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维架构 > Linux

云计算浪潮与Linux新人才的短缺

2011-11-11 06:08 197 查看
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中,曾经过几次Linux人才培训的高潮(或呼声),但是,实际收效并不明显与持久。为什么?
众所周知,我国大、中、小学,目前均被微软“搞定”,这种局面没有什么不好意思说的(我们必须面对),甚至在社会上还存在一批从骨子里就反对Linux的铁杆分子。这种局面很可怕吗?非也。
昨日下午,与几位朋友在上岛咖啡聊天,得知目前国内云计算浪潮汹涌,似乎已经不可阻挡,具体数字不用我去说(因为,说出来太惊人了)。那么,这就引出了一个实际问题:适应云计算的技术人才从何而来?从小学开始,就替微软培养预备人才,......,大学毕业之后,就靠盗版XP混日子,如今到了云计算时代,这总归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为什么?
为什么要大搞互联网云(Cloud)?说到底就是一句话:在增强社会计算能力的同时,节约能源消耗与减少占用空间,从而减低IDC建设运营的总成本。因而,云计算浪潮的来临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必然”。从技术层面来看,所谓“云计算”无非是软件虚拟技术的集中体现,可以按需自动不间断地转移应用程序,让多余计算能力(服务器)“休眠”,必要时再把它们迅速“唤醒”。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微软是云计算领域的后来者,而不像在计算机桌面领域,微软是领先者。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必须面对,我们必须承认。
云计算浪潮的到来,凸显了Linux新人才的短缺。在目前环境下,在高等学校开设Linux专业无疑要与微软势力发生强烈“冲突”。这种“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谁来告诉教育部高教司需要设立Linux专业呢?什么“科学院士”,什么“技术牛人”,统统都不管用。我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让云计算浪潮的领头人(当然是当地政府官员)向教育部下“定单“,说明云计算需要Linux新人才。我记得,马克思说过,社会的需要胜过一百所大学。现在,是社会发展需要Linux新人才,而不是什么个人的“怪癖”。
反观我们国内,近年来,Linux的专业期刊停办,Linux的专业网站关闭,Linux的学术团体散伙,Linux技术研讨会消失,到处是一片“凋零景象”。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毫无疑问,这是因为我们发展“国产Linux“的思路不对,走了弯路,而且是很大的弯路,为此,我们必须为此付出代价。曾经左右国内Linux发展的那批老人(势力)已经过去,现在,一批Linux新人应该勇敢登台唱戏了,新老更替是自然现象。
如何“团聚”这批Linux新人?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要靠大家齐心协力。可以先搞个新的“全国Linux联络筹备组”,要放眼世界,脚踏实地,开展工作。这个筹备组应该放在哪里好呢?我想,要远离微软的大本营,要摆脱一切老面孔,让新人登台唱戏没有任何历史包袱。在我们国内,要让Linux事业做成新人新事,新事新办,彻底抛弃一切“似是而非”的缪见(或谬论),一切推倒重来,没有什么值得留念的。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