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多线程还是多进程的选择及区别

2014-10-20 22:27 309 查看
转自:/article/8559730.html

鱼还是熊掌:浅谈多进程多线程的选择

关于多进程和多线程,教科书上最经典的一句话是“进程是资源分配的最小单位,线程是CPU调度的最小单位”,这句话应付考试基本上够了,但如果在工作中遇到类似的选择问题,那就没有这么简单了,选的不好,会让你深受其害。

经常在网络上看到有的XDJM问“多进程好还是多线程好?”、“Linux下用多进程还是多线程?”等等期望一劳永逸的问题,我只能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哪个更加合适就是哪个好。

我们按照多个不同的维度,来看看多线程和多进程的对比(注:因为是感性的比较,因此都是相对的,不是说一个好得不得了,另外一个差的无法忍受)。

对比维度
多进程
多线程
总结
数据共享、同步

数据共享复杂,需要用IPC;数据是分开的,同步简单

因为共享进程数据,数据共享简单,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同步复杂

各有优势

内存、CPU

占用内存多,切换复杂,CPU利用率低

占用内存少,切换简单,CPU利用率高

线程占优

创建销毁、切换

创建销毁、切换复杂,速度慢

创建销毁、切换简单,速度很快

线程占优

编程、调试

编程简单,调试简单

编程复杂,调试复杂

进程占优

可靠性

进程间不会互相影响

一个线程挂掉将导致整个进程挂掉

进程占优

分布式

适应于多核、多机分布式;如果一台机器不够,扩展到多台机器比较简单

适应于多核分布式

进程占优

1)需要频繁创建销毁的优先用线程

原因请看上面的对比。

这种原则最常见的应用就是Web服务器了,来一个连接建立一个线程,断了就销毁线程,要是用进程,创建和销毁的代价是很难承受的

2)需要进行大量计算的优先使用线程

所谓大量计算,当然就是要耗费很多CPU,切换频繁了,这种情况下线程是最合适的。

这种原则最常见的是图像处理、算法处理。

3)强相关的处理用线程,弱相关的处理用进程

什么叫强相关、弱相关?理论上很难定义,给个简单的例子就明白了。

一般的Server需要完成如下任务:消息收发、消息处理。“消息收发”和“消息处理”就是弱相关的任务,而“消息处理”里面可能又分为“消息解码”、“业务处理”,这两个任务相对来说相关性就要强多了。因此“消息收发”和“消息处理”可以分进程设计,“消息解码”、“业务处理”可以分线程设计。

当然这种划分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可能要扩展到多机分布的用进程,多核分布的用线程

原因请看上面对比。

5)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用你最熟悉、最拿手的方式

至于“数据共享、同步”、“编程、调试”、“可靠性”这几个维度的所谓的“复杂、简单”应该怎么取舍,我只能说:没有明确的选择方法。但我可以告诉你一个选择原则:如果多进程和多线程都能够满足要求,那么选择你最熟悉、最拿手的那个。

需要提醒的是:虽然我给了这么多的选择原则,但实际应用中基本上都是“进程+线程”的结合方式,千万不要真的陷入一种非此即彼的误区。

消耗资源:

从内核的观点看,进程的目的就是担当分配系统资源(CPU时间、内存等)的基本单位。线程是进程的一个执行流,是CPU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它是比进程更小的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

线程,它们彼此之间使用相同的地址空间,共享大部分数据,启动一个线程所花费的空间远远小于启动一个进程所花费的空间,而且,线程间彼此切换所需的时间也远远小于进程间切换所需要的时间。据统计,总的说来,一个进程的开销大约是一个线程开销的30倍左右,当然,在具体的系统上,这个数据可能会有较大的区别。

通讯方式:

进程之间传递数据只能是通过通讯的方式,即费时又不方便。线程时间数据大部分共享(线程函数内部不共享),快捷方便。但是数据同步需要锁对于static变量尤其注意

线程自身优势:

提高应用程序响应;使多CPU系统更加有效。操作系统会保证当线程数不大于CPU数目时,不同的线程运行于不同的CPU上;

改善程序结构。一个既长又复杂的进程可以考虑分为多个线程,成为几个独立或半独立的运行部分,这样的程序会利于理解和修改。

该作者做实验创建10W和进程和线程:
单核(双核机器禁掉一核),创建销毁10万个进程/线程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平均

多进程

0m8.774s

0m8.780s

0m8.475s

0m8.592s

0m8.687s

0m8.684

多线程

0m0.663s

0m0.660s

0m0.662s

0m0.660s

0m0.661s

0m0.661

创建销毁10万个线程(Java)
12286毫秒
从数据可以看出,多线程比多进程在效率上有10多倍的优势,但不能让我们在使用哪种并发模式上定性,这让我想起多年前政治课上的一个场景:在讲到优越性时,面对着几个对此发表质疑评论的调皮男生,我们的政治老师发表了高见,“不能只横向地和当今的发达国家比,你应该纵向地和过去中国几十年的发展历史 比”。政治老师的话套用在当前简直就是真理,我们看看,即使是在赛扬CPU上,创建、销毁进程/线程的速度都是空前的,可以说是有质的飞跃的,平均创建销毁一个进程的速度是0.18毫秒,对于当前服务器几百、几千的并发量,还有预先派生子进程/线程的必要吗?

预先派生子进程/线程比现场创建子进程/线程要复杂很多,不仅要对池中进程/线程数量进行动态管理,还要解决多进程/多线程对accept的“抢” 问题,在stevens的测试程序中,使用了“惊群”和“锁”技术。即使stevens的数据表格中,预先派生线程也不见得比现场创建线程快,在 《Unix网络编程》第三版中,新作者参照stevens的测试也提供了一组数据,在这组数据中,现场创建线程模式比预先派生线程模式已有了效率上的优势。因此我对这一节实验下的结论是:

预先派生进程/线程的模式(进程池、线程池)技术,不仅复杂,在效率上也无优势,在新的应用中可以放心大胆地为客户连接请求去现场创建进程和线程。我想,这是fork迷们最愿意看到的结论了。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