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一直以来伴随我的一些学习习惯(刘未鹏)——整理笔记

2014-04-18 22:23 375 查看
1. Google&Wiki(遇到问题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学习某个东西做功课(homework)最先用到的东西。————每天在WiKi上话10分钟左右看些感兴趣学科的发展分支,也是扩展自己领域的有用方法。
2. 看书挑剔,只看经典。如何选择经典,可以到网上做做功课,看看评价,综合分析一下。————经典的书看着吸收更多,也是更高效的方法。
3. 做读书笔记。一是将自己阅读的时候的思考(包括闪念)总结下来,二是将书中的好例子摘抄下来。我觉得,人与人学习的差距不在资质上,而在花在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深度上(后两者常常也是相关的)。————我有有笔记,为什么不检查养成这个习惯呢?看任何一篇好文章时,都下意思的摘抄下!
4. 利用走路和吃饭的时候思考,还有睡觉前必然要弄一个问题放在脑子里面,在思考中迷糊入睡。发现这样一来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多出来大量的思考时间。 将思考成为习惯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避免焦虑。————我倒是经常焦虑,这个比较适合我吧 吃饭时 走路时 睡觉前空闲时都可以想问题的,当然前提是要有问题在脑子中。
5. 重要的事情优先。尽量避免琐事骚扰,不重要的事情能不做就不做。有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先放一放甚至完全let go的,否则的话就整天被所谓"紧急"的事情牵着鼻子走了。——重要的事,当前我最重要的事扎实自己的专业基础!扎实数学!
6. 重要的事情营造比较大的时间块来完成。比如一本好书,或者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最好不要切得太琐碎了看,否则看了后面忘了前面。不利于知识的组织&联系。————目前时间比较零散,这个不好解决啊,只是适应了。
7. 多看心理学思维的书,因为它们是跨学科的。知识分两种,一是我们通常所谓的知识,即领域知识。二是关于我们的大脑吸收知识的机制的知识,后者不妨称为元知识。虽说这也是领域知识,但跟其它的领域知识不同的是,它指导着我们学习其它所有的领域知识。————我最思维的比较感兴趣,能不能也坚持看下去啊?刚才还在浪费时间休息呢。。。思维的书!
8. 学习一项知识,必须问自己三个重要问题:1. 它的本质是什么。2. 它的第一原则是什么。3. 它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学习一样知识,也要系统的高效的学习下,不能太拖暂时间!
9. 获得的多少并不取决于读了多少,而取决于思考了多少、多深。————思考了,才是自己的。对于我这样思考后很快就忘了的人,应该把学到的知识输出才行!写博客是好办法!
10. 善于利用小块时间,也就是《奇特的一生》中所说的“时间下脚料”,如何利用前面有几个方法。同时,也善于创造整块时间(如通过要事优先)。————善于利用小块时间, 创造大块时间!
11. 关于习惯的养成,必须要说明的:为什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是因为“说”只是理性上承认正确,并没有考虑到我们每个人大脑中居住的那个非理性自我。这个自我以强大的情绪力量为动机,以习惯为己任,每时每刻都驱使着我们的行为。因为它掌握了“情绪”这个武器,所以我们只能时时拿它当大爷。不记得是哪位哲学家说的了,理性是感性的奴隶。那么,是不是就是说无法克服既有习惯了?以我的经验(以及观察到的别人的经验),还是可以的。第一条就是认识到习惯的改变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承认它的难度。第二条就是如果你真想改掉习惯,就需要在过程中常常注意观察自己的行为,否则习惯会以一种你根本觉察不到的方式左右你的行为让你功亏一篑。有一个认知技巧也许可以缓解更改习惯过程中的不适:即把居住在内心的那个非理性自我当成你自己的孩子(你要去培养他),或者你的对手(你要去打败他)也行。总之不能当成自己,因为每个人都不想改变自己。————大脑中居住着一个非理性的自我,在说,还是睡一会吧,白天有精神什么什么的,,,,应该意识到,这是我的对手,是在阻碍我成长!

1. 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常问自己的几个问题

你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提醒自己思考不要偏离问题。)————就像网上查资料样,不时刻明确目的,会越走越偏的!
OK,到现在为止,我到底有了什么收获呢?(提醒自己时不时去总结,整理学习的东西)。——边看着边摘抄着笔记
设想自己正在将东西讲给别人听(有声思考;能否讲出来是判断是否真正理解的最佳办法。迫使自己去挖掘知识背后最本质、往往也是最简单的解释)。————假象这是面试官在考问我,我需要给他讲解。
时常反省和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当遇到无法理解或解决的问题之后,最需要将原先的思维过程回顾一遍,看看到底哪个环节被阻塞住了妨碍了理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并分析以后需要加强哪方面的思维习惯,才能够不在同样或类似的时候被绊住。对此,将思维的大致脉络写下来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养成反驳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在有一个想法的时候,习惯性地去反驳它,问自己“这个难道就一定成立吗?”、“有没有反例或例外?”、“果真如此吗?”之类的问题。————想想反面,保证更周全的想法。
人的思维天生就是极易流于表面来理解事物的(参见《Psychology of Problem Solving》第11章)。觉得自己理解了一个问题了么?条件反射性地问自己:你真的理解了吗?你真的理解了问题的本质了?问题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目前我的理解是什么?我对这个理解感到满意吗?这样的理解到底有什么建设性呢?等等。————多思考,学习完一个知识后,闭上眼思考,或者走路上跑步时睡觉前思考,这都是很好的思考问题!

2. 重视知识的本质:对于程序员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程序员行业的知识芜杂海量,而且总是在增长变化。很多人感叹跟不上新技术。应对这个问题的办法只能是:抓住不变量。大量的新技术其实只是一层皮,背后的支撑技术其实都是十来年不变的东西。底层知识永远都不过时。算法数据结构永远都不过时。基本的程序设计理论永远都不过时。良好的编码习惯永远都不过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永远都不过时。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旺盛的求知欲永远都不过时。你大脑的思维方式永远都不过时。————专业基础要扎实,数学要扎实!
3. 重视积累的强大力量,万事提前准备:计划订长一点,自然就可以多获得准备的时间。设想你若干年后会在做什么事情,需要哪些技能,现在就开始准备。一个5年计划便可以让你获得从现在开始的5年准备时间。5年中每天腾出半个到一个小时专心于某一件事情,认准一个方向,每次走一点,其实不要说5年,两年就会发现会起到宏大的效应。反之,如果不知道目的是什么,就不知道往哪个方向上使劲,就容易产生无用功。————目标,我也有自己的目标的,不要忘记啊!
4. 抬起头来:人的思维是非常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时不时抬起头来审视一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问一问它(对现在或未来)有什么价值,是不是你真正希望做的。你学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它们重要吗?你需要在这个时候学习这些吗?(见第2条)。你的时间就是你的资源,你投入这些资源来掌握知识,所以到底用来掌握哪些知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仅仅遵循兴趣是不够的,人会对很多次要的东西产生兴趣,并一头钻进去浪费好多时间。所以判断一个东西值不值得学习是很重要的。————也要想想这个和我以后的目标偏离多远,不能人云亦云。不要见到什么好都想要!

1. 退订RSS:RSS Reader是个时间黑洞。就算mark all as read,在有大量feed的情况下,也会无形中消耗掉大量的时间。不要舍不得,那些一个星期都没出现让你眼睛一亮的内容的feed,很大的可能是永远也不会出现。就算可能,也别担心你会漏掉什么宝贵信息,真正宝贵的信息,在其他来源你也会接触到的。————删减下我的鲜果订阅,不能因物乱心。
2. 有时间吗?总结总结最近得到的新知识吧。一般来说,我在一段时间内学习的一些东西总是会在这段时间内一直在脑子里打转,一有时间空隙(譬如走路,吃饭)它们就会自己蹦出来,促使我去进一步思考和总结。永远不要认为对一个知识的把握足够深刻,“理解”的感觉很多时候只是假象。学会反问自己对知识到底把握了多少,是很有价值的。(如何反问,前面的总结中有提到)。————每周系统总结下学到新知识吧,每天看书时也尽量做笔记摘抄!
3. 有时间吗?看本书吧。(传统的)阅读和思考永远优于所谓的在互联网上汲取新知识,后者往往浅表、不系统、乃至根本没价值。————我买的书还在那躺着呢,这个周末有时间读吗?
4. 制定简要的阅读计划:选出最近认为对你最有价值的书,先总览一下,决定阅读的顺序(哪些章节可以优先阅读)。然后每天看一点。并利用走路、吃饭、乘车或其他不适合带着书和笔的时间来总结看过的内容,建立知识结构,抽取知识本质,与以往的大脑中的知识建立联系。————利用零碎时间总结下,这个试试啊!

1. 趁着对一件事情有热情的时候,一股脑儿把万事开头那个最难的阶段熬过去。万事开头难,因为从不了解到了解基本的一些事实,是一个新知识暴涨的阶段,这个时候的困难是最大的。有人熬不过去,觉得困难太大就放弃了。不过,狂热的兴趣可以抵消对困难的感觉,所以趁着对一件事情有热情的时候,开一个好头是很重要的。————72小时定律。做的任何一项决定,72小时内一定要执行,要不然肯定又是做不到!
2. 根据主题来查阅资料,而不是根据资料来查阅主题。以前读书的时候是一本一本的读,眼里看到的是一本一本的书,现在则是一章、甚至一节一节的读,眼中看到的不是一本一本的书,而是一堆一堆的章节,一个一个的知识主题,按照主题来阅读,你会发现读的时候不再是老老实实地一本书看完看另一本,而是非常频繁地从一本书跳到另一本书,从一处资料跳到另一处资料,从而来获得多个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主题是如何讲解的。————不能把局限在一本书,想着这本书一定要看完在看其他的。其实可以像在网上学习样,搜索关键词
,各个网页都打开看下,只看自己关注的。
3. 好资料,坏资料。好资料的特点:从问题出发;重点介绍方法背后的理念( rationale ),注重直观解释,而不是方法的技术细节;按照方法被发明的时间流程来介绍(先是遇到了什么什么问题,然后怎样分析,推理,最后发现目前所使用的方法)。坏资料的特点是好资料的反面:上来就讲方法细节,仿佛某方法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们往往这样写“我们定义... 我们称...
我们进行以下几个步骤... ”。根本不讲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人们最初是因为面对什么问题才想到这个方法的,其间又是怎样才想出了这么个方法的,方法背后的直观思想又是什么。实际上一个方法如果将其最终最简洁的形式直接表达出来往往丢失掉了绝大多数信息,这个丢掉的信息就是问题解决背后的思维过程。至于为什么大多数书做不到这一点,我在这里试着分析过。————想起计算机网络这本书,确实这种有引导性的书才是好资料,自己也要注意点,不能盲目选资料了。
4. 学习一个东西之前,首先在大脑中积累充分的“疑惑感”。即弄清面临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在浏览方法本身之前,最好先使劲问问自己能想到什么方法。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你对问题的疑惑越大,在之前做的自己的思考越多,当看到解答之后印象就越深刻。记得大学里面的课本总是瀑布式地把整个知识结构一览无余地放在面前,读的过程倒是挺爽,连连点头,读完了很快又忘掉了,为什么?因为没有带着疑问去学习。————看书之前先对书中知识进行一个猜想和疑问,带着疑问去读验证。
5. 有选择地阅读。很多人觉得我读书速度很快,其实我只是有选择地阅读。这里的选择体现在两个地方,一是选择一本书中感兴趣的章节优先阅读。二是对一本书中技术性较弱或信息密度较低的部分快速地略读。一般来说,除了技术性非常强的书之外,大多数书的信息密度很低,有很多废话。一般来说在阅读的时候应该这样来切分内容:1. 问题是什么?2. 方案是什么?3. 例子是什么?如果是需要解释一个现象的(譬如《黑天鹅》),那么1.
现象是什么?2. 解释是什么?3. 支撑这个解释的理由是什么?4. 例子是什么?一般来说,这一二三四用不了多少字就可以写完了(如果假设只举一到两个精到的例子的话),这样的无废话著作的典型是《合作的进化》————有选择的阅读,阅读重点,不能想着看书中废话来放松休息。
6. 为什么看不懂?如果看不懂一个知识,一般有如下几个可能的原因:1. 你看得不够使劲。对此古人总结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这类情况,仔仔细细地再多读两遍,多试着去理解两遍,往往会“哦!原来这样。”地恍然大悟。2. 其中涉及到了你不懂的概念。这是技术性的不理解。这种情况就需要 Cross Reference 。正如解决问题一样,问题卡住解决不了,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分析到底为什么解决不了,而不是直接求救。3.
作者讲述的顺序不对,你接着往下看,也许看到后面就明白了前面的了。————看不懂,就搜些浅显易懂的例子看看,再回头看好资料。好资料通常说的不是那么好理解。。。。
7. 如何在阅读之前就能获得对一本书质量的大致评估。在深入阅读之前能够迅速评估一本书的质量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基本上有几个线索:1. 看作者。牛作者写的书一般都不错。2. 看目录和简介。一份好的目录和简介能够透露这本书质量的相当一部分信息。目录结构是否清晰,是否直白(而不是装神弄鬼),都是衡量的线索。3. 看 Amazon 上的评价,这里要注意的是,除了看整体打分之外,更要看打分最低的人是怎么说的,因为小众意见往往有可能来自那些真正懂行的人(除了来踢馆的),如果在打分最低的意见里面看不到真正有价值的反驳意见的话就相当肯定书是不错的了。4.
看样章。Amazon 上一般都可以随机浏览一些章节的,表达是否清晰,论证是否严谨,内容是否深刻,基本是几页纸就能看出来的。————看豆瓣、、。。
8. 如何搜寻到好书。几个线索:1. 同作者的著作。2. Amazon 相关推荐和主题相关的书列(类似豆瓣的豆列)。3. 一本好的著作(或一份好的资料——不管是书还是网页)在参考资料里面重点提到的其他著作。4. 有时对于一个主题,可以搜索到好心人总结的参考资源导引,那是最好不过的。————看豆瓣,看销量榜。。。

抓住不变量
我喜欢把知识分为essential的和non-essential的。对于前者采取提前深入掌握牢靠的办法,对于后者采取待用到的时刻RTM (Read the manual)方法(用本)。

如何区分essential和non-essential的知识想必绝大多数时候大家心里都有数,我举几个例子:对程序员来说,硬件体系结构是essential的,操作系统的一些重要的实现机制是essential的,主流编程范式(OO、FP)是为了满足什么需求出现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自身又引入了哪些新的问题,从而适用哪些场景)。 这些我认为都是essential的。我想补充一点的是,并不是说硬件体系结构就要了解到逻辑门、晶体管层面才行(其实要了解到这个层面代价也很小,一两本好书就行了),也并不是说就要通读《Computer
Architecture: Quantitative Approach》才行。而是关键要了解那些重要的思想(很长时间不变的东西),而不是很细的技术细节(易变的东西)。《Computer Systems: A Programmer’s Perspective》就是为此目的,针对程序员的需求总结出那些essential knowledge的好书。
再来说一下为什么需要预先牢靠掌握这些essential的知识:

根据Joel Spolsky同学的说法(原文),编程语言技术是对底层设备的封装,然而封装总是会出现漏洞的,于是程序员被迫下到“下水道”当中去解决问题,一旦往下走,漂亮的OO、N层抽象就不复存在了,这时候不具备坚硬的底层知识就会无法解决问题。简而言之就是这些底层知识会无可避免的需要用到,既然肯定会被用到那还是预先掌握的好,否则一来用到的时候再查是来不及的,因为essential的知识也往往正是那些需要较长时间消化掌握的东西,不像Ruby的mixin或closure这种翻一下manual就能掌握的东西。(英语也是这样的essential
knowledge——上次在PyCN上看到一个招Python开发人员的帖子将英语列为必备技能,却并不将自然语言处理列为必备技能,正是因为英语不是可以临阵磨枪的东西,而且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任何时候都少不了它,如果不具备英语能力,这个就会成为个人知识结构的短板或瓶颈,而且由于需要长时间才能获得这项能力,所以这个瓶颈将持续很长时间存在。我们曾经在 TopLanguage 上讨论过如何花最少的时间掌握英语)另一方面,在问题解决当中,如果不具备必要的知识,是根本无从思考的,再好的分析能力也并不是每个问题都能分析出该用哪些知识然后再去查手册的,很多时候是在工具和问题之间比较,联想,试探性的拼凑来解决问题;这就使得一个好的既有知识基变得至关重要。(实际上以上这个是一个较大的话题,希望有一天我能够把它详细展开说清:))————英文很重要!!
如果你不知道某个工具的存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是很难想到需要使用这么样一个工具的,essential knowldge就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工具,编程当中遇到某些问题之后,如果缺乏底层知识,你甚至都不知道需要去补充哪些底层知识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数学很重要!
你必须首先熟悉你的工具,才能有效地使用它(须知工具的强是无敌的,但这一切得以“了解你的工具”为前提,甚至得以“了解目前可能有哪些工具适合你的问题”为前提)。一门语言,你必须了解它的适用场景,不适用场景(比如继承能解决你的问题不代表继承就是解决你的问题的最适合的方案,须知问题是一个复杂系统,解决方案总是常常引入新的问题)。你必须了解它支持的主要编程范式,此外你还必须了解它的traps和pitfalls(缺陷和陷阱,如果不知道陷阱的存在,掉进去也不知道怎么掉的。)这些都是essential
knowledge,如果不事先掌握,指望用的时候查manual,是很浪费时间的,而且正如第2点所说,正因为你不知道这些知识(如适用场景),从而用sub-optimal的方式使用了一门语言自己可能还不知道,因为人的评价标准常常是:只要解决了最醒目的问题并且引入的新问题尚能忍受,就行。注意,熟悉并非指熟悉所有细节,而是那些重要的,或者无法在需要用到的时候按需查找的知识。比如上面提到的:适用场景不适用场景,编程范式,主要语言特性,缺陷和陷阱。————熟悉xx语言,这样来看真的熟悉了吗???

当然,以上作为程序员的essential knowledge列表并不完备,关键是自己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带着第三只眼来敏锐地判断这个知识是否是不变量,或不易变的量,是否完全可以在用的时候查手册即可,还是需要提前掌握(一些判断方法在上文也有所提及)。并且学会在纷繁的知识中抽象出那些重要的,本质的,不变的东西。我在之前的part里面也提到我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常常问自己三个问题:该知识的(体系或层次)结构是什么、本质是什么、第一原则是什么。

另外还有一些我认为是essential knowledge的例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个东西很难读一两本书就掌握,需要很长时间的锻炼和反思)、判断与决策的方法(生活中需要进行判断与决策的地方远远多于我们的想象)
最后分享一个学习小Tip:

学习一个小领域的时候,时时把“最终能够写出一篇漂亮的Survey”放在大脑中提醒自己,就能有助于在阅读和实践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整理知识的结构、本质和重点,经过整理之后的知识理解更深刻,更不容易忘记,更容易被提取。

杨军在 TopLanguage 上也曾分享了三篇非常棒的学习心得的文章,字字珠玑:
[1] 有些事情做起来比想象中容易
[2] 有关读书方法的一点想法
[3] 一件事情如果你没有说清楚,十有八九不能做好

参考:http://blog.csdn.net/pongba/article/category/43902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