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不会,找人教你就够了?

2012-08-23 16:43 190 查看
举凡要成为高手的人,首先要有骨气,必须先下苦工查阅相关资料、搜寻网页与各种资讯,再问一些专家关於这方面的见解。但他们似乎不会随便开口跟别人说:「教我!」而是透过一连串的问题以釐清心中的观念。

「能够成为高手的工程技术人员有什麼特质呢?」某家公司的研发主管突然问我这个问题,身为该公司顾问的我想了很久实在答不出来,所以我请他给我时间好好研究之后再告诉他。我花了很多时间翻书寻找好的例子或经验谈,整理了几页的心得资料与笔记。接著又访谈了几个担任研发工作的学长,眼看著笔记的厚度持续增加,我心裡面的疑问也一直在累积,难道没有一件事、一种态度或者是一个习惯,可以作为能否成为高手的判断依据吗?

有个学长打趣地说,九阴真经的创始人黄裳是仔细研究过所有仇人的招数之后,躲到山裡面苦思,最后才练成九阴真经。所以,一个高手必然要先博览各种技术资料,然后经过认真研究,才能内化成为自己的实力。

以前念书的时候,教授第一天就讲,谁要是拿课本来问:「这一段是什麼意思?」之类的问题,马上就当掉!言下之意就是如果没有自己先钻研过,针对该问题找相关资料研读,只拿老师当名词解释的工具,这样是不行的。

於是,我得到一个简单的结论,举凡要成为高手的人,首先要有骨气,必须先下苦工查阅相关资料、搜寻网页与各种资讯,再问一些专家关於这方面的见解。但他们似乎不会随便开口跟别人说:「教我!」而是透过一连串的问题以釐清心中的观念。因为任何的知识要别人直接教结果,那我们永远也不知道其中How To的过程,就好像我们都知道比尔盖兹很成功,但是你问他该怎样才能成功,根本是得不到答案的。





之前我还能写电脑书的时候,有一个读者写信跟我说,他一直认为不是他笨,而是没有适合他的书,所以同一个软体他就一直找一直看,直到找到看得懂的书为止。

我在访谈中也发现,高手并不一定是聪明绝顶的人,反而是他们心中有一个信念:「类似的资料看一百种就一定会看得懂!」、「某一本书对某些问题的描述不清楚,就再找类似的书或网站来看」,只要该问题是有某种程度的重要性,就一定会有一本书或者某个网页有描述到,即使只是隻字片语,看多了就会自然而然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答案或观念,然后触类旁通。

另外,要成为高手也需要有自信与耐心。人的资质本来就有差异,书与网页资料并不是全写给聪明人看的。当你看不懂某些技术资料时,就再找类似资料来看、上网留言发问或者问原厂的技术人员,看不懂某些文章不一定是自己资质駑钝,而是资料看得还不够多,大脑没办法把重点串联起来而已。这世界上写技术资料的人,或多或少都会留一手或在关键地方写错,以前唸书的时候读论文,老师就警告过我,写论文的人不一定会把自己的Know How全盘托出。所以,需要比对过各种资料后,才能从中找到真正的答案。

理论要能成立需要有假设的存在,将很多干扰因素忽略掉,才不会复杂到无法导出简单的公式。如果只会把理论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不懂实务与理论之间的差距,无法解决实务操作时的变数,就无法成为高手。

在软件上,我们常常要防止用户的误动作与乱动作,也要防止资料读取错误或因硬体断线或失误造成的问题,所以要写很多错误处理函式。在硬件上,我们需要考量到每种零件都可能有误差,在设计上应该如何把零件误差考虑进去。製造过程中,理论上我们只能要求同一批產品品质都在一定的水準,但无法保证每个產品都百分之百相同。所谓的高手必然要能够真正动手去作,技术「说」的很好的人,可以让他们去面对客户,把客户唬得一愣一愣的,但不一定能带领技术团队。

问人问题问久了,是不是也可以成为高手?答案是可以成为专家,但无法变成高手。功力累积久了,对於已知的问题都知道该怎样解,但却不知道如何解决未知的问题。如果不熟练高手练功的这一套(例如黄裳研发九阴真经的过程),那还是只能拿著九阴真经,却练出九阴白骨爪这样的表面功夫而已。愿意问人是很好,即使是高手也常常需要寻求其他高手的知识与协助,但千万不要只抱持一种态度:我不会,找人教我。

如果你想担任研发,你会需要整理整合目前已知的资讯,来创造一些新的东西或者克服一些困难。如果没有上过课或者没有人教,自己就没办法拟定一个方向,甚至想不出几个可以在google搜寻的关键字,这就有点离谱了。

想成为高手,就需要不停地挑战自己,而不能只是上网留言说:「我想成为某某高手,请问该怎麼做呢?」是否应该换一种方式,自己先看个几本书与几个相关的网页,然后直接质问问题的核心,没人回答或许可以感到高兴,因为只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你问得很好,只有高手中的高手才有办法回答,所以你也算是有高手的样子了。至於另一种,则是有可能你问的问题没水準,没有人愿意回答。(文/吴俊莹)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