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大数据 > 云计算

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工程质量- 讨论中ing

2010-09-26 10:30 169 查看

各位专家,朋友,

前天在北京召开了云计算研讨会,倪光南、沈昌祥院士等重量专家和IBM、东软等大型企业畅谈云变革。

大云、中国云、国云、太湖云、祥云、云海、蓝云等这些雄心勃勃的云机构也云聚于此

工信部成立云计算研究中心

IVAR大师上周来协会推翻了CMMI和敏捷,提出要通过SEMAT颠覆时下软工

近期,SEI和OMG共同发起了迥异于CMMI的一个新的标准的制定

最惊人的是,会议期间,有代表甚至提出了“鸟云”

(参见下图)

真是云雾缭绕

我在想一个事情:云对软件工程质量提出何种挑战?

各位是协会专家委成员或具有行业代表性专家,谁有兴趣探讨一下,方式是MAIL

下一封邮件我将发送一个PPT,是个别专家的一个思考产物,作为讨论起点

有兴趣者请明天5点前回复此邮件,回复者自动成为讨论组成员。



祝各位开心!

以过程改进之能 助企业发展之力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系统与软件过程改进分会 秘书长

2010-09-03





--------------------------------------------------------------------------------
--------------------------------------------------------------------------------
以下为邮件组讨论结果
--------------------------------------------------------------------------------

发件人:Beijun Shen []
发送时间:2010年9月14日17:12
收件人:张克强; 'Liu Jiang'; '王钧'
抄送:'龚佶敏'; ; 'Wang, Ji Bin SLC CT PEK'; '霍泰稳'; 'Xiao Guo'; '张为民'; 'daihanling'; 'zhangchaohui'; .'; '高云'; '戈志勇'; '胡红升'; '冯洁'; '刘宏'; '王艳'; '林晋发'; '穆京丽'; 'Qin Liu'; '姚亮'; '宋茂强'; '王灵珠'; '宣皓杰'; '杨美红'; '邓耀波'; '张伟'
主题:Re: Re: 答复: RE: 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工程质量邮件讨论0906

Pressman的《软件工程:一个实践者的指南》第6版中就对敏捷过程进行了介绍,国内有中文和英文版。目前最新版本是第7版,但我还没有发现国内有出版。

沈备军

From:张克强
Sent:Tuesday, September 14, 2010 4:49 PM
To:'Liu Jiang' ; '王钧'
Subject:答复: Re: 答复: RE: 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工程质量邮件讨论0906

哦,原来老外已经把敏捷加到教材了。不过敏捷流派众多,不知老外的教材会写成什么样子,
有没有在国内出版或中译本?

张克强
blog:高效过程 http://hi.baidu.com/hespr

发件人:liuj.turing] 代表Liu Jiang
发送时间:2010年9月10日1:23
收件人:王钧
抄送:Beijun Shen; 龚佶敏; wangshuwen Wang, Ji Bin SLC CT PEK; 霍泰稳; Xiao Guo; 张为民; daihanling; zhangchaohui; 'hanrong'.; 高云; 戈志勇; 胡红升; 冯洁; 刘宏; 王艳; 林晋发; 穆京丽; Qin Liu; 姚亮; 宋茂强; Taitou.Sen; 王灵珠; 宣皓杰; 杨美红; 邓耀波; 张克强; 张伟
主题:Re: Re: 答复: RE: 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工程质量邮件讨论0906

感谢王秘书长的邀请。
没有看到最前面的上下文,不知道是不是会跑题。
云计算对软件开发的影响的确是很大的。首先,在编程模型上,原有的我们比较熟悉的过程式和面向对象的方式,会被MapReduce为代表的函数式部分取代。在存储上,所谓的NoSQL也会部分取代关系数据库。还有虚拟化的问题。
在规模上,云平台将大大超过既有的软件系统。
而且,云计算中,将以服务提供各种软硬件能力,甲乙方之间的关系很多会是租赁和长期服务、运维。
感觉这些因素都会对度量以及质量管理产生较大影响。先想到这些。

PS:

1. 希望张为民多介绍一些Google云计算平台研发的细节。
2. 张克强提到的敏捷进入教材,其实早就实现了。国外主流的几本软件工程教材,比如Pressman、Sommerville和Pfleeger比较新的版本,都大幅加入了敏捷的内容。

在2010年9月9日 下午2:48,王钧<direct>写道:
为民,沈教授,大家好,
我把两位的发言合到主版本中了。上海交大沈教授谈到了SaaS质量模型方面创造性的思考和工作,中移动张为民先生谈到了中国移动的“大云”,这也是当前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片云:)[IMAGE]
为民留了个悬念,搞得大家还相当期待的~
中午请我国著名IT技术社区《程序员杂志》&CSDN总编刘江共进午餐,他提出非常想参与这个讨论。。。

王钧

-------------------------------------------------------------------------------------------

Hi 各位专家:

云计算是个很热的话题,但是国内真真正正脚踏实地干云计算研发的很少,即使干的也都刚刚起步。
中移动的大云研发做了三年多,而且真真正正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那要从Bill Huang做研究院院长的时候说起,他离开UT 是因为王建宙总裁的极力邀请,后来他也成为中组部千人计划的第一人。
他从美国加州来到中国移动研究院,启动了三个项目,一个是手机终端操作系统,一个是LTE,还有一个就是云计算。
现在来看三年前的这三个项目,简直就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布局,开放的终端操作系统将端设备的主导引领了整个终端制造业,手机厂商按照运营商业务发展的布局和设计的操作系统来生产智能终端,同时也早就了最适合的“云端”设备。大云计算从计算平台和网络侧有了具有最高用户体验的互联网基础软件和IT基础设施。而LTE研发主导了国际变准化组织的观点趋同,为4G的走向打下了坚实基础。

可以说,无论是Ophone OS、云计算还是无线宽带的发展方向,都有着浓重的中移动的研发实践。这将整体构建中移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未来核心竞争力。

现在回想起来,和这三个项目一起带来的,还有敏捷式研发的思想和研发模式。出身Bell实验室的Bill Huang,从他做开发到战略管理的实践,都早早认识到这一研发方法论之于互联网时代的意义。

所以从亲身实践的角度,我认为敏捷研发带给云计算研发的三大有益帮助:
1、在研发模式上,更加注重协作研发。Google的几千人的研发运营团队,再加上其合作伙伴,才铸就了其云计算平台和在互联网运营领域霸主的地位,这里涉及到多方合作,多个项目组合作。敏捷研发的理念,可以让多个项目组的共同工作,产生合力,更加高效。当然,这也需要每个研发成员头脑中都有敏捷的精神。
要开会了,今天就说到这儿,下次我来说敏捷研发带给云计算研发的另外两个益处。
2、在研发目标上,更加注重开放通用平台的研发。
3、在研发过程中,时刻都在增量研发,迭代验证和不断修正。让研发和运营融为一体。

2010-09-09

张为民

发件人:Beijun Shen
发送时间:2010-09-09 12:30:03
收件人:王钧; 龚佶敏; wangshuwen; Wang, Ji Bin SLC CT PEK; 刘江; 霍泰稳; Xiao Guo; 张为民
抄送:'hanrong'.; 高云; 戈志勇; 胡红升; 冯洁; 刘宏; 王艳; 林晋发; 穆京丽; Qin Liu; 姚亮; 宋茂强; Taitou.Sen; 王灵珠; 宣皓杰; 杨美红; 邓耀波; 张克强; 张伟

主题:Re: 答复: RE: 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工程质量邮件讨论0906

我最近一年多时间在研究SaaS应用的质量模型及评估、优化技术,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位于云计算框架中应用层。
我们的研究发现,SaaS应用的最大特点是可定制、高效的多租户、可伸缩,然而传统的软件质量模型基本上都无法较好地体现这几个特点,不适用于SaaS应用的质量评估。同时SaaS应用的质量更侧重于用户的角度(VS 开发者的角度),更侧重于运行时的质量(VS 开发或测试时的质量)。

因此,需要围绕SaaS应用的特点,提出一个新的质量模型。鉴于SaaS应用与传统软件仍然有很多相同之处,其质量模型可以在已有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我们在ISO9126模型基础上建立了SaaS应用的质量模型,突出了安全性、功能性中的互操作性、效率中的SLA收益和可伸缩、可维护性中的易改变性、可移植性中的可替换性和可迁移性,并增加了可定制性。我们针对这些子特性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度量指标。
沈备军

From:王钧
Sent:Thursday, September 09, 2010 11:32 AM
To:龚佶敏 ; wangshuwen; Wang, Ji Bin SLC CT PEK ; 刘江 ; 霍泰稳 ; Xiao Guo ; 张为民

Cc:'hanrong'. ; 沈备军 ; 高云 ; 戈志勇 ; 胡红升 ; 冯洁 ; 刘宏 ; 王艳 ; 林晋发 ; 穆京丽 ; Qin Liu ; 姚亮 ; 宋茂强 ; Taitou.Sen; 王灵珠 ; 宣皓杰 ; 杨美红 ; 邓耀波 ; 张克强 ; 张伟
Subject:Re: 答复: RE: 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工程质量邮件讨论0906

各位,
由于版本出现了两个分支,我已经合并到这个邮件中了,请大家此后回复这个邮件即可!
宝信的张总发言后,先后发言的有华南资讯的王树文、西门子王计斌、北京久其龚佶敏、微软中国Peter Hu ,
各位发言都为讨论提供了重要价值!!
从目前大家的关注焦点看:敏捷看来是个关注点,此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值得考量?
实际上国内在云计算这个主题上,谁也不敢说自己是专家,新课题嘛,大家的认识在一个起跑线上,
中国软件行业的“独立思考”很必要,独立思考比认识高低还重要。 ]
鉴于大家对敏捷的关注,我将邀几位专注于此领域的专家加入进来。有请ThoughtWorks郭晓总经理、
中国移动张为民、诺基亚西门子徐毅,并请两家著名媒体的总编CSDN刘江、infoQ kevin.

【新进入者请先阅读邮件最下方的讨论规则】
继续。。。

王钧
----------------------------------------------------------------------------------
软件开发最重要的目的,一是”解决问题”,二是”创造价值”。我们先从敏捷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来看,无疑的敏捷能够解决互连网时代所带来的两个软件开发的挑战,就是”适应快速变化”与”拥抱客户需求”。

1. 适应快速变化:在当前互联网的应用环境下,软件的生命周期必须大幅缩短,以因应”流行”、”竞争”、”功能性缺陷”等等考虑。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国内外主要的软件供应商,其操作系统、浏览器与开发框架技术的进化速度在近几年也是前所未见的。软件开发团队必须要有更弹性更有适应力的作法,才能够在时间的压力下,快速回应市场与商业的需求。

2. 拥抱客户需求:互联网的软件环境另一个特性,就是充分的民主,充分的面向最终用户。举个网游的例子,网游的复杂度,包含后端的帐务系统,不下于ERP,甚至尤有过之。但一个网游的成败,往往并不是因为帐务功能不好,或是没有采用先进框架,反而是用户不喜欢玩。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好”的软件,必须要是大家都”喜欢用”的软件,功能多寡或技术优劣反而成为相对次要的条件。现在我们面对新一代的互联网用户,几乎都是含着网线出生的,对当今软件开发团队来说,如何能够从”闭门造车不容变更”转变到”拥抱客户需求”,敏捷也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云计算是互联网应用的一种先进方式,当前虽然更多的讨论是集中在后端的数据中心建置方面,但要凸显云计算实际应用价值,是与互联网的应用趋势是相同的。随着云计算的普遍应用,前端软件平台与装置的多样性也会百花齐放,这也更加考验着开发团队的”弹性”与”创造力”,而采用一个更加灵活性的开发过程与组织调整,是面对当前与未来挑战的当务之急。

Best Regards,
Peter Hu
Product Manager
Developer & Platform Evangelism

发件人:龚佶敏
发送时间:2010-09-09 11:00:16
收件人:wangshuwen; Wang, Ji Bin SLC CT PEK
抄送:'hanrong' 沈备军; 王钧; 高云; 戈志勇; 胡红升; 冯洁; 刘宏; 王艳; 林晋发; 穆京丽; Qin Liu; 姚亮; 宋茂强; Taitou.Sen; 王灵珠; 宣皓杰; 杨美红; 邓耀波; 张克强; 张伟

主题:答复: RE: 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工程质量邮件讨论0906

对PPT第二页和第三页的内容比较有感触。这两页主要提到了云系统的分层,以及建设云系统角色分工。
质量的好于坏,最好能建立一种有效的比较机制,需要将系统质量从各个维度进行拆解。考虑到将来会有很多的云系统出现,如果能在云系统的各个层面之间和云系统建设的各种角色之间建立某种推荐的Interface(接口或者说交互界面)规范或者标准,并倡导行业内的甲方乙方共同维护,也许比较有利于云系统工程质量的发展。

IT运维监管部龚佶敏

发件人:wangshuwen[mailto:wangshuwen]
发送时间:2010年9月8日17:04
收件人:Wang, Ji Bin SLC CT PEK
抄送:"'hanrong'; 沈备军; 王钧; 高云; 戈志勇; 龚佶敏; 胡红升; 冯洁; 刘宏; 王艳; 林晋发; 穆京丽; Qin Liu; 姚亮; 宋茂强; Taitou.Sen; 王灵珠; 宣皓杰; 杨美红; 邓耀波; 张克强; 张伟
主题:答复: RE: 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工程质量邮件讨论0906

云时代软件质量工作确实是一个崭新的话题。
应用促进体系的成熟,个人认为现在云计算还处在起步阶段,随着应用的扩大和深入,针对具体遇到的问题,探寻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是一个可行的路径。

^^^^^^^^^^^^^^^^^^^^^^^^^^^^^^^
^^^^^^^^^^^^^^^^^^^^^^^^^^^^^^^
"Wang, Ji Bin SLC CT PEK" <jibin.wang>
2010-09-08 16:43
传真致:
主题: RE: 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工程质量邮件讨论0906
很认同。
很多人将敏捷和精益等同起来,其实远不是这样,精益不走极端(或一端路线)。
精益将不仅仅用于研发体系本身改造(流程、人员和工具),当然所获价值巨大,还将应用于产品/软件的价值本身的创新和改善上。

王计斌

From:张克强[mailto:zhangkeqiang]
Sent:2010年9月8日15:35
To:'王钧'; '宋茂强'; '刘宏'; '张伟'; '王树文'; '邓耀波'; '龚佶敏'; Wang, Ji Bin SLC CT PEK; '王树文'; '冯洁'; '林晋发'; '王艳'; 'Qin Liu'; '姚亮'; '戈志勇'; '王灵珠'; '沈备军'; '杨美红'; "'hanrong'
Cc:Taitou.Sen; '高云'; '穆京丽'; '宣皓杰'; '胡红升'
Subject:答复: 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工程质量邮件讨论0906
我认为敏捷和精益确实是云计算的软件工程发展的2个方向。
敏捷开发流派纷呈,已经给传统的软件工程带来了不少好东西,估计软件工程的教材也马上会有敏捷的一席之地。
而我更看好“精益”给软件工程的冲击,或所带来的变化。对于大规模的云计算而言,精益的要求和指导更加贴切。
现在精益对软件开发的影响貌似还很小,不过我相信会越来越大的。

此致 敬礼
张克强

发件人:王钧
发送时间:2010年9月6日17:09
收件人:宋茂强; 刘宏; 张伟; 王树文; 邓耀波; 龚佶敏; 王计斌; 王树文; 冯洁; 林晋发; 王艳; Qin Liu; 姚亮; 戈志勇; 王灵珠; 沈备军; 杨美红; hanrong
抄送:张克强; Taitou.Sen; 高云; 穆京丽; 宣皓杰; 胡红升
主题: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工程质量邮件讨论0906
[IMAGE]
尊敬的各位行业专家,

前封邮件得到了广泛的响应,现在我们开启这个讨论!
附件是协会个别专家提的一个稿子,作为讨论起点,抛砖引玉,也可以不基于此。
关于内容和组织的说明:
主题: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工程质量
目的:通过广泛讨论,寻找在云时代软件质量工作的方向、特征和趋势,分析其云时代对软件质量提出的挑战,提出应对策略和技术,
同时分享国际国内产业动向和技术趋势,以便启迪思维,并为各自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方式:电子邮件组
日期:9月6日-9月31日
组织者:中软协过程改进分会
主持人:王钧

关于讨论规则:

1、采用全部回复模式。
2、首次发言可以自我介绍,也允许匿名。
3、莫谈政治、淫秽、暴力、八卦、炒股和其他不相关事务。
4、不准潜水,一周发言少于两次者将被退出小组。
5、邀请新人加入,必须经过主持人同意,以确保研讨质量。
6、随着讨论的开展,主持人会不断吸收新的专家加入,包括企业专家、教授、院士等,目前正在联络倪院士、沈院士等几位老专家。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