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关于DOM事件模型的两件事

2011-11-04 10:30 295 查看
事件捕捉(Event Capture)的实现问题

IE的高级事件处理模型的问题

事件捕捉(Event Capture)的实现问题

首先在说这件事前,先感谢一下Realazy


W3C DOM Level2的事件模型规范中,事件在DOM树中的传播过程(从根节点到目标节点)被分为了两个阶段:捕捉(Capture)和冒泡(Bubbling)。下面这个图能大概的说明整个过程:



(from W3C)

如果想创建一个捕捉事件,在支持W3C 事件模型的浏览器中,将
addEventListener
的第三个参数设为
true
就好了。例如:

document.getElementById('foo').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alert('Hello, world!');},true);


前一阵因为想弄懂事件捕捉,所以做了点小实验,分别在Firefox 2、Safari 3 on Windows和Opera 9上实践了事件捕捉(当然,因为IE不支持事件捕捉,所以…),实验的原理见下图:



ID为div1和div2的两个元素都被绑定了捕捉阶段的事件处理函数,这样:

当点击
#div1
(蓝色区域)时,应该会alert出”div1″

当点击
#div2
(黄色区域)时,应该会先alert出”div1″,再alert出”div2″,因为在事件捕捉阶段,事件是从根元素向下传播的,
#div1
#div2
的父元素,自然绑定在
#div1
上的click事件也会先于
#div2
上的click事件被执行。

然而,以上的设想只试用于Firefox 2和Safari 3 on Windows,在Opera 9中,事情会变成这样:

当点击
#div1
(蓝色区域)时,什么都不会发生

当点击
#div2
(黄色区域)时,会alert出”div1″,随后什么都不会再发生

可以看出,在Opera 9中,目标元素(TargetElement)的click事件没有被执行。通过Realazy(orz…)的指点,找到了这篇文章:《Event capture explained》,发现,原来Opera中的实现才是正确的。此文中有一段话如是说:

The DOM spec states that capturing events should not fire on target, because the idea of a capturing event is to detect events before they reach their targets. Because of bugs in Gecko and Safari, web content that is tested mostly with Firefox or other Gecko-based browsers sometimes expects capturing listeners to fire on target. Such content will fail in Opera 7, 8 and current releases of 9 because of its correct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andard.

大意是说:DOM规范中陈述了捕捉型的事件不应该在目标元素上被执行,因为捕捉型事件的用意就是为了监测到达目标元素之前的事件。Firefox和Safari的实现都是带有bug的。

再来看看W3C的DOM Events规范中的原话:

A capturing EventListener will not be triggered by events dispatched directly to the EventTarget upon which it is registered.

所以,在整个事件传播中,被执行的顺序是:

父元素中所有的捕捉型事件(如果有)自上而下地执行

目标元素的冒泡型事件(如果有)

父元素中所有的冒泡型事件(如果有)自下而上地执行

在了解了这些后,也许还是不要使用事件捕捉为妙,至少暂时不要。

IE的高级事件处理模型的问题

重复绑定

IE下没有
addEventListener
,但是也有自己的
attachEvent
,即所谓的Microsoft Model。二者的实现基本相同只是
attachEvent
的第一个参数(事件类型)需要加”on”,而
addEventListener
不用,另外
attachEvent
因为不支持事件捕捉,所以也没有第三个参数。

然而,
attachEvent
还有一个很要命的问题:重复绑定事件。(这是从ppk on JavaScript中学到的)

一个例子:

function sayHello(){

alert('Hello, world!');

}

// W3C Model

$('div1').addEventListener('click', sayHello, false);

$('div1').addEventListener('click', sayHello, false);

// Microsoft Model

$('div1').attachEvent(' sayHello);

$('div1').attachEvent(' sayHello);


在W3C模型中,相同事件处理函数的绑定会被忽略,也就是说第二个
$('div1').addEventListener('click', sayHello, false);
会被忽略。

而在Microsoft模型中,第二个
$('div1').attachEvent(' sayHello);
同样会被执行,所以,当你点击
#div1
的时候,alert框会弹出来两次。更有甚者,在detachEvent时候,也同样要detachEvent两次才能彻底把
sayHello
#div1
的click事件中删除。

为什么不继续使用
alertID()
了?

这是因为IE的事件模型的另一个缺陷,在
alertID
中,使用了
this
关键字来指代被绑定了该事件处理函数的元素,这样,在W3C模型中,
alertID
中的
this
指代了
#div1
或者
#div2


但是在Microsoft模型中,缺少了对
this
的支持后,
this.id
就会变为undefined,因为这时候
this
指代了
window
对象。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