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013-10-17 07:58 288 查看

  前  言

  孙中山先生曾在《三民主义》提到: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二百多年的事,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诸君都知道世界上学问最好的是德国,但是现在德国研究学问之人,还要研究中国的哲学,甚至于研究古印度的佛理,去补救他们的科学之偏。

  英国汤恩比博士更云:欲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

  读书志在圣贤~

  君子当心怀天下~

  推荐几本经典书籍供大家阅读:《弟子规》、《大学》、《朱子家训》、《群书治要》;

  《弟子规》是学习做人之本: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重点把“孝”位列第一,入则孝篇,句句都在教我们如何行孝,《论语》有云:“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有别乎?”如果只是给钱父母,那是最小的孝,孝的最根本是“敬”!对父母不能高声呼来喝去、更不能让父母干这干那当服务员使!要“怡吾色、柔吾声”柔声软语的对父母讲话,自己能干的活就自己干,父母要做的事,自己抢着去做,在外要照顾好自己,打电话也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心、操心,这样才是真正孝顺的子女。

  第二本《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正心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让你明白在世为人所做之事的先后次序,怎样才能做好,首先要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身修而后家齐,家庭不和睦,首先向内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向外去埋怨妻子、儿子;

  第三本《朱子家训》,这本书教导我们要勤俭持家:“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亲邻如何和睦,“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青年如何择偶“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第四本《群书治要》,这本书是镇国之宝,唐朝就因为这本书的辅佐才建成了和平盛世,自古以来能有幸拜读的人,世间稀有;当年从唐朝传到日本就被奉为国宝,由僧人手抄全本供奉,唐朝末期君主昏庸不读经书、不好典籍,到宋朝时由于战乱已残本不全基本失传,千年之后,净空老教授,念念不忘中华文化的传承,二○一○年底,幸蒙祖宗庇佑,这套宝典最终送到了老教授手中,老人家深知此书是解决当今社会问题的一剂良方,欢喜不已,立即委托 世界书局 翻印流通。

  在此,无比的感恩大德的付出!

  缘  起

  这本宝书的缘起,要从当年唐太宗随父从军起义平定战乱说起,唐太宗戎马倥偬十余年,27岁即位后,偃武修文,特别留心于治平之道,修身养民。但太宗遗憾早年从军读书不多,鉴于隋朝灭亡之失,深知创业不易,守成艰难,因此鼓励群臣进谏,批评其决策的过失,并下令让谏官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人,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华要点,汇编成书,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

  书成之后,魏征在此书序文中说,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太宗很欢喜这本书广博而切要,每天阅读手不释卷,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卿等力也”。由此可知,贞观之治的太平盛况,这本书贡献巨大!

  值得一提的是,温总理经常引用的《群书治要考译》,是由习仲勋参与整理并题词做序的,他的儿子,就是当今国家主席~。《易经》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话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群书治要

  《群书治要》集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平之智慧、方法、经验、效果,是为大成,亦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积累下来的文化结晶。这本宝典既然能帮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奠定大唐三百年盛世的基础,也必能为当今各阶层领导者,提供珍贵借鉴。不仅如此,对于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社会大众,此书亦如同智慧源泉般,能使身心安乐、家庭幸福、事业永续。

  《群书治要》取材于经、史、子,共计六十五部,五十卷。其目录是将《周易》、《史记》、《六韬》等经史子的书目,逐次排列。老教授在马来西亚拜访纳吉首相与马哈迪前首相时,简略的介绍了《群书治要》内容,两位长者当时便迫切的表示想看到英文译本,老教授由此想到,可从《群书治要》中节录,选成三百六十条,译成白话文并翻译成各国文字,方便大众每天阅读,这便是《群书治要三六零》的缘起,老教授预计在十年间,每年从《群书治要》当中选取三百六十条原文,并翻译各种不同国家的文字、语言在全世界流通。老教授认为,这对于整个世界和平能够做出最大的贡献。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编译的《群书治要三六零》,将整套书概括为六条大纲:君道、臣道、贵德、为政、敬惧、明辨。每条大纲下,又归纳了《治要》论述的相关要点作为细目。希望本书的纲目,对于读者领纳《群书治要》全书的精神,能有所帮助。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虽地处马来半岛,但居民多为华人,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的成员更是由两岸三地的同胞组成,原在安徽汤池传统文化中心,后因当地教育机构暂时无法理解融合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公务人员的不作为,大德居士发心请他们集体迁居到了马来西亚,受当地政府的高规格欢迎接待、并开始在当地推广传统文化思想和教育。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