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数据库 > MySQL

【转】生产环境MySQL Server核心参数的配置

2013-09-04 10:49 519 查看
⑴ lower_case_table_names

● 推荐理由

GNU/Linux 平台,对数据库、表、存储过程等对象名称大小写敏感
为减少开发人员的开发成本,为此推荐大家设置该参数使对象名称都自动转换成小写

● 参数介绍

取值范围:
为0:区分大小写、Linux 平台默认值
为1:不区分大小写

Linux安装的MySQL的配置文件中(/etc/my.cnf)、是没有lower_case_table_names=1这行的
在Windows安装的MySQL的配置文件中(my.ini)、是有lower_case_table_names=1这行的

所以、特别提醒下、在 Replication 配置下、Master和Slave中该参数应当保持一致!!

⑵ max_connect_errors

● 推荐理由

一台物理服务器只要连接 MySQL 数据库服务器 异常中断累计超过10次,就再也无法连接上mysqld服务
为此建议大家设置此值至少大于等于10
处理方案有 2 :
要么重启mysqld、要么 mysqladmin flush-hosts

● 参数介绍

不过、该参数和安全相关、
某些黑客或许会尝试失败来暴力破解密码、该值如若设置过大会留下可趁之际

⑶ interactive_timeout和wait_timeout

● 推荐理由

如果你的MySQL Server有大量的闲置连接,他们不仅会白白消耗内存,而且如果连接一直在累加
那么、最终肯定会达到MySQL Server的连接上限数,这会报'too many connections'的错误

推荐值:
inactive_timeout=172800
wait_timeout=172800

● 参数介绍

interactive_timeout
参数含义:服务器关闭交互式连接所等待的秒数
wait_timeout
参数含义:服务器关闭非交互式连接所等待的秒数

⑷ transaction-isolation和binlog-format

推荐配置

▼只读为主的业务应用场景

transaction-isolation=read-commited
binlog-format=mixed

▼非只读为主的业务应用场景

transaction-isolation=repeatabled-read
binlog-format=mixed

⑸ innodb_adaptive_hash_index

● 推荐理由

InnoDB引擎会根据数据的访问频繁度,把表的数据逐渐缓到内存,若是一张表的数据大量缓存在内存中
则使用 HASH Index 会更高效
InnoDB内有Hash Index机制,监控数据的访 问情况,可以自动创建和维护一个Hash Index

⑹ innodb_max_dirty_pages_pct

● 推荐理由

InnoDB较之MyISAM,一个重要特性是InnoDB会在内存中开辟一个Buffer Pool来存储最近访问的数据块/索引块
使得下次再次访问这个块时速度能够很快、当InnoDB对需要修改数据块的时候
会先记录修改日志,然后直接对Buffer_Pool中的数据块的操作
记录日志是顺序写,对数据块的操作是内存操作,这让InnoDB在很多场景下有这很好的速度优势
上面对内存块修改完成后,InnoDB就向客户端返回了
可这时实际磁盘上的数据块,还并没有被更新,我们把这样的page称为Dirty Page
在InnoDB的后台有一个专门的线程来做将内存数据块Flush到磁盘的工作
参数innodb_max_dirty_pages_pct可以直接控制了Dirty_Page在Buffer_Pool中所占的比率
一般范围建议设置为5%~90%
比例设置较小,有利于减少mysqld服务出现问题的时候恢复时间,缺点则是需要更多的物理I/O

● 参数介绍

innodb_max_dirty_pages_pct与检查点的关系
show innodb status\G;查看检查点位置
减小innodb_max_dirty_pages_pct、会增加检查点事件发生的频率、从而减少脏页数量
生产环境中、我们经常发现:
数据库运行一段时间后,经常导致服务器大量的swap
有可能是innodb中的脏数据太多了,因为没有free space了,mysql通知OS,把一些脏页交换出去
那么我们可尝试减小innodb_max_dirty_pages_pct

⑺ innodb_commit_concurrency

● 推荐理由

参数含义:同一时刻,允许多少个线程同时提交InnoDB事务,默认值为0,范围0-1000
0:允许任意数量的事务在同一时间点提交
N>0:允许N个事务在同一时间点提交
不过、在mysqld提供服务时、不允许把非0改为0或者把0改为非0、但可以在两个非0值之间进行变更

⑻ innodb_fast_shutdown and innodb_force_recovery

● 推荐理由

innodb_fast_shutdown
参数含义:设置innodb引擎关闭的方式,默认值为:1,正常关闭的状态
0:mysqld服务关闭前,先进行数据完全的清理和插入缓冲区的合并操作
若是脏数据较多或者服务器性能等因素,会导致此过程需要数分钟或者更长时间
1:正常关闭mysqld服务,针对innodb引擎不做任何其他的操作
2:若是mysqld出现崩溃,立即刷事务日志到磁盘上并且冷关闭mysqld服务
没有提交的事务将会丢失,但是再启动mysqld服务的时候会进行事务回滚恢复

innodb_force_recovery
参数含义:mysqld服务出现崩溃之后,InnoDB引擎进行回滚的模式,默认值为0,可设置的值0~6
0:正常的关闭和启动,不会做任何强迫恢复操作
1:跳过错误页,让mysqld服务继续运行。跳过错误索引记录和存储页,尝试用:
SELECT * INOT OUTFILE ‘../filename’ FROM tablename;方式,完成数据备份
2:阻止InnoDB的主线程运行。清理操作时出现mysqld服务崩溃,则会阻止数据恢复操作
3:恢复的时候,不进行事务回滚
4:阻止INSERT缓冲区的合并操作。不做合并操作,为防止出现mysqld服务崩溃。不计算表的统计信息
5:mysqld服务启动的时候不检查回滚日志:InnoDB引擎对待每个不确定的事务就像提交的事务一样
6:不做事务日志前滚恢复操作

推荐的参数组合配置:
innodb_fast_shutdown = 1
#若是机房条件较好可设置为0(双路电源、UPS、RAID卡电池和供电系统稳定性)
innodb_force_recovery =0
#至于出问题的时候,设置为何值,要视出错的原因和程度,对数据后续做的操作

⑼ innodb_additional_mem_pool_size

● 推荐理由

参数含义:开辟一片内存用于缓存InnoDB引擎的数据字典信息和内部数据结构(比如:自适应HASH索引结构)
默认值:build-in版本默认值为:1M;Plugin-innodb版本默认值为:8M;

若是mysqld服务上的表对象数量较多,InnoDB引擎数据量很大,且innodb_buffer_pool_size的值设置较大
则应该适当地调整innodb_additional_mem_pool_size的值
若是出现缓存区的内存不足,则会直接向OS申请内存分配,并且会向MySQL的error log文件写入警告信息

⑽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 推荐理由

参数含义:开辟一片内存用于缓存InnoDB引擎表的数据和索引
参数最大值:受限于CPU的架构,支持32位还是支持64位,另外还受限于OS为32位还是64位

innodb_buffer_pool_size的值设置合适,会节约访问表对象中数据的物理IO

InnoDB占用的内存,除innodb_buffer_pool_size用于存储页面缓存数据外,另外正常情况下还有大约8%的开销
主要用在每个缓存页帧的描述、adaptive hash等数据结构,如果不是安全关闭,启动时还要恢复的话
还要另开大约12%的内存用于恢复,两者相加就有差不多21%的开销
所以、在分配innodb_buffer_pool_size时应该多加留意

对于一个专用的DB,理论上可以分到60%-80%的内存给DB. 分到60%-80%是不是就OK了,就不用管了.当然不是了
是不是合适,可以通过show engine innodb status\G; 查看命中情况. 当命中没达到97%以上,都可以考虑加内存

在保证系统不宕机,不发生内存溢出(OOM),不发生严重内存swap,给myisam、其他应用及系统预留一定份额前提下
给innodb分配的buffer越大越好,浪费就浪费点,早晚都能用上的,谁让内存越来越便宜了呢

⑾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AND sync_binlog

● 推荐理由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 N
N=0 – 每隔一秒,把事务日志缓存区的数据写到日志文件中,以及把日志文件的数据刷新到磁盘上
N=1 – 每个事务提交时候,把事务日志从缓存区写到日志文件中,并且刷新日志文件的数据到磁盘上
N=2 – 每事务提交的时候,把事务日志数据从缓存区写到日志文件中;每隔一秒,刷新一次日志文件
但不一定刷新到磁盘上,而是取决于操作系统的调度

sync_binlog = N
N>0 — 每向二进制日志文件写入N条SQL或N个事务后,则把二进制日志文件的数据刷新到磁盘上
N=0 — 不主动刷新二进制日志文件的数据到磁盘上,而是由操作系统决定

推荐配置组合:
N=1,1 — 适合数据安全性要求非常高,而且磁盘IO写能力足够支持业务,比如充值消费系统
N=1,0 — 适合数据安全性要求高,磁盘IO写能力支持业务不富余,允许备库落后或无复制
N=2,0或2,m(0<m<100) — 适合数据安全性有要求,允许丢失一点事务日志,复制架构的延迟也能接受
N=0,0 — 磁盘IO写能力有限,无复制或允许复制延迟稍微长点能接受,例如:日志性登记业务

⑿ innodb_file_per_table

● 推荐理由

参数含义:每个表一个表空间
如果设置了便可以明确知道innodb表究竟占多大空间了
表备份方便了,删除能回收空间

如果是共享表空间, 当你的表多,表空间会撑得很大; 当然随着表的删除,也会留下不少空隙
如果是独立表空间, 在做数据维护的时候也会特别清晰,比如alter table , 结束后会把临时产生的空间释放;
而如果是共享表空间,临时扩大的空间,是不会及时收缩的、可能会存在大量碎片

共享表空间在Insert操作上稍有优势。其它都没独立表空间表现好

⒀ key_buffer_size

● 推荐理由

对于我们只使用InnoDB引擎的数据库系统而言,此参数值也不能设置过于偏小
因为临时表可能会使用到此键缓存区空间,索引缓存区推荐:64M

⒁ query_cache_type和query_cache_size

● 推荐理由

query_cache_type=N

N=0 —- 禁用查询缓存的功能
N=1 —- 启用产讯缓存的功能,缓存所有符合要求的查询结果集,除SELECT SQL_NO_CACHE..,
以及不符合查询缓存设置的结果集外
N=2 —- 仅仅缓存SELECT SQL_CACHE …子句的查询结果集,除不符合查询缓存设置的结果集外

query_cache_size

查询缓存设置多大才是合理?至少需要从四个维度考虑:
① 查询缓存区对DDL和DML语句的性能影响;
② 查询缓存区的内部维护成本;
③ 查询缓存区的命中率及内存使用率等综合考虑
④ 业务类型

query_cache_size的工作原理:
一个SELECT查询在DB中工作后,DB会把该语句缓存下来,当同样的一个SQL再次来到DB里调用时,
DB在该表没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把结果从缓存中返回给Client

这里有一个关建点,就是DB在利用Query_cache工作时,要求该语句涉及的表在这段时间内没有发生变更
那如果该表在发生变更时,Query_cache里的数据又怎么处理呢?
首先要把Query_cache和该表相关的语句全部置为失效,然后在写入更新
那么如果Query_cache非常大,该表的查询结构又比较多,查询语句失效也慢,一个更新或是Insert就会很慢

所以在数据库写入量或是更新量也比较大的系统,该参数不适合分配过大。而且在高并发,写入量大的系统,建系把该功能禁掉
 
源:http://www.2cto.com/database/201305/208122.html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