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我的程序人生之一

2015-06-12 14:37 246 查看
中学阶段出于对化学的偏好,高考报考了位于上海的华东化工学院无机化工专业。上学后逐渐发觉了与现实的差距,对课程学习没什么兴趣,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了2年半。在计算机方面的课程,一年级学习了BASIC语言,而上机实践则在大名鼎鼎的Apple II上,但总体上来说,对计算机也没有特别的兴趣。当时已有勇敢的同学开始学习Pascal,对于那时来说还是很超前的。

3年级下学期进入毕业环节,选定的毕业课题是”气化炉流场的数值模拟“,是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相关的内容,我的具体任务就是将国外文献中美国某高校类似项目的FORTRAN77源代码录入,代码共有2万多行,而我们从文献中获得的公开代码有很多的bug,程序调试需要耐心、以及数值计算、CFD等相关知识背景。为此也学习了一堆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各种内容,包括Navier-Stockes方程、流体流动与数值传热、偏微分方程离散化以及计算机编程方面等,将Patankar的那本经典书翻得烂熟。这1年半是忙碌而充实的,我们几个同学每天早上8点多起床后在路边买上2个包子,华化的包子当时还是挺有名的,吃完赶紧到机房,一直忙到晚上10点左右机房关门,午饭、晚饭都是趁机房人少时,请同学帮忙占座,吃完饭马上赶回。上机几乎是每天生活的全部。在这过程中,也激发了自己在计算机编程方面的兴趣,开启了程序员人生。

回过头来看90年代初的硬件环境,与现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学校计算中心有一台号称”超级小型机“的CDC Cyber930,内存16MB,共带有50多个终端,支持50多人同时上机,每天从早8点到晚10点,上机的人多时运行慢得象蜗牛,只有晚上提交批处理作业能运行得稍微快点;我的导师用一台4万多元的新款286,内存好像是1MB,当时的操作系统DOS还不支持虚拟内存之类的,在程序运行时,需要手工定义模块之间的内存覆盖关系才能运行;课题组公用的PC机CPU还是8086,显示器为黑白,分辨率仅为320*200;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课题组一位老师到外面参观回去后,跟大家用上海话说,386特快了,一脸羡慕的神情。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程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