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什么叫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 电子产品已成儿童“多动症”诱因

2014-02-25 15:41 218 查看
什么叫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 电子产品已成儿童“多动症”诱因

太阳火神的美丽人生 (http://blog.csdn.net/opengl_es)

本文遵循“署名-非商业用途-保持一致”创作公用协议

转载请保留此句:太阳火神的美丽人生 -  本博客专注于 敏捷开发及移动和物联设备研究:iOS、Android、Html5、Arduino、pcDuino,否则,出自本博客的文章拒绝转载或再转载,谢谢合作。

近三年的努力,终于在孩子上学之前,使孩子能坐得住板凳,在没有家长督促的情况下,能自主地完成作业。

这期间,给孩子换过三个幼儿园,我相信孟母三迁的故事,当发现环境不够好,不利于孩子发展的时侯,就毅然决然地坚持把孩子领回家里,我相信家里应该是最温暖的,能融化一切冰冷,然后再寻找更适合的环境,来替代家里的温暖。

每一次决定都是那么的艰难,顶着各方面的压力,但我也是在不断地查资料学习中,所以我相信,我的决定是正确的,至少判断是正确的,那么责任感和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天生的对幼崽的保护意识,驱使我做了该做的事情。

今天中午,突然发现了报纸上这篇文章,看完之后,终于让我明白了,我之前所想所做确实是对的,虽然那时,我还是处于一种朦胧的理解状态。

有些事情确实是这样的,你知道怎么做,是一个程度,要想说得清,那需要更高的层级的理解才行。

总结一下,我所做的努力:

1、孩子爱动,尤其男孩爱动,是正常的,切勿因大家的喜好,给孩子戴任何高帽,我基本见一次家里这种行为,就要即刻打击一次;

2、针对于家人的不当行为,后来发现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儿来说,容易让孩子觉得家庭不够安全,所以,我后来都是在孩子不在家的时侯去和家里人聊这些事情;

3、如果上一辈人对孩子没有耐心,不要责备上一辈人,尽量少的让孩子单独相处,免得不良情绪影响孩子的心境;

4、如果孩子所处的环境不适合,也无法改变时,想办法,给孩子换个更好的环境;

5、孩子做事情,切忌急噪,即使事情做不到,也比跟他急噪所带来的后果要轻得多;

6、凡事,讲究诱导,如果你无法耐得住性子,那么找个能耐得住性子的人来诱导,如果真的没有人在这个时侯能耐得住性子,那么把事情放下,领孩子去玩;

7、要求孩子按规定做事情,不代表要跟孩子急眼;不跟孩子急,不代表就不对孩子管教;

8、主记住,如果你要与孩子相处,你就要装得像个人样;如果你要管教孩子,你先学会管教自已,不要发脾气;如果不能,先放一放,抽出时间来先管教好自已;

9、凡事,不要一拖再拖,孩子的事情每一分钟都很重要,现在就做该做的事情,如果你做不到,花些时间来教育自已,以便能教育好孩子,这个也很必要;

10、记住,不会教育孩子,不是你的错,不学会教育孩子就是你的错;不要让孩子复制你的平庸,时刻在孩子面前装出,记得如果你不能,就装出你想让他做到的样子;

11、最后一件法宝,即容易让别人接受你的想法,也容易让自已认清自已:在批评别人的同时,一定要包括自已,因为你也是父母之一;

12、转变一下思想:你做不到,并不代表你就不应该让孩子能做到,送孩子上学本身就是要达到这一目的;做不到的,一般能想到,想不到的,一般能做到,各司其职;如果你一样都做不到,那么你不佩为人父母!

转自新晚报







手机 儿童多动症的隐藏凶手?
发布时间:2013/03/06 10:14   来源:飞华健康网   编辑:周衡   
我要评论   2703人关注

  手机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也为人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烦恼。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孕妇在怀孕期间如果长时间处在手机辐射环境内,容易影响胎儿的大脑发育,从而有可能进一步导致胎儿出生后产生情绪焦虑、记忆力差等行为问题。

  这项实验,是耶鲁大学针对儿童多动症日益增长的原因展开的。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将怀孕的母鼠放置在有手机辐射的环境内进行饲养,并在其产下的鼠崽成年后对它们进行一系列神经学和行为学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这些实验鼠与其他普通同类相比,精神更容易紧张焦虑,且行为冲动,记忆力较差。

  为此,耶鲁大学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实验鼠患病的原因很有可能与它们在胚胎期间频繁接受手机辐射相关,而这一影响也很可能是人类儿童多动症的诱因之一。

  虽然针对耶鲁大学的该项实验结果,许多英国学者表示了质疑和不屑。但试想手机作为电子产品的确存在着对人类有害的辐射,所以,我们平时还是尽量减少手机的使用量,尤其是那些将为人母的准妈妈们。

严教无益于儿童多动症治疗
2014-2-11 10:19:28   新京报   张秀兰
  儿童活泼好动是好事,但有些情况则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超出常人接纳范畴的活泼好动可能与多动症有关。专家解释,儿童多动症患者往往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小动作较多,学习成绩受到影响,不少家长在看到类似症状时,往往出于心理因素,很少考虑疾病的可能,这也是造成目前我国儿童多动症就诊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多动症早期干预治疗是关键,建议家长科学认知。

  就诊率约为发病人群千分之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科(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崔永华告诉记者,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即俗称的多动症,是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行为疾病,其患病率高达3%-6%。

  根据发病率估算,我国约有1400万到2000万的ADHD(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在儿童期很常见的精神失调,2010年我国仅有2万ADHD的患儿就诊,仅是发病人群的千分之一。“多动症患者也是一个比较大的人群。从就诊情况来看,因儿童多动症前来就诊的人群占了门诊数量的很大一部分,但与发病率相比,儿童多动症的就医率水平并不高”,崔永华介绍,不少家长都是在儿童学习成绩受到影响或者在病情已经影响其正常生活时才来就诊。

  崔永华分析,目前家长及社会对儿童多动症认识不足是就诊率较低的重要原因,不少人仍缺乏对多动症的客观识别知识。例如儿童多动症的另一个发病表现,即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多动症儿童往往比一般人更加专注,这也就给识别多动症造成了一些困难,例如,临床中有些家长发现孩子在看电视、打游戏等时精神集中,便自行排除了多动症的可能。

  淘气、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男孩淘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且还有不少人认为越是淘气、好动的儿童,往往越聪明,智商越高。对于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家长来说,很难正确区分儿童淘气与多动症的界限。

  患者注意力较差、易冲动

  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WHO心理危机预防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杨甫德表示,多动症患者最主要的问题是注意力损害,精神无法长时间集中,患者往往出现行为动作增多,体现在学生身上便是成绩下降,同学关系不佳,无法很好地配合集体活动等。另外,有些儿童多动症患者还会表现出抽动的症状,也包括经常耸肩、吐痰等动作。

  崔永华解释,最核心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便是儿童的注意力较差,注意力集中时间较常人更短,其次为多动,即儿童往往小动作较多,难以安静。另外,容易冲动也是儿童多动症的核心表现,也正是因为如此,多动症儿童经常犯一些不该犯的错误。另外,往往伴有学习方面的困难等,情绪问题也是一个重要表现,多动症儿童如果因为成绩不好受到批评,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较差,往往出现脾气较差,易怒及易与别人发生冲突的症状。

  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目前关于儿童多动症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崔永华表示,或许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具体原因仍无法确定。“关于多动症的发病原因,仍不明确,这种疾病也是综合因素所致,可能跟环境因素、遗传等都有关系”,杨甫德告诉记者。

  早期治疗是关键

  家长应该明确的一点是,任何疾病都是越早进行治疗越好,多动症同样如此,早期进行治疗及干预是关键,杨甫德告诉记者,时间越长,大脑中的功能改变也会越明显、越持久,一些已经养成的行为习惯的矫正难度也会加大。

  崔永华表示,如果患者能够积极接受并配合治疗,目前临床中儿童治愈后的情况还是比较理想的,如果治疗效果较好,一般也不会对儿童成人后的生活造成太大影响。

  误区阐释

  误区1 多动症=调皮好动

  在不少人的观念中,多动症儿童的表现就是调皮好动,事实并非如此。崔永华解释,多动症与调皮好动是两码事,调皮好动为儿童天性所致,是一种正常表现,而多动症表现为一种疾病,往往会超出正常儿童调皮好动的范畴。对于家长来说,要区分这两种表现,其实并不困难,正常儿童即便表现较为调皮好动,也不会影响其正常的社会功能,其表现也往往能够被周围人接受和容忍。多动症儿童的表现相对来说更加过分,往往难以被周围人接纳,而且容易对其学习、认知等造成影响。

  误区2 多动症儿童长大即可自愈

  随着年龄增长,症状逐渐减轻并自愈,这种个案的确存在。因为随着大脑功能发育的不断完善,有些多动症症状的确会消失,患者的注意力也能集中,但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非常小,仅存在于少部分人中。儿童期的多动症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到成人时期仍会存在,建议尽早进行干预。

  崔永华告诉记者,一旦发现儿童可能患有多动症,应立即就医进行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及自我控制意识的增强,儿童多动症不经治疗便可自愈的可能性非常小。儿童时期的多动症如果未经治疗,50%左右的患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演变为成人多动症,会终生影响患者的生活。“临床中也有很多成人多动症患者前来就医的情况”,成人多动症表现与儿童时期相似,区别在于患者往往不再如儿童时期多动,但注意力缺陷、容易冲动的表现仍会继续,如冲动赌博、投资、难以与周围同事处理好关系、超速驾驶等,研究发现,成人多动症患者一生中被吊销驾照的几率是正常人群的3倍。

  误区3 严教可治疗儿童多动症

  对儿童严格要求,实施严教可以自行扭转儿童多动症的症状也是人们对多动症认识的误区之一,崔永华告诉记者,这种方法对治疗儿童多动症并无益,而且没有儿童愿意接受这种教育方式,多动症儿童其实也希望表现良好而得到夸奖等,但由于一些原因,这些儿童无法控制自身情绪、行为等,而单纯的严教也无法达到治疗的效果。儿童多动症本身是一种心理疾病,是需要治疗的。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