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维架构 > Linux

linux系统中设备文件命名的规则

2015-09-28 20:06 756 查看
Linux硬盘分区

简介

磁盘命名

相对Solaris来说,Linux磁盘命名的概念就简单多了,而且和我们平常使用的Windows系统多少有些瓜葛。和Solaris一样,在Linux中,每个硬件设备都有一个称为设备名称的特别名字,例如,接在IDE1的第一个硬盘(master主硬盘),其设备名称为/dev/hda,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dev/hda”来代表此硬盘,下面的信息相信大家看了以后会有“一目了然”的感觉: 磁盘 设备名称 IDE1的第1个硬盘(master) /dev/hda IDE1的第2个硬盘(slave) /dev/hdb IDE2的第1个硬盘(master) /dev/hdc IDE2的第2个硬盘(slave) /dev/hdd SCSI的第1个硬盘 /dev/sda SCSI的第2个硬盘 /dev/sdb 这么看来,是不是比Solaris的硬盘命名容易理解多了?

分区命名

分区的目的,是为了让数据能够分类存放。每一个分割出来的区域,就称为一个“分区”(partition),在Solaris中,也常常用“slice”(片)的概念,例如我们前面所讲过的c0t0d0s0中的s0,就是指代第一个分区。在Linux中,分区的概念和Windows得更加接近,硬盘分区按照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主分区(primary)

扩展分区(extended)

逻辑分区(logical)

主分区(primary) 通常在划分硬盘的第1个分区时,会指定为主分区。但是和Windows不同的是,windows中一个硬盘最多只允许有1个主分区,而Linux最多可以让用户创建4个主分区。

扩展分区(extended) 由于Linux中一个硬盘最多只允许有4个主分区,如果想要创建更多的分区,怎么办?于是就有了扩展分区的概念。用户可以创建一个扩展分区,然后在扩展分区上创建多个逻辑分区。从理论上来说,逻辑分区没有数量上的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创建扩展分区的时候,会占用一个主分区的位置,因此,如果创建了扩展分区,一个硬盘上便最多只能创建3个主分区和一个扩展分区。而且,扩展分区不是用来存放数据的,它的主要功能是为了创建逻辑分区。这个概念,和Windows可说是一模一样。 逻辑分区(logical) 逻辑分区不能够直接创建,它必须依附在扩展分区下,容量受到扩展分区大小的限制。通常逻辑分区是存放文件和数据的地方。

有了磁盘命名和分区命名的概念,理解诸如/dev/hda1之类的分区名称,应该就不是难事了。具体的,可以看下面的表示:

分区

分区名称

IDE1的第1个硬盘(master)的第1个主分区 /dev/hda1

IDE1的第1个硬盘(master)的第2个主分区 /dev/hda2

IDE1的第1个硬盘(master)的第3个主分区 /dev/hda3

IDE1的第1个硬盘(master)的第4个主分区 /dev/hda4

IDE1的第1个硬盘(master)的第1个逻辑分区 /dev/hda5

IDE1的第1个硬盘(master)的第2个逻辑分区 /dev/hda6 …… ……

IDE1的第2个硬盘(slave)的第1个主分区 /dev/hdb1

IDE1的第2个硬盘(slave)的第2个主分区 /dev/hdb2 …… ……

SCSI的第1个硬盘的第1个主分区 /dev/sda1

SCSI的第1个硬盘的第2个主分区 /dev/sda2

在基于Linux的系统中,设备节点一般在/dev下,通常使用如下的前缀:

fb:frame缓冲

fd:软盘

hd:IDE硬盘

lp:打印机

par:并口

pt:伪终端

s:SCSI设备

scd:SCSI音频光驱

sd:SCSI硬盘

sg:SCSI通用设备

sr:SCSI数据光驱

st:SCSI磁带

tty:终端

ttyS:串口

大部分设备的前缀名后面跟随一个数字,它唯一指定某一设备。硬盘驱动器的前缀名后面跟随一个字母和一个数字,字母用于指明设备,而数字用于指明分区。因此,/dev/sda3指定了硬盘上的一个分区,/dev/pts/14指定了一个网络终端会话。

一些Linux发行版用SCSI层访问所有固定硬盘,因此虽然一块硬盘可能并不是SCSI硬盘,但仍可以通过sd设备访问它。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