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长生不老之术???

2014-04-20 22:32 169 查看
今天群友说如果找到长生之术会与我分享,我百度了一下。。。看到了守精...

道家长生术

恭接玉旨开着新书
本堂主席关 登台
圣示:今夜恭接 玉旨,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接驾,命本堂福神十里外接驾,其余神人排班候驾。
钦差天仙状元邱真人 降
诗曰:道家妙术永赓传。造化大千不绝篇。
   黎庶明心真理悟。得到无为上九天。
圣示:玉旨开宣,神人俯伏。
  钦  奉
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 诏曰:
   朕居凌霄,痌瘝万众,无时不以苍生是念!际值叔世末法之秋,人心微危,得道不知见修且倦,虽然身处福地,耳闻福音,人在福中,却有空入宝山之叹。今尔南 瞻部洲台疆懿敕拱衡堂建设道场,代天宣化,以兹普度众生,著书连绵,赓续文字因缘,以此推动道脉道务,蒙 无极老母慈悲允着:“道家长生术”,以此降传人 世,协助道子精修之际,兼而保康身心,裨助道程。
   朕心大悦,兹命由无极元君麻仙姑为主着仙师,命由正鸾勇笔王生奇谋为主着正鸾,命由即日接旨起,为期一年,题其颜曰:“道家长生术”,分为理论、秘本二 部,可以砂盘木笔,每星期六鸾期著书,可以金指妙法著作秘本,双册合一,为期众生因应缘机,各有所得,愿尔神人用命,书成寿世,得书助益,则护法著书,人 人有功。
  钦哉勿忽。叩首谢恩!
天运壬午年八月初一日

恭接懿旨
无极麻仙姑 降
 书之前言
  妙哉!恭接著书玉旨,道家长生术玄妙,在于分天时序,次地理环境、五行生克、人身脉络,诸此辅成生克,互动牵引,趋吉避凶,可以延续此一凡身之保护耐用,进而裨益元神之长明。
  道家理论浩瀚渊博,道家妙术玄化无伦,一入道域,无法立时尽窥堂奥;因而必需术理兼备,始能知其精华。 老母慈悯众生,迭受身苦,赐允著作道家妙法。吾有幸忝为主着仙神,深愿与诸众生共勉护法,以期宝书顺利问世,助益大千众生,是所至盼,谨以数语,添列著书之前。
无极元君麻仙姑 志于台疆懿敕拱衡堂
天运壬午年八月初一日

本堂主席关 登台
圣示: 南天主宰文衡圣帝驾临,诸生接驾,慎勿失仪。
南天马天君 降
诗曰:随侍南来降道场。著书普化泽流长。
   天恩共沐光明现。寿世牖民宝筏香。
南天文衡圣帝 降
圣示: 主宰驾临,贤生慎勿失仪。
 为道家长生术作序
  夫道气转乾坤,法雨遍众生。道在天地是为众生依循之明灯觉路。
  道家妙法,济度众生,恩波广被,千古以来,已受万民景仰,甚至帝王贵胄尊法崇道,迭加褒封,是为修行者苦修、精修,德泽普及万民,辅世道之不逮,是以帝王得此辅弼,能得安宁天下。
  试看彭祖寿有八百,历经改朝换代,看尽兴衰,道家之法何以媲美能有参天地、同造化之功。今日尔堂恭奉 玉旨著书,是以 无极老母慈心之悯,而有长生法要辑着成书,不论神只,不论道场、贤生,均属殊荣,众生之幸,可以由此书而得改善此身凡骨病磨,更可因此直窥道法奥妙。
  书将开着,吾忝为鸾门主宰,当有谕知天下众生珍视瑰宝,而审细研阅,各凭机缘,各自用心,得而终生受益匪浅,进而得灵性永清、安宁无碍之境;愿尔苍生勿忽吾言,阅书诚敬,仔细启悟,从中得益。
  际值著书,谨志数语,列为序文,实在愿有众生得益之苦心。
南天文衡圣帝 序于懿敕拱衡堂

天运壬午年八月八日

玉虚宫元始天尊 降
 序
  道之玄牝,乃在九转无常。
  人生凡躯早在无常之数,难以脱出其轨,唯有藉诸天地妙化,可以使肉身减轻伤害,得到保健之良方。道家数千年来,修者各自揣摩天地五行生克变化,从中大有心得,是以流传人世之道家仙方,不乏珍奇,活人无数,妙用无穷。
  天地一气,两仪四象,以迄九宫八卦,奇偶牵动,互有牵引,人与天地同参,只在如何运用此身融入天地变化,因而长生术并非仙家神话,并且更是人间日常保健之实践。
  只要详知天地时序之特色,五行变化之要素,食衣住行日常琐碎,对人身之束缚,如此长生纵非易事,想要夭折,却也不易。
  今日贵堂恭接 玉旨,开着道家长生术,辑要略理,一览无遗,可以领受道家对天地变化玄妙之参悟,不止人身受益,修行更是大有助力。
  际值著书之初,吾谨述数语,以为序,并为之勉诸苍黎共研体悟。
元始天尊 志于懿敕拱衡堂

天运壬午年八月十五日

弥勒内院大妙相菩萨 降
 序
  道家思想,以老子之清静、道德经本,风靡于世,尤其道德五千言,更是亲炙于世界各大洲,不同人种,不同文化,尚能融入道德、清静无为之道家思想,体系之中,可见老子思想之博大精深,并且兼容同化,可以使世人同沐于春风之和熙之间。
   今日道家另一精深法要:长生之术,藉人间鸾门道场之砂盘木笔,辑要成书;虽然未必世间众生一体适用,但是其奥妙处在于藉天地时序、地理环境之变化,使人 置于其间,可以截长补短,而得领受天地浩瀚之能量,助长凡身人寿之运用。道家仙方,虽然未必如道德五千言之发人深省,窥察天地奥妙,然则可以直入天地人同 参之领域,未来之间,蔚然成风,亦不可知。
  是以,贵堂膺命著书,正是赓续道家精妙法要努力之推手,大命颁布,是有其数;虽然天人有所共愿,书之珠玑,仍然有待用心研悟;若以风花杂咏而视,华而不实,纵得其妙,如入宝山,不识其珍,空手而回。
  际值著书之初,本为佛道同源,欣闻宝书降世,特来略志数语,以为众生共勉,并为之序。
大妙相菩萨 序于懿敕拱衡堂
天运壬午年八月廿二日

无极麻仙姑 降
第一章 前言
  深受三家之允赐,鸿文为序。道家之长生术,虽在序言中,众生应可略知一二,荷蒙 老母慈悲,懿命著书:“道家长生术”,广泛而变化奥妙,可以藉天时之力,可以藉地气之量,更可以运用本身血脉配合时序之运转,去芜存菁,可以提炼激发人身之潜能。
  简而言之,以人身之力量吸纳天地可以撷取之精华,转化长生之动力。道家长生术,当然无法一言以蔽之,更非一书可以述尽,然则提其梗要,加以阐述,慧者自然可以触类旁通,下智者亦可依循而得其益。
  书要开着,勉诸贤生护持发心,可以上通天心,旁植善缘,下结未来长生之机;愿以此数言,一者勉诸贤生善缘,再者是为书之前言。

无极麻仙姑 降
第二章 道家之要
  道家长生,是以养生为基础;养生之道,诸如:饮食起居,以迄天候、地理、环境,俱皆息息相关。
   古来练气之士,必定选择地理环境,可以在天候变化之际,趋吉避凶;譬如:在天候刚烈之际,可以藉地气加以调和;譬如:在天候阴森之际,可以藉地上物型加 以调整;是以故,人处其间,得天地之力,可以助长本身生命之绵源动力。天序之变化,四时有所不同,每季之中,又有细分,虽然是阴阳刚柔之互动,但有强弱平 和之分,十二时辰之动力与人身之生克又是牵连紧密;因而省察自身之本命位“亦即五行所属”,加以利用时辰对经脉血气之牵引,再加上天候之助力,则发挥自身 生命潜能,自然是倍数成长;反之,不明此理,受时辰动力所伤,加上不明天候动力之所属,身处其中,自然受其戕害,无以自知,正如天际之五种外线对人身有益 有害,端在如何利用而已。
   道家修练长生之术,早已洞悉如此变化,因而首要即是在理解天际中,对于人身益损之牵引及利用地上之含蕴地气以及建物“包含自然与人工所形成”,可以在天 地之间使人趋吉避凶,进而加以运用天地浩瀚之能量,助长本身之生命力。六十甲子之年运数,加上四时天候之变化,以迄十二时辰之运行,构成宇宙之动力。在此 间充满生克调和助力,以及潜能如何在此得益避损,即是首要养生之认知。

无极麻仙姑 降
第三章 修法之先
  天地有阴阳,人凛阴阳之气而生,因而人身属阴阳之性,气血属阴阳之分;大寰之下,五行生克,是在互动互生。
  人之落地,阴阳既分,四柱定位,因而五行各有所属。换言之,人之既生,其阴阳属性、五行定位,早已分明,可以在阴阳生长交替、五行生克之中,从其互动得其助益,当然亦有从中受其克害,所以修此长生之术,阴阳五行之本身属性不可不知。
   六十甲子,天干地支,加以细分,过于繁琐,若以十二生肖、十二月令、十二时辰,加以区分,大致已可明白本身属性。譬如:在一、二月出生者属“金”,三、 四月者属“木”,五、六月者属“水”,七、八月者属[火],九、十月者属[土],十一月、十二月者再属[金],为何年初年尾悉皆属[金]?此有交替五行生 克之中,属性之缓冲。[金]、[木]、[火]者属阳性;[水]、[土]者属阴性。阳刚落地,则属阳性。
  天候之四时,后天之变化,对于自身影响,并非绝对关键,必需加上时辰及自身血气之运行,始有[生、克、助益、戕害]之力量。古来道家修士、习武之人,深知自身血气之运行。
◎子时大都益(脑)。
◎丑时大都益(心)。
◎寅时大都益(脾)。
◎卯时大都益(肺)。
◎辰时大都益(肝)。
◎巳时大都益(肾)。
◎午时血气交替,大都不宜“唯有受阴损者,宜此时行气”。
◎未时大都益“下丹”。
◎申时则宜敛气,涌泉交替。
◎酉时则益“中丹”。
◎戍时有交接承续,则宜聚其悒积。上子可以吐纳清除。
  人在时辰运行之中,血气顺此经脉而行,益者受其助力;反之,虽然未必受害,但若外力侵袭,必定成伤,既受伤,则长生之术必定多受阻障。因而修习此一长生术,阴阳五行、气血运行与时辰之关碍,则是基础必知之理论。
注: 上子时即为“亥”,此时为大都修者偏好之时辰,因为此时属阴至柔,却又阴阳交替之度桥,所谓“否极泰来”。因而不论练气、养生、修丹者,大都择此时而行, 更因此时为通常人之作息习惯,因而大都适用。唯有阴损至极(亦即已受阴灵所扰)以及阳伤已重,尚未能够控制气行者,(一旦控制气行、此时行气助益疗愈,阳 伤助力最大)。
注:坊间一、二月属木,为何此书为金?
又示:此中算法,有以金为阳刚之首,承续年尾之交替,无妨知其属阳阴之
   分即可。

无极麻仙姑 降
第四章 落地时分
  语云:“未先注生,先注死”,人之运数,乃在投灵之时,缘机、运数已有梗概,以此架构人生因缘;是以故,人之落地,后天命盘,四柱确立,是为“命格”。
  但是此一凡躯却需上推至投灵之时刻,亦即在产后上推八个月,此一投灵时刻确立人生之属性。天候有四时八节,昼夜有十二时辰,此中落地之人身有其阴阳之分,修法当然必需确立阴阳属性,取其互补而后得益。
  四时是为春夏秋冬,八节是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及春至、夏至、秋至、冬至,然则其中春分、秋分,尚有阳中带阴、阴中带阳。十二时辰分为昼阳夜阴。如此确立此一凡身是为阴阳属性。
  若是阳刚时分落地,则其修法不宜阳刚,必需阴阳互补,始有受益。
  然则阴中带阳与阳中带阴,则其修法当然取其主配其辅。譬如:阳中带阴,阳是为其主,即以阴者为宜。
  天时虽然大致确立其阴阳属性,但是有其特殊,譬如:雨季、风季,其中动静引动天地能量之变化,必需考量【此在祕本中有明注】。十二时辰亦有前时与后时之分,一个时辰分为前后时,前时属阴,后时属阳,细分之中,亦有主辅互带,因此修法仍然必需谨慎。
  人之落地,形成后天命格,先天投灵之时将是注成此一凡身之衰健,甚或影响整身气脉之旺盛或者衰颓,必需针此而行,庶免未受其益,反受其害。

无极麻仙姑 降
第五章 气
  气之于人可以展现生命力,语云:﹁三寸气断﹂,意谓人之已死。人生于天地间,仰赖气之生息,可以使之动力无穷,因此,长生之术于气之关键甚重。
  气在人体可以助血行,可以通经脉,可以是人身健康之动力。今日不止中医肯定气之重要,甚至重视科学理论之西医,亦逐渐体认气对人身之重要;韩医甚且藉助仪器将附着或者放射之气拍摄其型态,以资证明气在人身,并且藉此进行气疗。
  在道家修长生之术,早已将气行之驾驭,视为基础功夫,必需使气行在人身之内,由散乱窜行而至驾驭,可以御行,进而藉精纯之一气而穿经走脉,统行血气,使各部器官健壮,自然可以减少病菌之侵扰,达到养生长寿之目的。
  如何使气在体内可以控制?许多修行者,大都以吐纳聚气,唯修长生则不止于此;换言之,吐纳仅是蓄养气在体内之充沛而已,修长生则需先将自身体质之阴阳属性,再则时辰配合天候而修(此在秘本有所记录)。如此不但养气,进而御气,才足以长生有术。
  在气之于人不可不加以重视之际,修者必需体认,气虚不足则必需先由养气着手,遽尔进入秘本而修长生,适得其反;因为气虚者自身不但无法控制聚气,强行入丹,反成空转,徒耗自身真元,未得其益。
  因此气之修行,尚宜由初行之练气入门,不论是气虚与否?先行奠定气沛之基础,是修长生重要之一步。

无极麻仙姑 降
第六章 五行及时辰之运用
  本章主旨是在阐述五行及时辰对修长生之互补,以及顺势相生;所谓:“互补”,五行本有阴阳之属性,时辰亦然,而人身更有阴阳之属性(并非单纯男女阴阳之分判),因而在此环环相扣之关连,必须加以厘清,始能加以运用。
   先说“五行”,“金”属阳而刚,“火”属阳而烈,“水”属阴而柔,“土”属阴而冷,“木”属阴而有中性之交替(因而属木者,五行时辰之运用较少禁忌)。 时辰则依昼夜之分而成阴阳之属性,人身除有先天之凛性阴阳(亦即男女之分),而在五行分判上,即是后天所成,因而可以有属阳带阴或者属阴带阳,然则修持长 生,在互补之间即是先天凛性不足,以后天时辰加以补足,譬如:干道大体是为阳刚之属性,则其修行当然取阴盛之时(除非后天不足,再取其顺势相生之时辰), 在五行中,人身属性是火,即已阳烈,当然不可以其对立之水而行,只有取中性,可以渐修渐补。
   再者说至“顺势相生”,人身之属性,可以阴中带阳,可以阳中带阴,但是纯阳纯阴者亦有之,既然俱备纯阳纯阴之身,如何分判?可以由落地四柱之时,分判其 先天所属、后天所成,当然必需加以顺势而成,不但加强巩固纯阳纯阴之身,得“长生之术”更是事半功倍。但是必需明悟人身在生命过程中,会遭遇许多伤害、病 痛,在此身遭创伤之际,其阴阳之特质已无作用,因而修长生之法,必需在复元之术(此是祕本之法),是有先固元,再进而求生之渐进,在此运用,虽然属于修法 之过程,但却可以较少忌讳(是在人身可以承受范围之内,即可行之,但是若非创伤者,修此则无益)。
  综合上述之互补及顺势,可以印证道家之阴阳立论基础所在,欲修者当然必需由解析阴阳学入门。

无极麻仙姑 降
第七章 三宝
  人身有“三宝”,亦即精、气、神。长生之道,既在养此身之寿命,则三宝是为重要之动力,殆无疑义。
  三宝在人身形成,展现强韧生命之现象,不论身强体健或者体弱多病,此三宝之互动,绝对是一大关键;因而如何善用精、气、神,达到健身而长生,即是修行此一法门之要件:
一、守精:昔 日道家之士,养身要素云及:人之敦伦,必与天时之行运有所契合,以此避免无形之伤害,受其戕害而有所不知,是为守精要素,诸如:儒家有非礼勿视,不履邪 淫,俱是避免心起邪淫,精受蛊动,乃致不能守精。然则天地既分阴阳,阴阳又是相生,人属其性,必需依此始能生生不息,此间分寸即在如何能守,男属阳、女属 阴,阴阳悉皆有精,因而守此一精,非指于干道而已,必需男守正色、女守贞节,始能得此守精之要。
  在节季天候之分,古有明训,诸如:白日宣淫,不近灶厨,悉皆有其涵薀之理,唯有多驱邪淫之思,守德节之理,才能深入守精之妙(其法尚有秘本之坐工用法,理论需先明之,其法始克奏效)。
二:顺气:气属动态,凡人常以气无所见、触之不着、视之不见,实则气不 但有其实体,藉诸今日科学仪器尚可使之显现。古人常云:“三寸气断”,气在人身,是生命显象,然则气息绵长,若有似无,却是道家至高妙法,道家有龟息之法,是善用此气,使之聚集不散,耗费些许而凝聚其动力,使生命无虞。
  人身最忌气散,其中诸如:乱窜、岔逆等,使气在人身不能顺经过脉维持人身动力,当然百病丛生。因而道家修行,首在练气,关键即在气可使身得无碍,如此一切修行,自然事半功倍,如今许多修行法要,悉皆出于此理,因而使气顺有其绝大因素存在。
  人生过程中,使气波动之事多如过江之鲫,因而必需谨慎,有以事怒而动气、有以不顺而动气、有以不忿不释而动气;换言之,人之情绪,亦动心思起伏,心若浮动,气必波折;在人生过程中,动辄气怒,波折起伏,则必干扰顺气之要,如此努力修行亦属枉然。
三:敛神:人 身之神,是在展现我人之智慧,有者动辄多愁善感,心思逭萦不去,以致形神枯槁,神受其扰,智慧困顿,如此无所勘悟、精进。儒家有云:“君子必自重而威”, 视在使人成稳,神情肃穆,可以收敛荒驰杂念,因此修行者必需记此敛神之理。三宝是三,却牵一发而动全身,精气神在人身息息相关,有可以相互弥补作用,亦可 以相互毁丧作用,是以必需守一而三全,三不可疏一,才能善保此身。

无极麻仙姑 降
第八章 养生
  欲修长生,岂有不先明白养生之理,因而养生之道是为“长生术”之基础。
   佛道均有养生之道,除在修行之人必要之清淡饮食外,在强身健行之武术,内有修涵之气行,因此佛家之素食是在“慈悲护生”之大原则中,有养生之意涵。而道 家由来本重练气之道,练气与饮食本就有所关连,诸如:“葱”本行气,但其性辛,易窜行气,因而在素食中有所避忌,辛辣之味亦然;由此可见,人身虽然必需仰 赖饮食摄取营养,然则利弊之间犹然需要取舍。
   人身在日常之间,举凡食、衣、住、行,莫不与生命赓续攸关重大,既如是,与养生之道亦如是,在饮食中如此,在住、行之中亦如此。居所有所不利(诸如:方 位、地理以及风水中,阴阳之划分,尚有起居卧房之方位与人身五行之冲克相生)。在行为中,虽与人身无直接关联,然则因行为而受伤,则养生只是空谈。
   道家在修长生之中,首重功课,所谓“功课”:一者练气,练气是藉天地精华,充实自身之气行,是道家练气所最重要之课程;再者:每日既定公式之生活过程, 以枯燥之生活方式,培养气行之平顺,在佛家亦如是,每日功课之进行,虽然千篇一律,然则人身即可如操纵机械般,使其规律习惯,而可意起心随,则“身心如 一”,必可在日常中,减少许多不必要之侵损,养生有利。
  因此必然在得失之中有所平衡,欲求得生之养,其欲必失;换言之,必需付出人心所欲,方可得人身之求,因此在修行养身之道,有许多禁忌,将要专章阐述。

无极麻仙姑 降
第九章 天赋与学习
  人有本能,一者是由凛承于先天自性,亦即潜在所具之能量;二者是由后天人事物之启发,而学习所具之能力。
  不论先天所具或者后天所学,形成人之生命现象,可以划分成:知识能力以及见闻智慧,俱皆可以左右人之生命过程;换言之,生命过程之顺遂与此息息相关,既如是,修长生当然必需注意及此。
  人之生,潜在能量即已有强弱之分,譬如:夙世造深福慧,则此世当然顺多逆少,既然伤害已小,则蓄积能量必多;但是凛承夙世之福慧当下已无可再予追加,唯有依赖于后天之造就,亦即是可以由后天之学习实践,而至行持累积此一福慧,转化潜在之能量,亦即所谓:消业增福。
   后天学习在生命过程,当然是非常重要,诸如:人之涵养知识,甚至日常间所必需面对之琐碎庶务,均有赖于自小之学习而成就学养之智慧;修行法要之基础,正 如人之年幼启蒙学习,小至爬行、牙牙学语,大至上学课业及至科技新知等,均是法要,亦是由基础而修行及至法要之解悟,甚至勘透玄妙,无不在后天学习之中。 “长生术”综合生命现象,了解天地人之互动生克,再以此凡身受纳天地生气,加以融汇滋长此一生命之不足,因而在理解其基础理论,而后可进入修行。

无极麻仙姑 降
第十章 避忌之道
  天地万物悉皆有生克之处,举凡阴阳相生,然则亦有冲克,物质有化学作用,树有光合作用;因而人有其互补,而相对之处亦有避忌之处。
   人与天地同参,本身即有无边潜力,然则在其潜力尚无发挥之际,容易受天地中不善能量所伤,殆无疑义!所以,避忌之道在养生之基础中,是颇为重要。昔日道 家练气之士,首忌是在“气伤”,所谓:“善泳者易薨于溺”,既然长生之术在于养此身之不坏,必需注意的即是此身容易受伤之处。不论佛道之修行,在教门戒律 中,虽然有约束心念浮燥之用意,然则藉诸戒律而善养此身,亦是用意良深之处。在修行长生术中,理论虽然只在剖析修行之梗概,但是不知其义,如何可行?
  修者必需了解及此,始能深入奥妙而得其益,避忌之道,分有日常琐碎繁事以及修行秘术之避讳。
诸如:修者精、气、神之如何调整平顺而纳受?诸如:饮食起居,如何顺应天时而益此身?
诸如:天候变化,如何避忌受其冲击?
诸如:修行之际,如何吸纳天地有益能量而助益此身?
诸如:年序之中互有冲克之际,如何避忌?
诸如:五行生克与此身之互补,即冲克之处,均需留意而收其益处。
  在修行本章中会有详细述及,唯修者必需明悟唯一原则,即是不论养生、不论练气,顺者是昌,逆者即败,修者当需在选择修行之际,审视本身契合修行之顺应。
注:“道家长生术”分成二大类,一者:是以气而养生;二者:是以药石而养身。不论练气,不论藉助药材与天地能量、时序、阴阳,均是息息相关,因而人身五行与天地大周天必需顺应,不可横逆。

无极麻仙姑 降
第十一章 禁忌之论
  凡人修法大多拘于天地之间,举凡天序能量、地形气势,加上山川五行之力互动,错综复杂之引力;如若以目前生活型态而言,科技形成之波讯,建筑高耸牵掣五行之互动,因而今人修法虽然比诸昔人便利,却是禁忌加多。
  日常生活中之食衣住行:
食:不论佛道讲究饮食之律,佛家有过午不食,道家有淡食养生,更有练气之士,忌有窜乱滞塞行气之食品。
衣:寒夏时序有分,虽然寒热自知,然则寒暑之气伤身于不自知,自然有碍修法。
住:今人居所不再如昔空旷无碍,大多比邻拥塞,因而地气所得,稀而不歛,加上五行互动,收益减轻,冲克增多。
行:今时科技产物令人减少行之运动,反增行之伤害;因此日常中,食衣住行已多伤害,加上许多琐细如食物之冲克,食后之动态,均有伤及凡身之处。
  因此修长生者,际值目前生活型态,必需选择可以避开有形伤害之繁杂处,最佳处所是以道场行之,或是择觅静室,如此方法是以己身避开世俗喧杂之必然伤害,而在静室、道场可以严律己身之避忌。
  综合上述而言,目前之人修法,虽然便利,禁忌不可不知,凡事必先明其弊病所在,始能顺遂其机修法;尤其重要,不能先知其益、不知其害,贸然而行,必定未受其益,先受其害。

无极麻仙姑 降
第十二章 修法之要
  “法”在行者而言,乃是成就之必要途径。
  前行之人披荆斩棘扫除障碍,留下光明坦途,此一康庄大道所涵盖许多血泪经验,始有后进者顺利之行程;“法要”虽有前人结晶可资参研、学习、警愓,然则亦因此使后学者轻忽大意,有利有弊;当然不可因噎废食,必需谨慎从中择利去弊,才有发扬光大前人心血所精辟而未及。
   不论佛道诸家法要,必要行者先知其理所在,始能行而无碍,此一知其所在,即是必要明悟法理所涵蕴,不论是宗脉主旨,不论对行者之成就收益,更不论是整体 宗脉之收益,必要行者知其法理所精微奥义所在。譬如佛禅学习者,必要明悟学佛习禅之真义何在,知其义,行而无碍,此一行而无碍更是具体必要之修法过程,知 法修法成法,不行者不知其着,纵然妙法所在亦无以显现,不行者何以知其法妙,因此知行是修法之首要。
  道家长生术,更是不止于理论之解析,更要身体力行于不怠,更甚至有如佛门严律般,对于身体之潜能必需按步就班,加以启发运用,更且长生术有藉助天时(时序自然灵力)、地力(地气五行互动阴阳相生);因此在修法者对此视之不见之能源,当然更必要先知其理而后按其要而行。

无极麻仙姑 降
第十三章 革习
  所谓“革习”,顾名思义,即是革除陋习。
  人生过程中,许多沿习之惯性,乃习以为常,因为是多数人所不觉,因而以非为是,受其损伤而不自知。昔日佛家有以武艺健身,然而资质各异,学有未成,因此武家有(易经、洗髓)使之脱胎换骨,道家养身练气,则以革习为修法之一环。
   人生在世,自呱呱坠地而后牙牙学语,所学习对象当然即在父母亲长以及周遭成人之所行所为;凡人之惯性,若非立即伤害,不以为有误,幼儿自然耳濡目染,沿 袭而成习惯,及长亦不以为有误,诸如:小至饮食不正常,挑食营养不均,甚至酷热之天运动后猛饮凉水,大至睡眠时序之颠倒。诸如此类生活中琐事,受其损伤而 不自知,犹然习以为常;修法之行者,当然必要革除如此习以为常之错误。
  道家长生术虽然有藉诸“天地灵气”加以补足凡身缺陷,然则妙法无边,没有基本起点,一切枉然;是以,凡身即是修法之起点,陋习伤害凡身久之有如滴水穿石,则修法再妙,精进恒持却有如破缸之补水,永无满缸之日;修法之行者,当知此理而慎之。
  当然“革习”此一理论,并非要行者以凡人之身,革除一切弊病,而得中规中矩亳无逾越,若如此亦可不必修长生,自身已达“陆上神仙”之境界。在此首要强调是革除习以为常之错误,然而偶一为之错误并非不可,但是习以为常不觉其误,即是修法一大障碍。
  综此而言,修长生养凡身,一切会伤及凡身之惯性行为动作,必需谨慎斟酌,进而审视惕励减少此类错误,一者符合凡身之摄养,二者符合修法之步骤,三者藉此谨慎之行为兼达于恒修法理之戒律。

无极麻仙姑 降
第十四章 龟息大法
  人之生命过程,虽然以活力展现实质生命,然则生命之动力却源自人体(精、气、神),是以故,人身每一活力即是耗损(精、气、神);天地之间,凡是生物悉知以收敛无谓之活力,以充足生命力,意即保存元气延伸生命活力。
   道家“龟息”比诸(人之睡眠、蛇之冬眠),犹要深敛其元,换言之,龟息乃在生命存活中消耗最低动力,却可以使生命活力得以充足而源源不息。修行龟息除有 许多外在限制,譬如:身体状况、时间调配,甚至环境、地理因素,均足以影响龟息之作用,因而龟息之法大都用于专修练气之行者,但是修行“长生之术”可以择 其要论而用,不受其外在约束;简而言之,道家龟息之法先练人身之气,驯而纯可以驾驭,再以气养神、以神培元,其最终目的在于培固人身之元,长生亦如是。培 元可以使生命力充足,加以减少损耗不必要之动力,即可得到长生之效。
   人在生命过程中,每一思维即如睡眠中潜意识脑波之回荡,均有损耗元气,以致动作每每损耗人体之元气,因而必要注意于减轻耗损元气之言行动作。道家龟息乃 是针对凡人,虽然可以藉练气达到使气驯而纯,但是在日常间(喜、怒、哀、乐)情绪之波动,行为激烈之损耗(精、气、神),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藉龟息之 法,使练气之效存留,使人身之耗损减少。依此义而知,在修长生则必须减少浪费精(人身以色耗精,因而人之大伦必要“正色”而使之不耗)、气(人之生事物引 动情绪,因而必要“修涵性情”,使情绪不致波动过大而动气)、神(人生虽然横逆波折,然则应以放开胸怀乐观淡然之心,若处处萦心伤神,则无法修长生)。
  本文之所以藉道家龟息之法引义长生,是要行者知此生命之元,必要减少耗损,增加存元之动力,始足以事半功倍。

无极麻仙姑 降
第十五章 气之长生
   道家有云:“气促则短,气徐则长,是练气之要。”顾名思义,人之呼吸原本进出有其脉动之韵律。若是激烈运动之后,必然呼吸急促,若是气息受到身体牵掣而 所改变,必然影响气行在体内循序脉络。相同之理,人之情绪,譬如:过度兴奋、过度发怒,此一情绪之波动,导致气息连带波动,亦然影响气行脉络之平顺;人身 以气行全身,而使此肉身可以有动力,可以有血糖养份之均匀,若此一气行改变,对人身当然有所影响。
  道家之所以重视气行,由“吐纳”可以知其概略:
◎“深吸”─以此可以收纳天地精华(氧)。
◎“徐吐”─可以排除体内秽气。
  然则此一吐纳之工夫,动静之中互见消长。人在气行之中,展现生命活力,却必需保持此一气行之平顺,所以不可以使气促而短,必需以徐徐源源之平静气行,助益人身脉络及至筋骨。
  不论佛家、不论儒家,亦有相近于此理论,儒有内敛沉稳,要人端肃言行,佛有静心去念,使其不紊。虽然未必专指于练气之说,但是却可以使人不气燥而平顺,有助于法理之精进。道家则直指气之必要平顺,始可源源不绝,进而生生不息,是以气养生之学。
   前期所述:“龟息之法”,即是道家将人身之气大量净化,并且尽少运用浪费,使人之生命之气更丰富而源长。试看世人不知平顺此一气行者,凡诸易动喜怒之气 而过于激烈者,必然促寿而夭;若知善摄此一气行,则必得长寿之症,所以练长生,先摄其气,如何摄其气?则不气促,使气徐而长。

无极麻仙姑 降
第十六章 丹鼎之道
   道家有“九转金丹”,此一金丹即乃太清,丹记于太清“观天经”,道书所载尚有“云笈七箴”,以及,“抱朴子丹一章”云:即九转金丹,一转服之,三年得 仙;二转服之,二年得仙;三转服之,一年得仙;四转服之,半年得仙;五转服之,四十日得仙;六转服之,三十日得仙;七转服之,二十日得仙;八转服之,十日 得仙;九转服之,三日得仙。此九转金丹乃以丹砂、雄黄、白矾、曾青、磁石合火炼之,愈转其石五色,其效愈彰,道家练丹以此为最。
   人身亦如此,一冶炉五色石,即是五行气,将五行之气纳于人身,藉丹田练气,九转丹成,即如服下太清神丹,得仙无异。职是故,纳五行之气于丹田,如何九 转?即是长生之术。亦即其练丹过程,有如冶练九转金丹,一则五色石即五行合火,有人身坎离之火,练成三昧真火,如此具备练丹要素。
  余下仅是火候而已,有者人身真火虚耗,坎离不济,因此聚火之道即在命门,一者:可以藉正午之阳刚吸纳天地真气,补济己身之不足。二者:可以藉药材补济不足。练丹先由聚气,因而在筑基必需明确可以察觉自身之气行无碍,始谓周全。
   大抵而言,人身行气周遍,谓之“小周”,人身行气可以由涌泉出,再由中丹吸纳,可以行“大周天”(唯大周天之行,鼻息之出,细而可敛,由中丹主宰驾驭, 亦即以意驭气)。大周天,人之行气必需有三年,始为一转;换言之,二十七年可以九转,(若是一日可行二大周天,则相对缩短年限,然则大周天行气,若无确实 筑基,看似周行周天,却是不然,无有其功。)
  丹田聚气,行毕“大周天”,必然神清气朗,自身可以察觉,是以修习者必要确切审视,庶免无功。

无极麻仙姑 降
第十七章 坐工之论
  道家修行大都以坐工为奠基之初行,举凡练气、练神,甚至修法、习符,莫不以坐工而行,因而道家之修行以坐工为代表亦不言过其实。
   然则坐工之细目却不可以一概而言,试言练气之行者,先由聚气入门,练神之行者必需先能入静,更遑论于修行更深微之法要。前期所述:“九转丹成之修行”, 更是以人身为鼎炉冶练人身精气神,如此过程,道家仍然视之为坐工之修行,可以衍生许多坐工之课目,譬如:练精为气、练气化神、练虚还实、练实去虚,如此转 化之工,均在坐工之过程;因此“道家长生术”,坐工是其基本精髓骨干所在,行者必需确切明白。
  修行长生术之坐工,不可以由练神入门,必需练气入门,因为“气在人身是一切动力之关键”,以气补精神,可以奏绩效,若有精神化气,则事倍功半,是为本末倒置。
  如何由气入门?可以由坐工(练气、聚气、行气),而致气成实中去虚,但驭行经络(通脉、过穴),可以无所阻障,练气成实后再加紧坐工,可以行大周天,气之可出体外则已不虚,练气成实则受用无穷,当然行者个人之五行选择合适之时辰,可以事半功倍。

无极麻仙姑 降
第十八章 驭气
  道家之驭气与练气,一则是以吐纳为奠基,二则是以意导气,使之纯而驯,因此驭气可以谓之练气之精华深入堂奥。
   所谓:“驭气”,即乃统制之意。人身之气由丹田聚气,分布全身之经络而行气行无碍,血气可以直透顶门,下至足尖,使器官充份得到营养活力,是健身基本要 素。然则要健身而长生,则非要驭气不可,道家驭气可以凌空踏虚,是统制一身气行,不但纯驭并且可以转化动力,此一转化即在驭气之功。
   如何驭气?是在丹田聚气,之后修者在基本吐纳,可以使丹田如蓄电池般活气充沛,然后先以意导气;在修者无法深确掌握气之所在所行,并且无以视觉,只能以 意导气,人之意念正如气之本质,视之不见,构之不着,但是束念之意专注之中,其产生之动力即如丹田满气,自然翻腾旋行而出丹田,顺经穿络而行,加以意念导 气,小周天运行人身则是易事。然则气行过程中,有体质之不足,或者躯体之受创,气行不能自由顺畅,再者修者之意念,不容易凝聚成为动力,一旦意念纷飞,即 无法以意导气,终究无功,因而驭气之先,必先可以以意导气,才足以进入驭气境界。
   驭气既是统制人身之气,因而在人身之气可以受制于修者之意时,则不论自行疗创或是为他人疗创,均是易如反掌,更甚者可以统制气行穿经过络,当然可以更深 入人身最深层不可及之处,如此不但可以疗伤,更可以保护此深层而重要之人身器官,避免受病菌侵袭,如此无病伤身,不能长生未之有也。
  道家修长生驭气,再以气而转化精神,有博大精深之理论及修持方法。至希阅者研阅至此,用心体悟,因为此后即是精气神转化之理论。

无极麻仙姑 降
第十九章 练精化气
  人身(精、气、神),本是互生互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之互补,因而也可以失其一而三者尽损,精失则气虚、神衰,是必然之结果,故世人行者均需明白此中利弊而戒慎。
   人之大伦,正色不二,虽然佛道不戒在家俗世之修子,但是色是刮骨刀,本有明训;虽然近代西方民情,有者倡言浪漫情怀,将色与日常生活之情绪,此拟成紧密 关连,然则人之情绪,可以转寄托于他事,而娱情陶冶心性;修者更可以,藉诸深入经藏,而转移情绪之寄托,何况色之关连于人,精是直接无所置疑,修者当必正 色不二,始能进入守精之门,并且守精之正色尚需节制,不宜正色而不知调制。
   道家有见及此,在坐工之中,即有(练精化气、以实补虚、再藉虚练实),使精气神得以互补。气在丹田虽然可以以人身行吐纳而吸纳聚蕴并得助体外,天地精华 之气,以补吸纳之不足,然则若失气则虚,有如破缸永无满水之日,又譬如人之捐血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但是先决条件却是捐血者不贫血,有健康之身体始能行之, 练精化气亦然,欲求得精补气则精不可失,在人身之中,精能守盈满则藉气蕴丹田九转练化,大补真气,如此精气互通互补,得丹炉之炼助益人身无疑义,则神清气 朗均由守精而成。
  在修者已尽守精之戒,在行吐纳不论是否得受体外天地精华之助,自身已具备丹鼎之功,丹田聚气行之而驯,则守蓄蕴之精受气行吸纳,转化为人体真气,犹如血气将胃所吸纳之食物转化为养份,随血分送全身一般,练精化气是同于斯理。
  因此,必先守精再藉丹田转化为气,达到精气互通互补。

无极麻仙姑 降
第二十章 练气化神
  道家练气,可以将人身(精、气、神)串连互补,撷取精华纯善之气,(内可补精不足,外可神华外露),进而藉此(精、气、神)之互补生息,养此身之长生。
  所谓:“练气化神”,即是藉于坐工,练此凡气转成真气,顺畅人身经脉使无滞塞经脉,既无滞塞,则可藉此真气,练化污秽重浊有碍人身之原素,亦即今之用词“细菌病毒 ”等。
  道家练气之士绝多固定时辰,譬如:子时,卯、辰之交,为大多练气士所采用之时辰,用之时辰则是阴阳交泰、否极泰来之温和时刻;二者修道之人早晚课之时辰所符,因此古来练气之士沿习此而用。
  然则时至今日,社会结构丕变,修子沿用时辰,晨退一个时辰、晚亦提前一个时辰,虽然如此差距不远,但是有者体质之关,或有事倍功半之虞,更甚者采午时行气;古来练气之士除非必要而特殊,多不采用此有其因。
   需知练气化神,主要行气必要“上玉枕·过重楼”,而直下膻中行气,最难过者此三穴,即乃气门不易通畅。膻中气无法顺畅,人必闷绝不安;玉枕难越,则人身 秽气无以宣泄,影响新陈代谢,更遑论重楼回旋转气,此三穴不过,则练气无以化神。正午阳刚过重,膻中紧缩,玉枕受压迫而萎缩,不利行气,因而事倍功半,更 有行气而多闷悒,不能神清气爽。
  综此而言,练气欲得化神之效,必需在练气之际,使人身之(气聚而行、行而顺),达到(穿经过脉,顺畅无碍),如此始能(藉气净化秽浊,而得提神之效)。

无极麻仙姑 降
第二十一章 练虚还实
  所谓“虚者其表也,实者其里也”,表既未实,实却含虚,因而练虚可以还实,道家练气既在养我真元,因此必需以虚者补其实。
  譬如:医家以盗汗为虚症,盖以其虚火无之关,使实体受此虚火之熬而出虚(冷)汗,故以治其虚火为对治,即是以实补虚所不足。人身表里互为其用,虚实交替,唯,虚症虽为表象,然则实里亦有受牵引对虞;气之虚者当然容易引起表症,而此虚者即是实有不足。
   练气九转之功,本在调习,本身虚实不能互用或者虚火过盛,实有不足互补之用,人身若陷此虚实不能互用,则表症丛生,实里日渐消耗,终至真元不继,一切流 于空谈。凡人虚者不论气虚或者虚火过盛,大多将是萎靡不振,神气浑噩,少者会反向成暴躁无常。且虚症多出,得受实里之转化,始为对治之方。
   欲求练虚,当练其气行,凡俗修行此法之人,聚气先是不易,次者火盛阻脉,三者气若游丝无力穿经过脉,因而可以借助药材,以生气、窜气之药材加以食补,先 行聚气,始能行气;当行者可以行气之际,气虚之症已是消除过半,加紧行气之后,藉周天之转化,将人身之真气补足,经脉所行之气血,乃成补实之功。
  凡是修行气之工夫,首忌泻此人身真气,因而在未得其法之前,当然可以由睡眠作补助,须知人体本身是有治疗之功能,睡眠之作用,可以减轻甚至节制耗损生命真元之浪费。
  综此而言,练虚还实是在检视自身元气是否有所不足?藉补助方法达成精气神之调和。
附注:道家另有一支主虚者气也,实者精也,因此练虚是为练气,凡实是为以气补精,此说多为练气士所用,亦是正确;然则练气士者:一者择其时辰辅以自身五行生辰,二者其修练场地乃藉地灵而助自身,三者戒色,先守精关;有此因素,时下行者多有不符。

无极麻仙姑 降
第二十二章 助气
  道家练气有补先天不足者,以药材投之,否则各人资质不一,焉能练气同法、同就。
  今时运动之人,譬如:田径赛跑之人,由练跑肺活量之舒解,等于训练。道家练气者自身虽有具备,然则无由视触,因此亦属无由架构琢磨,使此气行随心所欲;道家成就之人,有以意导气之法,是以我人意念使此意念可以驾驭行气之间窜散紊乱不能循经脉之路而行之躁气。
   由此可见练气之名,即是明指如何练之使气而纯驯,练习不外殷勤以及正确,所以必须日无间断,使意能导气,久之成习,气行随意而行,即可使气在人身不躁不 窜,唯各人所蓄聚之气,其量不一,有者刚行,有者阴柔,更有者气聚不足,难以赓续气行穿经过脉之动力,今人可以藉运动之训练,使人激发潜能,练气者亦可藉 每日打坐行气之法,而积蓄气之能量,更藉助中药之行气、生气,而使自身聚气之能力提升,如此可以先从自身条件充备,进而练习行气之法。
  气在人身功用颇大,举凡昔人藉气自疗创伤,及至今人藉天地万物之气而为伤患医病,今人科技大幅提升,已可藉仪器照见气之所出、所行,更可窥察如何以气疗伤,因而道家长生之术必先由气入门。

无极麻仙姑 降
第二十三章 气戮
  练气之法,虽非“道家长生术”不可或缺之法要,然则人身精气神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练气仍属长生术之一环,有者精于练气,纵无长生延寿,却是可以健身,故长生术之讲解人身之气,使人明其理、循其要,善摄而受,必可得益,进而得窥长生之钥。
   人身之气,非练者可深知,但是(气伤、气塞、气滞)均使人身明显不适;一般不知者,以病医之,或得其效,或者多受药石磨苦,痊愈却非全是药石之功。凡是 人身气伤,必有闷悒;凡是人身气塞,必有不宁;凡是人身气滞,必然影响举止行动;有者气闷,则呼吸不顺;有者气不安宁,不能高枕安睡;因此,气之所戮,有 如剑刺伤此肉身,必待气畅无阻,始得安怡。
   道家练气之士,初基必有气戮现象,因为人身处于天地之间,受伤害之事难以枚举,虽然循法入门,却无可避免;因此道家练气之士,用于奠基行气颇费工夫。气 在人身“旋、行、转、化”此四大步骤,练气之身必先适其性而循其路,使顺而生力,不能逆而成窜散,亦由此四大变化,修者误之不能行,终致无功。
  所以练气必要在导顺而逢变生机,所谓:“导”,可以意行,顺为不逆;气在人身不论(旋之、转之)均可以意导气,故变时不逆,只要不伤,均可平息;所可惧者,强逆成岔,终致以气引神、以神败精,乃成人身三宝尽受其害,深愿修行者慎之。

无极麻仙姑 降
第二十四章 升殇
  道家长生,虽未必即是成道,但是长生却绝对是成就陆地神仙必要之路。凡人肉身,时日既久,必然败坏,唯有灵神不灭,以有限生命之凡躯延其寿限,可以窥见无数生命尽程中未及发现之玄妙,是以修长生,可以为成就大道做万全之奠基。
 道家不论符箓、练气及至术法,不外登仙之道,修练过程当然必有利弊,简言之,欲求其益,必需接受其弊害之虞,所以道家讲养生,是在减轻其害;练气之人,怕其岔气,练法之人,怕其反噬;因而修长生最怕殇殁。
  所谓“升”,即是升华净除,在修长生之人,不论是由练气坐工,不论是藉药石练法,均有其利弊之处,唯有明利驱弊,始能事半功倍,诸如:道家金丹其禁忌,一般修长生,则是谨慎保护此一凡躯。易言之!即是以最轻耗损此一凡躯,而延长其使用限数。
   修者不论气行丹鼎,不论药材养生,甚至藉诸术法、符箓,必先明察我身最弱之处,即如练武之人保护致死罩门,可以减轻无谓损耗,譬如人身受损(不论与生之 弱,或者成长过程受伤,甚至元气侵蚀不能自主),诸如此类,自身或可自知,或不能自知,由修长生之始可以察觉,气不能聚、气不能行、气不能用,则可有术 法、药石而辅助,切不能迳自强求由气入门,造成气殇,则穷尽一生,将是无功无益。
  综合如此理论,可以断言道家长生术,是有练气密法、符箓、药石,以此加强我身之生命韧力,进而可以从中逐步进展长生术之位阶。

无极麻仙姑 降
第二十五章 总论
  四时有序,八节无常,天地运数虽然依循常轨而行,然则大地万物各有其象,所蕴纳放射之气动,可以使运数不离常轨而产生变化,即是结合变化再复结合;是以故,五行有其生克。
  天地与人同处大周天之中,以数而言,可以知其变化,但是在动能中所产生之变化,即可产生另一现象;道家长生,在理论上依循天地运数,以人身有限之生命激发无限潜能,因而必需在天地运数五行生克,甚至节序变化趋吉避凶。
  在书中所阐述以修法之理论(编为上辑),后有加注,是为阐述修法之理论依据(编为下辑),而后秘本即是完全了然理论明其生忌,而后进入修法阶段。
  在人身有受限于天数、地形所连动之变化,加上各部器官气血运行以及日常无意、有意之伤害,必需能有梗概,知其必要,避免以及专注所在,始能受益于道家长生术。
  总此而言,道家在养生之余,进而提升长生有术,虽然未必有揠苗助长之虞,却是确实突激发人身潜能,因此若无扎实根基,欲得长生之益,恐非理论可得。

无极麻仙姑 降
第二十六章 后注
  道家修长生,是为登仙之前之脱胎换骨,原本道家既有养生之基础,只是精深延伸而为长生,世人对道家之练气与养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必然有好奇与玄妙之感,实则道家长生术,不出依循人体功能加以趋利去弊而已。
   试看人之食住生活习惯,是生命过程必然之现象,然则各人生活习惯不同,产生许多不同成长过程,进而有利有弊,于凡躯功能简单;举例而言:人体必须休息、 睡眠,使其在睡眠中,调和人体各部器官,及至脑部运作,若是人体之休养,反悖不顺其时,虽然短时间不易看出伤害,但是耗损潜能,已是折耗生命潜能;时日之 顺序,有其阴阳,习气对于人体休养,当然有正反作用,譬如三餐之用食,夜晚之睡眠,俱皆针对人体生养有所助益,背之当然无益、有损。
   “道家长生术”之修习,有许多针对食住之习惯加以改变;浅言之,人体之食物有其利益,但是过之与不及俱皆适得其反。今人大都喜欢特重口味,对人体之伤害 有如沉积毒素,一旦爆发,则体质之转换耗损,却非笔墨可以形容;道家重淡食,淡食可以清心去浊,以生养体质,道家重阴阳之气,调和阴阳,使之生生不息,因 而人之食住习惯,悠关修习长生之成败,时序之运用,更是精进长生术之关键。
  因此,密本中修长生之法,所列时序与人体之特性,切勿混淆或者不加注意遵循,庶免无功,甚至有碍。

无极麻仙姑 降
第二十七章 生忌
  两仪既定,五行运作,天地之间,阴阳既是相生互济,五行各自生克互动,人在两仪五行之间,即如处身旋转球中,有其中平衡屹立重心,可以不受旋转冲击,并可由旋转产生之动力,受纳而滋长自身能量,反之即受其害。
  修习“道家长生术”,在阴阳互济、五行运作中,加上时序之罗网,必需由此找出平衡之处,即是自身配合阴阳五行之生处,避开刑冲之利害处,时序之运用,即可滋长自身能量,再依循密本法要而修,即可得受“道家长生术”之益。
  但是五行有其(正、反、生、克)之作用,亦因此而不同,在修行者遇上逆五行之际,可以避开不用,如此虽有小受损害,却比冲逆而戕害,可以为奠基之辛苦,少受折损。
  总而言之,阴阳虽有利济,五行虽有生克,然则天地之间以其动能产生动力,可以助益凡人修法之不足,只要明其理,循其要而修,自然事半功倍。

无极麻仙姑 降
第二十八章 横逆
  不论佛道及至诸家,凡属修法者,最忌横逆。所谓:“横逆”,顾名思义,即可了然,修法必需按部就班,心理有所建设,根基扎实稳固,再累积功行火候,而逐渐精深,以迄恒持不怠。若有强求背离,甚至妄行,纵然付出苦心加倍,不但无功,甚至可能招致更大祸端。
   “道家长生术”本质上是开发人体潜能,换言之,人体本具长生之所能,只是无法挥洒运用,但是在开发潜能过程中,有藉助于天地能量或者药材,既然有引进外 力,自然禁忌加深,自身之能量以及承受力,在人生过程中久沿成习,加上新进力量以及增长之能量,(体躯承受之转变,以及天地能量、五行阴阳)对人体之影 响,自然会使修法过程中,产生更多变数,唯万变不离其宗,既然长生是人身本能所具,只要依循得法,切莫强求,自然可以依序激发潜能,而在温和变化中,又可 以不伤害人体久习之惯性,而减轻变化之冲击。简例而言,人在烈日当中,不必要之激烈运动可以避免,修法亦如是,明知逆行必害,何需强行?因此修法者在过程 中,察觉异常不适,立即停止,审阅修法是否有误?如此即属不强求。
  “横逆”再例举:行气顺行于奇经八脉,若体质属反奇经八脉,则必需以逆行气而行,切不可依正常行气之法。总之“横逆”是背机,亦是跳脱常轨。世人常喜逞能、强求,修法绝对不可。
道家长生术论本完

道家长生术─秘本
无极麻仙姑 降
第一节 十二时辰之选修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时辰、每时辰为现今之二个小时,其中,子为阴,辰为阳,午属正阳亥属正阴;余时多不取。
   凡在练气筑基之人,首选以每日之辰时为最佳。盖因辰时,阴渐去,阳正升,且人之作息处于休息过后,可以容易吸纳、接受。练气筑基,当然不外吐纳;然则, 不拘于坐工,行住坐卧,咸可吐纳。所谓吐纳,明言之,即是呼吸。只是,呼吸之间有其学问。人需氧气,无时无刻不在呼吸之中;端以体质而论,若气息不永,后 继无力者,宜由深吸浅呼,若气息浩沛,则可浅吸深呼。(注:所谓气息,可用肺活量衡量。)所谓行住坐卧,咸可吐纳,是可以视修者之便利。譬如有早起运动 者,可以漫步,小跑而调节呼吸,
又或者有坐工习惯之修者,则先以调节呼吸,收到吐纳之效果。
  人之吐纳,基本上是:气有不足,则加以聚验沈凝;气若有余,则以驾驯使御,庶可心意为使,活息脉络,运行不止。而,时辰之选择,是以天地之本质,辅助人体后天之不足,如此,始克达到长生之根基。
  具体而言,我人在平素心有旁骛之际,平素呼吸之详情,是不能发觉。有者会短促,有者会长沈,甚至有者无规律。所以,选时之修习吐纳,是藉此短短时间,从心意之支使,从无由察觉而控制;气既早存,不加以驾驭,徒劳气行之工,未收其益,岂非可惜。
  是以故,由省视自身之属类,再选定时辰之运用,依此而持恒作吐纳;如此,是基本修行长生之根基,更是道家修者,在修行深奥法行之际,必先奠基之工也。

无极麻仙姑 降
第二节 五行生克之趋避及修诀
   五行之相生,顺序以木、火、土、金、水,水又生木;五行相生,于焉万物有序。但,五行亦有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按白虎通五行 中有载:天地之性:众胜寡,故水胜火也。精胜坚,故火胜金也。刚胜柔,故金胜木也。专胜散,故木胜土也。实胜虚,故土胜水也。
   人之生也,四柱干支,分属五行之数,依此五行而生成。故人有五行属性(并非单一属性,分有其主,有其副,当然取其主为属。)之特质;譬如属性中主副为相 生,其人必为顺柔之性。如果其人属性是为水,则其天性较有亲和之人缘。如果其人属性是为火,其人天性较有进取心。如果其人属性是为金,其人天性必然能耐而 刚。如果其人属性是为木,其人天性较能专注一心。如果其人属性是为土,其人必然容易认命而脚踏实地。
   五行之用事,乃必要各乘时而当旺,似如人之逢时得势也。如木是旺于春正、二月、火旺于夏四、五月,金旺于秋七、八月,水旺于冬十、十一月;至于三、六、 九、十二月,各以十二日为木、火、金、水当旺之日,余十八日为土旺,故一整年中,五行各有用事七十二日。既有当旺之时,人之五行契合之,必然增加气势;当 然可以五行之正行,譬如属金旺于七、八月,此时正可正行合之。亦可以五行相生,譬如属金,土为相生,则土旺之时均为相生可合之时。
  修道家长生之术,五行之生克,当然是先避其锋,再顺其势,自然可以得尽其利。但,仅明五行之生克理络,尚有不足,仍要有摄纳之法,始能“行诀得利,收纳成原”。所谓诀之纳气、钦神、行排浊。
  纳气--人身之中自有其气,然则气有不足,或气有消耗。所以,必要藉诸天地之气加以收纳,驭行成原而为己用。可以藉调气吐纳,可以藉坐工行气而为之。
  歛神--神为虚游。容易飘离散驰,因此,必要加以绾萦,使之歛守在元。可以藉观想而御神,可以藉守丹而沈元。
  排浊--正如提炼之法,有去芜存菁,有汲元存渣。纳气歛神之后,重浊之废气,藉由呼吸,或毛细孔排除。可以由口呼浊气,可以用运动而排除。

无极麻仙姑 降
第三节 四时与人身阴阳
  四时即为春、夏、秋、冬,各有其性。春为大地生气之始,夏为阳刚正烈之际,秋为收获之成,亦有落叶萧瑟之感,冬为寒冷之天,可为藏歛之守。
  天象时序之定,是在养育天地万物,以及调节万象之生息。人在天地之中,受四时之滋润,当然,亦必受四时之侵扰影响。春夏可以属阳刚较盛之气,秋冬可以属阴柔较盛之气。
  人身阴阳之属性,大抵而言,干为男而属阳,坤为女而属阴;然则,亦有例外者。可以由气行而察觉是阴阳之属性;当在气行之间,察觉气似暖流,则为阳,反之,则属阴。(当然,有外力干扰如因果讨报,冲犯阴灵及煞厉等除外。)
   天地时序与人身阴阳属性既然分判,当然取其长而补己短,始为合宜。经云: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因此,阴阳必需配合;人身当然亦是存在阴阳。换言之,干男 属阳质,但阴质同时存在,只是占其小部份而已。医家以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阴盛生内寒,发热恶寒为病发于阳,无热恶寒为病发于阴。足见阴 阳气机在人体之存息,更可以影响人身之健康及病变。
  职是之故,用补阴泻阳,补阳泻阴。
  阴阳既是对立,又是可以互补,人身欲求受益于天地阴阳之力,当然必需与之配合。譬如干男属阳,则以秋冬之阴,可以得其利;反之亦然。
   修道家长生之术,以阴阳互补、相生,及至还原,是为基础。往昔道家练气士,以日月精华,助气至纯,即是以阴阳运转,虚实互补,而成就气行无碍之肉身,进 而练气成丹,成就紫府登仙之法,或是陆地无碍之人仙。今时修子当然亦可如是;唯,往昔道家之修士,可以弃凡尘,隐入深山福地而修,今人则难以如此割舍,所 以,造成困难。
  本文在修者明其理之后,必要有修行之法诀,即是:阳莫过阴而入魔,阴莫过阳而入邪。需知,在修行中,阳要藉阴而转补,但是,过度依赖“阴”,客反其主,则入邪魔。但是如何明辨“过”,在修程中,阳察阴盛,阴察阳盛,俱是“过”矣!
  法者,可以由坐工,藉气行达到阴阳互补、运转,及至还原、成丹之过程。

无极麻仙姑 降
第四节 守精之修诀
  精者,生命之泉源,亦为三宝精气神锁链中之首,练精化气,气可以提神,使三宝在人身中可以保护凡躯各部器官,因消耗而带来之伤损及病变、退化。
   守精,不论行者或世俗之人,均以戒色为首要;然则,戒色仍分:实淫与意淫。实淫,当然是贪色纵欲,一且色欲过度,精自失矣!精为血,当然属水,水在人体 过度流失,则水火共济之调和,自然失去平衡,火烧水枯,则人形愈消槁。意淫,虽无实际行淫,但在意念遐思中,精关蠢动,色心大发,火性更起,蒸烧真水,虚 火顿然流窜,终致竟日神思恍忽,无法意念控制思绪,而成情火之灰烬。
  所以,戒淫不但在实淫与意淫均需兼顾,只有在眼不观美色,足不入绮地。换言之,以端正视觉,不接触情色书、牒以及声色场所为基础。才能端肃身心意,使之不心生邪念绮思,达到不动淫念,守住精关。
  然则,后天之守,并非书言,可以轻易而达成。并且,敦伦人之大礼也,亦非全可避免;因而道家修士亦有藉诸药材以补流失之不足者。唯,后天之补充,先天之不足,在在均是有所失去,因而,道家乃有修法以加强。
  道家精关之修诀,必要洞悉人身生理之构造与一日之阴阳调济时辰。人身生理,每在睡起之际,阳旺而动念,则易消耗阳精,而成损蚀人身之精。故在晚课之际,(可依各人之习俗,以戍、亥之时均可。)可以依此而修。
  作课之前,宜先净身,(水温不宜过热,凉水亦可。)沐浴作用,是在放松心情,可以容易进入修法妙境。功课时,可以用“静坐”方式,但不是佛家之禅坐、入定,亦非道家之练神练气。只是静静而坐,不必在意是否入静或行气等问题。
  坐定─眼微闭(可以全闭,也可以三七分。)─双手乾坤互握环扣而置于丹田。口念真言(真言:玄牝转化。永注癸元。敕急律令。通体生凉。)可以三遍五遍七遍十遍。
  往昔道家修士修法必有檀香,盖檀香可以助心情沈稳肃穆,今时修者亦可;但必要注意,坐处通风,庶免香烟弥漫,影响心情。

无极麻仙姑 降
第五节 化气之修诀
  气者,生命展现之动力。亦为三宝之中,承先启后之中继站;精守充沛于人身,可以练化助长人身之气,使气生生不息,而以提神之炯明。更可以在气原不息之中,带动全身器官之活力,进而更能促进人身新陈代谢,气脉顺畅,已是奠定长生之基础。
   化气,既是承接精源而加以转化,昔时道家修士自然有以药材或食物来助长加强,亦有先以气行使之绵长进而汇聚充沛。但是,气于人身,虽然不展露于外,但气 行于内,却有岔气、气伤之虞,是以必有专精之修行者,始能藉气行之,功来助气源之充沛。本章主旨是在守精而化气,故不而赘述。
   道家修士助气原之生生不息,进而衍伸为龟息之术,俱是法诀之功。但人身之气息,有先天即强、弱,亦有后天损耗过重,或是后天加强而形成。唯,人身一天之 气最顺畅之际,莫过于早晨,故道家修士均在早课中,作气原之功课。作课之前,可以先行调息─作普通之呼吸调节即可,最佳者,是在树荫下,因为大自然中,早 晨树木会吐氧,大益人身之呼吸循环,亦即加强补充气原之动力。
  化气之法诀─坐定(同守精之静坐)─深吸气─闭气(不要呼出,使所收之气流转于体内,因所收之气是练化精原之动力,不论是清净或废气均要)时间不限,视各人之承受度。(在人身毛细孔已在逐渐缓慢排出气息时,运转气流已练化元精成气,加强人身气原。)─口念真言(真言:万轮流转。丹田聚纳。脉络既穿。成长气原。)可以视各人之时间、环境而作一次至数次。
  道家不论任何宗脉,或道法、道术、甚至经典诸宗,对于养生长生,却是最为尊荣,推为道家妙法。是以,有练气、练丹、胎元、诸家宗脉之法理存在。今时,长生术之法要,既要洞悉阴阳互济之功,更要明澈精气神互补互生之理,如此修诀始能尽得其旨。

无极麻仙姑 降
第六节 还神之修诀
  神者,生命之主宰;语云:神形枯槁,意指人之内外俱已如枯木搞灰,生命不续。因此─“神”在人身,可以知生命是否赓读,是否可以展现动力,因此,是为三宝中,勘察生命是否有存活之能力。
  人身,有躯体之形像,当然亦有主宰躯体传输系统。心为人身之王,为一身之主宰,神为心之使,执行心之所动;故,心神为人身之完全作用。神,可以是心之为使,可以传达人身言行思绪之主宰,更可以结合精、气而脱胎凡躯,成就无所阻碍之灵体;即是元胎。
   在通俗语句中如:心神、精神、神气等形容人之现象;但是,也由此可以知道“神”之作用,于人身是非常重要。譬如要守精,神不可飞驰遐思。  譬如要气行 周天,以神驭气,事半功倍。譬如要修法,以心观想,以神入境。换言之,神若安健,显露光芒,并汇聚人身之精气,可以使人身形象得以光采华耀。
  道家修士对于“神”,抱持非常慎重之态度,因为,神可以成就为赓续于“体”而不灭之生命;但并非是“凡”,亦非“元神”。是由躯体形象,在极限而腐坏之后,“神”亦不灭,所谓:天地人三才,与天地同参,即是以 “神”可以与天地同配也。
  是以故,如何令“神”不灭,而有益于人身,延长躯体使用极限,即是道家秘法也。
  道家有练神之法,不论是藉神或胎,藉神或丹,或藉神益元,关键在于如何还神之元,进而可以得其助力。需知,神既可汇聚精,气而助益人身各部器官,而显露神采,则“练神还神”即是滋养体躯之寿命,使人身减轻衰耗、腐坏之速限,而达到长生之目标。
  因此,还神之法诀,可谓是总结,比较繁复,因为,需要汇聚精、气,再加以还诸于“神”,然后,三宝融汇,充沛全身。
  还神之法诀─坐定(需先行气顺畅脉络)─行气─纳入气海(气海盘旋)─后行命门─再上重楼─会于玄关(气神融汇)─运行周天(周天有成,精气融汇于神,则三宝分布人体而各司其职,各益其部。)真言─疾!歛!叱!万绪归原,不纷不紊,是神养元。

无极麻仙姑 降
第七节 龟息大法
  道家龟息,渊源流长;龟何以长寿,盖以耗气其微,养精蓄锐,得以减轻损耗真元,而得长寿之诀。所以,耗气损元是促命短夭,反之,当然得延其寿。
   自古以来,修真之士,特重养生修真之法诀。但养生,有关饮食、睡眠等日常生活及作息等,换言之,是规律生活,饮食不触过于剌激食物,故道家亦主张:淡食 以养生。修真者,元也。男为干,干为阳,故男修元阳;女为坤,坤为阴,故女修元阴。养生有术(亦即不蓄意伤害身体器官之饮食作息),加上真元不予浪费。基 本上已缩减身体使用之伤害,亦即延长使用年限;并且,养精蓄锐,更可以激发身体之潜能。人身之气,气息不绝,只是,绵亘赓续之余,却有必要节制其耗损之程 度。
   人身展现生命,呼吸动静之间,都是减损气机。譬喻一个人坐在树下乘凉,一个人作激烈运动,则其所引动而消耗之源,当然是不能正比。(在此意指超出正常运 动量)道家龟息之法,即是,在人身所必要消耗之能源气机以及真元,藉此妙术歛肃、节制,正如水龙头加装出水节制器,以免水量过大而浪费。
  道家修法,尤其注重藉诸天地、地形、五行等大自然所蕴含之能量;从其间吸纳摄后,融为己用。而自身之能量,受此肉身所束缚,因此必要加以激发至极限,意即开发自身所具备之天赋,使之可以运用。
  欲修龟息大法;既已明知与气元之关连,当然必要由此着手。我人之气,有强有弱,有绵长,有促短,虽然未必攸关龟息大法之成就与否,但是,不可否认,气息使之绵亘、厚实,此至绵延,却是基本要件。
   因此,每日以卯辰之交,或亥子之交,以取交泰之气。静坐吐纳,以取驭气之机,兼而蓄气储元。驭气之工,必要关键,因为用气之道,如用水源,省之有积,费 之则耗;故需练其氧气在体,徐之运用。具体作法─气歛于内穿行无碍,循环无碍,口鼻作用可由毛细孔替代,则龟息有初基。
  需知,人在生命展现之中,呼吸端赖口鼻运用,换言之,气为人之生命所仰赖。但是,鱼在水中,亦要呼吸,亦要用气,只是不同于人。龟息大法,正是运用此理而成。
  吸进氧气,纳入丹田,呼出即是有害之二氧化碳;在此吸取有益及排除有害之过程,正如水龙头一开,水量即出,但加装节水器,却可控制其出水量。我人口鼻之呼吸,是与生俱来之本能,但,毛细孔亦可呼吸,并提供身体之氧气;此即龟息之精华所在。

无极麻仙姑 降
第八节 丹元
  丹元,可分解为丹神与真元;但,元神可以为人体之不死身。
  人身之内,气之为使,不容争议;譬如胎儿在母体,需赖脐带输送而维持生命及茁长。道家练气士,吸纳天地精华,蕴于气海,加以驭行、转化,旋气成丹;以气养丹,功行火候终生不怠,丹元不散,突破假体,飞升而去─正是道家所谓:谷神不死也。
  人之元神,本如婴儿,具备自主意识,以及能力;但却无防卫抗御之能力。因此,必需依附假体之保护。换言之,亦如胎儿在母体之内,受保护,受滋养,而日渐茁壮长成。
   道家修真之士,以气养体─是为练气士。以气养丹─是为丹士。修丹者,当然,气为关键。因而,有勤于坐工,耕耘自身之真气,使调息有节,运行有序;出入有 其脉络,是为周天也。有寻觅磁场旺盛之处,藉阴阳两极而运行气机,纳于丹田。有藉钟灵毓秀于名川胜地之奇药,而增强自身气行,达到以气养丹。
  但是,不论以气养丹,以气养神,或是以气培元,其究竟是在成就“长生”之术。要使“丹元”成就,而为陆地神仙,或是飞升而登紫府,其修诀绝对重要。
养丹─一日之时,以寅卯之时为晨曦初露,初阳始起;亥子之时为月阴正盛,是为正阴之时,故,养丹之功课,不可轻忽。
培元─元胎之神,随气浮沈,故需先歛纳于玄关,使元神成胎,具备飞升之力,或者元神具备灵力,能有抗御之能力,则不受不可预测之力,减少损耗,以免得躯体之伤。
  培元养丹,由气入门,一般练气,由吐纳调息,使能沈歛汇聚;但修丹元之术,关键在如何歛纳于玄关。道家修真之士,有在正午之课,观现、导引,以期元神常住玄关;亦有先养成丹,再藉气行丹,住于玄关之中。
  综此而言,修丹元者,练气于吐纳,养丹于晨夜,正午坐于成胎元之工。修者必需谨慎于修法之际,有天劫、魔劫。
  所谓观想、导引,即是以意为主,使其随念而行。所谓:天劫、魔劫,即是修法之中,天火刀兵及入于魔象(不论是外力或自性)。因此,修者慎要护法周全;可以安雷符,可以请护法,或者于道场之内而修为要。

无极麻仙姑 降
第九节 一气真元
  天地有阴阳二气,人身亦同有阴阳之气,但如何吸纳阴阳之气而练成纯阳之气(或是纯阴之气),则是真元也。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四象;;而衍化成万象万物。其中,太极之一气,两仪即阴阳;故,一气生两仪,两仪肇阴阳又可复归成一气者也。
  天地为阴阳,日月为阴阳,乾坤男女为阴阳,凡事万物,以迄万象均为阴阳之象,换言之,由一分二,再由二归为一。如此演化之过程,再成收圆之象,应用于修真者修其一气真元,正是奥妙所在。
   所谓“一气真元”,一气先天所具,至真至纯之气;真元,则为人体阴阳所秉赋也。人自呱呱坠地,由一缕真灵入胎,依附肉身而成长,肉身因在凡尘,自受污 染,因而,真灵亦同受污染,乃成蒙蔽;但是,灵不入胎,无以成长,胎不入灵,不成性命。两者有如唇亡齿寒,相互依持,因此,必要藉修持而行复归合一之功 也。
   古来修真之士,为修培此一气真元,大费苦辛。有苦寻钟灵毓秀之洞天福地;有寻找深山大泽,奇山峻岭以求地灵气场;有搜寻佛道丹药,以脱胎换骨,增强气 机。每一动作,倍见苦辛,即是在企求得助于天地大自然精华,或是前贤心得之丹方妙药。因为,人身是在红尘浊世,总有难免受所戕害;虽然,因其受益,却也因 其所损。何况,夙世以来潜藏于轮回业障之中,业力尚蠢蠢欲动。
  人身具有一气真元,即是成就纯体;如要行持任何法教妙术,是已事半功倍;正如未曾染着之白纸,可以清晰印上任何文字、图画。而修道家长生术者,更是如火添薪,熊熊益旺而得其周全之功。
  今人修法,已不必如往昔修真之士,或觅山川大泽,或觅奇山酸岭,或求仙丹妙药;只要慎防夙世业力之干扰即可。
  欲修纯体之一气真元,男者为干阳,正午是正阳炽盛之时,女者为坤阴,阳没阴起之申时最佳。天时既得,加紧修工;坐于正时,藉时之气,吸纳于身内,沈于丹田,旋成气海,蕴纳天地精华,九转之工—必需丹田一沈,气海一旋,谓之一转。
  道家九转,有谓周天一转,有谓丹田旋气为一转;差别在丹需周天,练体则无需。不过,恒持不怠,使气无所滞,当为首要。

无极麻仙姑 降
第十节 常课
  顾名思义,即是例行而不间断之功课。
  人世间只要是专业领域之技术,就必定要定时定项之训练,再按进度增减;修道子亦如是,不论是任何宗脉,修任何法门,明确而且定时之功课,绝对不可疏忽。
   譬如出家众,早晚午等课是必备,譬如练气士,坐工行气选择时辰,亦是不可轻忽。再如各行业如歌手、运动家等等,在其领域中有特定训练,一者培养,二者形 成惯性。培养是在专业中必要,譬如歌手,必需练习发音、拓展音域,使其技巧熟练,可以自然即发声。运动者亦如是,筋骨之磨练,肺活量之扩展,使其持续力因 训练培养而成惯性之自然。
   道家修行者亦如是,尤其修长生,必要先由养生、健身着手。而养生、健身,更是举手投足,生活作息中,悉皆有所关联,最直接而关键是在“气”;因为,气直 接牵连身体气机之顺、滞。气顺,则体躯可以有效遏止衰耗及新陈代谢作用,减少细菌侵蚀而产生病变。气滞,各部器官仰赖之血氧联带受阻,将引发各部器官之病 变,体躯亦将衰耗。
  因此修长生,“气工”非常重要。所谓气工,练气之坐工也。既曰“工”,必需勤、恒、完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修长生者是练气机,勤坐工,并且,坐需知其法,明其诀,始能有所收益。
   坐工,不是修禅入定,不是练灵神通,是驾驭气机,使行气能在人身顺畅通行;语云:血气顺畅,百病不生。又云:顺合逆冲;凡项万事,顺之则可融洽和合,逆 之必招横阻暴冲。练气亦如是,顺其脉络,如水顺流,必然流畅无阻,若逆行脉络,似鱼逆水而游,必然筋疲力尽,事倍功半,甚至丧亡于半途。
   天地既分,方位既定,则寰宇之间,其磁气场既在方位之中充沛。人生在地球之上,而地球绕行太阳,本身兼而自转,故在大自然之中,晨、午、晚,地球之磁 场,与大寰方向定位之磁场,对于人身之益损,当然会因时辰不同,产生方位磁场之气有所不同;因而对于坐工者,更要分明其中奥妙,始能以此而行坐工达到最高 利益。
  譬如朝阳初生,时在卯(亦有修者以辰之时为用),东方木气,初阳柔顺,最为养身。正阳刚烈,时在午,行气顺血,血气澎派,可祛阴邪。落阳气衰,月阴初起,时在酉,可为调济阴阳二气。天地交泰,时在亥子,练阳补阴,练阴歛阳,气息绵长。
  古来修真之士,大多采用以上时辰,坐工用行。但,一日十二时辰,各人用工之时,尽有不同,唯,大致仍以上述之时区分。(坐工细分于下章。)

无极麻仙姑 降
第十一节 坐工
   磁场既有不同,坐工之时又分早、中、晚之节,当然,气行及坐工会有所不同。磁场引气,虽是正面,但必要在磁场方位正确,始能使气借其助力而行,但亦有负 面,譬如方位不对,正处于其磁场有伤克于人之处。正是顺合逆冲之理;顺之,可以藉天象之磁场,融洽地气,人置身其中,当然受益良多。反之,逆冲造成磁气之 冲突,人置身其中,所受伤害之烈,不言可知。因此,必需详分细说分明:
早工—朝阳东升,要受初并及木气,当然面向东方最佳。(方位俱以地球之定位为准,譬如地图所标示之北即为北向。)
午工—正阳当空,阳气正盛,若属阴盛阳衰,虚耗元气之修者,最为适当。再以面向南方而坐,南方属火,火旺正阳,是为祛阴邪之气,最为佳适也。
晚工—落阳已逝,月阴初起,(酉、亥、子三时均为适用。)北方属水,助盛阴柔之气,故向北而坐,可以收歛补阳气,调剂阴阳,得阴阳相生,气息绵长之效。
吐纳—练气以迄气机,使其动静,均在呼吸之间,练气者,均知必需使气绵长,气绵而长,肺活量大,气血之运行显示有力,则人身助益,生命亦绵长。因此,行吐纳有异于平素之呼吸,加以调节至深吸—可以积蓄大量新鲜空气,以及大自然能量。浅呼(徐徐吐气)—所收纳于大自然之气与能量,在体内慢慢加以练化,运行,则如动植物注入水与养份,倍得活力,若吸气之后立即加以呼出,则人体所得微薄,因此演成呼吸急促,促则短寿,并且,体内不能多得大自然之气与能量。
行气—气由鼻吸入于气管,入肺,沈于气海,蕴纳丹田,再加以导引,穿经过脉,驭气周天,九转丹田,以成浩瀚之能源,大有助益于人身,各部器官之运作。
以意导气—气 行若无主宰力量,则易成窜乱之象,气行窜乱,散则无功,乱窜又能演成气滞,更能形成岔气之伤。但,气于体内,着力不及,因此,以意导气,正是道家修真之士 唯一驭气之术。气纳丹田之后,下沈至会阴,尾闾,循后上升至命门,再上玉枕,入泥丸,至此,必需舌搭天地桥,渡气直下,冲破膻中(膻中穴气孔细微,必需下 冲力道始足,因此,若由丹田升气,则无力可冲升膻中,将成气滞、伤、岔。 ),再入气海,是为行气周天。
导气成丹—气欲成丹,水火必济;水者肾也,火也阳关(阳关包括精关及玄关)。因而气在丹田沈歛,循会阴则要转入肾门,气合水精,渐成丹象,再入命门,命门真火,正是坎离水火,合成炉鼎练丹。至此,气行周天。唯,气行上重楼尚需入玄关,以练阳神。
  总而言之,气走血脉,丹走经(穴)脉。凡是修长生术之行者,不论练气驭驯,或是练气成丹,必要依此原则而行,始得其功,亦免事倍功半,或有岔乱散窜之虞。

无极麻仙姑 降
 书后语
  道家长生术论本及秘本,终于全部著作完成;当然,道家流传千古,渊源流长,浩潮博伟之论述及法本,绝非一本鸾书可以道尽。但是,时代变迁法亦迁,今日所著造者,是择要而得适合今人所易明而可修之理论、方法,集编成册,以备广布流传。
  道门法教,由元始天尊所演洞真及太上道祖所演之洞元洞神,又有道陵天师之符录真言咒语以救世教民,可谓经藏、术法、祈禳、真言咒语,并及于练气养生等历代仙真之修法心得,道藏经典,可谓教化遍及普天之下。
   今日,鸾门道场“懿敕拱衡堂”,奉上天 玉旨开着真诠宝册,一者,鸾门普化之文字因缘,广度有缘。二者,众生根器不一,以此广布流传,而待有缘得之;语 云:一时劝人善以言,一世劝人善以书。三者,道家妙法玄术,早经历代修真之士呕心沥血之结晶,对于启发学道之人,大有助益。四者,上器者研阅即有得,但下 器者却要按图索骥,因此,编辑成册,有助于世之有志学此妙法行者,可以有如明师在侧,时时获益。
  苍天痌瘝万象,至仁无私,降传宝筏,自是度众共步康庄大道;道家长生术,历经无数朝代。真修之士,虽然用心传世,终究难免佚失,今藉鸾门着造成册,并且择其合适今时世人之易学可修之法,实为当世福音。
  今人以科学昌明为尚,养生摄生,大迥往昔,因而,所谓文明病层出不穷。苍穹悲悯,乃降宝书,甚愿世人莫以轻忽,错失良机。书已着成,简述数语以列书后,以勉众生。
无极麻仙姑 降于懿敕拱衡堂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