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2012科技业大公司与大事件:苹果不再创新垄断(转)(四)

2013-01-13 21:10 429 查看
万达:颠覆与创造中的“国际化”
王肖邦

当2011年王健林在各种场合表示万达要走国际化道路的时候,没有人清楚国际化的万达会是什么样子。但在过去的2012年,所有人已经相信,这不是一句空谈。

万达似乎在颠覆与创造中走完了2012年,“海外扩张”成为这一年围绕万达最核心的关键词。

经过两年谈判,万达完成了对北美第二大院线集团AMC的并购,此次并购总交易金额高达26亿美元,包括购买100%股权和承担债务两部分。同时,万达并购后投入运营资金不超过5亿美元,万达总共将为此次交易支付31亿美元。

AMC是北美第二大院线,至今已有92年的历史,旗下拥有347家影院,共计5000多块屏幕,对于一家本土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惊讶声中,万达跨出了海外扩张的第一步。

在收购AMC之后,人们意识到万达海外收购的胃口不止这些。此后有关万达海外收购的消息便一直没有间断。

2012年6月初,万达证实,王健林、中国泛海控股集团董事长卢志强和俄罗斯北高加索度假村公司董事会主席阿尔迈德·彼拉罗夫,已在北京签署了一份总投资25亿~30亿美元的意向协议书。

此后,又传出消息,万达与印度富豪阿尼尔·安巴尼的企业集团信实正在印度策划两个潜在的合资项目。一个位于新孟买,另一个位于西部城市海德拉巴。有业内人士估计它们的价值可能在10亿至15亿美元之间。

这还不是2012年万达海外收购的最后一则消息。在年底,万达正在洽购美国酒店管理公司的消息不胫而走。此外,万达据称还在欧洲洽购一家电影行业的公司,并且对收购国际零售品牌充满兴趣。

王健林曾经表示,万达要布局全产业链。对版图扩张的强烈野心,正支撑这家地产起家的本土企业,将触角伸向海外的各个角落。

这也让万达成为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去”背景下,最引人注目的一个身影。

京东商城:“枭雄”能否成为大佬

赵楠

这是一个诞生于微博,不是会议室,也不是董事会的价格大战。

2012年8月13日晚11点25分,刘强东在微博写着:“今晚,莫名其妙地兴奋。”就在几小时前,苏宁发公告称,拟募集资金80亿元,用于电商以及供应链的建设。8月14日上午10点20分,刘强东微博挑起战事,宣布京东大家电三年内0毛利向苏宁、国美发起攻势。而这一天,刘强东共发了十几条向苏宁宣战的微博。

微博上的疯狂传播,让京东与它的挑战对象都吸引了足够的眼球。但经发改委调查,这场价格战也出现了夸大宣传的情况。一时间,刘强东,从一个挑战者的形象,变成一个备受争议的搅局者。

但刘强东并不认为自己站在道义背后。他表示,京东是一个“突然变大的小公司”,还有很多人不愿接受它,认为还有可能打败它,所以,过程中会有谩骂。“十年前,苏宁、国美也一样被其他传统零售骂、被厂商骂,但现在呢?”

事实上,发起这场价格战有刘强东自己的布局:一是要把用户的注意力从线下转到线上。二是基于大家电的目标。

“8·15”价格战也给整个国内电商带来了思考。在一些业内者看来,2012年国内零售库存的大量积压,以及传统厂商向电商渠道的转型渗透,是推动电商行业频发价格战的主要外因。而京东作为规模较大的电商网站,更多是顺势而为。

截至2012年12月,京东平台交易额突破600亿,而京东 2013年的战略规划是,将该数据提升至 1000亿。一名业内人士称,京东在自营B2C领域已成为领头羊,是传统厂商在电商渠道的主要选择,而腾讯等巨头在电商的竞争加剧,则更多是在争夺第二选择。

在2013年元旦后的一次内部讲话上,刘强东表示,京东将进入自己的第二个十年,在这新的十年中,京东将向三个方向发展迈进。第一个方向,以技术为驱动的自营电商业务;第二个方向,以技术为驱动的开放服务业务;第三个方向,以技术为驱动的数据金融业务。而这三个方向,也分别对应着京东在战略上的“守卫+进攻+商业化”。而京东眼前的目标,是在2013年底前实现盈利。

不过,有分析指出,随着规模的增大,京东已能保证较为健康的现金流,但摆在京东面前的忧虑是管理问题。在保持“大跨步”的同时,如何做好内控,决定着京东在未来能冲多远。

尚德:在痛苦中舔伤口

王佑

2005年年底,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STP.NYSE,下称“尚德”)登陆纽交所的时候,施正荣神采奕奕地站在主席台前,与众多高管合影纪念。这位光伏行业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在此后多年时间内,也随着公司的壮大稳固了自己特殊的行业地位。

从几个人搭建的生产线,再到曾拥数万职员的尚德,用时不过十余年。从尚德走出的管理层也分布于江浙各个地区,其中不乏此后在纽约上市的各家光伏公司高层。

2005到2008年的短短3年中,不仅尚德自己成为了民营企业中首屈一指的光伏制造商,各个光伏供应链上与尚德、施正荣都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些年中,尚德的股价一直节节攀升,最高时达到了90美元之多,而施正荣自己也因为海外光伏市场的全面提升而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时光荏苒。7年之后的2012年,施正荣及尚德的苦痛逐步显现了出来。该公司的股价下滑剧烈,从最高峰一路下跌到了不到1美元,甚至面临着退市的风险;回看尚德内部同样惊心动魄:大量人员被削减、一部分产能被调整、公司高层屡屡出走。

而更加令人揪心的,则是这家国际一流制造商凸显的财务困境。危机的征兆起于一场纠纷。由尚德控股的环球太阳能基金公司(下称“GSF”)原计划是在2012年时被出售。尚德在做财务尽职调查时突然发现,其中一笔反担保政府债券存在问题,尚德在GSF中的股份出售变现也戛然而止。这样一来,尚德的到期债券、公司贷款都无法兑现,尚德困局陡生。

去年上半年,尚德还有20亿美元的债务缺口、欧洲银行对光伏行业的贷款缩减、中国需求虽向好但回款困难等问题也一涌而出,曾经行业第一、风光一时的尚德也不得不要面对突如其来的风暴,而且这场风暴有可能会让尚德不复存在。

或许是为了避开公众的目光,或许是希望由此低调,施正荣出现在公众场合的次数在去年明显减少,不少采访及聚会都被其一一推却。

但是,尚德并没有在大风浪中完全倒下,凭借以往的政企关系,施正荣获得了其生产基地——无锡市政府的支持,不仅由政府出面协调银行继续放贷,使得尚德得以维持经营;而且当地国有企业参股尚德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种种迹象显示,尚德这家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在不断下滑,短期内还看不到完全扭转的可能。哪家公司、机构可能会成为这家名企的主人或者参股方,也尚无定论。由光伏行业、尚德本身经营所产生的痛苦何时能结束,由谁来接收或者缓解,都并未揭晓。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