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一台晚会3.15拯救不了这些高科技公司

2013-04-20 12:36 225 查看
央视3·15晚会已经落幕,被点名批评的苹果、高德以及宽带运营商似乎并未受到多大的舆论影响,依然如我地按照既定的步伐前行。而对于被它们伤害的用户,傲慢的企业连一句“对不起”都不屑于表达。显然,一台不具约束力的晚会,拯救不了利益受到侵犯的用户!

因为将科技与生活做了有效结合,科技公司在创新性上饱受舆论好评,也获得了人们的尊敬,但是,也因为它们长期置身监督之外,近几年来的3·15晚会上,科技公司俨然成为职业道德问题的“重灾区”。

任何一个有良知、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即使没有了这个平台的监督,它也应该做到为用户着想,规范自己的行为,使用户享受到“上帝”的待遇。特别是作为与用户挨得最近的IT公司,更是应该把握用户需求、照顾用户心态。

但现在,所有的一切都发生了颠倒。用户不再是科技公司眼中的“上帝”,并且,它们面对来自舆论的谴责时已显得麻木不仁。

回想20多年前的“3·15晚会”,同样是举国关注,但遭遇曝光的企业第2天就会遭到全国人民的鄙视,臭名远扬。即使在前几年,舆论谴责仍是制约这些失德公司的一把利刃。2010年,LG、索尼等公司因液晶电视屏幕保修期过短被曝光后,遭遇用户抛弃,市场份额大跌。惠普笔记本电脑因黑屏和无法开机被曝光后,它选择了与苹果一样的处理手法,公然推卸责任,声称这不是产品质量或设计问题,引发消费者的强烈不满,最后导致惠普在华市场份额连跌三年,个人电脑冠军宝座被联想抢占。

2007年,一向以质量著称的诺基亚手机也被曝光,部分诺基亚5500运动音乐手机在使用一个月后出现键盘脱落现象,更换键盘后再次出现同样的问题。

道歉后的诺基亚公司尽管在华依然“风光”,但时光短暂,随着iPhone以及谷歌Android阵营的迅速壮大,诺基亚市场份额迅速坠落,连续几个季度亏损、全球范围裁员、变卖总部大楼……原来的市场领跑者正在为生死存亡苦苦挣扎。

再看看今年被点名批评企业的“嘴脸”。在涉嫌歧视中国消费者的行为被曝光后,苹果中国公司16日发表声明,虽然声称高度重视每一位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但却看不到一丝道歉的意味,不到200字的声明被网友批为“官方回复假大空的经典范文”。

实际上,这家被业界顶礼膜拜的传奇企业,在中国市场上一直就没重视过消费者。早在去年6月19日和8月30日,中消协就曾两次点名批评苹果公司,第二次更是以洋洋万言斥责苹果公司无视中国法律,构成侵犯。今年3·15当天,中消协更是联合全国副省级以上消委会集中火力单独炮轰苹果售后维修的“十大恶行”……但苹果中国公司一句“苹果的规定”就挡回了用户的全部维权诉求与质疑。

毫无疑问,苹果只是众多漠视用户企业中的一员,而它们敢于这么做的原因是在中国的违法成本太低。舆论谴责只能在短时间内让违法企业处于用户的谴责声中,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唯一能让违法企业伏罪的是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

苹果不敢在欧洲,不敢在美国,不敢在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漠视消费者,原因就在于它的违法成本过大,得罪了用户就必须交纳一大笔的罚金。但在国内,用户在诉求自己权益的过程中,却很难找到投诉之门或是诉讼之门。门看似大敞着,但要么是投诉杳无音讯,要么是诉讼成本太高,最终不了了之。

我国去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此首次确定了公益诉讼制度。但直到现在,也没有看到消费者协会代替用户发起的公益诉讼案的发生。

显然,消费维权环境的改善,仅有媒体曝光和企业道歉是不够的,要靠完善的制度规范和有效的监管。毕竟,舆论拯救不了丧失社会责任的高科技公司,也制止不了它们的继续作恶。而惟有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处罚力度,才能让这些走上邪路的高科技公司重新回归正途。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