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摘录]遇见未知的自己(二)

2013-06-03 19:48 316 查看
回溯童年的记忆——我们身体的障碍
老人问:“你记得你出生时的经过?”
若菱理所当然地回答:“当然不记得啦!”
“其实你的身体记得的,你不妨问问自己的身体。”
(潜意识调整,潜意识的冥想,潜意识的唤起(瑜伽冥想),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内心(冥想中体验一次自己出生的全过程);但同样如果被不正当的使用,也会恶化一个人的内心,扭曲一个人。)

老人神秘地笑笑,没有回答若菱疑惑的目光。
“我们出生的过程这么凄惨哪?”若菱忍不住惊叹!
“是啊!”老人说,“你听过细胞记忆吗?”
若菱茫然地摇头。“有些人在接受器官移植之后,会承接了捐赠器官的人的想法、性格、脾气等等……”老人提示。

老人叹了口气,“于是,我们慢慢学会了,我及我的身体和这个世界是分离的了。为了保持自我感,我们就发展出了小我,在这个世界上抓取所有我们能抓取到的东西。因为小我是如此的虚幻、脆弱,所以它需要更多的抓取、获得,才能延续它软弱的生命。”
“原来身体是这样让我们与真我分开的……也不是身体的错呀!”若菱有点像是自言自语似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天生就有很多无名的恐惧……”老人继续说,“到了最后,这种无以名之的不安全感和分离感,就变成了一种存在性焦虑,成了我们每日生活的背景音乐,不停地在播放。”
“啊,难怪我老觉得惴惴不安,很不喜欢自己一个人安静地独处。每次一个人的时候,我就想找人说话,打开电视、收音机,或是找点事情做做。原来就是不想面对这种存在性焦虑的背景声音。”若菱有了这番领悟!
“那我们这层身体的障碍怎么样才能去除呢?”若菱又是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想解决问题。
老人又好气又好笑地看着她,无奈地摇摇头,“孩子,去除不了,就像我们永远没有办法除去黑暗一样。所有造成我们与真我隔绝的东西都像黑暗一样,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拿觉知之光去照亮它们。”
看着若菱皱起了眉头,老人又补充说:“在身体层面的这个部分,所谓觉知之光就是重新和我们的身体联结。我们一般人对自己的身体只有5%的了解和控制,身体的95%是在潜意识的状态下用自动导航系统在操控的。所以,找回与身体的联结就可以帮助我们把5%的版图扩大,找回更多的自己。”
“怎样找回与身体的联结呢?”
“跟你的身体对话,倾听你身体的讯息。”

重新和身体连结——瑜伽与呼吸
在老人的小屋时,临别前老人特别交代要她选择一些活动,让她与自己的身体重新联结,瑜伽就是其一。
“基本上,任何能让你专心一致、活在当下的运动,都可以帮你与身体重新联结,所以运动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做它时的心态和状况。所以无论是跑步、快走、游泳、太极拳、气功、瑜伽,只要你能够专心地观照自己的身体,这些运动都可以成为一种冥想。”
而其中,与身体对话、联结的最佳方式其实就是静坐冥想。

激励大师的体验分享——饮食与健康
“你想想,”李英杰用他上课演说的语调,慷慨陈词,“一个人怎么可能让他自己的胃到了穿孔的地步都没有感觉?我就是这个样子。当时事业上也受到了很大的挫折,双重打击之下,我整个人意志消沉,我平常激励别人的那一套来激励自己可是一点用处都没有。”
他喝了口水,继续说:“后来碰上了老人,他是那样慈悲、有爱心,从不批判你,让你感觉他是完完全全地接受你,没有保留地爱你。”若菱这才明白为什么每次看到老人都那么的舒服,因为一个不批判、全然接受你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是绝无仅有。
李英杰自己说着都已经感动得红了眼眶,“他教我如何与自己的身体联结,感受并且接纳自己的情绪,觉察并且检视自己的思想,进而打破小我所有虚假的认同……”他停留了很长一段时间,好像在回味那段学习的时光。

李英杰提出这个令人兴奋的话题,滔滔不绝道:“我们虽然讲【突破身体的障碍】,身体却是我们寻找真我的必经之路,所以才要倾听身体的讯息、跟身体连结。而为了把这条道路修直、修正,我们必须要好好呵护自己的身体,就像那一辆马车也需要好好维护一样,不然有一天寸步难行的时候,讲心灵的追求也是枉然。”
“所以就像开车,不但要有正确的驾驶方法,还要有正确的维护方法。”若菱坐直了身体,准备洗耳恭听。
“老人告诉我,【怎么吃】比【吃什么】来的重要。”李英杰说。
若菱在车上就忍不住拿起那张纸来看,原来是几则养生指南。若菱一面看,一面对号入座。看到“少食多餐”这几个字,若菱心想,这个建议比较简便易行,明天就开始实行。
“怎么吃”包括了以下几点:
1.食物的比例:所谓的黄金比例是40%的谷类,40%的水果、蔬菜,20%的蛋白质。
2.吃饭的时间:早餐一定要吃得多,晚饭一定要早。两餐进食之间,不可以超过4个小时,才不会耗你的老本(能量)。所以在两个正餐之间,应该要吃一些点心,补充一下能量。
3.食物的份量:轻食和少量多餐。每餐食物的份量不要超过你一只手掌能抓满的份量的五倍。七八分饱就应适可而止。
4.烹饪方法:生食蔬菜有很多好处,但并不是每个人在每个季节都适合;生食动物(包括鱼)在现代社会中问题太多,少吃为妙。少油的烹饪法——水煮、蒸是最营养、最好的。
5.吃的方法:细嚼慢咽可以让唾液和食物充分混合,帮助消化。此外,食物、饮料不要太烫太冷。我们的身体必须消耗极大的能量,才能将喝下的冰饮料温暖至正常的体温,如此一来整体的免疫力自然下降所以如果常喝冰饮料,建议将饮料退冰半小时或改喝常白开水。

卸下光环后的人生——健走真好
若菱这个星期努力遵守着刚学会的饮食方法,早餐通常只是一杯牛奶或酸奶的她,现在开始吃得比较多。同事们都有点惊奇地看到,才十点多的时候,若菱还会抓一个活力棒或一些苏打饼干往嘴里塞。有些人窃窃耳语,猜测若菱是不是怀孕了?
若菱现在学会比较不去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论。毕竟,一个人的大脑每秒钟要过滤那么多的信息,因此,只看得见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而别人拿什么标准去过滤信息,真的是管也管不着。若菱沉溺在新发现的内在世界,泰然处之。她想,无论他们说些什么,受到影响的只是我们的小我而已,如果能够接纳小我的缩减和被打击,再多的流言也不怕。

女主人打了个手势,“比如你在开会的时候,恶意自问:【此刻我的姿势是什么?我臀部和椅子接触的感觉是什么?我身体的哪一部分有紧缩的感觉?我可以试着去放松它。】这样留一部分的注意在自己身上,其他的注意力放在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上,你会发现,这样可以让你更容易的活在当下呢!”
讲到这里,女主人的眼睛都发亮了:“这也就是说,我们为自己的意识,带入了更多的觉知。就像我们的眼睛,虽然可以有很广的视野,但是我们的注意力其实正是聚集在前方很狭隘的范围。平时做事的时候,你的身体除了在动作之外,它也在呼吸,在适应和感知着周围复杂的外界条件,然而这都是潜意识的范畴了,我们心思的注意力其实是集中在其他事情上的。如果你能够更留意身体的感知,就可以把那5%的意识状态扩大了。这样,不就是老人教导的:把潜意识的一部分转化成意识了吗?”。若菱对女主人的见解十分佩服,相谈甚欢,依依不舍得告别。

“担心”是最差的礼物 ──不如给他祝福吧!
“夫妻之间,也要扪心自问:你真正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为了对方的人生,或更多是为了自己?”
“自己最亲近的人的事,真的可以不管吗?”
“对最亲近的人,更要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如果是为了自己,而且还自以为有权利管对方,认为我们可以介入他人的领域、促使别人改变,这种做法不但白费力气,而且还会造成两人关系的紧张。”
“可我的确也是为了他好啊。”
“你可以把你知道的,你认为对的、正确的东西和他们分享,但是背后不要设定一个预期的结果。(比方说:你一定要听我的,要不然‥‥)这样的话,对方比较能够接受。伴侣之间、亲子之间都是这样。”
“很难哪!”若菱摇头。
“是呀,所以你一天到晚介入他人的领域,管他人的事,自己这儿却没有人在家,关心自己的事。”老人指着若菱的脑袋调侃道。 ?
“我怎么可以看着我的伴侣慢性自杀呢?”
“你觉得志明生活习惯不好,而你自己最近有了一些体会,想改变生活、饮食的习惯。你就自己努力、尽心地去做,让你的伴侣感到好奇,让他看到效果,然后他可能会愿意听听看你为什么这么做的理由,同时,他也许会试着做一些你在做的事。但是如果你强加这些观念在他身上,他的『小我』第一个会做的事就是反抗。”
“嗯‥‥”若菱觉得很有道理。
“所以呀,记住,管好自己的事最重要。”老人提醒她。“为我们的亲人担心,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
听我说,”老人胸有成竹地解释:“比方一个母亲,她的孩子要和朋友去远足、郊游,他决定要去的时候,母亲担心年轻人出远门会发生危险而试图阻止,但是孩子大了阻止不了,所以他出门的时候,母亲就耳提面命他要注意这个、注意那个‥‥在后面一直唠叨‥‥”老人看看若菱,“你知道能量世界的定律的,这个母亲在孩子出门的时候,给了他什么能量?”
“当然是不好的负面能量。”若菱回答。
“是的,”老人点头,“而且母亲之所以会这么做,是由于她无法承担一丝丝可能会失去儿子的危险,于是把它投射到孩子身上。现在,你明白我说的:『担心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了吧?』”

一场“ego boosting”秀 ──同学会的启示
老同学凑在一块儿,话题不外是工作、家庭。若菱看到大家的自我身分认同感都很强:我有一个好工作,我有一个好配偶,我有一双好儿女,我有很好的习惯,我有很好的人生观‥‥言谈之中,都不免夸耀自己的各种成就,或是炫耀自己所知道一些劲爆的新闻和八卦,总之,这是一场ego boosting(小我增长)的秀。以前若菱都会很热心地投入话题,今晚不知怎地,就是以旁观者的角色在看着大家。

“她的细胞已经习惯了吃『都是别人害的』这种胜肽吧!”若菱想。
她记得电影里面说,既然细胞习惯了这种胜肽,如果我们不喂养这种胜肽给它们的话,我们的生理需要会促使我们做出种种行为,放射种种能量的波动的频率,让能够产生这种胜肽的事件发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这真是太可怕了!”若菱打了个寒颤。如此说来,这些外在的事件都是我们创造的啰?先是有对胜肽的需求,而我们的大脑在选择有限的两千个位信息的时候,就会过滤信息,而制造了各种符合我们细胞想要的思想、念头,而这些能量的波动,会吸引和它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过来

若菱拿出老人推荐的《恩宠与勇气》,读到了老人要她抄写的那一段:
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己的身体。我可以看见并感觉到我的身体,然而凡是可以被看见以及被感觉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观者。我的身体也许疲惫或兴奋,生病或健康、沉重或轻松、也可能焦虑或平静,但这与内在的真我全然无关。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己的身体。
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我能知晓我的欲望,然而那可以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欲望来来去去,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
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绪。我能觉察出我的情绪,然而凡是可以被觉察的,并不是真正的觉者。情绪反反复覆,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绪。
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我可以看见与知晓自己的思想,然而那可以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来来去去,却影响不了内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
我就是那仅存的纯粹的觉知,是所有思想、情绪、感觉与知觉的见证。

被负面情绪套牢 ──情绪的障碍
“这些情绪都是一种能量,尤其对孩子来说,一些天生的恐惧,所求不得的愤怒,失望落空的悲伤,都只是一种自然生命能量的流动而已,它会来,就一定会走。”老人叹口气,低声地说:“坏就坏在父母对这些孩子身上自然流动能量的态度。”

若菱看着老人的图,不敢想象自己身上到底堆积了多少像这样痛苦的能量;毕竟,在她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中,从来没有人给她情绪上的支持和关怀。她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大人不是想要帮助她立刻消除(买糖给你吃哦,别哭了/再买一个给你就是了,别伤心/明天我带你出去玩,别气了),就是否定她的情绪(这有什么好哭/好气/好怕的),要不然就是打压(不准哭,再哭就揍你/不准发脾气,小孩子凭什么生气)。无论采取以上任何一种的策略,她的情绪从来没有被认可、被接受,所以,它们也从来没有离开。
老人看着若菱的心路历程,理解地说:“所以将来你做母亲以后,要记得,给孩子无限的情绪上的支持和认同。”

在谷底惊见阳光 ──情绪的体验
“首先哦,老人要我写下来一段话,每天要念、要写--我看见我在寻求被虐待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
“这是什么意思?”若菱不大懂。
“我也不太清楚耶,老人说,我们会有这样的遭遇,是因为我们需要这样的遭遇而产生的情绪。也就是说,我们的遭遇是配合我们需要的那种情绪而产生的啦。这是我们的一种模式、习性啦。比方说阿你常常有不被爱的感受的话,你就写:我看见我在寻求不被爱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
“看见它、接纳它,然后放下对它的需要?”若菱还是不大懂。
“老人说,这种东西哦,你愈去排斥它,它愈不走啦,而且还会更强呢!所以,看见了以后,就先接纳它,然后告诉自己,我不需要这个情绪啦,我要放下对它的需要。他说这是说给潜意识听的啦!这样就把那个我们意识的5%扩大了啊!”老板娘努力地用她仅有的知识解释着。“所以要天天念、天天写啦!”

若菱看时间差不多了,赶紧提出另一个重要问题:“对孩子的情绪全力地支持和认同,不会宠坏孩子吗?”
“不会啦,”老板娘又不好意思地笑了,“情绪的支持和认同哦,只是去接纳孩子的情绪,不去阻止或是否定啦,阿行为规矩还是要遵守的啰!”
老板娘想了想,“比如说啦,小孩子在吃晚饭前要吃糖,你不给他,他生气在地上打滚。这时候,你把他抱起来,告诉他:『我知道你很想吃糖,那个糖真的很好吃,阿母也想吃,但是现在要吃饭了,吃饭以后,阿母和你一起吃。』孩子如果还继续哭闹,你可以说:『哦,我知道你吃不到糖好生气、好伤心哦,我们让你摸摸它,跟它打个勾勾,说好吃完饭就吃它好不好?』这样孩子的情绪可以充分地被理解,而且他也可以自由地发泄情绪啦。”
老板娘唱作俱佳,讲话声调也有高有低,活脱脱就是个演活市井小民(就是她自己)的演员。若菱觉得她摆摊卖面实在太可惜了!
老板娘看看若菱,又说:“老人说情绪就是一种能量啦,会来也会走,大人不要干涉,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怎么去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无限的爱和支持。如果你用转移的方法来教孩子避开负面情绪的话,孩子长大以后就学会了用代替品来逃避情绪,什么抽烟啦、吸毒啦,还有那些工作狂的啦,很可伯的呢!阿如果你去压抑孩子的情绪的话,那就更不好了呀!”

摆荡于背叛、欺骗之间 ──情绪的爆发
半梦半醒之间,彷佛作了一个梦。她梦到自己好像在美国读书时住的地方整理车库,有一台破旧的脚踏车,若菱觉得放在车库太碍事,没有多想,就将它放在车库门口的马路边上。一会儿有个人来把脚踏车牵走,若菱却急急忙忙地在后面追,质问他为什么拿走她的车。那人说:“是你不要的啊,我才拿走的。”
“真是个莫名其妙的梦!”若菱醒来后,揉揉眼睛,一时不知身在何方。直到看清楚自己身处在黑漆漆的家里,手表指着七点,这才想起来下午在办公室和家里发生的两件悲剧,一时之间,若菱恨不得当场死去,免得面对这些椎心之痛。

是谁在伤口上撒盐 ──情绪的疗愈
“我能超越自己的情绪吗?我这么痛,有什么代价和收获吗?我会因此而成长吗?”若菱哽咽着问。
“受苦有两种,”老人平静地劝导,“一种是无知的、无明的受苦,就是任随潜意识的操控而受苦,同时在抱怨、抗拒那个痛苦。这样的受苦不能让你成长。”
若菱噙着泪水,在朦胧中看着老人。
“另外一种受苦是有觉知的受苦,当你感觉到撕裂般的痛楚、好像要爆炸似的愤怒,你不逃避、不抱怨,你全然地去经历它。让这个压抑、隐藏多年的能量爆发出来,用不批判、不抗拒的态度,在全然的爱和接纳中去经历它。这样的受苦,是你走出人生模式、成长茁壮的契机。”

“不是对人臣服,是对事情臣服,对本然(What is),就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臣服。”老人解释。
“为什么?”若菱听见“臣服”这两个字就有气!“因为事实就是最大,因为已发生的事情是不能改变的。如果你不接受它,就好像拿头在撞一面墙壁,而希望能把它撞开。无济于事,徒劳无功呀!”老人摇头叹息。“我们人会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实。”
好,老人赞许,然后语重心长地说:“臣服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看到自己的抗拒,而且看到自己的抗拒是徒劳无功、无济于事的。生活现在给了你一个体验和成长的契机,你能够通过这个考验吗?”
“我一定可以做好!”若菱鼓起勇气,“生活留给我这样一个巨大的创伤,我不会继续在上面撒盐。我会努力让伤口好好愈合,使自己的情绪和心灵恢复健康。”

爱过、痛过、哭过之后 ──臣服的体验
若菱回溯老人的一些教导,她知道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想法来自于我们和真我分离的结果。但是无论在理性、知性层面多么清楚了解,若菱的自尊心还是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而老人的意思是,浴火重生的凤凰是更有生命力的。若菱的自我太与她的婚姻认同了,所以全面挫败以后,让若菱重新找到立足点的话,她会更坚强、更有自信。
另外,老人也保证,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它有时候有点丑恶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一点地拆开包装的话,我们会惊喜看到里面深藏的礼物。

回到座位上,若菱想起来刚刚进办公室时同事的眼光。大家昨天或是今天就应该知道她也列为第一名的消息(这种事在办公室传得很快的),所以她进来的时候,觉得有些同事“同情、鼓励”,有些同事“幸灾乐祸”,那是她的大脑自己去筛选、过滤、定位出来的,其实并不是事实。
“我们的头脑真的很会欺骗我们,”这是若菱深切的体会,“它会看到它想要看到的东西,收到它想要收到的讯息,无关乎外在的条件、事实是什么!”

梦的秘密 ──当下的臣服
若菱其实很心急地想要赶到小屋去见老人,但是随即想到:“塞车,是谁的事?”
“老天的事!”若菱可以想象老人回答这个问题时似笑非笑的表情。
“老天的事,我管得了吗?”
“管不了!”
“管不了该怎么办呢?”
“臣服呀!”
若菱莞尔一笑。是呀,除了臣服,所有其他的举动、感受,都是徒劳无功而且白费能量的。若菱决定好整以暇地坐在车里听音乐,静待交通警察来舒解壅塞的车道。

老人很满意地点点头:“臣服的好处就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而且,正因为你把能量充分关注于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帮助你脱离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欢的情境。”
老人又在地上的圆圈圈加上了两个字:臣服。“所以破解情绪障碍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臣服。”

过了一会儿,若菱问:“这个梦‥‥有什么特殊意义吗?”她记得李建新说过,梦是潜意识的语言,她的潜意识有什么事要告诉她吗?
“你的潜意识很妙,它不直接告诉你它的内容,而是用很多象征和比喻。”老人说,然后缓缓地透露:“在这个梦里,你的脚踏车就是你的丈夫。”
“志明?”若菱瞪大了眼睛,“志明就是那辆脚踏车?”
老人点头,然后说:“你自己好好想想。”
若菱有一点不敢想,难道在她的潜意识中,志明只是一个“用旧了的、没有用处的交通工具”?
“当然也不是那么的具象化啦,”老人安慰她,“它只是暗喻了你其实在潜意识的层面,已经知道你不需要志明了,但是表意识还是割舍不下,因为有人来把脚踏车拿走的时候,你还抗议呢!就像现在的情形。”

但是,她还是忍不住向老人诉苦:“我现在有很多强迫性的念头在脑袋里面盘旋不去,很苦恼呢!怎么样可以停止我们脑袋里的思想?”
“脑袋里的思想我们无从控制,”老人平静地说,“我们只能藉由观察它、检视它来转移,我会教你的。”
若菱如获大赦地静静听着。
“记不记得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就让你去观照你的思想?”若菱点点头。
“看到我们的思想的同时,你就切断了与它的认同,如果你进而检视它的的真实性,你会发现,我们90%的思想几乎都是不正确的。
当你不再盲目地听从脑袋里的声音时,就是它可以止息的时候了。”老人歪着头想了一下,写下一个名字、电话给若菱。“你去找她,她会教你如何去检视我们思想的真实性。”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把注意力带回到当下。因为你如果去看你的思想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所想的东西,不是在过去就是在未来,很少是当下这一刻的关注。”老人很认真地说,“这个时候,如果你把注意力拉回到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上面,比方说如果你在洗碗,你就感受一下水的温度,皮肤和碗盘接触时候的感受,碗盘从油腻到干净之间,你手指触摸它们的感觉变化‥‥等等,就可以阻止自己的胡思乱想。”
“那如果,我当时没有在做什么呢?比方说,坐车、等待的时候?”若菱问的问题都很实际。
“很好,”老人赞许,“那么你就把注意力放在你的内在身体,去体验你当时身体各个部分的感受,或者把注意力放在你的呼吸上面。因为你知道吗?”老人停顿了一下,“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和未来,但是我们的身体和呼吸却永远是在当下的。”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