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The Ph.D. Grind读后感——by Junyuan

2012-08-27 14:46 344 查看
The Ph.D Grind以自传体记录了一个Ph.D.学生的六年生活(学术部分)。作者是一个二代中国移民,受父母影响选择了读Ph.D.,收到Stanford的录取后欣喜万分,但到了学校后却发现事实并不如意。第一年,作者被迫在一个他不怎么感兴趣的项目下做一些“脏活累活”,最后工作还没能发表。这一年结束后,作者十分失意。但所幸作者拿到了NSF的奖学金,所以相对来说有更多的自由,可以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作者主动联系了一个其他组的导师,一起合作了一篇文章。但这并不能算成功,因为这篇文章是不能算在毕业论文里的。

作者在学术上的真正起步是在第三年,他想到了一个可以修改Python的解释器,从而使之更好的辅助数据分析的项目。作者积极的联系了很多教授和学生来讨论自己的想法,然后努力实现了这个项目,虽然中间有不少坎坷,最后还是发出了第一篇paper。从这以后,作者在Python周边工作,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期间在MSR和Google实习。最后一年又联系了一个MIT的导师,做了半年的visiting,砌上了自己毕业论文的最后一块砖。

读完全文可以看出,作者本身是不适合读Ph.D.的,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都更适合工业界。文中也多次提到了作者的想法和学术圈的“准则”并不相符。而且作者在选择导师的时候不够慎重,并不了解他的导师Dawson和Group的情况,从而导致了前三年的“悲剧”。

Take Home Messages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对我这样想要申请Ph.D.的学生来说参考价值并不高,因为作者并不是一个“典型”的Ph.D.学生,而且还拿到了NSF的奖学金(概率是1%左右,非常难拿)。不过还是有一些通用的经验的,罗列如下:

1)NSF奖学金或者Fellowship真的是好东西,因为不需要老板出钱,所以在选择老板和选择项目上都有高得多的自由度。

2)选年轻的教授作为导师可能会被push的比较厉害,被变成paper machine。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样的好处是你的风险更低,可以有保证的发文章,毕业。而年老的教授已经功成名就,发表的欲望不是很强,好处是压力小一些,毕业时老板的推荐信要更有分量。但坏处是风险更高。老板并不在乎一两篇paper能不能发表,一两个学生会不会dropout。

3)Stanford的dropout率真的很高,非常高,非常非常高。

4)在老教授搜下,主动很重要,多“搭讪”,脸皮要厚。

5)作者开发了一个叫CDE的东西,用来解决Linux下Dependency Hell的问题,貌似很有前途的样子。

解浚源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