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在美国,我是中国文化大使

2012-05-11 00:25 211 查看
“小林,课后到我办公室来一下,拿社会调研的表格。”
“张老师,去哪调研?”
“美国。”
“美国?”
又是美国。美国,我又来了。
记忆的闸门一下开了栓。时间一下倒回了6年前。
那时候,我才初二……

第一次出国:惶惑中我有了使命感[/b]

当飞机从洛杉矶机场上空划过,我看到的是一个灯火通明的城市。机上的人在欢呼,周围的伙伴在鼓掌,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庆祝着落地时的喜悦。而我,只知道这是第一次,自己离开爸妈很远很远了。“儿子,这是我们特意给你报的项目,提前熟悉一下美国的环境,为你将来出国留学做准备。”“有什么事,就跟带你的老师说。别害怕!”爸妈在我临行前的嘱托犹在耳畔,但我并不了解他们口中的什么HS旅美寄宿项目。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只在想:身在异乡,能适应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别吗?
懵懵懂懂,我跟着教导员来到了在美国的host family。虽然没有热情的接待,主人只是简单地为我介绍了家庭成员,安排了房间,但一种家常的温馨感无法抵挡地向我涌来。新房间比我原先的大,欧式的摆设和家具让我很有新鲜感。放好行李,我正在为如何逐一地向这个家庭的成员问好而赧然,他们已经为我准备好一桌饭菜。
这是我在美国的第一顿饭,也是我遇到的第一个“麻烦”。
我用不惯他们的餐具。手忙脚乱中,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一些模糊和错误理解也接踵而来。从未有过的使命感涌上心头,我是个中国人,我要让他们喜欢中国。

从待客之道到酒文化[/b]

饭前要祷告,这是他们的习惯,于是我也跟着十指相合。正式用餐后,他们向我介绍:这就是美国人的待客之道。客人来了,请自便,像在自己家中一般,这是尊重个人的体现,太过隆重反倒见外,有强求于人之嫌。为了消除他们对中国待客之道的误解,我赶紧解释:宾客至上、热情待客是我们的传统。越是杀猪宰羊,越表示我们对客人的尊重和喜欢。他们若有所思。
正说着,绅士的美爸爸(这是我对他们的爱称)拿出了一瓶红酒。“酒?对了,爷爷以前不是跟我说过我们中国的酒文化吗?好机会!”灵光一现,我赶忙起了这个话题:“我们中国人也很爱喝酒的,不过不常喝这种酒,用的酒杯也不一样。”最小的弟弟很快有了兴趣,放下叉子,扑闪扑闪地盯着我等下文。
我告诉他们,从新石器时代至今,我们的酒文化至少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喜酒”“会亲酒”“回门酒”“开业酒”“壮行酒”等代名词不胜枚举,更有“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待客之说。有限的英语口语只能缓慢地支撑我讲述有限的知识,但他们仍然听得很认真。
在美国的第一晚,我们聊得很晚。

从迪士尼到熊猫,从立春到情人节[/b]
[/b]
20天的时间过得飞快,我也适应得很好。除了和美爸美妈、美哥美弟同吃同住,教导员还带我参观了美国的学校、养老院、警察局、政府办公中心等公共机构,实现了我的迪斯尼和环球影院的梦。记得那天,在迪斯尼乐园的米奇主题旋转木马旁,一个叫作Brittany的小女孩天真地问我:“你是中国人吗?”我欣喜地点头。“那你们每家都有熊猫宝宝吗?能送我一个当宠物吗?”小女孩的天真让我非常惊讶,原来这就是他们眼中的中国国宝。我赶忙耐心地向她解释:熊猫数量已经非常稀少,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能做家庭宠物。而且,作为中国国宝,熊猫代表着中国,不能轻易送人。Brittany恍然大悟。
作为“中国文化大使”,我瞬间觉得自己的担子更重了。“想想看,还有什么中国文化要向他们介绍呢?”我正在冥思,无意撇过手机上的日期——2月4日。对啦,今天不正是中国的立春节气吗?一回到美爸美妈的家,我便迫不及待地跟他们聊起了中国的24节气。
“在我们中国,还有个很特别的传统文化。比如今天,我们那叫立春,要吃萝卜。爷爷常说,‘打春吃萝卜’,一年不生病。”
“真有那么神吗?”他们第一次听说,非常好奇。
“你们试试呗!”我狡黠地笑着。
“那接下来,还有你们的什么节呢?”
我翻了翻台历,哎呀春节要到了!
“那天不是我们的情人节吗?和你们的春节是同一天?”小弟弟更好奇了。
“我们是按农历定春节的。所以,每年的时间都不一样呢!”
…… ……
我告诉他们,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一个节日,相当于他们的圣诞节。在除夕夜,我们会放鞭炮,吃年夜饭。在大年初一,我们会挨家挨户地拜大年。那个时候,全中国都是欢声笑语。

就这样,我这个文化大使一直当到了HS之旅的最后一天。临别时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美哥哥拍着我的肩膀,说:“你真棒,你们中国真棒。你改变了我一直以来的很多看法和想法。有机会,希望我们可以在中国再见,希望我能好好感受你口中的中国文化。”美弟弟拉着我的手,迟迟地不肯松开。美爸美妈还是那样的低调、少言,但他们的拥抱让我差点流下了眼泪。
而今,我又要踏上这片“故土”了。不同的使命感,不同的学习任务,等待我的,也将是不同的“美爸美妈”。我想,这并不是一些随风即逝的记忆残片,也不只是吃喝玩乐的生活体验,更不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握拳”。交流、沟通、互助、互补,才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根源。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