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算法分析---外星人计算PI的程序

2013-07-14 12:31 225 查看
一、源程序

  本文分析下面这个很流行的计算PI的小程序。下面这个程序初看起来似乎摸不到头脑,不过不用担心,当你读完本文的时候就能够基本读懂它了。

  

  程序一:很牛的计算Pi的程序

  int a=10000,b,c=2800,d,e,f[2801],g;

  main() {

  for(;b-c

  f[b++]=a/5;

  for(;d=0,g=c*2;c -=14,printf("%.4d",e+d/a),e=d%a)

  for(b=c; d+=f[b]*a,f[b]=d%--g,d/=g--,--b; d*=b);

  }

  

  二、数学公式

  数学家们研究了数不清的方法来计算PI,这个程序所用的公式如下:

  1 2 3 k

  pi = 2 + --- * (2 + --- * (2 + --- * (2 + ... (2 + ---- * (2 + ... ))...)))

  3 5 7 2k+1

  

  至于这个公式为什么能够计算出PI,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能力范围。

  

  下面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分析清楚程序是如何实现这个公式的。

  

  我们先来验证一下这个公式:

  

  程序二:Pi公式验证程序

  #include "stdio.h"

  void main()

  {

  float pi=2;

  int i;

  for(i=100;i>=1;i--)

  pi=pi*(float)i/(2*i+1)+2;

  printf("%f\n",pi);

  getchar();

  }

  

  上面这个程序的结果是3.141593。

  

  三、程序展开

  在正式分析程序之前,我们需要对程序一进行一下展开。我们可以看出程序一都是使用for循环来完成计算的,这样做虽然可以使得程序短小,但是却很难读懂。根据for循环的运行顺序,我们可以把它展开为如下while循环的程序:

  

  程序三:for转换为while之后的程序

  int a=10000,b,c=2800,d,e,f[2801],g;

  main() {

  int i;

  for(i=0;i<C;I++)

  f[i]=a/5;

  while(c!=0)

  {

  d=0;

  g=c*2;

  b=c;

  while(1)

  {

  d=d+f[b]*a;

  g--;

  f[b]=d%g;

  d=d/g;

  g--;

  b--;

  if(b==0) break;

  d=d*b;

  }

  c=c-14;

  printf("%.4d",e+d/a);

  e=d%a;

  

  }

  

  }

  

  注:

  for( ; ; ) { ;}

  的运行顺序是 , , , 。如果有逗号操作符,例如:d=0,g=c*2,则先运行d=0,然后运行g=c*2,并且最终的结果是最后一个表达式的值,也就是这里的c*2。

  

  下面我们就针对展开后的程序来分析。

  

  四、程序分析

  要想计算出无限精度的PI,我们需要上述的迭代公式运行无数次,并且其中每个分数也是完全精确的,这在计算机中自然是无法实现的。那么基本实现思想就是迭代足够多次,并且每个分数也足够精确,这样就能够计算出PI的前n位来。上面这个程序计算800位,迭代公式一共迭代2800次。

  int a=10000,b,c=2800,d,e,f[2801],g;

  这句话中的2800就是迭代次数。

  

  由于float或者double的精度远远不够,因此程序中使用整数类型(实际是长整型),分段运算(每次计算4位)。我们可以看到输出语句 printf("%.4d",e+d/a); 其中%.4就是把计算出来的4位输出,我们看到c每次减少14( c=c-14;),而c的初始大小为2800,因此一共就分了200段运算,并且每次输出4位,所以一共输出了800位。

  

  由于使用整型数运算,因此有必要乘上一个系数,在这个程序中系数为1000,也就是说,公式如下:

  

  1 2 3 k

  1000*pi = 2k+ --- * (2k+ --- * (2k+ --- * (2k+ ... (2k+ ---- * (2k+ ... ))...)))

  3 5 7 2k+1

  

  这里的2k表示2000,也就是f[2801]数组初始化以后的数据,a=10000,a/5=2000,所以下面的程序把f中的每个元素都赋值为2000:

  for(i=0;i<C;I++)

  f[i]=a/5;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这里要把一个常数储存到数组中去,请继续往下看。

  

  我们先来跟踪一下程序的运行:

  while(c!=0) 假设这是第一次运行,c=2800,为迭代次数

  {

  d=0;

  g=c*2; 这里的g是用来做k/(2k+1)中的分子

  b=c; 这里的b是用来做k/(2k+1)中的分子

  while(1)

  {

  d=d+f[b]*a; f中的所有的值都为2000,这里在计算时又把系数扩大了a=10000倍。

  这样做的目的稍候介绍,你可以看到输出的时候是d/a,所以这不影

  计算

  g--;

  f[b]=d%g; 先不管这一行

  d=d/g; 第一次运行的g为2*2799+1,你可以看到g做了分母

  g--;

  b--;

  if(b==0) break;

  d=d*b; 这里的b为2799,可以看到d做了分子。

  }

  c=c-14;

  printf("%.4d",e+d/a);

  e=d%a;

  

  }

  

  只需要粗略的看看上面的程序,我们就大概知道它的确是使用的那个迭代公式来计算Pi的了,不过不知道到现在为止你是否明白了f数组的用处。如果没有明白,请继续阅读。

  d=d/g,这一行的目的是除以2k+1,我们知道之所以程序无法精确计算的原因就是这个除法。即使用浮点数,答案也是不够精确的,因此直接用来计算800位的Pi是不可能的。那么不精确的成分在哪里?很明显:就是那个余数d%g。程序用f数组把这个误差储存起来,在下次计算的时候使用。现在你也应该知道为什么d=d+f[b]*a;中间需要乘上a了吧。把分子扩大之后,才好把误差精确的算出来。

  d如果不乘10000这个系数,则其值为2000,那么运行d=d/g;则是2000/(2*2799+1),这种整数的除法答案为0,根本无法迭代下去了。

  现在我们知道程序就是把余数储存起来,作为下次迭代的时候的参数,那么为什么这么做就可以使得下次迭代出来的结果为

  接下来的数字呢?

  这实际上和我们在纸上作除法很类似:

  

  0142

  /——------

  7 / 1

  10

  7

  ---------------

  30

  28

  ---------------

  20

  14

  ---------------

  60

  .....

  

  我们可以发现,在做除法的时候,我们通常把余数扩大之后再来计算,f中既然储存的是余数,而f[b]*a;则正好把这个余数扩大了a倍,然后如此循环下去,可以计算到任意精度。

  这里要说明的是,事实上每次计算出来的d并不一定只有4位数,例如第一次计算的时候,d的值为31415926,输出4位时候,把低四位的值储存在e中间,e=d%a,也就是5926。

  

  最后,这个c=c-14不太好理解。事实上没有这条语句,程序计算出来的仍然正确。只是因为如果迭代2800次,无论分数如何精确,最后Pi的精度只能够达到800。

  你可以把程序改为如下形式尝试一下:

  

  for(i=0;i<800;i++)

  {

  d=0;

  g=c*2;

  b=c;

  while(1)

  {

  d=d+f[b]*a;

  g--;

  f[b]=d%g;

  d=d/g;

  g--;

  b--;

  if(b==0) break;

  d=d*b;

  }

  // c=c-14; 不要这句话。

  printf("%.4d",e+d/a);

  e=d%a;

  

  }

  最后的答案仍然正确。

  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内循环的次数是c次,也就是说每次迭代计算c次。而每次计算后续位数的时候,迭代次数减少14,而不影响精度。为什么会这样,我没有研究。另外最后的e+d/a,和e=d/a的作用就由读者自己考虑吧。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