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设计 > UI/UE

受用户喜爱的UI设计产品离不开数据分析

2015-09-23 21:12 501 查看
目前很多设计师都不明白设计为啥需要看数据,然而他们也不看数据,做出来设计的外观还是那么的美感,但这样真是真正UI交互设计吗?UI设计师看数据的必要性:

商业产品需要更理性的设计,数据是理性化的一种途径。

设计师是感性的,数据可以帮助设计师提升设计的正确率。

设计需要了解用户,数据是了解用户的一种方式。

虽然数据不是做好设计的唯一因素,但它却可以让你的设计更加完美。

那么,很多人都想问,究竟是什么数据来表达出用户的体验性呢,关于这个问题,在行业中已经有了一个用户体验质量模型--“5度”模型,从吸引度、完成度、满意度、忠诚度和推荐度来评价用户体验质量。



“5度”模型包括普适性的数据和用户体验评价的宏观和微观指标;数据宏观指标综合考虑用户使用的统一通用设计目标,即:设计目标的共性;不同产品的设计在于微观指标,是通过产品的特性和具体目标设定。

下面,我们从用户体验数据指标定义和具体数据指标结构化过程,这两个方面来解析“5度”模型的由来和过程。

用户体验数据指标的定义

我们经常能听到行业内的一些专业名词如:UV、PV、转化率、蹦失率、退出率、停留时间等数据指标,这些数据有什么用?,能代表什么?等疑问

用什么数据评价产品的用户体验质量,这是由产品的设计目标决定的,设计目标决定用户体验质量的数据指标。

从设计目标如何推导数据指标,Google的用户体验团队提出了一种简单的方法:目标(Goal)→信号(Signal)→指标(Metric),简称GSM模型。

目标是指设计关系最为直接的设计目标,是通过设计能够实现的目标,既不是用户体验目标也不是产品目标,因为在用户体验目标和产品目标中,有很多目标通过设计是无法实现的。

信号是指设计目标实现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这个现象一定是因为设计目标的实现而产生的。

指标是对用户现象的量化,将用户现象数据化。



举个例子,假如我们要设计一张能提升睡眠质量的床,那么目标、信号和指标分别是什么?

目标:通过床的设计,提升用户的睡眠质量。

信号:假如我们设计的床能够提升用户的睡眠质量,那么用户会发生什么现象?这里为了说明问题举了几个典型的现象(并不包括全部):

·在床上比以前更容易入睡;

·进入睡眠前的翻转次数比以前少了;

·用户自己觉得很好,然后推荐给他人使用。

指标:包括但是不局限于如下几点(具体的数值依据实际情况确定):

·从开始睡觉到进入睡眠的时间;

·入睡前身体的翻转次数;

·在所有购买者中,通过他人推荐购买的用户比例。

从目标到指标的推导过程中,目标是指标的充分条件,只要达到这个目标,在其他因素没有变化的情况下,这个指标的数据将产生变化,假如提升商品list页面对买家的吸引力这个设计目标实现了,那么必然会有更多的买家在这个页面产生购买转化。但目标不是指标的必要条件,其他设计目标的实现或设计手段也可以实现这个指标数值的提升,购买此页面商品的买家比例上升了,可优化支付流程操作体验,提升支付流程的转化率。

用户体验评价的“四象”

根据“目标→信号→指标”的推导过程,总结了评价产品用户体验质量的所有指标,我们发现都可以从用户当前和长远、行为和态度来评价,而且这两个维度是对产品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个产品只关注当前的用户行为、态度是不够的,用户再次回访或推荐新用户,对产品来说也非常重要,再次回访与推荐新用户可为产品带来免费的流量,降低网站的流量成本。从行为与态度角度来说,不仅要关注用户的操作行为,也要关注用户的态度,因为行为只是过程,主观感受(即态度)是影响用户会不会再次回访或推荐新用户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根据当前/长远、行为/态度这两个维度,形成了当前态度、当前行为、长远态度、长远行为这4个象限,简称“四象”。

用户体验周期的5个阶段

用户体验周期是指用户与产品的关系差异性而形成的不同阶段。从总体上来说,用户体验周期可以分为“当前”“长远”这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可以细分为不同过程或表现。

“当前”阶段中,用户与产品的关系可分为3个过程:

触达:用户带着自己的目标来访问网站,既可以是新用户的第一次访问,也可以是老用户的再次访问;

行动: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进行相关操作;

感知:操作完成后对产品形成的主观感受。

“长远”阶段,用户与产品的关系有2种表现:

回访:用户自己再次使用该产品;

传播:推荐其他人使用该产品。

根据“当前”阶段的3个过程与“长远”阶段的两种表现,构成了产品用户体验周期,分别为触达、行动、感知、回访、传播。再次访问时是老用户触达网站,推荐过来的新用户也触达网站,形成用户体验的闭环周期。

用户体验质量的“5度”模型

对于用户体验周期的5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的目标是不一样的,触达、行动、感知、回访、传播这5个过程对应的核心目标分别是吸引度、完成度、满意度、忠诚度和推荐度。

吸引度:是指在操作前,产品能不能吸引用户过来使用、能不能吸引用户产生相应行为;相关的用户体验数据指标有(但不局限于)知晓率、到达率、点击率、退出率等。

完成度:是指在操作过程中,用户能不能完成产品目标对应的操作,以及完成目标过程中的操作效率,主要用户体验数据指标有(但不局限于)首次点击时间、操作完成时间、操作完成点击数、操作完成率、操作失败率、操作出错率等。

满意度:是指完成操作后,用户产生的主观感受和满意度,主要用户体验数据指标有(但不局限于)操作容易度、布局合理性、界面美观度、表达内容易读性等各个方面的主观评价。

忠诚度:是指完成一次使用后,用户会不会再次使用此产品,主要用户体验数据指标有(但不局限于)30天/7天回访率、不同平台的使用重合率等。

推荐度:是指用户会不会将此产品推荐给其他人,主要用户体验数据指标:净推荐值(NPS)。

用户体验质量评价的“5度”模型中,态度与行为是相对的,吸引度、满意度、推荐度主要受用户主观感受的影响,因此将这三个因素归属为态度,但这在吸引度、推荐度的具体数据指标中,可能也会有一些行为数据,如吸引度中的点击率、退出率等。

“5度”模型提供了较为适用于一般互联网产品的基础模型,为产品的用户体验质量提供一个方向,不同产品根据自己目标的差异进行具体的用户体验数据指标定义。以电商网站的导购页面为例子,列举了导购页面的用户体验质量数据指标:



在具体项目中,一个改版设计不会考核所有数据指标,而是根据改版设计目标选择适当的数据指标,有时可能就只有一个数据指标。

我们上面介绍了用户体验质量评价的“5度”模型,从吸引度、完成度、满意度、忠诚度和推荐度这5个方面来衡量用户体验质量。除了用于评价用户体验质量之外,数据在设计中还能怎么使用呢?接下来我们介绍数据在设计中的使用方法和经验。

设计师怎么使用数据?

在设计中怎么使用数据首先要看设计师的设计过程,不同设计师的设计过程可能会不同,不同公司的设计流程也可能不同,但一个成熟的、较广泛被认同的设计流程往往有着非常大的共同点。

使用五导家进行设计时,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

通过业务诉求、用户诉求推导设计目标时,有没有充分了解用户诉求?

通过设计目标形成设计方案时,一般会有多个设计方案,哪个设计方案更加合理?

设计方案上线后,设计方案达成设计目标的程度如何?



数据在设计过程中起到的3个作用,也是为了解决在设计过程中存在下面的3个问题:

设计前用于发现问题:

通过数据得到在同类的设计中有体现什么优势,在过关的数据中,观察人群变化趋势,细分人群,在数据分析中得到用户的建议,改善产品的问题,从而在设计中更加完善。

设计中用于判断思路:

分析数据对比多个不同设计方案中的核心竞争部分的差异,来判断哪个设计方案更加合理。

设计后用于验证设计:

通过计算上线后的产品数据,对比设计前设定的指标数据,判断设计目标的实现程度。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