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软件度量不是猫抓老鼠的游戏

2013-08-26 06:44 134 查看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你如果无法度量它,就无法管理它。”在管理领域,度量是绕不开的话题,而在软件开发领域同样如此。
  持续改进从度量开始
  在过去三四十年中,一直困扰软件开发行业的一个问题是:软件的生产不是一个可预测的过程。虽然很多专家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并总结出了一些方式和方法,希望软件的生产能够像工业制造那样可靠和可度量,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ThoughtWorks中国区联席总经理张松表示,效果不明显并不意味着度量没有价值。张松在其撰写的《精益软件度量》一书中,从精益软件开发的角度阐述了度量对于实现软件开发企业业务目标和商业价值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方法。《精益软件度量》通过对大量软件开发团队的观察和案例的研究,归纳整理出了一套可以部署和实施的软件度量体系,可以帮助软件开发者持续改进软件开发的效果。
  其实,度量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张松提出的精益软件度量,只是想从精益软件开发的角度,探讨如何利用持续改进的方法帮助企业改进软件开发过程,提升开发质量,达成企业的业务目标。“精益软件开发的一个核心就是持续改进,而度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张松介绍说,“有些软件开发企业曾经用软件代码行数来考核开发人员,结果适得其反。我们希望企业能够先从自己想要达到的业务目标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希望提高软件质量,还是提高市场的响应速度,然后根据这个目标反推出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哪些具体的度量指标是必需的,要通过什么样的工具来度量和实现。”《精益软件度量》就提供了一套参考指标体系。但张松强调说,企业不应该不假思索地照搬这个体系,更不应该错误地把度量手段当成最终目标。


度量是什么不是什么 来源:《精益软件度量》  做到刚柔相济
  软件开发具有不确定性,而度量是刚性的,有具体的衡量指标。那么软件度量如何才能实现刚柔相济呢?张松认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企业决策者的主观意识问题。企业的决策者经常会步入这样的误区:把手段当成目的,而且过于重视刚性目标。举例来说,有些企业把提高软件开发团队的开发能力当成最终目标,那么它就会以团队中有多少人具有高级工程师的资格等指标来衡量,而忽略了企业真正的诉求——提高整体开发能力,从而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在实际应用中,你既要关注具体的手段和工具,但又要跳出这个圈子,关注企业最原始的业务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刚柔相济。”张松表示。
  软件度量并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概念,它是用户自发的需求。很多软件开发者希望为自己的目标设定一种度量手段,并希望这种手段与业务目标能够相匹配。张松承认,他在撰写《精益软件度量》时主要是从大中型客户的需求出发的。他认为:“一些小型的开发团队本身就具有很高的透明度,如果再硬性地引入一套度量体系,可能起到负面作用。小型开发团队的自由度较高,可以学习一些适合自己的度量技巧,但不要搞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的度量体系。”
  在不同的行业、企业中,软件度量也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电信行业的用户更注重软件的品质,因为它不想因为系统宕机而影响对外服务;而互联网企业则关注一个新概念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变成产品,因此更快的市场响应速度是它的核心诉求。《精益软件度量》提供了一个软件度量的框架,不同行业的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裁减。
  张松表示,一些企业在实施软件度量的过程中之所以遭遇挫折和失败,主要原因是实施者或管理者将软件度量体系当成了万能药,而没有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及开发团队中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情况,没有在目标和手段上达成共识。“如果将软件度量变成企业内部管理者与开发者之间猫抓老鼠的游戏,那么软件度量就不可能成功。”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