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技术翻译感悟——在“原汁原味”与“不露痕迹”之间寻求平衡

2011-09-23 23:43 706 查看
关于翻译的品质,我们都知道严复先生在一百多年前提出了“信”、“达”、“雅”三重原则。这三重原则成为百年来译者们追求的目标。实际上,关于翻译,鲁迅先生也有一段很有说服力的见解,它主要从“信”和“顺”两方面讨论翻译的质量。

翻译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但这保存,却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看不惯了。不过它原是洋鬼子,当然谁也看不惯,为比较的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该削低它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鲁迅全集》第6卷)

从鲁迅先生的话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三点原则:(1)力求“信”和“顺”;(2)二者可能矛盾;(3)必需恰如其分的折衷。



那么,在技术翻译中,尤其是IT技术的翻译中,该如何考虑这两点要求呢?显然,IT技术是精确的,容不得马虎。另一方面,读者买了你翻译的书,当然更希望词句通顺一些,尤其对某种技术的初学者来说,行文不通会加重他学习的障碍。也就是说,两方面都很重要。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翻译是不是非常难呢?

事实上不完全如此。问题在于IT技术的“精确性”要求是针对技术本身而言的,而不是针对“文化”而言的。而前面鲁迅先生关于“不该削低它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的比喻显然指的是文化方面,而不是我们讨论技术时所说的那种“精确性”或“原汁原味”。

许多人喜欢说“艺术无国界”,其实,技术才是真正的无国界。而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技术翻译的难度。也就是说,只要保证技术是准确的,文段是通顺的,文化方面的要求可以不必过于苛刻。

从读者的角度来分析,道理就更明显了。想要学习某项技术的读者买来一本书,当然希望通过这本书来轻松地掌握该项技术。至于其它的,比如语言中承载的文化因素,不是他所关心的。



我独立翻译的第一本书是《C#3.0设计模式》(机械工业出版社),那时没想明白这个道理,力求忠实于原汁原味,甚至不惜牺牲文段的流畅性,不惜留下很多“翻译痕迹”。翻译了一小半的时候,开始请北京高德软件有限公司的张磊先生协助审查译稿。他看完后,曾给过一句很中肯的点评:“我理解你的苦心,但读者未必。”

后来,我就慢慢地调整这个折衷点的位置,特别从翻译《软件开发者路线图》开始,在保证准确传达作者所讲解的技术内容的前提下,力求字句得体,行文流畅,力求符合汉语的习惯,不再在语法、句子结构等方面死板地与原文较真。

要给出通顺流畅的译文,最直接的思路是按照汉语写作的要求去组织行文。在汉语写作中,我认为行文的简洁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不影响读者准确理解的前提下,能少一字就绝不多一字。简洁到什么程度最好呢?简洁到“若再减一字,则有可能不利于读者理解。”



减少翻译痕迹还有其它一些技巧,比如:

时间状语“when”少用“当……”来译,英文中会有很多“when”,而中国人说话却没有那么多“当”。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可以采用不同的译法,有时甚至可以译为“如果”。即使较难变换的情况下,大不了直接说“……时”就可以了。

少用“被”。英文中被动语态很多,汉语却不喜欢动不动就“被”。需要时可以把主宾调换一下,改成主动语态。其实很多时候不调换都可以,比如说“程序编译时”在汉语中完全没有问题,用不着说“程序被编译时”,更不必说“当程序被编译的时候”。

不定冠词“a”和“an”可以不译,中国人说话没有那么多“一个”。定冠词就更没必要在译文中留下痕迹了。

第二人称代词或物主代词,大多可以省略。比如“这时,你可以使用while循环”完全可以说“这时可以使用while循环”。当然,你可能觉得这没什么,前面一种也不算啰嗦。但如果一大段文字中出现好多“你”、“你的”,你就会觉得啰嗦了。

还有一条,就是少用“的”。一定要想各种办法把长句打断,变成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短句,千万不要“的”“的”连用。我自己做翻译时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会连用两个“的”,连用三个的情况几乎没有。《读库》的创始人张立宪先生(传说中的“老六”)不也倡导“无定语写作”的么。



最后,幽默的东西,一定要给它翻译出来。有时候,甚至原本没啥特别幽默的地方,都可以适当地给它幽上一默。比如,我有一次把“horrible”一词译为“彪悍”,还有一次把“We don't believe it”译成了“反正我不信”。这是图什么呢?设想一下,一个刻苦的孩子,晚上下班回到家,冲个澡,不舍得看电视,翻出一本刚从china-pub上买来的你翻译的技术书就研读起来,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你忍心让他仅凭自己的毅力去克服枯燥的技术阅读吗?没办法,技术原本就有点枯燥的。所以,看到幽默的东西,千万别放过它,好好地翻译它。

总之,读者阅读一本技术书籍时,他的首要目标是学习技术,他根本没打算从技术书籍中品味英语本身所承载的西方文化。所以,技术书籍的翻译大可不必过于纠结“原汁原味”,只要不影响作者所传达的技术知识,哪怕对原文动点大手术都无所谓。把翻译的痕迹减至最少,试着用流畅、生动、甚至时而幽默一下的语言为读者的技术学习带来最惬意的体验,这样的技术翻译才是最有价值的。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