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朴素的模式匹配和改进的模式匹配(KMP)算法说明

2013-08-13 21:25 316 查看
朴素的模式匹配和改进的模式匹配(KMP)算法说明

LEWISLAU

前言:最近复习数据结构,以前老师讲的时候居然忽略了串。汗,我们学校的确牛B。某仁兄告诉我,KMP基本是数据结构里面难度比较大的算法了,所以掌握了它,至少从心理上给我了很大的鼓舞,但是这个算法是我询问老师才掌握的,呵呵。言规正传,开始说KMP算法。

在说改进的模式匹配(KMP)算法之前我们先说朴素的模式匹配:

其实很简单,就是两个字符串逐位比较。在模式匹配中:我们假定字符串P在字符串T中查找是否有匹配的。此时,称P为模式(Pattern)字符串,称T为目标(Target)字符串。

OK,我一般比较喜欢以实例说明问题。

T: a b d a b d a b c

P: a b d a b c

朴素的模式匹配算法

朴素的模式匹配算法就是用P和T依次比较,即为:

第一趟比较: T: a b d a b d a b c

P: a b d a b c

发现第6个元素(下标为5)d和c不相等,第一趟结束,此时比较了6次(6个元素)。

第二趟比较: T: a b d a b d a b c

P: a b d a b c

第一个元素就不相等,第二趟结束,此时比较了1次(1个元素)。

第三趟比较: T: a b d a b d a b c

P: a b d a b c

第一个元素就不相等,第三趟结束,此时比较了1次(1个元素)。

第四趟比较: T: a b d a b d a b c

P: a b d a b c

第一个元素相等,第二个元素也相等,第三、四、五、六都相等,匹配成功,第四趟结束,此时比较了6次(6个元素)。

匹配成功,共比较14次。但是这个是我们理想状态下的匹配方案,实际中字符串的长度远远不止这些。这种算法是一种带回逆的算法,成为朴素的模式匹配算法。

假定:目标T长度为n,模式P长度为m,那么它的最坏情况下,会比较次数可达到:

(n - m + 1)*m 次;在众多场合下m远远小于n,它的时间复杂度为O(n * m)。

改进的模式匹配(KMP)算法

KMP算法就是消除了朴素匹配的回逆,利用一个失效函数(failure function)替代直接的回逆。思路如下:

第一趟比较: T: a b d a b d a b c

P: a b d a b c

发现第6个元素(下标为5)d和c不相等。此时,进入一个P串的处理:

此时取出P串, a b d a b c 因为是c不和d不匹配,去掉此项,获得

a b d a b

此时判断 a b d a 是否与 b d a b 相等? 不等,进入下一轮判断

此时判断 a b d 是否与 d a b 相等? 不等,进入下一轮判断

此时判断 a b 是否与 a b 相等? 相等,结束第一趟总体判断。

(先不要急,接下来我就会说为什么这样匹配和这样匹配的用途!)

以上就是KMP的流程,为什么要这样做?在一些串中,目标串会远远长于模式串,如果每次都江模式串和目标串一一比较。此时时间复杂度当增加,而且在模式串中会出现很多的无效匹配,相当于无用功。但是假如先在模式串中进行比较,因为模式串会远远短于目标串,所以会相当减少时间复杂度。

以上是KMP的简单介绍,有机会会整理出详细算法及其优势!

其他不想多说,只想说明“算法是程序的灵魂!”这一古老而经典的话!!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