国确定2020年实现工业化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信息化浪潮已在全世界兴起,我们又不能坐等大好机遇白白错过,不能等到2020年实现工业化之后再着手信息化事业。因此,我国现在就应当把信息化和工业化一起列入发展战略目标,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两步并作一步走,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发挥自己的后发优势,利用发达国家的信息技术装备我国工业,尽快实现国民经济工业化;然后再经过若干年努力,本世纪中叶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
2、从业人员由农民化走向人化再走向职员化
从古到今,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可归纳为先后不同的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农民化类型,即农民占从业人员的绝大多数,以农民为劳动力就业主体。我国自有史以来一直到1980年以前,一直处于此种类型。第二种类型是工人化类型,即工人占从业人员的绝大多数,以工人为劳动力就业主体。全世界已有一半以上的国家进入了这种类型,而我国尚未进入此种类型。第三种类型是职员化类型,即职员占从业人员的绝大多数,以职员为劳动力就业主体。发达国家已进入这种类型,而我国尚未进入此种类型。在美国的劳动力从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农民占2%,第二产业的工人占20%,第三产业的职员占78%。这里所谓的职员,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各类服务人员。这三种类型的优化升级,表明人类就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和总的趋势,是各国经济发展都必然经历的一般过程。
具体到我国、我省和我市,就业结构变动目标则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发达国家的工人化经历了上二三百年时间,最近几十年已迈入职员化的大门。而我国目前面临的是工人化和职员化的双重任务。我们不能按照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时间表一步一趋地重复他们的全过程,而必须借鉴他们的验和教训,多走捷径,少走弯路,发挥优势,趋利避害。为此,应当采取工人化和职员化两个过程同时并举的方针,把农民工人化和农民职员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只要农民离开土地离开农业,无论是当工人还是当职员,都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表现,都应当加以鼓励和支持。特别是在当前,国有工业企业职工下岗者难以在工业再就业,而乡镇工业中的小煤矿、小造纸、小化工、小钢铁、小炼油等因技术落后和污染环境,均属被关龛停之列。因此,工业吸收农民转移的潜力不足,农民工人化的范围很小。在这种情况下,提倡农民向第三产业转移,加速农民化向职员化变动,不失为高明之举。
3、社会人口由农村化走向城镇化再走向生态化
人类社会人口地域变动的规律大体是:人口首先聚集于适于居住的或大或小的农村中,然后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实现人口城镇化,再后人口由城镇向农村转移,实现人口生态化。目前,发达国家已完成了第一个转移,实现了人口城镇化,城镇人口己占总人口的80%以上,有少数国家人口开始由污染严重的城镇向山青水秀的农村转移,向生态化迈进。而我国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分步仍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状态,即城市和乡村并存,乡村人口占大多数,城镇化尚未实现。因此,我国当前的任务是努力使人口由农村化走向城镇化,使城镇人口达到70%以上。与此同时,我国也要吸取发达国家城市盲目扩大带来资源破坏和环境圬染等负面效应的教训,适当建设环境良好、服务齐全的农村旅游居住区,引导大城市工业和居民向生态农村转移,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人口生态化。因此,要以城镇化为近期目标,以生态化为远期目标,两个过程同步进行,以生态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生态化。
4、经济运行由家族化走向社会化再走向全球化
人类之初的原始社会,人们是以群居形式生活的,称之为原始公社。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出现了以氏族为生活和生产单位的家庭化。是一种男耕女织简单分工的自然经济,生产和交换在一个家族范围内进行,基本上不与其他家族和社会发生交换关系。家庭经济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类生产和交换突破了家族的范围,形成了在一国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每个家族、个人、企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都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从17世纪到20世纪前半叶,社会化大生产经济代替家庭经济占据统治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济社会化发展为经济全球化,人类的经济活动逐渐突破了家族和国家的范围,在整个地球范围内形成日益紧密联系的经济整体。虽然家庭经济和社会经济在各国仍然存在,但是起主导作用的占统治地位的是全球经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1)贸易全球化。绝大多数国家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绝大多数企业贸易活动冲出一国范围走向世界市场,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对外贸易的依赖率在25%以上。(2)金融全球化。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为联结世界各国经济活动的金融中心,各国各地区金融活动日益成为全球金融活动的组成部分。(3)生产全球化,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形式,全世界跨国公司约有3万家,占全世界生产总值的1/3,总贸易额的2/3,国际分工进化为企业分工和产品分工,又进化为零部件和工艺技术分工。
世界各国各地区由家庭经济和社会经济走向全球经济的时间有先有后,而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中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比较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比较低,家庭经济占比重很大,社会经济占比重较小,全球经济处于开始迈步阶段,经济全球化水平很低。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就应当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即在大力推进生产社会化的同时,大力推进生产全球化,以全球化带动社会化。具体措施有:加强家庭经济的专业化协作,加强企业间、地区间的横向联合;加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资金融通、劳务流动、技术交流;发展外向型企业,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籍的企业集团,参与各国跨国公司组织;扩大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推进佳木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对策
1、加速农民离土离乡
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在于改变“三农”,实现农业工业化,农民工人化,农村城镇化。为达到这三化目标,就必须做好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工作:(1)要推进粮食生产现代化。对粮食主产区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和特殊的扶持政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发展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减少农用劳动力数量,使大量农民离开土地,从事非农产业。(2)要推进农林牧渔产业化。要改变农业生产原字号的传统模式,由过去生产原粮、原木、原果、原肉、原皮、原奶等初级生产方式,转变为多级加工工业,实现生产食品、果品、奶品、木材、服装、工艺品等精深加工工业。这是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资源,实现富民强市的捷径;也是使广大农民离土离乡,走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捷径。(3)要推进农村小诚镇建设。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上,把县城和乡镇建设成功能齐全的小城市,进而发展为中等城市。要鼓励农民进城从事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给予农民工就业、居住、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国民待遇,取缔一切对农民进城从事生产经营和生活的岐视政策。
2、搞好工业调整改造
目前,国家发布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政策,对佳木斯这个欠发达地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过去我们曾经失掉过很多良好的机会,这次一定要紧紧抓住不放松,让佳木斯工业乘势大上,迅速振兴起来。
(1)运用“两只手”,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一方面,运用市场机制即“看不见的手”进行调整。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价格波动机纠、供求均衡机制、优胜劣汰机制等,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另一方面,运用宏观调控即“看得见的手”进行调整。通过经济政策、经济计划、财政收支、银行信贷、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等政府行为,弥补市场机制调节的不足,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要把以上两只手结合起来,把有发展前途的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使没有发展前途的劣势企业破产淘汰
(2)实施两个战略,加快工业技术改造。其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采用现代高新技术装备我市工业,提高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其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市一部分老工业企业,由于技术装备落后,废水、废气、废渣污染严重;又由于缺乏技术改造资金,“三废”污染给我市生活环境造成很大损害,必须予以根本治理。要争取国家尽可能多的投入资金,增强我市工业发展能力;要大力发挥本地区工业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素质,全面提高工业生产要素的技术档次,实现经济增长、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
(3)发挥两个优势,加快工业经济振兴。首先,发挥我市工业的后发优势。所谓后发,就是指后进者、欠发达者的发展状态。所谓后发优势,就是将不发达落后状态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承认落后,承认差距,奋发图强,奋起上进,吸取先进者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多走捷径,利用现成的先进技术和产品,节省时间和资金,尽快赶上先进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次,发挥我市工业的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就是指各国各地区之间在经济、技术、资源、社会等方面相比较而存在的不同优势。就工业方面而言,主要是成本优势即低成本优势。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具有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因此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市与周边地区相比较有第三产业的优势,因此要加强第三产业中交通、电信、商业、外贸等服务业对工业振兴的支持,降低工业整体成本,提高整体效益。还要利用我市科技力量优势,加强教学、科研、企业的经济联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使潜在的科学技术生产力转变为企业产品现实生产力,降低工业中技术成本,实现我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振兴。
3、繁荣现代服务产业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这一重要指导思想,不仅对于全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我们佳木斯经济走出困境并实现跨越式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佳木斯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是第三产业
首先,佳木斯第三产业是领域最广的产业。它包括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之外的其他所有一切产业。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如交通运输、园林绿化、邮电通信,仓储保管、环境保护等行业。二是生活性服务业,如饮食、娱乐、保健、洗理、住宿、托养等行业。三是流通性服务业,如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行业。四是公共性服务业,如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行业。五是信息性服务业,如电话、网络、教育、科技、文化等行业。
其次,佳木斯第三产业是活力最强的产业。在改革以前,佳木斯第三产业十分薄弱,是改革的春风使第三产业在佳木斯大地开花结果,茁壮成长起来,促进佳木斯市场繁荣,经济活跃,充满生机和活力。随着佳木斯经济技术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要求第三产业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市场、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再者,佳木斯第三产业是效益最大的产业。从佳木斯产业结构变动历史来分析,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从小到大一直不断上升。具体来说,1978年改革前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70:20:10;1989年分别为40:30:30;2000年分别为27:27:46。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由10%和30%上升为46%。2000年佳木斯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3、2亿元,是1980年增加值的11、7倍,年均增长13、1%。由此可见,第三产业是对国民经济影响力最大,生命力最强的产业,是佳木斯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
(2)第三产业在佳木斯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第一,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加就业和再就业岗位。社会劳动力在各产业间的流动是有规律地进行的:首先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然后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己经完成了这两个转移过程,使劳动力的产业比重达到了5:15:80的最佳模式。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第一个转移过程中,但为了跨越式发展,必须立即进入第二个转移过程。我国目前劳动力产业结构是50:22:28,计划2020年实现30:20:50的目标。可见,第一产业劳动力要大幅度减少,第二产业劳动力也要适当减少,唯独第三产业劳动力要大幅度增加。因此,无论是失业下岗人员,还是农村劳动力转业人员,解决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不是第一、二产业,而是第三产业。
第二,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顺序,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再转向信息经济。发达国家己经完成前两个阶段,进入信息经济时代。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移过程中,尚未实现工业化。但是我们为了跨越式发展,必须两步并作一步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并且把实现工业化作为近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可见,我们要实现工业化,推进信息化,就必须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其中的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从农业时代向工业和信息时代的转移。
第三,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发挥佳木斯地域优势。佳木斯作为三江平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应以哪个产业为主导呢?过去有的主张以重工业为主导,有的主张以轻工业为主导,还有的主张以农业为主导,唯独无人提出以第三产业为主导。总结佳木斯近五十多年来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战略,我们认为,佳木斯经济发展应当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其理由是:佳木斯的优势产业是第三产业。在三江平原经济区内,四大煤矿有重工业优势,各大林场有轻工业优势,各大农场和县市有农业优势。佳木斯要想与周围地区实现优势互补,就只有第三产业可以拿得出手,特别是在信息业、科教业、运输业、旅游业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一个地区根本用不着各行各业都去跟别人看齐,搞大而全和小而全,更用不着千方百计地去填补佳木斯产业的某些空白。佳木斯经济要想快速发展,必须组建区域性经济集团,而这个集团的核心产业就是第三产业。通过第三产业带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达到本地区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3)培育强化佳木斯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能力
一是推进信息文教产业化,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首先,信息产业要大发展。鼓励各行各业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发展信息网络技术,推广电子商务和网上教育,普及电话和移动电话,使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提高。其次,文教产业要大增长。要普及高中教育,实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技术现代化水平。要实现文化、体育、卫生产业化,开辟文化市场、体育市场、医疗卫生市场,努力提高文教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再者,高新技术要大开拓。要充分利用佳木斯大学和本地区的科研院所的高科技优势,建立完善高新技术开发园区,努力实现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二是推进市场体系专业化,增强市场流通能力。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建设一批现代化的批零贸易大市场,在继续完善百货、纺织、交电、建材、饮食等大型专业市场的同时,要努力培养三江地区粮油、肉奶、果菜、毛皮等农副产品专业大市场。与此相适应,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证券市场、产权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外贸市场等专业市场。
三是推进基础设施完备化,增强经济发展能力。一是交通“四路”完备化。公路要实现市县通、县乡通、乡村通,水路要进一步利用好松花江水运资源,铁路要提高客货运输量和经济效益,航空要增强机场旅客吞吐能力。二是基础“四供”完备化。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涉及城乡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必须提高水平,保证供应,及时解决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创造日益良好的基础条件。三是环境“四化”完备化。实现佳木斯环境净化、绿化、美化、优化,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要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治理污染与综合利用资源结合起来,实现山青水秀、空气新鲜、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理想目标。
四是推进思想观念现代化,增强与时俱进能力。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只有工业、农业是主业,其他都是副业;只有直接生产劳动创造财富,第三产业服务性劳动不创造财富;只有从事工农业生产才是走正路,而从事商业服务性活动是走邪路。今天,我们用现代市场经济的观念来看问题,就会认识到,一个城市可以没有农业(无郊区),可以没有工业(工业搬出城市),但不可以没有第三产业;只要有了第三产业,无粮可以运来粮,无彩电可以买彩电。因此,第三产业是比工农业更重要的主业,是比工农业更重要的财富来源,是带动工农业现代化的核心。以第三产业为核心发展佳木斯经济,不是一条邪路,而是一条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新思路。

( 此文发表于2003、6、15 佳木斯市社会科学重点科研课题批准立项。署名王振岳、刘广星、李玲、宋宝森、陈阵。)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