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思维不设限

2011-04-01 10:53 148 查看
前天开的回顾会议上,有一个RD提到这样一个意识问题:做事需要先建立宏观的格局,从整体到局部看待问题。不能一下子就扑在局部的细节中。她是指自己常常纠结在某一个Bug中,花费了很多时间,最后却发现,其本质是规格或者设计的问题。由此想到最近的几个项目:

第一个是,一个Application的测试。之前部门里有QA针对这个产品花了很多精力去研究QTP,希望能够实现自动化测试;最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一些复杂的因素,公司暂时不可能投资购买QTP。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就纠结在“我们想做自动化测试->做自动化测试就必须用购买QTP->公司不可能投资->没有QTP我们就只能继续手工测试”的死循环中。最近,这个AP做了一些新的产品规划,会先开发出一套SDK,然后再基于SDK开发AP。听到产品规划时,似乎思路豁然开朗。我们的自动化测试程序是否也可以摒弃一定要在UI层实现的限制,直接先针对SDK进行自动化测试程序的开发。其实,这只是一种可能的路径;它是否可以实现还需要Survey,但是至少让我们意识到,其实有很多不同的道路让我们选择。在外部环境受限的状况下,不应该继续一味地把自己限制在一条死胡同里,该转身的时候就要离开,寻找其他的路径。

第二个依然是一个自动化测试的项目。我们要针对某一个SDK产品开发自动化测试程序。因为之前已经有过一次利用现成框架(.NET 的Test Manager、GTest、CPP Unit)开发SDK测试程序的经验。所以一开始就自然而然的想到,这次需要选择什么样的框架。甚至做了一个DAR FORM(决策分析与解决方案),最后选定使用GTest。但是,总是感觉不那么对劲,测试程序的规格写了一版又一版,总是没有定案;另一方面也是处于人力因素,导致从开始提出做这个项目,到现在已经有了1年的时间,都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当最近,这个案子被提升为最高优先级的项目时,恰好也碰到我们打算试行敏捷开发,打算用Scrum框架来做这个项目。好吧,那我们就开始先做Product Backlog吧。既然要这样,我们就先摒弃任何实现方法上的限制,包括工具上的限制。忘记所有的测试框架,只先去想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在这样的原则下,我们非常有效率的讨论除了自动化测试系统的用户需求。从这个层面在向下看,想前看,目标变得非常的明确。至于要怎么实现,那是另一回事,别忘了我们是RD,我们可以自己开发出我们想要的,或许我们依然可以采用某一种现成的框架,或许,我们自己白手起家,创造一切。

记录以上两个例子,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给思维设限。首先要明确目标,之后再考虑目标达成的方法,而方法有很多种。可能我们选择的不是最佳的路径,但是一定是我们能够走得通的路。

继续发散下去,还有一个换位思考的问题。也就是,同样的一句话,同样的一个问题,思考看看“别人是否和你会有同样的理解”。就是这几天发生的一件事情:上一个发布周期,由于进度实在是太紧张了,对品质保证确实有放松(这个我承认),QA的测试以自由测试为主,没有在Testlink上写测试报告,只是把自由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报告到了Bugzilla中。产品内部Release给QE后,QE问我们要测试报告,我们回复说”没有测试报告“。这下可炸了锅,QE回复说”建议停止这一版产品发布,因为其没有品质保证。“台北的RD Manager RH 打电话过来和我沟通,他是完全了解我们整个项目的执行状况的。我告诉他,以往我们的测试,都必须先在Testlink上撰写Test Case,执行后,再从Testlink上导出测试报告。由于这次大多是自由测试,就没有写Test Case,我也自然导不出测试报告了。RH说,你认为QE听到你们说没有测试报告,会怎样理解呢?当然就会认为,你们根本没有做测试。实际上呢,你的意思是”由于没有在Testlink上撰写Test Case,所以导不出测试报告“。很汗颜……我们这一版光Bugzilla上的Bug List就有二百多条呢。不过,我们确实说错了话。因为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

*******************************************************************************************

以下是一个同事在和我讨论这个问题时发表的看法:

我认同你说的情况,理论上都是很对,并且应该做。但实际上,对于研发人员的成长,确实要经历一些弯路甚至设计的错误,才会体会更深,才会健康的成长。另一方面,关于思想不设限,这应该属于在一定成熟度基础上再谈才有意义,不然仅是知道,但根本做不到,到最后连基本的方式方法都不敢尝试,会更不利于成长。意识这个东西我觉得跟性格有关系,比较容易接纳各种想法以及容易接触的人,通常意识很敏感,也就较容易自己意识到某些问题以及容易听取别人建议而意识到。但有些人的性格较难接受外部想法或太执着,意识敏感度就很低,你跟他建议再多,沟通再多,较难形成,即使某个问题上说通了,但不可能没遇到一个问题都要去沟通吧,管理成本太高。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