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思考问题的本质--沟通的效率

2012-10-18 13:23 281 查看
最近跟公司同事的协作场景越来越多。协作过程中的沟通对象也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经理,而扩大到了其他的一些同事。在这个过程的初始阶

段,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

不同的个体,因为其知识背景,思考模式的差异,在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不一样的风格。有些风格之间的兼容性比较好,有些风格

之间的兼容性就比较差。理想情况下,一个团队内部的所有成员讨论问题的风格的兼容性越强越好,这样在问题讨论过程中,可以花费较少的

精力去适应彼此讨论问题的风格,而可以专注到观点的补充,思维的互动上。但是现实情况下往往不太容易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这种情况

下,讨论风格兼容度不太好的同事之间的协作就成为个体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关心的一个问题。

比如说,一个讨论问题倾向于一步一个脚印,夯实一个思维步再往下推进的人,跟一个思维跳脱,非常关注思维推进速度的人在一起讨论问

题,就会都感觉有些不适应。一个会觉得另一个讨论问题有些肤浅,不求其里,另一个则觉得这个讨论问题过于古板,不够灵动。

再比如说,一个比较依赖工程经验来协助思考的人和一个遇到事情喜欢先跳出自己的经验,去作分析性思考的人在一起讨论问题,也会出现不

适应的情形。一个觉得,另一个总是小题大作,什么事情都抠得那么细。另一个则觉得这位仁兄讨论问题不够客观,随意,主观性太大。

而具体到知识背景上,一个对编译原理有着良好理解认识的人,跟另一个相关背景平平的人讨论问题的时候,如果动辄就说到“移入归约冲

突”,“句柄“,”向前看符号“这样的编译前端惯用术语,自己表达固然爽了,恐怕却会增加了对方的理解负担,再考虑到成年人讨论问题,在遇

到看起来似乎属于某个领域的常识,自己却不知道的东西的时候,很多时候会因为怕丑心理而不愿意去问,结果就会形成讨论的脱节,严重

时,会造成讨论信息传递的严重失真。

所以说,在工作中的协作讨论过程中,一定要能够有意识地跳出自己的角度,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发现讨论过程中,对方抛出了一个让自

己很难接受的观点,不要急急地就试图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去辩论是非,而是去想想对方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观点。是因为他真得在思考上出现

了偏差和疏漏?还是因为之前自己没有表达清楚某个背景知识,误导了他?抑或是其实他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只是自己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

当观点出现相左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固执于自己的知识背景,认知体系,描述语言,而不去考虑如何去真正理解别人的意图以及确保别人真

正理解自己的意图。而人的本能又总会让我们下意识地将自己的背景,思考模式,说出的观点视为自我的一部分,一但在讨论过程中遇到了冲

突,总会不自觉地去维护这扩大的自我,而忽视了对对方的关注。这是协作,讨论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

作成一件事情,往往需要很多人,很多项资源的通力合作,仅靠一个人单枪匹马打天下的场景,在我个人看来还是比较稀少的。特别是工程性

极强的软件开发领域,更是如此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从单兵作战思维转变成团队作战思维,从而能够有效地与不同背景的对象协作,有效

地将资源整合起来,就是一个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了。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了,才能将身边的资源有效地形成聚合,用于产出更大,更重

要的成果。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语言 工作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