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业界新闻

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探索

2011-11-24 16:15 465 查看
//放置一杯咖啡放在左手旁作为午饭后的消遣。逐条浏览者鲜果热点,注意到如下几篇文章:

http://www.techweb.com.cn/wanbao/2011-11-24/1123104.shtml

http://news.cnblogs.com/n/122826/

http://tech2ipo.com/35335/

有了些许的想法,未曾学过经济学,未曾深入的研究商业模式的细节,通过业界新闻,加之自我经验的分析

想推导出一个从宏观角度切入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写在这里,也仅仅是督促自己花时间在读书学习上,若干

时间后,回来看看现在的想法的幼稚错误以及可取之处。

在我看来,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时机的选取,能否正确的选取时机关键在于决策人是否认识到其发展趋势。而这种认识粗浅的层面是技术领域的发展,深层的认知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的需求。在我看来,社交网络之所以 风靡在于现代化生活带来的压力竞争性与人情冷漠与个体无法逃避的情感依赖的矛盾得不到宣泄,最终在facebook上 得到了释放,之后一发不可收拾。 与其说facebook的成功,不如说是人性对现代社会架构的一种反抗。然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矛盾,其本质在于人自我心智在物质资本世界下难以得到有效的成长,还处于幼稚层面的原因。所以,facebook的时代一晃而过,“满足感没有第二次”的心理作用下,新的口味“twitter"的出现符合了公众对于新鲜感的追求,同时又兼具解决了上述矛盾。twitter的时代到来。而这种对社交网络的依赖实质是一种心智不成熟,从对父母的依赖移情到网络的一种表现而已,伴随人生经历的不断发展,这种依赖要么被自我成长所克服,社交网络简单成为传递想法,推广观点的工具,要么越陷越深将生活意义寄托其上,心智也趋向保守敏感以及封闭。题外话,在我看来。摆在世界执政者面前最最重要的是,人类精神层面的成长教育的严重缺失。如果这种缺失在过去物质未必富足的年代危害未必那么巨大,一旦进入今天物质文明极度发达的现状,这种危害会逐步扩大传承下去,其破坏力是面向种族的。

题外话太多了,回归正题。无论facebook,twitter还是其他形式的互联网企业都需要自己完善的盈利模式。而今天的互联网的盈利模式在我看来是不稳固,甚至偏向恶性的了。 大部分的互联网企业依靠初期的风险投资创造自我价值,并在市场上寻求盈利模式。这种自我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优势,创意优势。无论过去和未来,依靠技术优势占领市场都是需要及其谨慎小心且高研发成本的投入。这源自技术本事的可模仿属性以及非常高的更新率 。如果一家技术支撑的企业就必须投入其运营成本五成以上在技术研发,引领其领域内的技术大潮,最为关键是制定该领域内的标准化。作为小企业,技术优势难以与拥有员工上万人的大企业相抗衡,唯一可能赢得大企业胜利的是相较于大企业的灵活与低成本的运作。不过这种优势也在不断进化升级的企业管理模式下被削弱。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垄断法,新型企业几乎寸步难行。小企业的要么在夹缝中检漏生存,要么借助一个好的创意获得风投赌未来市场。然而最为关键的是,正如第一个做搜索引擎的不是谷歌,第一个做操作系统的不是微软。这些例子所指出的,好的创意未必能生个发芽,源于没有选择好正确的时机就如 有选好土壤一样重要。最为关键的是很多优秀的创意在拙劣的操控着手下成为他人的嫁衣。因为这就是互联网企业必须要面对的”没有永久的产品差异化”,互联网的产品是极易被复制的这种复杂甚至达到整个盈利模式的复制。而未来保证差异化的存在又要不断投入资金研发,一方面是没有差异化可复制的市场竞争,一方面又是无底洞般的研发投入。这种钢丝上的游戏,一点点的错误就带来无法挽回的危机。例如行政的低级官僚让优秀的程序员跑到对手那里。其实,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作为任何一家想要进入互联网尤其是面对互联网庞大用户群的企业来说,最最难面对的还是用户群的培养,在过去这是无需发愁的,现如今确实企业生产的最大难关。今天这一难关的等级更高了,在于今天的市场依然被诸雄割据,用户对各自领地的诸雄依然形成心理依赖以及使用贯式。这和人自身心理机制是密切相关的,不愿轻易改变。所以,在今天用户数量驱动的互联网经济模式下这是最致命的!

今天互联网的盈利模式除去支付宝,B2B,C2B,C2C的模式,其余的中小企业大多以三种形式为主:会员有偿使用制,广告费,资本市场(股票,风投)。互联网企业的虚拟本质决定了其盈利模式的薄弱,以及高昂的隐形成本和疯狂地市场竞争往往使得小型企业难以生存。大企业肆意垄断与打压,规范难以有效控制。形成独有的诸雄割据,小国混战于夹缝之中求生存的局面。这种局面也导致各种低俗广告的盛行,为了吸引点击率而不顾基本道德操守与社会影响的露骨广告在各种门户网站反复弹出。(顺便提一句,随着金山开源WPS,实质表明这一民族老企业彻底放弃拖累其的WPS产业,集中力量进入高回报的游戏领域。这说明两件事 情, 第一版权的惩罚力度如果再不加强,对于版权的重视得不到加强,中国就再无专心研究技术的企业了。当漫天下的国人用着5元购买者windows 7,8的时候,实际上 也是宣判中国软件的死刑。第二市场对利益的追逐带来的影响对人类自身来说可能是毁灭的,多少身边朋友的小孩陷入网游而不自拔,这种用毁掉下一代的方式(似乎没这么严重,话有点重,原谅撒)来实现企业的生存实在是饮鸩止渴,不过伤害的是国家的明天。如今是web游戏的天下,各种虚拟消费构成了N多企业的资金源头,这是多么可 怕)这其实就反应了资金源受制于人的窘迫,为了企业生存,各种大尺度的广告就难免在显眼处张贴了。 很多用户都在骂广告,其实今天互联网如此混乱,尤其是广告铺天盖地的环境本质上是互联网用户造成的。他们曲解了free,open的含义,以为互联网的open, 有价值仅仅体现在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就得到自己想要的。这种自私狭隘的想法使得互联网企业不得不依靠广告为生以此维持这些用户的无偿索取。我一直认为,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当然除了正常的家庭,感情),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有的时候你没看到代价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其实更大的代价已经从你生活银行中透支走了。当一堆用户肆意的免费使用者互联网产品,那些由数百个工程师付出健康和劳作的结晶,丝毫没有觉得这些人的付出是值得的。因此他们的生活银行就要透支出去忍受劣质广告的日子。当这个氛围这样形成之后,改变变得越发艰难,不过也未必。培养公众对于喜爱的东西主动买单的消费意识就是这一系列”沉舟“企业的教训,最后要做到的还是”沉舟侧畔千帆过“。

依靠用户数量作为筹码,获得广告商的青睐,换取公司生存的方式。存在很多弊端与不确定,同时也会导致企业因为过于迎合广告商而失去自身企业文化丧失竞争力。要知道,广告商在互联网的投资真的是”树倒猢孙散“,真正带给他们利润的是实体产品的销售,随着大众对网络广告的抵触,大品牌更加慎重的选择互联网投资,剩下的小企业依靠庸俗文化吸引大众眼球获得发展的例如什么”壮XX药,减肥药XXX,XX药“实际上加剧了互联网广告领域的混乱,加剧公众对广告的抵触情绪,如此恶性循环,让大品牌的广告投资仅考虑成熟的门户网站,各个小网站的生存又成了问题。除此之外,依赖广告商的腰包作为企业经济基础还会带来更多的问题与混乱。要知道,风投是需要回报的,如果没有广告商的腰包,今天不知道多少企业会被风投扔到垃圾箱去。互联网企业的虚拟性价值使得其在股票市场上,所反映的股票价格更多的是公众对于该企业的未来期望值。换句话说,看看雅虎股票的缩减就大致能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互联网企业红花的时候富可敌国,实际上是内部中空,随时用户期望降低,关注度降低就会一落千丈。缺乏实体的支撑,互联网企业的生存之本就是用户,用户的关注。而差异化如此之低的市场竞争下,这些企业不得不夹着尾巴仆人一般服务好用户,还要投入更多的科研经费试图在未来的短期内拉开与对手差距。实在是痛苦不堪啊~核心的矛盾在于今天是用户数决定广告盈利决定企业死活的日子,而用户体验与广告盈利在某种层面又是矛盾的。抛开政治限制问题(这也是诸多网络社区最难的地方)这种矛盾就难以调和,换句话如果找不到新的出路,如果不能形成垄断,互联网企业大多(除去电子商务,游戏之类的)难以维系。

我一直再思考,什么样的盈利模式才能解决这样的困境?从虚拟转向实体?从广告转向会员制?现实证明,惯坏的用户一旦遇到收费就溜之大吉,会员制大多在垄断行当运行良好,一旦进入群雄混战的地带就难以运作,简单用户思维是:”既然我用他的可以不掏钱,你们两家功能差不多,为何用你收费的? “这样的想法在我看来会葬送互联网企业的。其实,这个答案乔布斯已经给出。在说这个答案前,我先吐槽两句:

http://mrjamie.cc/2011/11/21/copyright/《版权只是一种商业模式,过时的》

里面提到这样一种观点:但當你還卡在這個過期的商業模式時,早已有人開始喊出「版權沒有翻印不究」。為什麼?因為這讓你的創作可以接觸到更多人,也影響到更多人,衍生出更多的商業模式 越多人傳遞你的思想,它的價值就越大。

在我看来他这里所言的价值和一个企业生产的价值有交集却不是子集。产品不是思想和观点,产品的价值是通过在产品上的资本投入换来更多的资本回报,而思想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传递与影响中。两者的价值不可同语。这两种价值有交集在于,企业文化需要社会认可度,正因为免费得google才有了谷歌的今天,正因为面对商业化的UNIX,才有了linux的今天。”版权没有翻版不究“确实带来更多的传递与影响。简单说,今天遍地的免费资源网站都说明了没有版权的好。没有版权有好,也必定有坏。怎样的坏?作者投入心血的结晶肆意传播没有回报,久而久之就无人愿意投入,智慧的结晶只会越来越少。文中所言出版社的暴利丑恶的嘴脸实际上用他们剥削(商人的本质)属性覆盖其捍卫知识产权人权益的属性,鼓励更多结晶创作的属性(最近几年,没几本可以看的书,倒也说明他们剥削以致忘记自身的责任)版权是不是商业模式再说,但版权自身的价值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如果你想传递,你可以主动放弃版权(版权的自主选择性),但如果你不想放弃版权可以成为你劳动付出的保障。版权的发明是人类一大进步。

吐槽完毕,回归主题。乔布斯是如何解决公众不愿意付费的情况呢?很简单,高端市场的推行,习惯的培养,高质量产品的推出。最终使得用户乐于为其获得的高质量产品与服务而付钱。从高端市场推广是源于这里更容易让用户买单,一旦高端市场形成规模,企业文化影响力定性,自然更多的中低端用户也会投入怀抱。奢侈品在中国从来不少市场,也是国人内心自卑的一种体现,越是有钱越是渴望获得认同和虚荣心的满足。高消费LV,IPHONE4就屡见不鲜了~为何今天的互联网不能再中国掀起付费时代,我想不仅源于使用互联网的用户大多是中产阶级,另一方面国人喜欢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更愿意精打细算用一块钱做两块钱的事而非投资到虚拟世界(游戏成瘾的除外,游戏中的金钱投资是一种现实生活精神寄托朝向游戏世界的转移,与其说事虚拟投资,不如说是精神投资,和烟酒一样的商品)。最为关键的是,国内互联网企业很难推出高质量的(如iphone)的产品。昨日写了两份围脖: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一方面缺乏新型的盈利模式,另一方面产品差异性不足带来火拼之路下的利润比大降。如此一来,因为利润的降低竞争更加激烈,恶性循环。互联网的未来发展以社区作为形式,通过数据和用户情感的获得广告投入换来盈利。恶性竞争将free推向极致,也将企业推向盈利模式匮乏的深渊

网络企业集中上市潮更是彰显了中国式资本思维:不在乎长远战略,而是在乎盈利能力,在乎市场占有率,在乎明星团队的包装。(就是宁愿一夜暴富,不愿精打细算守家。浮躁的时代,资本的运作充满了火药味,互联网终究是泡沫产业,这源自政治以及人性本身的需求。)

其中谈到一点,今天国内的互联网盈利模式大多办照国外模式,无论是开始的人人,围脖,还是如今的团购。都是老美的东西。来到本地后大多是微创新。缺乏市场差异性。最终的结果是看谁产品上市的时机把握地道,首先赢得用户群,之后就顺水推舟了。(当然很多时机恰当却不知道如何处理舆论的力量,最终被迫离开游戏)。我想表达的是从根基上国内的互联网产品大多是照葫芦画瓢的产物,画得本身未必全面,更何谈高质量,高品味了。高质量的产品背后是独特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有普世属性。这就更难了。苹果所持有的用户体验高于一切,简单艺术的思想,实质上是人类本身的需求 。

总结,我认为未来互联网的发展的方向不再是用免费吸引用户。而是提供蕴含独特企业文化的高质量的有偿服务获得企业生存。这是一条艰辛的路,因为需要培养用户的消费意识不仅仅是互联网领域,这种意识以及生活方式的形成实质上是整个社会经济架构的大变化。期待第一家做到这一点的中国企业,一旦你们做到了这一步才是真正中国软件业的春天。

空缘

2011年11月24日16:14:13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