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维架构

联想教育应用说明(7.6版本号)——文章3章 日常维护和使用联想教育应用

2015-06-28 12:13 603 查看

第3章联想教育应用的日常维护与使用

第1章联想教育应用方案功能简单介绍http://blog.csdn.net/u013634961/article/details/39615525

第2章联想教育应用的首次部署http://blog.csdn.net/u013634961/article/details/39616325

第3章联想教育应用的日常维护与使用 http://blog.csdn.net/u013634961/article/details/39804509
第4章网络控制工具的使用 http://blog.csdn.net/u013634961/article/details/39804625
第5章常见的问题与解答 http://blog.csdn.net/u013634961/article/details/39805037 href="http://blog.csdn.net/u013634961/article/details/39615235#__RefHeading__9149_1640090290" target=_blank>



特别说明:本说明来自联想官方使用说明,但图片是作者一张一张上传的,实属不易。

注意:

1.建议机房管理员不要开放Windows的administrator权限给使用者,以避免使用者破坏联想服务分区。

2.建议机房管理员在计算机正常使用过程中。通过CMOS设置屏蔽硬盘以外的可启动设备。并设置BIOSpassword,以免使用者破坏联想服务分区。

3.被保护分区的可用空间就是该分区的可用缓存区,请您确保有足够缓存区以保证软件的正常执行。硬盘保护驱动程序安装完毕后。在Windows下将提供给您一个缓存区状态监控工具,您能够随时查看。必要时进行清理。

在图2-13“选择启动系统”界面中,单击“管理员菜单”。输入管理员password后就可以进入如图3-1所看到的的管理员菜单主界面.



图3-1管理员菜单主界面

管理员菜单,是硬盘保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逐项介绍各选项的用途。

恢复数据

恢复您的硬盘数据至上一次进行保存时的状态。在恢复操作前,请您确定已经备份了重要的数据文件。

注意:

1.运行此项操作前,请确保欲恢复的硬盘分区内关键数据资料已经备份。

2.操作运行过程中,请不要强行进行关机或拔下电源等操作,以免对硬盘造成损害导致软件无法使用。

3.请不要中断操作,等待其任务完毕。再进行其它操作,以免数据丢失。

4.假设操作失败,或操作被提前终止,或意外停电。您必须又一次进行一次“恢复数据”操作,以免操作系统出现异常。

保存数据

将您计算机硬盘所选择的分区当前的数据状态进行保存。当您日后运行“数据恢复”操作时,数据将恢复至您当前所保存时的状态。

注意:

1.假设此前您已经进行了“保存数据”的操作,则此次操作将覆盖上一次您所保存的数据状态为当前状态。

2.必要时。您能够使用“恢复数据”功能来使您的计算机硬盘数据恢复至此时进行保存的状态.

3.操作运行过程中。请不要强行进行关机或拔下电源等操作,以免对硬盘造成损害导致软件无法使用。

4.请不要中断操作。等待其任务完毕,再进行其它操作,以免数据丢失。

系统设置

系统设置界面如图3-2所看到的,能够对您的计算机进行引导启动选项的设置,以及管理员password和保留数据password的设定和改动等。



启动选项

隐藏启动菜单:假设您不希望其它用户看到“选择启动系统”界面。您能够在系统设置界面中勾选“隐藏启动菜单”选项。

注意

假设您勾选了“隐藏启动菜单”选项。计算机将不再显示“选择启动系统”而将出现短暂的全黑屏幕,此时计算机并没有发生问题。请您耐心等待。假设您希望再显示该界面,您能够在计算机启动后按Home键,进入管理员菜单界面进行设置。

隐藏“管理员菜单”button和提示:假设您希望其它用户在“选择启动系统”界面下看不到“管理员菜单”选项。请在“选择启动系统”界面中隐藏“管理员菜单”选项,能够方便管理员对系统的维护。

注意

选择了“隐藏管理员菜单”后,假设想再显示该菜单,能够在“选择启动系统”菜单下按“Home”键。在管理员菜单中进行对应设置。

隐藏恢复进度条:选择该选项,进入系统时将看不到“数据恢复进度条”。

自己主动进入同传:选择该选项,开机后,假设您在所设置的延时时间内没有不论什么操作,则系统自己主动登录到同传界面。等待进行网络同传。

自己主动启动系统:选择该选项,开机后。假设您在所设置的延时时间内没有不论什么操作,则系统自己主动启动默认的系统。

注意:

1.假设设置的“自己主动启动系统”功能被自己主动打开,而且延时时间设置太短,接收端可能来不及检測发送端就进入系统了。建议设置较长的“自己主动启动系统”延时。

2.假设您勾选了“隐藏启动菜单”功能,此时“自己主动启动系统”功能将自己主动打开。为保证系统稳定,建议您将自己主动延时时间设置为5秒或5秒以上。此后您又一次开启计算机,在您设置的延时之内会出现全黑屏幕,您不须要进行不论什么操作,请耐心等待计算机进入系统。

3.在上述全黑屏幕下,您能够通过按“Home”键调出“选择启动系统”界面。

设置定义快捷键:设定Ctrl-R恢复操作的生效分区为全部分区或者为上次进入的系统;同一时候设定Ctrl-B保存操作的生效分区为全部分区或者为上次进入的系统。

设置进入系统:您能够选择一个系统作为默认启动的系统。在“自己主动启动系统延时”设置的时间内,假设您没有进行不论什么操作,则系统会自己主动启动您所设置的默认系统。

注意:

1.仅仅有您选择了“自己主动启动系统”功能,才干够设置默认系统。

2.为保证系统稳定,在您选择了“自己主动启动系统”功能时。建议您将自己主动延时时间设置为5秒或5秒以上。

password设置

管理员password设置:您能够通过该选项设置管理员password。默认的password为空。

保留数据password设置:您能够通过该选项设置“保留数据”操作的password,默认的password为空。

设置分组名:您能够通过该选项设置本机的分组名称。

CMOS选项

保护CMOS參数:假设您希望对计算机的CMOS參数进行保护。请选择此项功能。

CMOS保护的功能,能够防止CMOS參数被进行篡改的现象,从而及时回复原CMOS參数值。

开放模式重新启动后自己主动调为保护模式:假设您希望计算机在开放模式重新启动后自己主动进入保护模式。请选择此项功能。

注意:

1.password仅仅能设置为8位及下面英文字母及数字字符。

2.CMOS參数保护功能后。系统启动过程中硬盘保护将会对CMOS数据进行分析,但这并不影响您的使用。请耐心等待。

3.假设您的计算机须要安装操作系统或者其它须要重新启动计算机的软件,请不要勾选“开放模式重新启动后自己主动调为保护模式”选项。

网络设置

您能够依据须要改动本机的网络设置。包含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及分组名等设置,例如以下图3-3所看到的。



图3-3网络设置

改动分区

改动数据分区的各类參数以及设置所选分区的保护措施。

注意:

1.您针对不同硬盘分区所设定的恢复方式将决定所选分区的数据是否被保护。

2.您所作的改动将在又一次启动后生效。

3.改动分区的恢复方式将导致保护系统丢失全部影系统。

4.假设您的保护系统中第一个系统(Windows7)前有100M隐藏分区,那么不同意将该系统设置为数据分区。

卸载

卸载“联想硬盘保护系统”。

假设是EFI主板卸载时将清空EFI主板password。

注意:

1.运行此项操作前,请确保被保护的硬盘分区内关键数据资料已经备份。

2.卸载操作时。硬盘保护系统会自己主动作一次恢复操作,将恢复至您上次进行“保存数据”操作时的数据状态。

3.假设欲保持硬盘被保护分区当前的数据状态,请先进行一次“保存数据”操作后再进行卸载操作。

4.卸载硬盘保护系统后,您的硬盘各个分区数据将不再受到保护,同一时候有些分区将不被保存

网络同传——网络环境

须要TCP/IP协议支持,而且交换机不能限制UDP广播。

发送端操作过程

发送端操作过程与初次部署过程中的操作一样。详细请參见第2章网络同传的操作部分发送端的操作过程。

接收端操作过程

选择好作为接收端的计算机。按下电源开关启动计算机,此时接收端将会自己主动登录至发送端计算机等待接收数据,无需进行其它操作。然后操作发送端计算机,等待发送端向本接收端发送数据。

注意:

需事先设置好发送端计算机后,再开启接收端进行自己主动连线。

网络唤醒

网络唤醒功能,能够远程启动被设置须要唤醒的接收端计算机。当经历了首次网络同传操作后,在机房日常使用的过程中,再次进行同传操作时,无需逐一开启接收端计算机。仅在发送端启用唤醒功能就可以实现接收端的自己主动开启,并自己主动登录到接收端。

当进行网络同传时,进入第2章如图2-19所看到的的“接收端登录”界面时,点选“開始唤醒”button,则可实现以前可以正常登录的全部接收端自己主动开启并登录,接收端登录后,将显示在“接收端登录”界面的列表框内。

唤醒完毕时。“開始唤醒”button则变更为“结束唤醒”。当全部须要连线的被控端都登陆上来时。点选此button结束唤醒。点击“完毕”button可開始下一步的同传操作。

另外。在使用排程时,发送端将自己主动完毕全部接收端的唤醒并登录。

注意:

唤醒功能仅仅对上一次成功唤醒的接收端有效(即该被控端在唤醒列表中)。

网络測速

网络測速功能可检測网络状况和网络中连线的接收端的传输速度。

普通情况下,当接收端网络速度小于5000(KB/S)时,能够剔除此接收端,从而保障总体网络环境的同传速率。

CMOS同传

CMOS同传功能。可将基本CMOS及扩展CMOS一并同传至网络内连线的接收端计算机。CMOS数据一般容量较小,同传过程会非常快结束。

CMOS同传接收后。接收端的CMOS參数与发送端一致。

注意:

1.对于PHOENIXBIOS的主板,该功能将无法传输启动顺序的參数设置。

2.运行CMOS同传功能必须保证全部的接收端与发送端具有同样的硬件配置。

3.在同传完CMOS信息后须要对全部接收端计算机手工重新启动两次才干使CMOS信息生效。

在重新启动过程中请不要改动接收端的不论什么CMOS信息。

智能排序

智能排序是对机房全部的接收端按位置进行排序的功能,即分配给每一个接收端一个指定的ID号。在之后进行的IP分配以及计算机名的分配。都将与ID相关联。

假设您没有使用智能排序,那么发送端的ID号默觉得1,接收端的ID号跟首次登录到被控端的顺序相关,默认依次为2、3、4......。您点击“智能排序”就弹出如图3-5所看到的。



图3-5智能排序

您能够直接改动本机(发送端)的ID号,同一时候点击“開始智能排序”后,您将能够到随意接收端进行按物理位置进行ID的设置。如图3-6所看到的,在设置过程中。假设出现ID的反复,将给您实时的提醒。



图3-6智能排序被控端

等待您设置好全部的被控端ID,就在发送端完毕智能排序。至此。全部的ID排序完毕。

智能同传

智能同传:假设分区有增量数据变更同传。则该分区自己主动进行数据的增量变化同传;假设给分区不满足增量变化同传,则自己主动进行有效数据的同传。无需您手动操作。由同传系统自己主动推断并完毕。

从而提高同传的应用性、以及改变同传的效率。

智能同传的界面例如以下图3-7所看到的。



注意:

在首次部署保护状态下的同传操后,您进入系统,被保护分区产生数据变化,然后按Ctrl+B保存下来。下次智能同传是仅传输上次保存的数据。

1.发送端在保护模式下第一次进行的是全盘的网络同传,使全部接收端数据与发送端一致,且均为保护模式。

2.智能同传。即假设某分区有增量数据,同传时仅仅传输增量的部分;没有增量数据。或该分区没有被保护。将进行全分区的有效数据同传。

注意:

假设安装或卸载软件过程中系统提示您重新启动计算机,请重新启动后在系统选择界面按下Ctrl-S以保留模式进入系统。

更新数据结束后,发送端须要做一次数据保存的操作。

a)假设进行智能同传时有分区自己主动传输了增量变化的数据,在传输完毕时。须要您重新启动发送端。

注意:

1.发送端和接收端计算机已经成功经历过一次完整地的数据同传,全部硬盘的分区情况以及各分区内的有效数据均相一致。

2.在原发送端有安装、卸载、变更软件以及有数据变化时。请直接进行“本机保存”操作(或在系统选择界面进行CTRL-B操作)。下次智能同传将自己主动完毕变化部分的同传。

IP分配

IP分配功能,能够为全部接收端计算机设置IP地址并命名计算机。

分配IP的操作,应在计算机的Windows环境正确安装了相关网卡驱动和硬盘保护驱动程序后再进行,详细配置过程请參见第2章发送端操作过程中的IP分配部分。

CMOS数据同传

CMOS数据同传的目的,是同步连线接收端计算机主板的CMOS參数,进行这一操作的前提,应具备同样硬件配置环境的局域网环境,详细配置过程请參见第2章发送端操作过程中的CMOS数据同传操作部分。

保护參数同传

保护參数同传,可将已安装“联想硬盘保护系统”的发送端相关參数配置。同传至网络环境内的其它接收端。

分组设置

分组设置可实现局域网同网段内全部接收端计算机进行分组,并依据分组的不同而进行分组唤醒及分组同传。

在图3-3网络同传主界面点选“分组设置”button,可将网络环境内当前已连线的接收端设置为“组”,其设置界面如图3-8所看到的。



图3-8分组设置

对组进行命名,输入新的组名称时,将创建新组;输入已具备的组名称时,则使本机增加该组。当组名为空时,则取消全部连线接收端的组信息。

仅设置本机:可将本机设置为指定组名称的成员。

改动本次连线全部机器:将当前全部已连线的接收端设置为与发送端同组。

注意

可在机房内分批开启接收端计算机,并设置为多个组,从而实现分组唤醒与同传。

考试模式同传

通过考试模式同传,能够将全部的接收端计算机统一切换到考试模式。

进行考试模式同传时。发送端必须是处于考试模式或者保护模式。点击考试模式同传,弹出如图3-9所看到的的提示框



注意:

假设发送端处于未安装或开放模式,将不能进行考试模式同传;假设有接收端处于未安装或开放模式。将不能进行考试模式同传。

排程设置

通过在发送端进行排程同传,可实现机房内的排程智能同传。发送端在完毕接收端的连线后,在网络同传主界面点选“排程设置”button,将弹出如图3-10所看到的的设置界面。



图3-10排程设置

1.在图3-9所看到的界面。设置所需開始同传的时间以及须要被同传的分区等相关信息,然后点选“确定”。

2.发送端把当前全部已连线接收端的信息保存为智能排程參数。并将该參数同步到各个接收端。最后发送关机命令。

3.所设定的排程时间開始时,发送端首先自己主动运行开机操作。并进入网络同传状态。依据智能排程參数,唤醒全部被设置的接收端登录。

4.全部被唤醒的接收端登录后。完毕连线,运行排程设置的參数进行网络同传(如发送端已分组,则仅仅有本组成员能够接收到数据包)。

5.数据同传结束后,发送端与接收端自己主动关闭,完毕智能排程。

注意:

若发送端已被设置为组成员,则排程同传仅仅同传数据至同组的接收端。

在主控端开启自己主动之前。请勿人为操作。

设置同传參数

设置同传參数,能够达到提高网络同传的效率及稳定性的目的。并可设置不同的同传方式等。在网络同传主界面点选“设置同传參数”button,将弹出如图3-11所看到的的设置界面。



图3-11设置同传參数

设置同传參数,包含网络延时、断电续传、硬盘数据同传方式以及接收端同传结束后的相关自己主动操作等。

在网络同传时。连线接收端计算机会显示当前接收平均速度。一般状态下。依据网络的物理环境不同。接收端速度会有不同变化。网络的物理环境包含网络使用的交换机、网卡、网线、网线接头(RJ45)、计算机自身因素等。

注意

建议您设置网络延时时间为20~50us

在网络环境连通外部网络(Internet)的情况下。平均速度值会很低。所以,进行网络同传操作时应避免局域网与外网的连接。

硬盘数据同传方式

硬盘数据同传方式分为两种:有效数据以及所有扇区。

有效数据包含硬盘的分区信息、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用户数据等实质数据内容。

选择此种方式进行同传操作。将会仅同传这些有效数据内容而提高效率。

所有扇区方式,是指将所选发送端数据分区内的所有扇区完整的“克隆”至接收端计算机。

接收端同传结束后的自己主动操作

设定接收端在全部同传数据成功接收完成后。自己主动进行关机、重新启动或返回登录状态的操作。

注意:

1.发送端处于开放模式时,仅仅有保护參数同传结束后,接收端才会自己主动运行关机、重新启动或返回登录状态的操作,其它操作结束后接收端不会自己主动进行这些操作。

2.发送端处于保护模式时。仅仅有完毕保护參数同传、智能同传单个或几个分区后,接收端才会自己主动收端不会自己主动进行这些操作。

3.下面操作结束后,接收端会自己主动重新启动:CMOS同传、保护參数同传、有增量数据但无影系统的分区同传。

4.排程设置同传结束后,全部计算机会自己主动关机。

在实际同传应用中。断电续传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发送端出现问题(比方重新启动)。又一次进入网络同传并连线完毕后。将弹出如图3-12所看到的的提示界面。



图3-12提示断电续传

在图3-11所看到的的提示断电续传界面,选择“取消”。则不採用断电续传而是又一次開始同传。假设选择“确定”,则读取断电续传信息后。继续開始上次的同传。

另外一种情况:接收端出现问题(比方重新启动)。

接收端再次进入网络同传主界面后,会自己主动推断并继续上次的同传。

第三种情况:接收端、发送端都出现问题(比方重新启动)。仅仅需在又一次连线后。在如图3-11所看到的断电续传提示界面选择“确定”就可以。

第1章联想教育应用方案功能简单介绍http://blog.csdn.net/u013634961/article/details/39615525

第2章联想教育应用的首次部署http://blog.csdn.net/u013634961/article/details/39616325

第3章联想教育应用的日常维护与使用 http://blog.csdn.net/u013634961/article/details/39804509
第4章网络控制工具的使用 http://blog.csdn.net/u013634961/article/details/39804625
第5章常见的问题与解答 http://blog.csdn.net/u013634961/article/details/39805037 href="http://blog.csdn.net/u013634961/article/details/39615235#__RefHeading__9149_1640090290" target=_blank>



特别说明:从联想使用的官方解释。但图片是由一位作者上传1,这是不容易!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