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永远的颠覆者——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专访

2012-11-29 14:23 232 查看
作者: baiyuzhong 分类:热点报道,选题策划,

高端视点   阅读:6,725 次 添加评论

记者/ 董世晓

周鸿祎进军搜索领域,迅速成为行业第二,并使奇虎各项布局形成闭环,无疑是2012年最轰动的焦点事件之一。在彻底颠覆了安全行业之后,他又将怎样搅动搜索产业格局?临近年终,我们专访了这位传奇人物。



360搜索前传

周鸿祎其实一直钟情于搜索。早在1998年,一直怀揣创业和产品大计的周鸿祎,离开北大方正,创建3721时,干的就是搜索。通过培养用户在地址栏直接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的习惯——这一点现在已经成为主流浏览器的标配,3721收获了巨大流量。

而为了在与CNNIC和百度的竞争中求生存,3721使用一切技术手段与对手周旋,却违背了用户的意愿,损害了用户体验。回忆这段经历,周鸿祎坦承,当年,3721如果能注重用户体验,而且能及时改善搜索技术的话,在中国市场是有一席之地的。到如今要是能占一半市场份额,就是一家上百亿美元的公司。因此,周鸿祎常说3721是一个100亿美元的教训。

基于此,周鸿祎对技术人员提出了自己的忠告:程序员总会从技术角度来看问题,觉得自己技术很强,在技术上能做到对手做不到的事情,但最后往往是用户体验决定着产品生死。

2005年,奇虎360创办最初仍然是想做搜索,从论坛搜索入手,但进展并不顺利。不料附属项目安全卫士却获得巨大成功,由此转型。通过先后推出反流氓软件、木马查杀和免费杀毒等功能,颠覆了原有的收费杀毒软件市场。并利用安全卫士的巨大安装量推出浏览器、安全桌面和开放平台,成功转型为平台企业。2011年3月,360在美国纽交所上市。

重返搜索

做搜索是水到渠成

2012年8月,360搜索出现在360安全网址导航“综合搜索”开放平台中,低调上线,并迅速拿下10%左右的市场份额,标志着周鸿祎正式重返搜索领域。那么这个决策是怎样做出的呢?

周鸿祎透露做搜索并非早有规划,说如果能和Google继续合作下去,就不会自己再做搜索。他一直是Google的坚定支持者,此前360的默认搜索也一直指向Google。但Google服务器搬出大陆后,体验确实不好,变得很难用,原因普通用户不知道,还没法解释。而360也不愿把流量免费拱手送给其他公司。

与此同时,用户的使用习惯不知不觉中已培养起来,在360浏览器上直接搜索的量很大,360变成搜索的上游,用户已不再去其他搜索引擎的首页。

而且因为周鸿祎自己是做搜索出身,所以公司始终保持有近百人的搜索技术团队。360的云查杀等产品也是用搜索技术做的,在技术上有准备。况且,搜索技术在10年来没有革命性变化,产品上还是以网页搜索为基础。

综合这几个方面因素,周鸿祎感觉360已经具备了做搜索的能力。而在具体研发实施上,360采取了比较独特的方式,由内外两支搜索团队PK,一支是他的老部下,另一支由Google、百度等公司员工组成,两支团队理念迥异。周鸿祎拍板,不用争论,各做一套,可以各有各的Rank方式和索引方式,但可以共享爬虫和后台数据存储,最后用数据说话。从当前的效果来看,两队各有千秋,而且在开发过程中发现有很多互补的地方,现在两套系统已开始逐渐合并。

360搜索何以成功?

从颠覆既有格局的角度来看,周鸿祎认为360有两大机会。

第一个机会是产品体验。如果已有巨头产品体验做得很好的话,新进入者的搜索技术再好也没有机会。美国有多家号称搜索技术比Google强的公司,却没有一家成功,因为用户已习惯了先入者,而且Google的体验总体确实不错。而中国搜索引擎一家独大的局面,并不完全是靠市场竞争形成的,用户基本上没有其他选择,你爱用不用。所以搜索结果与用户所查可以不匹配,而且商业广告、虚假广告充斥,这能称之为好的搜索引擎吗?360做搜索,就从差异化入手,少放一点广告,干净、轻便,而且值得信任。这种体验无疑会给传统搜索巨头带来两难选择:跟,会损失一大笔收入;不跟,产品体验就会与新到者有明显差距。

第二个机会是商业模式。搜索是转化流量最有效的赚钱方式,多放点广告无可厚非,但竞价排名、虚假广告既伤了用户体验,也失去了用户信任。360公开宣称不接这类广告,因为接正常的广告也可以赚到钱。传统搜索巨头对此还是需要面对两难选择:跟,会带来不少损失;不跟,医疗广告一定会伤害用户体验。这就像当年免费杀毒软件的那场战争一样,“欲想成功,必先自宫”,而巨头往往不敢追随,因为一旦追随就意味着几亿元的损失。这种迟疑就给了360三年快速成长的时间。三年后,当它们缓过神来时,市场大局已定。 

多次挑战既有霸主成功的周鸿祎,这样总结自己的经验:

“很多时候与巨头竞争时,你会发现因为巨头往往在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上,都会有比较致命的问题,就是巨头大了特别上市了之后,对利益的要求很高,需要不断赚钱,很可能会影响用户体验。这时初创公司可以利用这一点,做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另外,公司大了往往产品也会变得非常臃肿,慢慢离用户越来越远。小公司如果这时候能在某一单点上做得比较极致,用户体验上能够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觉,往往也会形成一个突破点。”

真正成功的有颠覆性的企业,都是反其道而行之。真正的颠覆性产品之所以受欢迎往往是由于它能给用户解决问题,挠到用户心里的那个痒点。就像Google刚诞生时,是与门户反着干的——门户把内容做得花里胡哨,而它只放一个简单的搜索框、只有文字链广告。

此外,360搜索还有两个杀手锏。

第一,360浏览器有个顶一下的功能,可以让用户主动把内容推荐给360搜索。现有Rank都使用链接分析的算法,而微博的成功使网民可以贡献内容,这种内容可能就会成为更好的内容,当然,这需要海量用户支持。目前,在360浏览器里表示把内容顶一下的用户已相当多,对360搜索帮助很大。

第二,域名so中的s代表security,o代表open。security是公司的定位,今天搜索不是内容太少,而是内容太多,谁值得信任成了个大问题。所谓open,是指360准备把很多垂直网站纳进来,因为搜索引擎的本意是,索引全世界的网站,大家都是快来快走,而并不是用户来了就不让走了。通过与垂直网站的合作,可以让垂直搜索的结果能导回这个垂直网站,从而形成健康的中国互联网生态链,而不是出现被一两家公司垄断的局面。

回应质疑

之前360搜索被质疑最多的是抄袭,对此周鸿祎首次从技术层面做出了回应。

第一,360搜索不是一个元搜索,不是将百度和Google的结果混合在一起做的搜索。之前的谣言在360发布独立域名so.com之后不攻自破。在360未做搜索之前,网址站提供了搜索引擎的聚合,用户可以根据习惯选择Google、百度、Bing等。在进军搜索之后,360网址站的默认搜索指向了so.com,但对于尚不接受360搜索品牌的用户仍预留了其他搜索引擎的入口。so.com的搜索结果,都是360自己抓取和索引的,不是把别的搜索结果拿来拼合。

第二,既然百度不让抓取了,为何还要抓取百度的搜索结果?这是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百度给人的一般印象是搜索引擎,而事实上百度现在依靠知道、贴吧、百科、文库等的资源,俨然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大的内容站。因此,任何搜索引擎如果搜不到这些内容的话,那是不称职的。总之,360没有抓百度的搜索结果,抓的是内容结果。

第三,百度说360违反了Robots协议,不让360抓内容了,为何还要抓?360已和Robots发明人取得联系,他解释说Robots原来是设定给网站和爬虫之间的一个协议,一方面是防止爬虫过于频繁地抓取而把网站抓死,另一方面是网站有些内容是内部页面,不希望被抓取。因此,Robots协议对爬虫来说,就是1和0,要么抓,要么不抓。但百度“创造性”地把Robots协议做了延展,例如百科、知道等网友贡献的内容,本是一种谁都可以索引、谁都可以看的东西,就像Wikipedia一样。事实上,在360搜索之前,百度是让其他搜索引擎抓的,但百度唯独不让360抓,就滥用了Robots协议。而Robots协议之所以没有成为国际标准,正是因为它有这种排他性条款,国际上很担心会被巨头滥用,从而变成信息壁垒。例如,搜索比拼的是谁抓的结果多,如果搜索引擎收买一些好内容的网站,使Robots协议只对该搜索引擎开放,别的都不能抓,那么这种壁垒必然让新搜索引擎无立足之地。

而对于一直被议论纷纷的360侵犯用户隐私和其他安全性的质疑,周鸿祎直接归为竞争对手的妖魔化。“这些用常识非常容易判断。我们这一行已经干了这么多年,如果真有这些问题,对手取证是很容易的,早就可以立案侦查了。而且,我们现在已经是上市公司,模式清晰,能合理而且不那么难地赚到钱,我有什么动机一定要去做偷鸡摸狗小毛贼的事情?”对竞争对手标题党式的质疑,这位斗士显得也很无奈。

360历来被外界视为与圈内关系不佳,这会不会成为他们通过开放平台建设生态系统的阻碍呢?周鸿祎认为除了几家曾经被挑战的巨头和几家杀毒公司之外,大部分同行其实跟360关系不错,基本上中国所有的网游和电商还有广大站长都是360的合作伙伴。毕竟,360多次打破一家独大的局面,对整个行业都是一个促进。

2012年印象最深的事

微信是周鸿祎在2012年印象最深的产品。在他看来,微信是用创业文化在腾讯原来比较边缘化的团队里做起来的,产品迭代速度飞快,甚至超过很多创业公司。虽说借鉴了WhatsApp、TalkBox等应用,但它的创新性也颇为让人称道。在他眼中,腾讯布局移动互联网的那50个App,比不上一个微信。

微信每次大的更新都能找到打动用户的点,无论是摇一摇、语音,还是朋友圈。这再次证明在无线上不要想着去做什么布局,而要从用户需求出发,快速迭代,小步快跑,不断地微创新,只要用户足够多,即使是App也能变成一个平台。相反,如果老想着打造平台,却没有打动用户的点,最后肯定没有用户去用,结果就只会是一个概念上的平台而已。

周鸿祎表示,他现在关注的技术和产品趋势主要是无线互联网和手机。在美国,无线互联网对有线互联网的颠覆已经开始,而中国的PC还有两三年的惯性。今天,智能手机的快速成长、手机性价比的快速提升,使人们使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而无线搜索尚是个未知的领域,肯定不是把今天的PC搜索简单地搬过去。通过与语音、位置、传感器等的结合,无线搜索将来可能是用户不需要搜索的搜索,而且可能更多地与生活结合在一起。

后记

本次采访历时近三个小时,周鸿祎除了搜索这个话题,还分享了大量有关技术人员成长、产品研发和创新方面的心得,我们将在下一期刊登,敬请期待。

 

本文选自《程序员》杂志2012年12期,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 market@csdn.net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